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一 19世纪世界修筑铁路情况表
时间 |
修筑国家或区域 |
铁路线 |
1825年 |
英国 |
第一条铁路全长约27km,由斯托克顿到林顿 |
19世纪 |
美国 |
建成5条横贯全国的铁路干线,连接东西两岸和南北疆域 |
1855年 |
美国 |
建成穿越巴拿马地峡的铁路 |
1885年 |
加拿大 |
建成跨越大陆的铁路 |
1888年 |
欧洲 |
建成加来至君士坦丁堡的大铁路 |
1903年 |
俄国 |
建成西伯利亚大铁路 |
1910年 |
南美洲 |
建成从阿根廷到智利的铁路 |
1840年 |
世界 |
铁路总长度5490英里 |
1880年 |
世界 |
铁路总长度22.2万英里 |
1900年 |
世界 |
铁路总长度46.6万英里 |
——改编自《欧美大国工业革命对世界历史进程的影响》
材料二 1881年唐山到胥各庄修建一条9公里铁路,这是近代中国最早的一个区段,标志着中国铁路运输业的真正开端。后开平矿务局把唐胥铁路从胥各庄展至阎庄、天津,并拟再展至通州,以京中官员反对未果。1890年转从唐山一端向山海关外延展,由于中日战争停工。1887年台湾巡抚刘铭传奏准修建铁路,修成基隆至新竹段,限于经费,停止展筑。1895年台湾割让与日本,这条99公里的铁路也落入日本手中。1895年后十余年间,帝国主义列强争夺中国铁路建筑权益,形成闻名一时的“利权争夺战”。这十余年是中国铁路建设呈现高潮的年份,共修筑8900余公里,列强直接投资和通过贷款控制的铁路占上述总里程的85%。清政府在此形势下着手修建了京张铁路。
——摘编自严中平《中国近代经济史》等
材料 以和为贵,是中华文明的核心内涵之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正是中华文明的底线。无论强大还是弱小,无论先进还是落后,中华民族从来都致力于提升自己,帮助他人。漫漫五千年的历史发展轨迹,无不向世界证明了这一点。秉承和而不同、求同存异理念就是新时期以和为贵精神的具体表现。尊重对方,求同存异,不以个人或者个别国家标准为唯一尺度,不搞双重标准,这是60多年来中国外交实践给予世界的重要制度创新。
——吕文利《丝绸之路的“三个时代”》(《中国社会科学报》2016年3月第920期)
评析材料关于中国古代或现代外交的观点(肯定、否定或辩证地看均可),得出结论(要求:结论不能重复材料中观点,持论有据,论证充分,逻辑清晰。)
材料一 唯本朝之法,上下相维,轻重相制,如身之使臂,臂之使指,……藩方守臣,统制列城,付以数千里之地,十万之师,单车之使,尺纸之诏,朝召而夕至,则为匹夫。
——范祖禹《范太史集》卷22《转对条上四事状》
材料二 今介甫(编者注:王安石,号半山)为政,尽变更祖宗旧法,先者后之,上者下之,右者左之,成者毁之,弃者取之,矻[kū]矻焉穷日力,继之以夜而不得息,使上自朝廷,下及田野,内起京师,外周四海,士吏兵农、工商僧道,无一人得袭故而守常者,纷纷扰扰,莫安其居,此岂老氏之志乎!
——司马光《传家集》卷60《与王介甫书》
材料:20世纪的印度民族独立运动中,克什米尔“国民会议党”同印度国大党合作,双方关系密切。克什米尔当地也成立了“查谟和克什米尔穆斯林会议党”与“国民议会党”两支不同背景的政党。1947年8月15日,随着蒙巴顿印巴分治的策略的实现,曾经统一的印度爆发了印度教徒与伊斯兰教徒的流血冲突。《蒙巴顿方案》规定原印度境内的各土邦可自行决定加入印巴任何一个自治领,亦可保持同英国的现有关系,但无自治领地位。当时的克什米尔地区的两个政党则是分别倾向于印度与巴基斯坦两地,并爆发了武装冲突。在这样的局势下,巴基斯坦武装部落开始大规模进入克什米尔,克什米尔当局无奈之下向印度求援。于是,第一次印巴战争爆发,在经过了四个月的酣战后,两国在联合国的调解下停火,形成了今日印巴分界的局面。
——材料据程瑞声著《南亚的热点:克什米尔》及《蒙巴顿方案》整理
材料 李四光青年时代曾留学日本和英国,1919年英国伯明翰大学地质学硕士毕业。回国后曾经担任过北京大学地质系教授、系主任,担任前中央研究院地质研究所所长、大学校长等职务。
新中国成立后,李四光从英国归国。他早就预见到新中国的国防和经济建设需要铀矿资源。1955年1月,中央召开书记处扩大会议,研究发展原子能事业的问题。他根据地质力学理论,指出:“一是要找富集带,二是要便于开采。……在我国主要是在几个东西带上。”实践证实了他的预测,尤其南岭带的一些铀矿床以规模大、品位高、易开采著称全国。到“二五”计划末期,中国已发现一系列铀矿床,铀产量已能保证中国核工业发展需要。李四光作为原子能委员会主席,推动了核武器的研发。
中国被认为是一个贫油的国家。开始执行第一个五年计划的时候,李四光在仔细分析了中国地质条件后,深信中国天然石油资源的蕴藏量应当是丰富的,关键是要抓紧做好勘探工作。1955年春,他担任了全国石油普查委员会的主任委员,指导了石油找矿工作。特别是东北平原、华北平原先后突破之后,他更加坚定了中国具有丰富的石油资源的信心,指出新华夏沉降带找油的理论是可靠的,为中国寻找石油建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
——据百度百科和选修4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