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历史 /中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北京市顺义区2020届九年级历史5月模拟(一模)试卷

更新时间:2020-06-15 浏览次数:160 类型:中考模拟
一、本部分共30小题,每小题1.5分,共45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选出最符合题目要求的一项。
  • 1. 北京人遗址是研究远古直立人的宝库,下图中北京人遗址所在位置是(   )

    A . B . C . D .
  • 2. 如果游学想去看右图所示文物和原始居民的房屋复原图,应该去的博物馆是(   )

    A . 元谋人遗址 B . 周口店遗址 C . 半坡遗址 D . 河姆渡遗址
  • 3. 生产生活离不开工具的革新。下列古代生产工具中,出现于春秋时期,代表较高发展水平的工具是 (   )
    A . 钻孔石斧 B . 骨耜    C . 青铜铲 D . 铁犁铧
  • 4. “至于商朝的历史,则因有近代殷墟出土的遗物以为佐证,已大体可以列入信史的范围。”下列出土的遗物可以佐证商朝历史的是(   )
    A . 刻有文字的甲骨 B . 商鞅方升 C . 圆形方孔半两钱 D . 景德镇的瓷器
  • 5. 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大变革促进了文化空前繁荣,出现百家争鸣局面。其中法家学派代表人物韩非的主张是(   )
    A . 以德治国 B . 无为而治 C . 兼爱、非攻 D . 以法治国
  • 6. 有学者称“华夏民族大一统的国家伟业到了汉武帝时代,完成了从地理空间到精神空间的整合与凝聚。”汉武帝为实现“精神空间的整合与凝聚”采取的措施是(   )
    A . 削减侯国数量 B . 实行盐铁专卖 C . 铸造五铢钱 D .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 7. “自古书契多编以竹简,其用缣帛者谓之为纸,缣贵而简重,并不便于人……用树皮、麻头及敝布、鱼网以为纸。”与此描述有关的历史人物是(   )
    A . 李冰 B . 蔡伦 C . 祖冲之 D . 毕昇
  • 8. 下面列举的古代中国科技发展成就,属于下图人物贡献的一项是(   )

    A . 编著《伤寒杂病论》,开创中医临床理论体系 B . 创制最先进历法《大明历》 C . 发明了活字印刷术 D . 撰写科技著作《天工开物》
  • 9. 西晋末年至南朝时期北方人口南迁(右图所示),给江南地区带来的重要影响有(   )

    ①输送了大批劳动力

    ②改进了农业生产技术

    ③形成南北分裂的局面

    ④促进手工业进步和商业的交流

    A . ①②③ B . ①②④ C . ①③④ D . ②③④
  • 10. 唐太宗统治时期,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得到进一步发展,国力增强,社会安定,史称(   )
    A . 文景之治 B . 光武中兴  C . 贞观之治 D . 开元盛世
  • 11. 李晨历史笔记有一页的主题是“经济重心南移完成、回族形成、科技交通发达”,你判断与此学习主题相的历史时期是(   )
    A .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B . 隋唐时期 C . 宋元时期 D . 明清时期
  • 12. 中国近代史上发生一系列侵华战争。如下所示,1894年的侵华战争后签订的条约是(   )

    A . 《南京条约》 B . 《北京条约》 C . 《马关条约》 D . 《辛丑条约》
  • 13. 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的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洋务派的活动不包括(   )
    A . 颁布《天朝田亩制度》 B . 创办近代军用企业 C . 兴办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 D . 编练新式海军和陆军
  • 14. 2019年末新冠肺炎疫情在武汉爆发,钟南山院士曾谈到:全国帮忙,武汉是能够过关的。武汉本来就是一个英雄的城市!下列事件能证明“武汉是一个英雄的城市”的事件是(   )
    A . 义和团运动 B . 武昌起义 C . 新文化运动 D . 五四运动
  • 15. “这是一声砸向旧世界的锤头撞击,和着十月革命的惊天霹雳。从上海望志路到南湖的红船发力,走上中华民族复兴的漫漫征程。”与材料描述有关的会议是(   )
    A . 中共一大 B . 遵义会议 C . 中共七大 D . 中共十九大
  • 16. 统编历史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目录(如图所示),请从下列选项中,选择符合此单元内容的主题(   )

    A . 近代化的早期探索 B .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C . 国共合作到国共对峙 D . 解放战争
  • 17. 如果去祭奠被日寇屠杀的30万遇难同胞,参观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总统府,应去的城市是(   )
    A . 北京 B . 南京 C . 武汉 D . 上海
  • 18. 某校学生就“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展开探究,以下材料符合这一主题的有(   )

    ①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和发展      ②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的胜利

    ③正面战场与敌后战场相互配合      ④中国共产党的中流砥柱作用

    A . ①②③ B . ①②④ C . ①③④ D . ②③④
  • 19. 查找史料要遵循客观、真实的原则。下列可作为研究“平津战役”直接材料的是(   )
    A . 平津战役的遗迹和当时的照片 B . 参加平津战役老兵写的回忆录 C . 历史论著中对平津战役的描述 D . 电影作品《平津战役》
  • 20. 1949年到1957年,是新中国社会主义道路探索与成绩斐然的时期,下列成就属于这个时期的是(   )
    A . 工业化基础初步奠定 B . 成功爆炸第一颗原子弹 C . 中国重返联合国 D . “一国两制”的实践
  • 21. 对下列三幅图片反映的共同主题,表述最准确的一项是(   )

            

        十一届三中全会    安徽小岗村农民   邓小平为深圳特区题词

    A . 新中国人民政权的巩固 B . 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C . 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 D . 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
  • 22. “14-16世纪是一次人类从来没有经历过的最伟大的、进步的变革,是一个需要巨人而且产生了巨人……的时代”, 被誉为此“时代”先驱的代表人物及其作品是(   )
    A . 但丁 《神曲》 B . 达·芬奇 《最后的晚餐》 C . 莎士比亚 《威尼斯商人》 D . 巴尔扎克  《欧也妮·葛朗台》
  • 23. 历史史实是描述历史事件的实际情况,历史观点是对历史史实的看法或结论。下列选项中属于历史观点的是(   )
    A . 1689年,英国议会通过《权利法案》 B . 1776年,美国第二届大陆会议通过《独立宣言》 C . 1804年,拿破仑建立法兰西第一帝国 D . 英、美、法资产阶级革命都促进了本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 24. 描述“第一次工业革命时代特征”最合适、贴切的主题名称是(   )
    A . 铁器时代 B . 蒸汽时代 C . 电气时代 D . 信息时代
  • 25. 18世纪上半期至20世纪初的一百多年间,新机器与新技术革命层出不穷。下列成果诞生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有(   )

    ①珍妮纺纱机           ②蒸汽机车            ③早期汽车           ④早期飞机

    A . ①② B . ①③ C .   ②③ D . ③④
  • 26. 世界近代历史进程中,使俄国走上资本主义发展道路的重要事件是(   )
    A . 彼得一世改革 B . 1861年废除农奴制改革 C . 赫鲁晓夫改革 D . 戈尔巴乔夫改革
  • 27. (2019·怀化) 十九世纪诞生于英国的一项伟大理论,重创了教会的神创说,从根本上改变了人们以往对人类在生物界位置的看法。该理论是(   )
    A . 浮力定律 B . 相对论 C . 经典力学 D . 生物进化论
  • 28. 关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和第二次世界大战共同点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 . 主战场都在欧洲 B . 都是反法西斯战争 C . 都给参战各国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 D . 都以资本主义国家胜利告终
  • 29. 1955年,来自亚洲、非洲的29个国家和地区的代表在印度尼西亚举行了第一次亚非会议,周恩来总理在会上提出著名的“求同存异”方针。这次会议是(   )
    A . 华盛顿会议 B . 雅尔塔会议 C . 开罗会议 D . 万隆会议
  • 30. 下列图片是当今世界一些国际组织的标识图案,其中“致力于通过多边贸易,实现全球范围内贸易自由化”的国际组织是(   )
    A .   B . C . D .
  • 31. 世界政治文明的多元发展,蕴含着宝贵的国家治理经验。

    材料一:周以后的秦朝尽管存在时间短暂,却用一个组织得很严密的帝国结构取代了周的分封制。这种帝国结构尽管偶尔也有失误,却一直持续到1912年最后一个王朝被推翻时才告终,该结构包括一个独揽大权的皇帝,一个训练有素有效的官僚机构,一个军用驰道网和北方的长城。所有这些使中国得到了世界上最稳定、最持久的统治。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① 郡县制度   ②刺史制度     ③行省制度    ④ 取消行中书省,设三司

    ⑤ 分大都督府为五军都督府      ⑥八股取士      ⑦设军机处

    材料二:

    1912年,“民国”取代两千多年的“帝国”是一种前无古人的变化。它打破了历代王朝的更迭机制,否定了整个皇权体制,因而也触动了传统社会的各条神经,是政治制度和社会思想的一大跃进。

    ——摘编自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中华民国的主权属于全体国民,国民不分种族、阶级、宗教、信仰,一律平等;国民有人身、居住、言论等权利,参议院行使立法权,国务员辅佐临时大总统行使行政权并负其责任,司法独立……

    ——摘编自《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材料三:

    凡未经议会同意,以国王权威停止法律或停止法律实施之僭越权力,为非法权力。近来以国王权威擅自废除法律或法律实施之僭越权力,为非法权力;凡未经议会准许,借口国王特权,为国王而征收,或供国王使用而征收金钱,超出议会准许之时限或方式者,皆为非法。除经议会同意外,平时在本王国内征募或维持常备军,皆属违法。

    ——摘自英国《权利法案》(1689年)

    英国用“光荣革命”的非暴力手段建立了一种新的政治制度,新制度营造出一种宽松、自由和开放的环境,使英国第一个敲开了通向现代世界的大门,开始了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变。

    ——摘编自钱乘旦《世界现代化历程》

    材料四:

    这次新冠肺炎疫情,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在我国发生的传播速度最快、感染范围最广、防控难度最大的一次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对我们来说,这是一次危机,也是一次大考。经过艰苦努力,目前疫情防控形势积极向好的态势正在拓展。实践证明,党中央对疫情形势的判断是准确的,各项工作部署是及时的,采取的举措是有力有效的。防控工作取得的成效,再次彰显了中国共产党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优势。

    ——《习近平2020年2月23日在统筹推进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部署会议上的讲话》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说出自秦朝存续到1912年的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名称?从材料所列制度中,找出中央加强对地方控制的制度,将序号填入下表。(三项即可) 

      类别

      制度

      中央加强对地方的控制

    2. (2) 阅读材料二并结合所学,说出“民国”取代“帝国”的重大历史事件是什么?说明其在“政治制度和思想跃进”方面的意义是什么?
    3. (3) 依据材料三内容并结合所学,说出“新的政治制度”名称及此制度特点。说明此制度确立对英国的重大意义。
    4. (4) 依据材料四和自己的体会,谈一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对此次疫情防控的优势是如何体现的?
  • 32. 文明交流方式影响着中国,也影响着世界历史的发展轨迹。

    材料一:从张骞通西域至郑和下西洋,沿着丝绸之路,一些域外的物产,如葡萄、核桃等植物,以及胡琴等乐器传入中原地区,印度的佛教思想等也传入中国。但就整体而言,中国在这一阶段始终是以先进文明输出国的姿态存在的。这一过程基本上是和平的。

    ——据王开玺《古代丝绸之路的辐射力》

    材料二:

    1840 年以来,坚船利炮、声光化电、西艺西政曾依次成为中国人概括外来之物的用语。这个次序反映了认识的逐层深化。……在一片风雨之势中,来自异域的政治、经济、军事、思想、文化急速地渗入中国社会的各个方面。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材料三:16-19世纪的世界现象(见下面图示)

    材料四:1990年后,推动世界经济走向一体化的力量促进了全球化。新的通信媒体已经将世界联系在一起,并推动全球文化的融合。在全球化中,经济的迅速发展导致了环境的恶化、贫富差距加大等问题,这些全球问题需要全球共同解决。

    ——摘编自杰里•本特利等《新全球史》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说出古代“丝绸之路”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2. (2) 依据材料二图文内容并联系所学,指出“异域的急速渗透”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怎样的影响?(两个角度)结合史实从经济角度,谈谈中国人是如何应对的?
    3. (3) 根据材料三内容提示并结合所学,分别说出与美洲被发现、非洲黑奴被贩卖有关的历史事件。
    4. (4) 依据材料四,说出推动世界密不可分,全球文化融合的动力是什么?结合所学和自身理解,谈谈中国应对全球化给出的方案是什么?
  • 33. 伟大工程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创造力、民族精神和政治智慧。

    春秋时期,吴国最初出于军事需要,在扬州附近开凿了一条沟通长江和淮河的“邗沟”。秦以后,改建了邗沟新道,为以后大运河的发展奠定了基础。隋代为了转运江淮地区粮草,加强东北地区边防,解决北伐高丽转运粮草的需要,隋炀帝开凿永济渠,重修江南河,形成了以洛阳为中心,北达今天的京津地区,南达太湖流域,沟通海河、黄河、淮河、长江和钱塘江五大水系的运河,成为中国东部地区南北交通的最重要通道。这不仅使运河沿途城市经济发展,唐代的东都洛阳、北宋汴京、南宋临安都处于这个运河之上,而且大运河也成为维系唐宋政治中心正常运转的生命线。

    ——摘自蓝勇《中国历史地理学 》

    材料一:

    材料二:

    有时它是绵延数百里的厚重城体,有时却演变为长墙间矗立着的烽燧与零星散落的烽火墩台。……沿山脊线起伏的超长墙体曲线是它整体的形廓,展现了线的力量与韵律。无数垛口重复而有节奏,竖立于城墙之间的敌楼与绵延的墙体高低起伏,错落有致,尽显点线面相结合的艺术美感。

    ——屈琳《长城的历史文化价值与视觉艺术表现特征》

    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时候,每个人被迫着发出最后的吼声。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歌词

    材料三:

    明北京城是在元大都都城的基础上建成的,后为清朝所沿用。明永乐(1406-1420年)完成了紫禁城及皇城的宫殿,门阙、城池,围绕中轴线的太庙、社稷坛、天坛、鼓楼、钟楼等一系列建筑。1546年,完成包围京城正南面的外城,因而北京城便是一个凸字型的轮廓。外城包着内城南面,内城包着皇城,皇城包着紫禁城。一切城墙和沟池的修建,都是为了保卫和巩固帝王的统治,一切庙宇建筑都要烘托帝王的威严。

    ——摘编自《北京史》

    1. (1) 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指出隋朝开凿大运河的条件和历史作用。
    2. (2) 结合材料二和所学,说明长城的建筑特征及所蕴含的民族精神。
    3. (3) 根据材料三图文内容,概括明代北京城的布局特点或体现的政治理念。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