当前位置: 高中历史 /高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福建省福州市2020届高三文综历史毕业班4月质量检测试卷

更新时间:2020-06-29 浏览次数:244 类型:高考模拟
一、选择题
  • 1. 汤灭夏时发表了“汤誓”,数落夏桀罪行,将推翻前朝视为天命所在。周兴兵灭商时也多次发誓,并特别强调商王罪在失“德”,推翻商纣是“共行天罚”。这体现了周人(   )
    A . 重建道德,再造秩序的决心 B . 敬德保民,以德配天的观念 C . 崇拜神灵,敬畏上天的意识 D . 大道之行,天下为公的理想
  • 2. 女真初起时,自称为“夷”,称宋为“中国”。在攻辽中京时,曾诏令称“欲中外一统”。金熙宗(1135—1190在位)时已自称为“中国”。这反映了(   )
    A . “华夏”认同逐渐发展 B . 女真建立了全国统一政权 C . 明华夷辨内外观念强化 D . 各民族间的矛盾趋于缓和
  • 3. 政和二年(公元1112年),北宋政府不再直接经营茶叶买卖,改由中央发卖茶引(专卖凭证)给商人,商人贩茶时,须持茶引经官府秤量、点检、封记、启封,在指定地点发卖。这一变化(   )
    A . 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 B . 扩大了地方经济自主权 C . 导致茶叶销量大幅下降 D . 取消了官营专卖的制度
  • 4. 图7是明朝汀州(今龙岩)人的蓝靛(一种植物,可作染料)种植基地转移图。据此,以下推论合理的是(   )

    图7

    A . 东南人地矛盾日趋突出 B . 闽浙省际交通十分便利 C . 市场导向促进产业调整 D . 移民加速经济重心南移
  • 5. 百日维新期间,康有为一再提醒光绪帝对国会、议院等不可操之过急。至1901年,流亡海外的康有为屡批清政府新政未抓住“行立宪法、开设议院”的“本原”,并不断呼吁立宪。促使这一转变的主要原因是(   )
    A . 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 B . 维新思想成为主流思想 C . 清王朝的统治危机加深 D . 清末新政重心开始转移
  • 6. 土地革命时期,各地苏维埃政权推行工农兵代表会议制度;建立广大的消费合作社、生产合作社、借贷合作社;实行了消灭文盲的运动,并开始普及免费教育;工会、贫民团、妇女代表会、少先队等组织纷纷建立。这表明(   )
    A . 新型社会体制萌芽 B . 农村包围城市道路形成 C . 苏区政权日益巩固 D . 革命统一战线发展壮大
  • 7. 表1是1942年9月延安“九一运动大会”概况。据此可知,陕甘宁边区(   )

    表1

    领导机构

    会长朱德,副会长贺龙,李富春、肖劲光任正副总裁判

    比赛项目

    田径、篮球、排球、游泳、武装爬山、武装爬障碍、射击、投手榴弹等

    项目分组

    男子、女子、少年三个组别

    选手来源

    延安市各机关、学校、工厂、部队;各专署、县、市;一二〇师和新军

    A . 业余生活丰富多彩 B . 移风易俗成效显著 C . 重视军事体能训练 D . 形成群众体育体制
  • 8. 表2是“中国1957年和1978年的三农数据比对表”。据此可知,这20年间我国(   )

     表2

    年份

    农业劳动者总数(人)

    农村人口占全国比重

    农业总产值指数

    农业机械总动力指数

    农作物播种面积指数

    1957年

    19310万

    84.6%

    100

    100

    100

    1978年

    29426万

    82.1%

    184

    9580

    95.45

    ——根据武力《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1949—1999》编制

    A . 农业现代化进程基本停滞 B . 城镇化推动了农村发展 C . 农村改革取得了一定成效 D . 农业剩余人口问题严重
  • 9. 苏格拉底在劝一个不信神年轻人信神时,说神是“全视全听、全能全知、全善全德”的。但事实上,希腊诸神都有自己的缺陷,连众神之王宙斯也有“弑父”的污点。这表明苏格拉底(   )
    A . 批判城邦制度 B . 否定传统权威 C . 维护神权统治 D . 蛊惑青年思想
  • 10. 图8为“天花在新大陆传播路线图”。在西欧殖民者登上美洲之前,美洲从未有过天花病毒。1521年到1527年,中美洲拥有800万人口的阿兹特克帝国与南美溯600万人口印加帝国先后被西班牙数百人的队伍征服了。18世纪美洲本土印第安人几乎丧失殆尽。对此推论合理的是(   )

    图8

    A . 全球化是把双刃剑 B . 三角贸易寻致疫情 C . 先进必定战胜落后 D . 疫病终结商业革命
  • 11. 史学界对法国大革命的研究以往采用的主要是回忆录。但后来越来越多采用手稿和文件,如议会记录、报纸和宣传册等资料,尤其是采用了当时普通人的信件和日记。这一改变(   )
    A . 有助于了解历史事件全貌 B . 忽视了亲历者的观感和情绪 C . 颠覆了传统史学研究模式 D . 彰显了一手史料的史学价值
  • 12. 1952年艾森豪威尔就任总统后,美国经济快速增长。青少年生活条件优越,倍受家庭的宠爱,“甲壳虫”、“滚石”和“猫王”摇滚歌手成了他们的超级巨星。这是因为摇滚音乐作品(   )
    A . 抒发了浪漫情怀 B . 遵循了写实原则 C . 突出了理性思维 D . 表达了激情反叛
二、非选择题
  • 1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20世纪以来,甘肃成批出土简牍10余次,总数达到7万多枚。简牍的内容以秦汉行政文书为主,各种簿籍和通行公文系统性很强。簿、籍内容包括边塞军事机构对兵器、廪食、俸钱等物资的流水账目及会计报告和关于各种人员的名单。通过簿籍,可以管窥各类机构对文书的书写、审核、校对、存档等细节。通行公文是各级机构间上传下达的文书,有涉及人事升迁、任免、调动的,也有关于日常管理值班的。甘肃简牍中还包含大量的律令,涉及军事、治安、边疆、土地、吏治、养老、赋役等多方面。司法实践中的各类文书透露出执法重要环节的各种信息,生动反映了西汉中后期至东汉的诉讼程序和司法情况。

    ——黄兆宏《“经国之枢机”——甘肃简牍与秦汉时期行政体系研究》

    材料二  晚清时期,清朝长期实行的谕旨奏折制度悄然发生变化,新型谕旨奏折逐渐形成自身的寄发程式与管理制度。通过电寄寄发的谕旨称“电旨”,上行文书出现电奏,电奏由臣工拟定,交电报局寄至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再由总理各国事务衙门送军机处进呈。历次钦奉电旨、电奏、电信,按月分缮清折咨呈军机处、总理衙门查核。1906年10月,皖北遭遇严重水灾,安徽巡抚恩铭向清廷电奏此情,并请求“拨发藩库银十万两,以资赈抚”,清廷闻后立即寄出电旨允准。

    ——夏维奇《晚清电旨电奏发展述论》

    1. (1) 根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分析甘肃简牍所反映秦汉政治的基本特点,说明甘肃简牍的史料价值。
    2. (2) 根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概括晚清时期行政公文出现的变化,分析变化原因及影响。

  • 14.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国和世界近现代金融大事表

    ——据张桂文《货币国际化问题研究》等编制

    结合近现代史的所学知识,从材料中提取相互关联的两个信息,自拟论题并加以论述。(要求:写出所提取的关联信息、论题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

  • 15.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永嘉(晋怀帝年号,307—313年)以来,五胡的威胁使得北方汉人大量建设坞堡,这些坞堡常以宗族、士族为中心团结乡里,平时戮力耕作,遇敌时聚众以自卫,民户隐匿成为普遍现象。“(北)魏初不立三长,故民多荫附。荫附者皆无官役,豪强争敛,倍于公赋”,北魏名臣李冲力主“五家立一邻长,五邻立一里长,五里立一党长”,这些基层官员按照政府制定的标准来收取租赋。东晋和南朝的户籍制度整理,被称为“土断”,就是将北方迁徙的民户编入当地户籍,不和土著民户产生混淆。剥夺大族的部曲(豪强的依附农民)为自耕农,纳入缴税的编户。会稽余姚士族虞亮抗命,藏匿亡命千余人,被(宋武帝)刘裕处以死刑,于是豪强肃然,远近知禁。

    ——摘编自汪翀《南北朝的户籍和土地改革》

    1. (1) 据材料结合所学,概括北方与南方户籍改革的不同内容。
    2. (2)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户籍改革给南北方带来的相似影响。
  • 16. 【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明治维新至二战结束前,日本内阁其他官职不限出身,唯独国防部门(陆军省、海军省)的长官必须由现役军人担任,其大臣人选必须是军部推荐。军部通过让国防部门长官辞职,或者拒不推荐国防部门长官人选来左右内阁的成立。1889年颁布的《大日本帝国宪法》规定,天皇总揽统帅权,并赋予军令长官“帷幄上奏权”,即凡有关军令事项,可以不经过内阁直接上奏天皇,由天皇裁决。这就是二战前日本盛行的“统帅独立原则”。军队独立于政府,不听政府指挥,而政府制定政策时反而要看军队的态度。

    ——摘编自紫橘《1935年伦敦海军会议,美日的角逐的前前后后》

    1. (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日本军部的特点及其形成的原因。
    2.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该特点对历史产生的影响。
  • 17.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一代闽侨传奇”黄乃裳,1849年生于福建闽清。在近代社会剧变的背景下,他大力倡导革除妇女缠足等。1876年,与友人合作在福州创办第一批新型学校:福音、培元、英华。1897年春,黄乃裳入京参加会试落第,留京不归,参与维新变法运动,协助林旭筹建“闽学会”,自筹资金创办福建近代第一份报纸《福报》。后又主编出版《福州音普通字教科书》,在福州方言区推行普通话。戊戌政变后,避祸返闽。1900年,黄乃裳确定婆罗洲诗巫(今属马来西亚沙捞越州)为移民垦殖目的地,先后在福建闽清、古田等地招募大量垦农,移民诗巫,黄乃裳和垦民们“食与共席,睡与同榻,凡平生所未尝之苦楚,无弗尽尝”。1911年武昌首义后,黄乃裳参与领导福州革命党人的起义行动。袁世凯复辟后,他更是积极奔走,反对帝制。黄乃裳一生的思想和行为也对其家庭成员产生深刻影响,其三弟黄乃模随邓世昌于甲午海战时以身殉国。

    ——摘编自《闽清县志》

    1. (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黄乃裳被誉为“一代闽侨传奇”的原因。
    2. (2) 根据材料,归纳黄乃裳一生体现的精神品质。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