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历史 /人教版 /必修2 经济史 /第三单元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10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高中历史必修2第三单元第10课《中国民族...

更新时间:2020-12-09 浏览次数:78 类型:同步测试
一、单选题
  • 1. (2024高三上·北京市月考) 19世纪六七十年代,外国人将自己的名字租借给中国人经办新式企业的做法,在通商口岸较为盛行。这一做法(    )
    A . 导致民间设厂高潮局面的出现 B . 有利于中国新的社会阶层发展 C . 加剧了外国资本对中国的输入 D . 扭转了中国对外贸易入超局面
  • 2. (2019高一下·黄石期末) 19世纪末,清政府多次谕令各省“多设织布、纺绸等局,广为制造。”其主要目的是(    )
    A . 扶持民族资本主义发展 B . 获取资产阶级的政治支持 C . 扩大税源以解决财政危机 D . 调整经济政策以救亡图存
  • 3. (2019高一下·黄石期末) 19世纪末清政府举借了三大笔外债(下表),此举导致(    )

    借款时间

    债主

    借款额(白银)

    附带条件

    1895

    俄、法

    9896.8万余两

    ①同意以海关税款抵押

    ②允许俄法参与海关管理

    1896

    英、德

    9762.2万余两

    不准改变由英国人控制中国海关管理权的现状

    1898

    英、德

    1.1277亿余两

    ①以海关关税为担保

    ②以内地税收每年五百万两作抵押

    ③由外国人控制海关征收

    A . 中国关税主权开始丧失 B . 清政府彻底沦为列强侵华工具 C . 中国民族工业陷入困境 D . 清政府被迫作出经济政策调整
  • 4. (2019高二下·杭州期末) 下表为《1913—1922年中国进出口价值和物量指数的变化表》(价值单位:万海关两;指数以1913年为100)。造成这种变化的因素除一战外,还包括(   )

    A . 实业救国和提倡国货运动 B . 买办及买办化商人的投资设厂 C . 列强加剧侵略使自然经济完全瓦解 D . 南京国民政府颁布系列发展实业法令
  • 5. (2019高一下·新宁期末) 1927-1936年,我国民族工业得到较快发展。其主要原因是(   )
    A . 清政府放宽民间对办厂的限制 B . 欧洲列强忙于一战,暂时放松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C . 国民政府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 D . 新中国对民族工商业实行社会主义改造
  • 6. (2019高一下·南充期末) “吾国纱厂事业,自欧战起后,获利甚厚,国人鉴于利之所在,均争相投资,设厂增锭,大有风起云涌之概。迨欧战造终,本纱之输出杜绝,外纱复纷至沓来,遂致连年市价,一蹶不振。”据此判断,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中国棉纺织业“一蹶不振”的原因有(    )

    ①世界棉纺织业渐超趋萎缩

    ②西方列强经济侵略

    ③官僚资本挤压民族企业

    ④商人投资规模过度

    A . ①③ B . ②④ C . ①④ D . ②③
  • 7. (2019高一下·宿迁期末) “20世纪20年代末至30年代初,中国民族橡胶工业发展迅速,上海大中华橡胶厂独占鳌头。1937年8月,淞沪大战爆发。由于战争的摧残,几位创始人当年的“橡胶托拉斯”梦想最终破灭了。解放后,在国家的大力扶持下,上海大中华橡胶厂重新焕发青春,又创造出中国橡胶工业史上的数十个第一。”这表明,影响民族工业发展的主要因素是(    )
    A . 国际形势 B . 政府政策 C . 技术条件 D . 社会环境
  • 8. (2019高一下·蛟河月考) 1937年国民政府向私营工商业提供的贷款为14.71亿元,1939年为25.78亿元。1939年国民政府向英美等国购买五金、化学等器材,以低价供应厂矿企业。1943—1944年对私营工厂的拨款达5500万元。这表明国民政府( )
    A . 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鼓励发展实业 B . 鼓励民族工业发展,建立完备的工业体系 C . 扶持私营工商业发展,为战时经济服务 D . 实行战时统制体制,强化对经济的控制
  • 9. (2019·湖南模拟) 如图为近代中国三种资本经济的资本投入曲线图该图反映了(   )

    A . 官僚资本长期打压民族资本 B . 中国卷入世界市场日益深入 C . 外国资本保持着绝对优势 D . 民族资本一战时期发展最快
  • 10. (2019·杭州模拟) 19世纪末,在“洋烟”进入中国并不断扩张直至逐渐垄断中国市场的背景下,中国的民族卷烟生产企业兴起并开始参与市场竞争。据有关史料载,当时,我国共开办了30余家卷烟厂,其中规模最大的为南洋兄弟烟草公司。南洋兄弟烟草公司创办时(   )
    A . 是中国民族工业的起步阶段 B . 是中国民族工业的初步发展阶段 C . 是中国民族工业的短暂春天阶段 D . 是中国民族工业的短暂发展阶段
  • 11. (2019·杭州模拟) 近代某次战争后,清政府一方面允许外国人“任便从事各项工艺制造,又得将各项机器任便装运进口”,同时谕令各省“多设织布、纺绸等局,广为制造”。这些举措对当时中国的影响表现在(   )
    A . 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社会 B . 开启了向西方学习的第一步 C . 民族工业获得了初步发展 D . 民主革命运动蓬勃兴起
  • 12. (2019·天津模拟) 20世纪某个时期,中国的工业呈现出以下发展态势:民族工业受到官僚资本的摧残挤压,再加上政府不断增捐加货,通货急剧膨胀,原料昂贵而产品滞销,民族工业陷入绝境,纷纷倒闭。该时期最可能是(   )
    A . 1895-1911年 B . 1912-1919年 C . 1937-1945年 D . 1946-1949年
  • 13. (2019·吉安模拟) 1937年7月22日,国民政府资源委员会提出了东部工业西迁的构想,到1940年底工矿内迁工作基本完成。据行政院报告经圆民政府协助面内迁的共达48家,技术人员有12080人,机器材料70900吨。这一举措(   )
    A . 使官僚资本的规模急剧扩张 B . 改变了西部工业人才匮乏的局面 C . 均衡了东西部工业发展水平 D . 为取得抗战胜利奠定了物资基础
  • 14. (2019高一下·吉林期末) 中国近代著名实业家刘鸿生于1923年创办华商上海水泥厂,生产的象牌水泥在上海等地取得市场优势地位,但很快受到国内启新洋灰公司的马牌水泥和日本小野田水泥厂的龙牌水泥的猛烈冲击,市场上形成了象、马、龙三者的混战局面。这反映了( )
    A . 一战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有了迅猛的发展 B . 中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始终受到外国资本主义的压制 C . 这种公平竞争的局面有利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D . 一战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生存艰难但仍勇于前行
  • 15. (2019·平罗模拟) 阅读(1894-1920年工矿企业和交通运输业资本平均年增长率表》,此阶段(   )

    1894-1914

    1914-1920

    1894-1920

    外国在华资本

    15.83%

    4.50%

    13.11%

    本国资本其中:官僚资本民族资本

    14.44%

    6.31%

    11.88%

    14.54%

    3.81%

    10.71%

    15.08%

    10.54%

    13.84%

    A . 官僚资本因甲午战争失败而衰退 B . 重工业资本超过轻工业资本 C . 外国资本因特权而占据主导地位 D . 民族资本保持着顽强生命力
二、材料分析题
  • 16. (2019高二下·黄石期末)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两次鸦片战争以后,大量外国商品涌入中国各地城乡。时人指出:“中国丝、茶及其商品的出口量不断增加,但价格却在下跌。”在某些地区,洋纱洋布排挤了土纱土布,使中国城乡出现生产凋敝、经济萧条的状况。外国商品大肆在中国倾销,一方面破坏了中国原有的封建经济结构;另一方面又为中国商品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有限空间。某些地方形成商品市场,农作物商品化趋势加快。

    ——张岂之《洋务运动与近代化的起步》

    材料二:1896年初,张之洞派晚清状元张謇在通州设立商务局,张謇心系实业,设立大生纱厂,他试图通过官商合办来集股筹款,但收效甚微,后通过朋友将洋务企业湖北织布局搁置的官机以官股入股,1899年勉强开车生产,1901年在两江总督张坤一的支持下建成纱厂原棉基地——通海是牧公司,后又创办广生油厂、复新面粉厂等,逐步形成工业区。一战期间,张謇进一步扩大规模,注重引进国外先进设备技术,逐步使南通成为中国早期民族工业基地之一,张謇成为苏北著名实业家。

    ——摘编自凤凰网《重读张料》等

    材料三:仅1937年8月~1938年3月,上海被日军摧毁的工厂就超过两千家,损失超过八亿元。在华北,日本采取“军管理”办法,将中国民族企业整个吞并……1937年,宋子文趁人之危,以低于市场的价格,强行买走南洋兄弟烟草公司20万股的股票,从而控制了这家当时最大的民族烟草公司。

    1. (1) 依据材料一,指出两次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经济发生的变化。
    2.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张謇创办实业的其原因。
    3. (3) 依据材料三,这一时期阻碍民族工业发展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 17. (2019·云阳模拟) 材料:张謇(1853﹣﹣1926),中国近代著名实业家。面对积贫积弱局面,张謇认为,救穷与致富之法惟实业,发展实业不可能齐头并进,“须究今日如何而致穷,他日如何而可富之业”。他根据光绪、宣统两朝的《海关贸易册》指出:“国人但知赔款为大漏卮,不知进出口货价相抵,每年输出,以棉货一项论,已二万一千余万两,铁已八千余万两,暗中剥削,较赔款尤甚。”1913年,担任北京政府工商部长的张謇在《实业政见宣言书》中明确提出,“为捍卫图存计,若推广植棉地、纺织厂是;又惟有开发极大之富源,以驰逐于世界之市场,若开放铁矿、扩张制铁厂是”。在张謇看来,“人生所需,惟衣食为必要”,“钢铁工业为各种工艺之母,而关系国防尤为重要”,中国大力发展棉铁工业,便“可以操经济界之全权”,走出工业化发展的中国道路。张謇一生为此身体力行,但其宏伟主张没有得到政府的强力支持,也没有成为政府行为。

    ——摘编自马克锋《试论棉铁主义的历史地位》

    1. (1) 根据材料,概括张謇发展实业的具体主张。
    2.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张謇的实业主张。
  • 18. (2019·和田模拟)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今日根本之危机,全在经济之残破。以致国民生活日益困穷,而民族之命运,亦因之岌岌危殆,不能生存于二十世纪之今日。

    (一)……活泼农业金融、流畅农产运销,悉以合作社为基础,指导并改进之,以达到粮食自给自足为初步目标。

    (四)……赞助政府实施征工制度,鼓励民众参加义务劳动。尤以开发交通道路,修治水利,培植森林,开辟垦地为征工之基本工作。

    (五)……对于一般工业,由政府分别保护并奖励之。

    (八)……由政府执行健全货币政策与汇兑政策,而人民衷诚拥护之。

    ——蒋中正《国民经济建设运动之意义及实施》(1935年)

    材料二:1937年3月……宋子文宣布大萧条已经结束:“没有理由认为中国已经脱离了所有困难,不可否认,过去18月的事实说明,整个国家的境况……都已经有了彻底的改变和改善。”总之,正像陈光甫所回忆的:“我要说,从1936年一直到1937年战争爆发之前,是标志性的两年。”

    ——[日]城山智子《大萧条时期的中国》

    材料三:到1936年,帝国主义在华资本已达42.8亿多美元,控制了中国生铁产量的96.8%,原煤产量的55.7%,发电量的55%,棉布产量的64%,外洋航运吨位的83.3%,国内航运吨位的63.1%.1937年,帝国主义直接经营和控制经营的铁路已占到全国铁路总里程的90.7%。

    ——严志才《评南京国民政府的“国民经济建设运动”》

    材料四:时人评论说:“统制蚕丝的结果,是在通过茧商,使农民负担重税……是在勒令小行闭歇,使富商大贾垄断居奇。”……另外,南京国民政府提倡国货的各项举措,为国货开拓了市场,但政府直接介入经营,不利于市场的公平竞争。

    ——刘兰兮《南京国民政府的市场管理与经营》

    材料五:国民党政府进行经济建设的部门很多,但真正用于经济建设的资金很少,在全国财政开支中只占极小的比重。如有数可查的1933-1936年的4年中,全国财政支出总计40.18亿元,其中经济行政费和“国营事业资本”,合计3.64亿元,仅占总额的9%.这些资金包括拨给实业部、交通部、铁道部、建设委员会、全国经济委员会等部委及其所属各机构和事业实体的行政费用、1934年扩充中央银行资本的7500万元,以及原在军务费内支出的国防建设费等,真正用于经济建设的经费,极其有限。

    ——刘克祥《中国近代经济史(1927-1937)》

    1. (1) 根据材料概括蒋介石所倡导的国民经济建设运动的背景、基本内容及其特征。
    2. (2) 根据材料和所学,简要分析国民经济建设运动对中国产生的影响。
    3. (3) 结合材料和所学,分析国民经济建设运动没有达到预期效果的原因。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