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生物学 /人教版 /必修3《稳态与环境》 /第2章 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 /第1节 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高中生物人教版新课标必修三2.1 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2) ...

更新时间:2020-08-10 浏览次数:157 类型:同步测试
一、单选题
  • 1. (2021高三上·兰州月考) 兴奋在神经元之间传递的结构基础是突触,突触前膜释放的神经递质是(    )
    A . 电信号 B . 化学信号 C . 物理信号 D . 局部电流
  • 2. (2020高二上·滨海期末) 肉毒杆菌霉素是从肉毒杆菌提取的毒蛋白,它能阻遏神经递质的释放,麻痹肌肉从而达到除皱效果.这种毒素可以影响兴奋传递中的结构是( )
    A . 突触前膜 B . 突触间隙 C . 突触后膜 D . 受体
  • 3. (2020高二下·大荔期末) 下图为突触结构示意图,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

      

    A . 结构①为神经递质与受体结合提供能量 B . 当兴奋传导到③时,膜电位由内负外正变为内正外负 C . 神经递质经②的转运和③的主动运输释放至突触间隙 D . 结构④膜电位的变化与其流动性密切相关
  • 4. (2020高二上·吉林月考) 止痛药(如“杜冷丁”)并不损伤神经元的结构,在阻断兴奋传递过程中,检测到突触间隙中神经递质(乙酰胆碱)的量不变。试推测它的作用机制是(     )
    A . 与突触前膜释放的递质结合 B . 与突触后膜的受体结合 C . 抑制突触前膜递质的释放 D . 抑制突触小体中递质的合成
  • 5. (2020高二上·张家界期末) 图为兴奋在突触处的传递过程示意图,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 ①是由高尔基体形成的,所包含的物质是蛋白质 B . ②在突触间隙运动时所需能量主要由线粒体提供 C . ②与③的结合具有特异性 D . 突触后膜上会发生电信号→化学信号
  • 6. (2020高二上·南昌期末) 某人能读书看报,也能写文章,但就是听不懂别人说的话,这表明他的大脑受到损伤,受损伤的区域是( )
    A . 大脑皮层运动区 B . 大脑皮层语言区S区 C . 大脑皮层语言区H区 D . 大脑皮层语言区V区
  • 7. (2024高二下·德阳开学考) 关于人脑的高级功能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 大脑皮层的语言中枢H区受到损伤,则不能看懂话 B . 脑干是调节人体活动的中枢 C . 短期记忆的形成可能与新突触的建立有关 D . 短期记忆经过重复多次,才有可能转化为长期记忆
  • 8. (2020高二上·临河期中) 学习和记忆是脑的高级功能之一,调控这些功能的最高级中枢是(    )
    A . 小脑 B . 下丘脑 C . 脑干 D . 大脑皮层
  • 9. (2019高二上·延安期中) 关于生物体内信号分子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 信号分子不都是蛋白质但都是有机物 B . 信号分子合成后释放到细胞外都需要消耗能量 C . 信号分子虽不构成细胞结构,但能起催化作用 D . 信号分子在完成信息传递后,数量和性质可能发生改变
  • 10. (2019高二上·延安期中) 下列有关突触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 神经元之间通过突触联系 B . 一个神经元只有一个突触 C . 突触由突触前膜和突触后膜构成 D . 兴奋在突触处由突触后膜传向突触前膜
  • 11. (2019高二上·鸡西期中) 如图所示是毒品可卡因的作用机制:可卡因通过影响神经递质的回收,从而刺激大脑中的“奖赏”中枢,使人产生愉悦感。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 可卡因可导致突触间隙中多巴胺含量增加, 从而增强并延长对脑的刺激,以产生“快感” B . 多巴胺能与结构②特异性结合并进入下一个神经元 C . 多巴胺是一种神经递质,结构①将多巴胺释放到突触间隙的方式为主动运输 D . “瘾君子”未吸食毒品时,精神萎靡,四肢无力,是由于体内生长激素的含量减少
  • 12. (2022高二上·集贤期末) 饮酒过量的人表现为语无伦次、走路不稳、呼吸急促,与此相对应的三个结构依次是(   )
    A . 大脑、小脑、脑干 B . 大脑、脑干、脊髓 C . 小脑、脑干、大脑 D . 大脑、小脑、脊髓
  • 13. (2019高二上·榆林月考) 下列有关兴奋产生、传导和传递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 神经纤维处于静息状态时,膜外阳离子浓度低于膜内 B . 神经纤维受到刺激时,细胞膜对钾离子的通透性增加 C . 兴奋传导时,兴奋部位与未兴奋部位间形成局部电流 D . 突触传递兴奋的方向,由突触后膜的选择透过性决定
  • 14. (2019高二上·温州期中) 研究证实ATP既是“能量通货”也可作为神经细胞间信息传递中的一种信号分子,如图所示。下列分析最合理的是(    )

    A . 作为信息分子的ATP不能为细胞提供能量 B . 释放ATP是通过胞吞胞吐实现的 C . 接受ATP信号的细胞膜上相应受体只有P2X受体 D . ATP在突触间隙中被酶最后催化分解成腺苷和磷酸分子
  • 15. (2019高二上·榆林月考) 如图是一个反射弧的部分结构示意图,甲、乙表示连接在神经纤维上的电流表。当在A点以一定的电流刺激神经纤维时,甲、乙电流表的指针发生的变化是(  )

    A . 甲发生一次偏转,乙不偏转 B . 甲、乙都发生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 C . 甲不偏转,乙发生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 D . 甲发生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乙不偏转
  • 16. (2019高二上·兴宁开学考) 下列关于人体生命活动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 婴儿经常尿床可说明排尿反射中枢在脑 B . 反射弧中的神经中枢分布在脑和脊髓中 C . 神经中枢各自孤立地对生理活动进行调节 D . 下丘脑有维持人体呼吸活动的必要中枢
  • 17. (2019高二上·鹤岗月考) γ-氨基丁酸和某种局部麻醉药在神经兴奋传递过程中的作用机理如图所示(Na+通过Na+通道进入神经细胞)。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 . γ-氨基丁酸和该局部麻醉药(有辣椒素存在)都能抑制神经元的兴奋 B . γ-氨基丁酸与突触后膜的相应受体结合后,膜外电位由负变为正 C . 该局部麻醉药需进入细胞内才能发挥作用 D . 图中γ-氨基丁酸的释放需要消耗能量,而Na+的内流不需要消耗能量
二、综合题
  • 18. (2018高二上·汕头期中) 肌萎缩侧索硬化症(ALS)是一种神经性疾病。患者由于运动神经细胞受损,肌肉失去神经支配逐渐萎缩,四肢像被冻住一样,俗称“渐冻人”。下图是ALS患者病变部位的有关生理过程,NMDA为膜上的结构,请回答:

    1. (1) 据图判断谷氨酸是(兴奋/抑制)型神经递质,判断理由是
    2. (2) 谷氨酸合成后储存在突触小泡中的意义是
    3. (3) 据图分析,NMDA的作用有
    4. (4) ALS的发病机理是突触间隙谷氨酸过多,持续作用引成Na+过度内流,神经细胞渗透压,最终水肿破裂。某药物通过作用于突触来缓解病症,其作用机理可能是。(答出一点,合理即可)
  • 19. (2019高二上·温州期中) 正常情况下,突触前神经元释放的递质在完成一次传递后,该种递质会立即被分解或被重吸收回突触前神经元。若在神经—肌肉接点处,肌肉持续性兴奋,在人类身上就会发生癫痫抽搐现象。科研人员利用小白鼠来研究人类癫痫抽搐的机理,若小白鼠肌细胞持续重复收缩,则出现类似于人类癫痫抽搐的表现,请据此回答:

    1. (1) 神经—肌肉接点又称突触,具体是指在与肌肉接触处。在神经元与神经元之间也是通过突触相联系的,此类突触又可以分为种类型。
    2. (2) 假设小白鼠的A基因控制合成乙酰胆碱(兴奋性神经递质)酶。科研人员利用A基因和Z 基因突变体进行实验,得到如下图所示结果。据图分析,A基因突变导致肌细胞,说明A基因突变可能导致。由组实验结果分析,Z基因的功能是抑制抽搐的发生。
    3. (3) 为进一步探究Z基因的功能,科研人员进行了下表所示实验。

      组别

      对小白鼠的处理

      突触间隙Ca2+

      浓度相对值

      敲除Z基因

      转入Z基因

      Ⅰ组

      -

      -

      2.27

      Ⅱ组

      +

      -

      1.89

      Ⅲ组

      +

      +

      2.25

      注:“+”表示处理,“-”表示未处理。

      ①实验结果说明Z基因

      ②据此分析,图中第4组抽搐次数明显高于第2组的原因可能是:Z基因突变后,造成突触间隙Ca2+浓度降低,抑制Na+内流作用(增强或减弱),使发生的阈值降低,因此神经一肌肉兴奋性增加,容易发生持续重复收缩反应。

  • 20. (2020高二下·泸县月考) 乙酰胆碱是形成记忆所必需的神经递质和长期记忆的生理基础。“胆碱能神经元”是一种能合成并能在兴奋时从神经末梢释放乙酰胆碱的传出神经元。目前认为,老年性痴呆与中枢“胆碱能神经元”的大量死亡和丢失有关。某研究小组为研究老年性痴呆的机制,定位损伤大鼠的脑,利用水迷宫测试观察其行为学的改变。其中利用水迷宫进行学习以及记忆巩固能力的测验实验处理和结果如下表,分析并回答问题:

    组别

    实验处理

    实验结果

    错误次数

    完成学习所需时间(秒)

    A

    不做任何处理

    8.76

    112.39

    B

    向大鼠脑的一定区域缓慢注射0.5M缓冲液溶解的鹅膏蕈氨酸lμL

    15.72

    149.73

    1. (1) 神经元受到刺激后产生兴奋,兴奋在同一个神经元内部以形式传导,在不同的神经元之间兴奋通过以神经递质的方式传递。
    2. (2) 胆碱能神经元活动与受体有关,毒蕈碱受体是乙酰胆碱的一种受体,B组实验处理的目的是让鹅膏蕈氨酸与上的毒蕈碱受体结合,使乙酰胆碱与受体结合,进而产生与相似的效果,达到研究老年性痴呆机制的目的。
    3. (3) 表中数据表明,B组大鼠的能力较差,从而为老年性痴呆与“胆碱能神经元”有关的猜测提供了实验证据。
    4. (4) B组的实验处理需要进行相应的手术,才能将药物注射到大鼠脑的一定区域,如果仅有A组实验作对照,该实验在设计上不够严密,需增加一组的实验,当新增一组实验所得的数据与组相近时,可进一步支持上述猜测。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