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安徽省涡阳县王元中学2019-2020学年九年级下学期语文第...

更新时间:2024-07-31 浏览次数:166 类型:月考试卷
一、积累运用与综合运用
  • 1. (2020九下·涡阳月考) 请在下面横线上填写相应的句子

    1. (1) 念天地之悠悠,。(陈子昂《登幽州台歌》)

    2. (2) 莫笑农家腊酒浑,。(陆游《游山西村》)

    3. (3) ,一览众山小。(杜甫《望岳》)

    4. (4) ,散入春风满洛城。(李白《春夜洛城闻笛》)

    5. (5) 《己亥杂诗》中表明作者造福人类、为国效力的诗句是:

    6. (6) 赵师秀的《约客》一诗写出了江南雨季特别景致的诗句是:

  • 2. (2020九下·涡阳月考) 学校组织学生去首都博物馆开展“走近人民艺术家——老舍”的语文活动,请根据要求完成各题。
    1. (1) 活动前,同学们查找到下面资料,请你阅读后完成各题。

          ①今年时逢老舍先生诞辰120周年,为纪念这位为我国民族文化提供了丰厚滋养的人民艺术家,由老舍纪念馆等单位牵头承办的老舍笔下的人物及街市系列纪念活动将在首都博物馆拉开帷幕。我们不仅能集中欣赏到充满老舍元素的艺术展览,还能聆听围绕老舍作品展开的专家讲座。

          ②老舍的作品,语言俗白精致,雅俗共赏。老舍说:“没有一位语言艺术大师是脱离群众的;也没有一位这样的大师是记录人民语言,而不给它加工的。”因此,作品中的人物语言是提炼过的北京白话。其作品语言的“俗白”,是建立在精细的思考与研究基础上的妥tiē , 让读者易于理解却又颇有深度。有人这样评论老舍先生:他使语言脱去自然形态的粗与随意,炼成金子,,如同一件精雕细刻的瓷器。

      ①文段中加下划线字读音、依据拼音写汉字和对“赏”字笔顺描述都正确的一项是(   )

      A.粗(zhuó)         妥贴       “赏”的第一笔是“丨”

      B.粗(zhuó)         妥帖       “赏”的第一笔是“丶”

      C.粗(zhuō)         妥帖       “赏”的第一笔是“丨”

      D.粗(zhuō)         妥贴       “赏”的第一笔是“丶”

      ②给文段①横线内容依次加上标点符号,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引号     引号        B.引号     书名号

      C.书名号   书名号      D.书名号   引号

      ③文段②结尾处横线上填入句子,最恰当的一项是(   )

      A.作品中的北京口语朴素精致

      B.作品中的北京口语华丽脱俗

      C.使作品中的北京口语朴素精致

      D.使作品中的北京口语华丽脱俗

    2. (2) 进入展馆,同学们来到老舍先生的经典作品《骆驼祥子》巨幅图画前,围绕作品展开讨论。请根据要求完成各题。

      ①依据《骆驼祥子》原著,给下面三幅图画排序。

      甲                             乙                              丙

      ②下面语句均出自小说《骆驼祥子》,对这些语句所使用的修辞方法判断及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那辆车是他的一切挣扎与困苦的总结果与报酬,像身经百战的武士的一颗徽章。

      语境:祥子通过努力买了属于自己的第一辆车。

      分析:这句话运用比喻,把车比作武士的徽章,表明了这辆车对祥子的重要性,不仅是生存的手段,也是荣誉的象征。

      B.希望使他快活,恐惧使他惊惶,他想睡,但睡不着,四肢像散了似的在一些干草上放着。

      语境:祥子被大兵抓到军营,有了逃跑的计划。

      分析:这句话运用比喻,写出了祥子当时又惊又喜、又怕又累的复杂心理。

      C.街上的柳树像病了似的,叶子挂着层灰土在枝上打着卷;枝条一动也懒得动,无精打采地低垂着。

      语境:祥子在烈日下出去拉车。

      分析:这句话运用拟人,写出了柳树失去活力的状态,突出了天气的炎热,让祥子苦不堪言。

      D.其实雨并不公道,因为下落在一个没有公道的世界上。

      语境:一场暴雨,给大杂院带来了不小的损失。

      分析:这句话运用拟人,一场看似平常的暴雨,却能要了底层百姓的命,突出了社会的黑暗和不公。

    3. (3) 观看展览时,同学们发现,老舍先生在踏上文学道路之初曾写下一副自勉联,表达一个文艺工作者的历史使命和艺术追求。请根据要求完成各题。

      ①将“著”“尊”“李杜”“春秋”填入对联的适当位置,用规范的正楷字书写在答题纸的方格中。

      上联:报国文章

      下联:攘夷大义

      ②对联中的“春秋”让我们联想到了儒家“五经”中的《春秋》。孔子编订的《春秋》有明确的时间顺序,对后世编年体史书的发展产生了很大影响。如(朝代)(人名)主编的《资治通鉴》,就是编年体历史巨著。它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间的史事,《孙权劝学》就选自这部书。

    4. (4) 艺术是相通的,老舍先生不仅文学造诣极深,书法也很有特点。对下列四幅老舍的书法作品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甲              乙              丙                  丁

      A . 甲为楷书,笔画平直,方正端庄。 B . 乙为行书,行云流水,潇洒飘逸。 C . 丙为篆书,因形立意,笔画圆转。 D . 丁为草书,结构简省,笔画连绵。
    5. (5) 看过展览后,同学们纷纷在微信群里留言。阅读甲乙两位同学的感受,完成各题。

      学生甲:老舍先生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伟大作家,他以京味文化为母体文化,作品有着鲜明的创作个性与独特的艺术风格,可谓独树一帜。他的作品充实了中国的文学宝库,引发了许多读者的强烈共鸣。

      学生乙:老舍的作品于形形色色的小人物命运中,透出人间的底色和冷暖;于曲折故事里,折射出深刻的人性。老舍写百姓的生活,一面是对于弱小者的同情,一面是鲁迅式的批判。他的思想隐含在结构与细节中,能经得住长久的内心咀嚼。

      ①学生甲在自己的感受中运用了成语 “独树一帜”。下面语句对此成语运用正确的一项是(   )

      A.苏轼擅长书法,他独树一帜,与蔡襄、黄庭坚、米芾并称宋代四大家。

      B.苏轼擅长书法,他与蔡襄、黄庭坚、米芾独树一帜,并称宋代四大家。

      ②如果用一个成语来形容老舍作品在学生乙心中的感受,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忧心忡忡         B.家喻户晓          C.诲人不倦             D.耐人寻味

  • 3. (2020九下·涡阳月考) 为纪念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5周年,班级开展一次以“战争与和平”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参与准备工作,完成下列题目。
    1. (1) “武”字与战争密切相关。中国汉代文字学家许慎认为“武”是典型的会意字,他在《说文解字》中把“武”解释为“止戈为武”。请说说这一解释反映了古人怎样的情感。
    2. (2) 伴随着战争,形成了丰富的战争文化,请写出两句与战争古诗句。
二、阅读(55分)(共3题;共55分)
  • 4. (2020九下·涡阳月考)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大先生

        先生姓凌,有绝活儿,能把戏里的场景搬到木头上,一块巴掌大的破木板,只需半炷香的工夫,就能让人瞧明白刻的是“桃园三结义”还是“三英战吕布”。所以凌先生起初是凌木匠。

        凌木匠不是本地人,早年间逃荒来的。凌木匠来到村里的日子,是那年冬天日头最短的时候。薄暮下,先是一根打狗棍进了三叔家的院门,继而是一个身影,像用那根棍子挑进来的,破衣旧絮,褡裢挂在肩头,趿拉着一双单布鞋的脚,有一只似乎受了伤,缠着破布条。正在院里喂鸡的三婶,委实被吓着了,以为大白天撞到鬼。刚要喊人,“鬼”却先开口,怯生生地道:“大娘啊,要饭的来了,给口吃的吧。”三婶仔细一瞧,是个讨饭的。只见他端着搪瓷缸子的手捂在胸口,哀求就是从那里发出来的。给完吃的,三叔三婶看他可怜,天又冷,就留他在磨坊里过夜。凌木匠望着三叔三婶的眼睛,变得浑浊了。天亮后,他见磨坊里堆着打磨了一半的木料,知道这家要盖房。就对三叔说,他会做木工,可以帮忙,给口吃的就行。三叔寻思,正好雇的木匠有事,就让他试试吧。没想到,凌木匠的手艺精得很,不但会做门窗,还会木雕,窗棂花饰、门簪颂语,好看极了。就这样,凌木匠留在了我们村,成了凌先生。

        后来,村里人又知他不光有好手艺,还装着一肚子墨水。嘿,正好村里小学缺个先生。于是,他就成了凌先生。“手艺人”在村人口中格外尊贵,而凌先生的尊贵,一部分来自他的手艺,一部分来自肚子里的墨水。因此,“手艺人”和“先生”似乎都配不上凌先生了,村人便称他为“大先生”。

        大先生活儿细,字儿好,可闷头做活儿可以,写信作文也行,只是嘴太笨,肚子里的学问也便像茶壶里的饺子,倒不出来。而大先生就是理儿多,不光要讲个“知其然”,还要讲个“知其所以然”,于是越讲我们越糊涂。渐渐地,他就不受娃们待见,娃们老是捉弄他。

        大先生喜欢讲唐诗,尤其是李白的诗。“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大先生说李白的床不是床,而是井栏。说这话时,身为木匠的大先生显得颇有把握。我们却哄堂大笑,床就是床,怎么可能是井栏呢?每次我们一笑,他就一窘,嗓门提高了,像是要争辩,说:“你们想想,床在屋里,窗户是木头的,还贴着纸,哪会看得见月光?在院子里,就着月光,看到井栏,才会思乡,背井离乡嘛!”

        讲到这里,他突然停住了,扭头望着窗外,我们也停止了议论,只有窗外不知谁家的羊在不知趣地叫着。大先生陷入沉思,眼睛变得浑浊。然后。他又扭过头来,说:“这是思归之辞也!”教室里又是一片笑声,“死鬼之词”,大先生骂李白是个死鬼哩……不知从哪冒出来的灵感,我站起来说了一句:“就是想家了嘛!”大先生用浑浊的目光向我投来赞许之意,似乎还念叨了一句:“孺子可教也。”

        农村撤点并校后,大先生也退了。教了几十年的书,一下子闲下来,不知所措,于是,大先生又拾起了木匠活儿。让他想不到的是,国家针对民办教师的新政策出台后,给大先生补上了退休待遇。头次领到工资,他就跑到支书家里,说:“我教书时,每月不到300块,现在不教了,怎么还拿3000块呢?不能白拿这钱。”支书跟他掰扯了半天,也没讲明白,命令道:“国家的政策,不拿也得拿!”大先生的眼睛又浑浊起来。

        后来,大先生用每月领到的钱买了好多木料,做了结实的课桌椅,给镇上的学校送去。再后来,还设了助学会,村里谁家的孩子考上大学,他就赞助一笔。直到有一天,他心满意足地躺进自己打制的棺材。

        大先生死的那天,我特地查了《辞海》,其中一条写:“床,井上围栏。”

    1. (1) 第②自然段画线句运用了哪两种人物描写方法?有什么作用?
    2. (2) 第②⑥⑦自然段共三次写到大先生眼睛的“浑浊”,请分别说出“浑浊”流露出他内心怎样的情感?
    3. (3) 结合选文具体内容,说说大先生是个怎样的人?
    4. (4) 第⑨自然段言简义丰,独具匠心,请谈一谈这一结尾的妙处?
  • 5. (2020九下·涡阳月考)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纳木错湖为什么越变越大

    王元红

        ①自本世纪以来,居住在纳木错湖畔的牧民们发现,纳木错的湖水在一点一点向他们的居住地靠近,甚至有的牧民一觉醒来,发现自己的家已经和湖水挨在了一起。对此,各种说法在牧民中流传。有人说,这是“天湖”之神被惹怒了。因为牧民不注意卫生,使得一直都爱干净的纳木错仙女发怒,才将湖水涨起来,把湖边的人家给淹没。还有人说,天上的神仙发怒了,下了大雨,下得太多,湖水自然就上涨了。

        ②纳木错的湖水上涨这一现象不仅引起当地政府和牧民的关注,也吸引了科学家的目光。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纳木错综合观测站的工作人员观测后发现,在1970-2009年的近40年时间里,纳木错湖水的水位上涨了7米,湖面海拔从4718米变成现在的4725米,整个湖水容量增加了近140亿立方米。

        ③纳木错湖水为何会突然上涨?研究人员认为,揭开问题背后的真相,需要综合考虑水循环的各个可能因素。

        ④在西藏地区,全球变暖导致的最为显著的变化就是冰川融化。我们知道,冰川是雪域高原的固体水库,在高原的水循环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在纳木错周围,有很多白皑皑的雪山,这些雪山实际上就是冰川。这些冰川每年都在融化,向下游补给水源,又在每年冬天的时候通过降雪补充冰川的消融量,最终形成一种动态平衡。然而,随着全球气候变暖的加剧,这种动态平衡被打破,冰川融化速度加快,而冰川通过降雪所获得的补给量远远少于融化量。这样一来,冰川不断退缩,冰川融化的水大部分注入纳木错湖中,最终造成湖水水位上涨。

        ⑤除此之外,纳木错湖水水位上涨还受其他一些因素的影响。

        ⑥纳木错周边地区的海拔高度基本都在4000米以上,属于高寒地区,地表在常年低温的作用下形成一层厚厚的冻土。中国科学院的研究人员挖掘后发现,这些冻土层中甚至有一层很厚的冰层,这也在一定程度上成为高原水循环的一部分。

        ⑦这些冻土在低温状态下,长期以冰的形态存在。气温升高后,特别是冬季气温加快上升,冻土开始融化。这些融化的水也会注入地势较低的纳木错湖中,造成湖水水位上涨。

        ⑧通常情况下,全球气候变暖会导致水体蒸发量加大,然而,研究表明,蒸发是一个受多种因素影响的气象要素,伴随气温的升高,水体的蒸发量不一定随之增加,它还与云量、日照、辐射等因素密切相关。

        ⑨笔者曾与中国科学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康世昌谈起过纳木错湖水蒸发的问题。根据他们的分析和研究,在水位上涨的那几年,纳木错地区的云量,特别是低云量增加了,但纳木错地区的蒸发量相比之前反而减少了。

        ⑩这意味着,蒸发量的减少也是造成纳木错水位上升的一个原因,但与冰川和冻土对湖水水位的影响相比,这一因素要弱得多。

        ⑪说到这里,大家基本上就明白纳木错的湖水水位为什么升高了。归根结底,这种情况是由于气候变化所导致的。因此,关注气候、关注我们居住的地球,意义非常重大。

    1. (1) 本文第②段主要运用了列数字和的说明方法,具体准确地说明了
    2. (2) 概括纳木错湖水越变越大的三点具体原因。(每点用四个字概括)
    3. (3) 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这是一篇事理说明文,纳木错湖越变越大,归根结底是气候变化导致的。 B . 本文是按由主要到次要的逻辑顺序来说明纳木错湖水位上涨的原因的。 C . 第①段提及的湖水上涨的两种猜想,就是为了告诉读者牧民十分愚昧。 D . 第⑥段划线词语在文中起到限定作用,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严密性和准确性。
    4. (4) 作者在文尾说“关注气候,关注我们居住的地球,意义非常重大”,请结合实际,谈谈你能为保护我们的家园做哪些事情?(试举四例)
  • 6. (2020九下·涡阳月考) 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纪鹗

    (唐)林简言

        东渭桥有贾食于道者,其舍之庭有槐焉,耸干舒柯,布叶凝翠,不与他槐等。其舍既陋,主人独以槐为饰,当乎夏日,则孕风贮凉,虽高台大屋,谅无惭德,是以徂南走北,步者乘者,息肩于斯,税驾于斯,亦忘舍之陋。

        长庆元年,简言去廓得息其下,观主人德槐之意,亦高台大室者也。洎二年,去夏阳,则槐薪矣。屋既陋,槐且为薪,遂进他舍。因问其故,曰:“某与邻,俱贾食者也。某以槐故,利兼于邻。邻有善作鹗鸣者,每伺宵晦,辄登树鹗鸣,凡侧于树,若小若大,莫不凛然惧悚以为鬼物之在槐也不日而至也。又私于巫者,俾于鬼语:‘槐于去,鹗不息。’主人有母者且瘵,虑祸及母,遂取巫者语,后亦以稀宾致困。”

        简言曰:“假为鹗呜,灭树殃家,甚于真鹗,非听之误耶?然屈平謇谔 , 非不利于楚也,靳尚一鹗鸣而三闾放;杨震订谟 , 非不利于汉也,樊丰一鹗呜而太尉死。求之于古,主人亦不为甚愚。”

    (选自《寓林折枝》,有删减)

    【注释】①鹗(xiāo):乌名,俗称猫头鹰。②謇谔:正直敢言。③讦谟:远大宏伟的谋划。

    1. (1) 用“/”为文中划线处断句(限断两处)。

      莫不凛然惧悚以为鬼物之在槐也不日而至也。

    2. (2) 下列表述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 . 东渭桥槐树下的饭店虽然简陋,但对槐树的装饰独具匠心,用翠绿的布条挂满树枝,留住夏日的凉风,所以客人很多。 B . 林简言离开夏阳的时候来到槐树下,发现大槐树没有了,只好去别人家,他向人打听了一番,才知道槐树被毁的原因。 C . 邻居家的孩子善于学猫头鹰叫,他很喜欢这棵树,常常趁人不注意爬到树上乱叫,声音忽上忽下,忽大忽小,很滑稽。 D . 店主的母亲有肺结核病,听信巫师的鬼话,担心大祸临头,店主只好扔掉巫师的咒符,闭门陪侍母亲,以至于门庭冷落。
    3. (3) 第②段中哪些词语表现了鹗鸣者的丑恶?请仔细品读,具体分析。
    4. (4) 本文与王安石《伤仲永》的写法相似,根据提示填写下表空缺处。

      篇目

      说理

      《伤仲永》

      神童才华泯灭

      阐述后天学习的重要性

      《纪鹗鸣》

      槐树被毁

三、写作
  • 7. (2020九下·涡阳月考) 大作文:

          请以“心灵深处的                          ”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先把题目补充完整,再作文,可填写“秘密”“回忆”“烦恼”、“快乐”……②说真话、抒真情,600字左右。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