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卫生与国家之盛衰有莫大关系。盖国家盛衰,以人民之强盛为衡,而人民是否强健,则以公共卫生为准。
19世纪中后期,美国迎来了城市化加速发展的高潮。过快的城市化进程,使城市环境承载能力下降,居民将粪秽等生活垃圾直接倾入河中,固体废弃物的增加使街道的卫生状况急剧恶化。各种生活生产污染为病原体营造出绝佳的寄存场所,为传染病大规模暴发埋下隐患。自由放任主义影响下的政府在很长-段时间对各种城市问题持漠视态度,致使19世纪后半期美国城市陷入各种传染性疾病的困扰中,城市中滞后的卫生防疫措施导致死亡率居高不下,越来越多的民众强烈地意识到卫生防疫的重要性, 各城市兴起了以公共卫生机构建设、环境治理和疫病防治为主要内容的城市公共卫生改革运动。
-----据[美]洛瑞.克莱门《美国公共卫生》等
材料二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上海都市发展进程加快,使都市公共卫生面临严重挑战。租界行政当局基于安全与健康的需要1898年成立了正式的公共卫生管理机构,启动了近代.上海的公共卫生事业。面对租界卫生示范的刺激,华界政府在卫生领域采取了相应的措施。各种社团组织为维护民族大义、或基于共同利益,不仅参与政府组织的卫生建设之中, 而且独立开展了公共卫生宣传工作、社团举行的清洁运动、劝止吐痰运动、健康比赛等。加强了市民的疾病预防意识、健康意识、卫生意识与公共意识, 促进了都市社会的凝聚和整合。政府和社会力量对公共卫生设施的共同投入,推动了上海市政的建设和都市文明的进程。
----摘编自彭善民《公共卫生与上海都市文明(1898一1949 》》
材料三
新中国成立后在中国共产党和政府的领导下,经过10余年的艰苦努力,我国的城市公共卫生事业迅速发展,广大人民的健康和卫生状况有了明显的改善,曾经在旧社会给人民带来深重灾难的鼠疫、天花,黑热病、回归热、斑疹伤寒等烈性和急性传染病,在解放后不长的时间内,就陆续被消灭或基本消灭。有力地保障了人民的健康安全,保障了我国经济建设的顺利进行。
----据当代中国丛书编辑委员会《当代中国的卫生事业》等
材料
凡文化发展之国,其国民于-时期中,因环境之变迁,与夫心理之感召,不期而思想之进路,同趋于一方向,于是相与呼应汹涌, 如潮然。始焉其势甚微,几莫之觉;浸假而涨-------涨-----涨,而达于满度;过时焉则落,以渐至于衰熄。凡思”非皆能成潮”, 能成“潮”者,则其“思”必有相当之价值, 而又适合于其时代之要求者也。凡“时代”非皆有“思潮”, 有思潮之时代,必文化昂进之时代也。
-----摘编自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
围绕材料,结合中国近代史,自拟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阐述。(要求:明确写出论题,阐述须史论结合。)
材料
旧社会中国农村有强大的宗族势力,往往在宗族共有名义下拥有大量族田,其中大公堂一般由族长管理,小公堂一般由农民自己轮流管理, 而祠堂则是宗族的标志,是全族立法、司法、行政的机关。除地主土地外,土改中被没收最多的就是由地主乡绅管理的族田。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祠堂等得由当地政府管理, 并充为公用。因为祠堂依然安放着祖宗神牌,曾出现因祠堂拟改做仓库引发群众闹事案件。土改中通过“引苦:“诉苦、“论苦”,启发农民阶级觉悟, 分清宗族内阶级界限,但最初诉苦指向是停留在“生存伦理”层面。农会成立后,通过相关组织规则规定:农民协会是农村中改革土地制度的合法执行机关”农会的迅速发展实现了乡村权力的的转移,但领导农会的雇贫农们往往“过于老实,自己没有主张,容易被人掌握,做落后群众的俘房”
----摘编自何朝银《土地改革与义序宗族乡村的变迁》
材料:
北约自1949年成立始,既有遏制苏联、维护西欧安全的一面,又有作为美国对外争霸和控制盟国的工具的特点。1958年戴 高乐上台后,奉行独立的外交政策, 1966年2月21日法国宣布退出北约军事-体化组织。此时美国深陷越南战争不能自拔,美国国内财政赤字日增面对来自苏联的巨大核威慑压力,北约成员国逐渐对美国能否为盟国提供有效保护产生了疑虑。戴高乐宣布退出北约军事一体化化组织暴露出冷战时期西方阵营内部的战略分歧,美国内部要求重新审视美欧关系的呼声高涨。美国利用意识形态加强北约、维护欧洲团结以对抗共产主义,以此来掩盖美国与盟国的矛盾,尽可能消除法国退出的负面影响。
-----摘编自刘姝《北约危机与美国的应对(1966--1967》》
杜佑一生主要活动在安史之乱以后,此时杜佑极意讲求经世致用之学和“富国安人之术”,虽位极将相,而好学不倦。他为学不重术数, 不尚章句, 以为诸经率多记言,罕存法制,故究心于历代典章制度的沿革得失,编纂了《通典》一书。《通典》综合历代史志中有关典章制度的资料,分门别类,竟委穷源,为史书编纂开辟了新的途径;杜佑还发展了史书自注的.方法,不但可以补正文的不足, 而且指出材料的出处,便于稽考;杜佑从“教化之本, 在乎.足衣食”这一观点出发,特别注重农业生产的发展,把关于叙述财政经济的《食货典》;放在.首要的地位;他还认为上古朴质少事,固然很好,但多鄙风微俗,不如后世文明。南宋郑樵的《通志略》、元代马端临的《文献通考》,以及清朝-再续修的“三通”都是沿袭《通典》的体例而编纂的巨著。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