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语文 /统编版(部编版)(2024) /九年级上册 /第五单元 /18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五单元第17课《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

更新时间:2020-08-24 浏览次数:200 类型:同步测试
一、单选题
  • 1. 下列字形和划线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 . 梁(jǐ)      茏罩      诬(miè)      怀古伤今 B . 叹(gài)     玄虚      若(tǎng)     为民请命 C . 茫(miǎo)    麻醉      残(cuī)      舍身求法 D . 悟(xǐng)    依赖      骗(kuàng)    自欺欺人
  • 2. 下列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 笼罩     催残     地大物博 B . 慨叹     诬蔑     求神拜佛 C . 悬虚     依赖     为民请命 D . 精骨     麻醉     自欺欺人
  • 3. 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 童年时代小伙伴们快乐的歌声、活泼的身影,至今还时时浮现在我的眼前。 B . 遭受挫折的人得到鼓励,眼里的天空会蔚蓝起来,干涸的心田会润泽起来。 C . 通过参加沈从文作品研读会,使我对富含浓郁地方气息的文学作品兴趣更大了。 D . 每天傍晚时分,身体瘦弱的张教授的父亲,总喜欢在这条幽静的小道上散步。
  • 4. 下列句子中划线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 . 三年时光匆匆过去,在毕业晚会上,同学们回首往事,怀古伤今 , 不禁潸然泪下。 B . 200多年来,世界各国数以万计的探险家不畏冰山阻挡,不畏风暴严寒,前仆后继地奔赴南极,进行科学考察。 C .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我国经济日新月异地向前发展,人们生活衣食无忧。但我们不能忘了那些舍身求法的先辈,没有他们,难有我们的今天。 D . 包装再精美,质量不过关,不过是掩耳盗铃而已。
  • 5. 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项是(    )

    A . 许多同学围着在这次考试中表现出色的周洋同学,让他介绍经验,周洋说:“你们先到一遍候着,等我喝杯水再赐教。” B . 今日,学校为了给学生们减轻心理压力,让学生们以更好的心态迎接中考,特意在同学们必经的校门口贴出一副对联“烈火试真金,逆境试强者”。 C . 只见大厅的角门一开,走出一位老人,手拄拐杖,答道:“老朽写得不好,让大陆的兄弟见笑了。权当作文字游戏吧!” D . 学校公告栏有某学生写的寻物启事:“我在餐厅吃饭时不小心遗失了《现代汉语词典》,如有拾到者,请迅速还我。”
  • 6. 下列句子中没有使用修辞手法的一项是(    )
    A . 但是每个问题都表明他渴望理解这个世界。 B . 这一类的人们,就是现在也何尝少呢? C . 聪明的、好奇的孩子是国家和世界的财富。 D . 我们自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
  • 7. 依次填入下列句子中横线上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轨,是一次教育思想、教育内容、教育方法的历史性深刻变革。这次变革要求学生________、________、学会办事、学会健体、________、________,求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使知情意行和谐统一,最终实现提高全体国民素质的目的。

    A . 学会求知  学会做人  学会审美  学会创造 B . 学会做人  学会求知  学会审美  学会创造 C . 学会求知  学会做人  学会创造  学会审美 D . 学会做人  学会求知  学会创造  学会审美
  • 8. 选出下列标点符号有误的一项(    )
    A . 中国人现在是在发展着“自欺力。” B . 自信力的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是不足为据的,要自己去看地底下。 C . 经验证明,有许多书看一遍两遍还不懂得,读三遍四遍就懂得了。 D . 有一天,王阳明依照《大学》的指示,先从“格物”做起。
  • 9. 选出与上句衔接恰当的一项(    )

    她,已经年过50,对于演员年龄是大了些,可是________________。

    A . 只要听她唱,就会发现她还很年轻 B . 只要听她唱,就会觉得她还很年轻 C . 只要看她的外貌,就会发现她还很年轻 D . 只要看她的外貌,就会觉得她还很年轻
二、填空题
  • 10. 写出下列句子中引号的作用。

    ①两年以前,我们总自夸着“地大物博”。

    ②先前信“地”,信“物”,后来信“国联”,都没有相信过“自己”。

    ③那也只能说中国人曾经有过“他信力”。

    ④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

  • 11. 文学常识填空。

    ①议论文的要素指。议论文从论证方式看,可分为两种。

    ②议论文的论证方法多种多样,常见的有

    ③议论文最基本的结构是

三、现代文阅读
  • 12. 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问题。

        ①从公开的文字上看起来:两年以前,我们总自夸着“地大物博”,是事实;不久就不再自夸了,只希望着国联,也是事实;现在是既不夸自己,也不信国联,改为一味求神拜佛,怀古伤今了——却也是事实。

        ②于是有人慨叹曰: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

        ③如果单据这一点现象而论,自信其实是早就失掉了的。先前信“地”,信“物”,后来信“国联”,都没有相信过“自己”。假使这也算一种“信”,那也只能说中国人曾经有过“他信力”,自从对国联失望之后,便把这他信力都失掉了。

        ④失掉了他信力,就会疑,一个转身,也许能够只相信了自己,倒是一条新生路,但不幸的是逐渐玄虚起来了。信“地”和“物”,还是切实的东西,国联就渺茫,不过这还可以令人不久就省悟到依赖它的不可靠。一到求神拜佛,可就玄虚之至了,有益或是有害,一时就找不出分明的结果来,它可以令人更长久的麻醉着自己

        ⑤中国人现在是在发展着“自欺力”。

        ⑥“自欺”也并非现在的新东西,现在只不过日见其明显,笼罩了一切罢了。然而,在这笼罩之下,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⑦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⑧这一类的人们,就是现在也何尝少呢?他们有确信,不自欺;他们在前仆后继的战斗,不过一面总在被摧残,被抹杀,消灭于黑暗中,不能为大家所知道罢了。说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用以指一部分人则可,倘若加于全体,那简直是诬蔑。

        ⑨要论中国人,必须不被搽在表面的自欺欺人的脂粉所诓骗,却看看他的筋骨和脊梁。自信力的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是不足为据的,要自己去看地底下。

    1. (1) 文章①②段中,揭示了对方什么谬误论点?什么论据?哪些语句最富于讽刺意味?
    2. (2) 文中反复承认“是事实”“也是事实”“却也是事实”,与后文的批判有什么关系?
    3. (3) 写驳论,要善于寻找批驳的“突破口”,所谓“突破口”,就是对方谬误的薄弱环节,抓住了它,就能击中其要害。联系全文,想一想,为什么本文以反驳对方的论证,即指出其论据不能证明其论点为“突破口”?
    4. (4) 按揭示对方谬误、直接反驳、间接反驳(正面立论*作出结论的逐层推进,把课文分成四个部分,填写下边的表格。

    5. (5) 鲁迅为什么反复强调“中国的脊梁”?
  • 13.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民国元老、著名书法家于右任饱经沧桑沉浮,却一生淡泊,荣辱自安。常有友人问及他高寿的养生之道,他总是指指客厅墙上高悬的那幅字画,笑而不言。

        那是一幅写意的莲花图,旁边是一副对联:不思八九,常想一二。横批:如意。

        常言道,人生不如意事常八九。倘若心为物役,患得患失,就只会被悲观、绝望窒息心智,人生的路途注定是如负重登山、举步维艰了。常想一二,就是用心感恩、庆幸、珍惜人生中那如意的十之一二,最终以那份豁达与坚韧去化解并超越苦难。

        我不由得想起了霍金,眼前浮现出这位科学大师那永远深邃的目光和宁静的笑容。世人推崇霍金,不仅仅因为他是智慧的英雄,更因为他还是一位人生的斗士。

        有一次,在学术报告结束之际,一位年轻的女记者捷足跃上讲坛,面对这位已在轮椅上生活了三十多年的科学巨匠,深深景仰之余,又不无悲悯地问:“霍金先生,卢伽雷病已将你永远固定在轮椅上,你不认为命运让你失去的太多了吗?”

        这个问题显然有些突兀和尖锐,报告厅内顿时鸦雀无声,一片静谧。

        霍金的脸庞却依然充满恬静的微笑,他用还能活动的手指,艰难地叩击键盘,于是,随着合成器发出的标准伦敦音,宽大的投影屏上缓慢然而醒目地显示出如下一段文字:

        我的手指还能活动,我的大脑还能思维;

        我有终生追求的理想,有我爱和爱我的亲人和朋友;

        对了,我还有一颗感恩的心……

        心灵的震颤之后,掌声雷动。人们纷纷涌向台前,簇拥着这位非凡的科学家,向他表示由衷的敬意。

        人们深受感动的,并不是因为他曾经的苦难,而是他直面苦难时的坚守、乐观和勇气。人生如花开花谢,潮起潮落,有得便有失,有苦也有乐。如果谁总自以为失去的太多,总受到这个意念的折磨,谁才是最不幸的人。

        常想一二。因为境由心生——问题本身都不是问题,如何对待它才是最大的问题。

        常想一二。毕竟,决定生命品质、塑造人生境界的,不是八九,而是一二。

    1. (1) 给下列划线字注音。

    2. (2) 根据文章内容,你能为本文拟定一个合适的标题吗?
    3. (3) 于右任老人为什么在写意的莲花图旁边悬挂对联?
    4. (4) 读完本文后,你认为文章的论点是什么?作者又是采用了哪种论证方法来论证的?
    5. (5) 文中列举了霍金的事例,以情感人,更以理服人。请根据平日的积累,再补充一个能证明本文论点的概括性的事例。
    6. (6) 读完本文后,你有何收获?请结合本文谈一谈。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