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历史 /人教版 /必修2 经济史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4 古代的经济政策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高中历史必修2第一单元第4课《古代的经济...

更新时间:2020-07-20 浏览次数:100 类型:同步测试
一、单选题
  • 1. (2019高一下·新宁期末) “夷货非衣食所,可谓中国不缺耶。绝之则内外隔而构之衅无由生矣。夷虽欲何我也,何可得哉!“基于这种认识,统治者(   )
    A . 推行实业救国 B . 实行重农抑商 C . 抑制土地兼并 D . 奉行闭关锁国
  • 2. (2019高一下·天长期末) 为了保证农业经济的发展,巩固小农经济在政权中的统治地位,从战国时期开始,封建政府推行(   )
    A . 重农抑商 B . 发展商业 C . 编户齐民 D . 盐铁官营
  • 3. (2019高一下·天长期末) 清顺治十八年,朝廷派员至沿海各省“立界”筑垣墙,派兵戍守。《福州府志》记载,乾隆年问,在福建宁州“每处悬一碑日:敢山界者斩!’’当时清政府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   )
    A . 避免海难发生 B . 严格控制对外贸易 C . 杜绝西方思潮 D . 防止鸦片走私
  • 4. (2019高一下·南充期末) 某中学学生在课余探讨明清时期的“闭关锁国”政策时,得出了以下结论,其中正确的是(    )
    A . “闭关锁国”意味着取消一切对外贸易 B . “闭关锁国”这一政策产生的根源在于统治者盲目自大. C . 明清时期的“闭关锁国”政策成为影响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D . “闭关锁国”虽然妨碍了自身发展,但同时也削弱了西方资本主义的力量
  • 5. (2020高二上·黑龙江期中) 有学者研究表明,汉代曾实行对某些重要行业必须由国家垄断的禁榷制,官府自设工场作坊的管工制及地方官将本地土特产品无偿向皇室纳贡的土贡制。上述制度的推行(   )
    A . 强化了工商食官的局面 B . 推动了汉初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C . 有利于官营手工业的普遍发展 D . 与当时抑商的国策相配合
  • 6. (2019高二下·蕉岭月考) 明朝前期,大规模远洋航海外交促进了朝贡贸易的发展,明代王折曾说,外夷贡品,由市舶司接收后,“许带方物,官设牙行与民贸易,谓之互市”。由此推知,明朝朝贡贸易(   )
    A . 是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 B . 抵制了西方的欺诈性贸易 C . 有利于白银的大量流入 D . 一定程度上有私商的参与
  • 7. (2019·昭平模拟) 下列有关明清时期重农抑商政策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A . 扼杀了商业贸易推动经济进步的可能性 B . 使新的经济因素和生产方式得不到正常的发育 C . 强调发展农业,限制一切商业发展 D . 此政策自战国开始出现后在有些朝代有过松动
  • 8. (2019·佛山模拟) 小说《红楼梦)中,王熙凤说:“那时我爷爷专管各国进贡朝贺的事,凡有外国人来,都是我们家养活,粤、闽、滇、浙,所有的洋船货物都是我们家的。”对此描写判断合理的是(   )
    A . 《红楼梦》是一部浪漫主义文学 B . 政府严格控制当时的朝贡贸易 C . 虚构的小说情节不具备史料价值 D . 海禁政策难以在地方有效实施
  • 9. (2019·杭州模拟) 据资料统计:在明后期至清前期200余年间,世界白银产量的一半流入中国,拥有一流城市和最为密集、完善的市场网络的中国,成为当时世界经济和贸易的中心区域。然而当时它却没有形成强大的扫荡旧经济基础的革命性变化。其主要原因是(   )
    A . “重农抑商”和“闭关锁国”政策的深刻影响 B . 海外贸易主要发展在东南沿海地区比较繁荣 C . 由于鸦片大量流入导致白银的大量外流 D . 英国工业革命后对中国进行的商品倾销
  • 10. (2019·日喀则模拟) 《旧唐书•郑注传》记载:“上(文宗)访以富人之术,(郑注)乃以榷茶(茶叶专卖制度)为对。其法,欲以江湖百姓茶园,官自造作,量给值分,命使者主之。”材料直接反映了(   )
    A . 唐朝粮食产量大幅度增加 B . 封建官府与百姓争夺茶利 C . 唐朝已放弃重农抑商政策 D . 唐朝君主专制的空前强化
  • 11. (2019高一下·深圳期中) 1683年,康熙指出“开海贸易,谓于闽、粤边海民生有益,若此二省民用充阜,财货流通,各省具有裨益,故令开海贸易。”第二年,康熙分别设粤海关、闽海关、浙海关、江海关,管理对外贸易。材料表明()
    A . 清政府实行重商主义政策 B . 清政府放弃重农抑商政策 C . 清政府放宽对外贸易管制 D . 清政府实行闭关锁国政策
  • 12. (2019·范县模拟) 西汉政治家桑弘羊在盐铁会议上说:“往者,豪强大家,得管山海之利,采铁石鼓铸、煮盐。一家聚众,或至千余人,大抵尽收放流人民也……聚深山穷泽之中,成奸伪之业,遂朋党之权,其轻为非亦大矣。”据此可知,桑弘羊认为工商业经济发展(   )
    A . 有利于抑制与民争利的行为 B . 可以有效缓解流民问题 C . 易形成威胁统治的叛乱势力 D . 加剧了朋党之争的乱象
  • 13. (2019·河北模拟) 宋明时代,伦理范畴内的“贱商”观念虽仍然存在,但经济领域的“重商”也不得不行,故这一时的商人即使身穿布衣,在大多数时间内仍能经营,这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不抑兼并”的国策、“利农重商”的思想、城市制度被打破。材料反映了(   )
    A . 中国古代“重农抑商”政策被彻底打破 B . 古代商业“末业”地位发生根本变化 C . 商贸政策多元化促使抑高政策的松动 D . 经济重心南移导致重商”思想盛行
  • 14. (2019高一下·汪清期中) 明清重农抑商政策最重要的影响是(   )
    A . 促进了农业经济的繁荣 B . 增强了明清时期的国力 C . 丧失了发展经济的最好机遇 D . 导致了科学技术的落后
  • 15. (2019高一下·九台期中) “凡士工商贾,皆赖食于农,以故农为天下之本务,而工贾皆其末也。”形成上述观念的根源是(   )
    A . 重农抑商政策 B . 资本主义萌芽 C . 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D . 君主专制制度
二、材料分析题
  • 16. (2018·浙江选考) 事物的变化,历史的延续,是人们观察、分析问题的重要尺度。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古者四民(士农工商)分,后世四民不分。古者士之子恒为士,后世商之子方能为士,此宋元明以来变迁之大较(大概)也。天下之士多出于商,则纤啬(计较细微)之风日益甚,然则睦姻任恤之风往往难见于士大夫,而转见于商贾,何也?则以天下之势偏重在商,凡豪杰有智略之人多出焉。其业则商贾也,其人则豪杰也。为豪杰则洞悉天下之物情,故能为人所不为,不忍人所忍,是故为士者转益纤啬,为商者转敦古谊。此又世道风俗之大较也。

    ——沈垚《落帆楼文集》

    材料二:地理学家胡焕庸发现,“自黑龙江之瑷珲(今黑河市),向西南作一直线,至云南之腾冲为止,分全国为东南与西北两部”,则中国96%的人口密布在总面积约占36%的东南土地上,而总面积64%的西北地区人口才占到4%,“多寡之悬殊、有如此者!”此即“胡焕庸线”。

    有意味的是,“胡焕庸线”与长城的线路走向多有叠合,与400毫米等降水线几乎重合。有研究者认为,“胡焕庸线”出现于1240年左右,在“胡焕庸线”两侧,自然生态禀赋差异明显,由此锁定了中国古代经济的格局。翻检平遥古城、皖南古村落等凝聚中国古代商业文化精神的世界文化遗产,亦主要分布于“胡焕庸线”的东南一侧。今天,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对外开放的进一步扩大,突破“胡焕庸线”的一缕曙光已然初现。

    ——整理自胡焕庸《中国人口之分布》、李扬等主编《智慧城市论坛》

    1. (1) 根据材料一所论“后世商之子方能为士,此宋元明以来变迁之大较”,结合所学,以汉、唐为例,概括指出宋代以前商人的社会地位,并提炼总结作者的主要观点。
    2. (2) 围绕“胡焕庸线”的认识,阅读材料二,结合所学,请选择阐述:①“胡焕庸线”所反映的南宋以来中国古代经济格局与突破“胡焕庸线”的“一缕曙光”。②平遥古城和皖南古村落与明清中国商帮的关系及其商业文化特色。
  • 17. (2019·潮阳模拟)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研究者指出:“生产力发展和世界交往的发展是历史发展的两根主轴。世界历史是在这两根主轴的推动下产生、发展、演变的,世界历史进程中出现的各种历史现象(政治、经济、文化等)和各个重大历史事件,归根结底,都是围绕这两根主轴展开的。”既然如此,那么,在进行历史评价的时候,生产力发展和社会交往的发展便成了评价的标准。凡促进生产力发展者应肯定之,反之则应加以否定;凡推动社会交往发展者应肯定之,反之则应否定。将社会交往的发展作为历史评价的一个具体标准,有利于我们认识和评价很多历史现象。

    ——摘编自《20世纪在整个人类历史上的地位》

    运用材料中所述的历史评价标准,选取历史上一个重大历史事件或现象,加以论述。(要求:简析原因,概述内容,并运用材料中所述的观点进行评价)

  • 18. (2019高二下·无锡会考) 中国古代的商业思想(政策)因时而变,折射出封建社会各个阶段不同的发展态势。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春秋时期,诸侯争霸,弱肉强食,当权者都能看到商业在图霸、兴业中的作用,卫文公为发展经济“务财训农,通商惠工”,晋文公也实行“轻关易道,通商宽农”的政策。

    ——万李义、孙涛《春秋时期私营商业兴起之原因浅析》

    材料二:生之有时,而用之亡度,则物力必屈。……今背本而趋末,食者甚众,是天下之大残也……今驱民而归之农,皆著于本;使天下各食其力,末技游食之民,转而缘南亩,则畜积足而人乐其所矣。

    ——汉·贾谊《论积贮疏》

    材料三:两宋的商品经济远远超过以往各个朝代,国家的商业政策不得不作出调整。宋朝早在太祖建隆元年(公元960年)就“榜商税则例于务门,无得擅改征商则例及创收”。并明确规定“场务(征税机构)不即(及时)检税,若收纳力胜过数,各杖一百;留滞三日加一等,罪止徒二年;因而乞取财物,赃重者,徒一年。”政府通商惠工的政策措施鼓励了人们经商的积极性,国家虽有明令减免商税,但税额反而增加。

    ——摘编自冯芸、吴臣辉《宋代商税制度的确立与国家商业政策的调整》

    材料四: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夫工固圣王之所欲来,商又使其愿出于途者,盖皆本也。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

    1. (1) 据材料一概括春秋时期统治者推行的经济政策及其目的。
    2. (2) 据材料二概括当时的经济思想,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一思想产生的根源。
    3. (3) 据材料三,归纳宋太祖调整商业的主要措施,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积极影响。
    4. (4) 据材料四,指出黄宗羲的经济思想。综合上述材料,总结古代中国影响商业思想(政策)的因素。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