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推进文化创新要为传统文化注人时代精神
②利用现代科技能够推动文化的继承和传播
③科学技术丰富发展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内涵
④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科技作用日渐突出
①让传统建筑成为了传统文化的主要标志 ②需要充分挖掘文物建筑的历史文化价值
③有利于展现文化多样性增强文化吸引力 ④有利于创造出更加丰富的文化遗产资源
①文化作为一种精神产品有着丰富的表现形式
②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创造和发展获得和享用文化
③只有在发展中才能实现对传统文化的继承
④文化创新要以继承优秀传统文化为重要追求
①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要以开发创新为目的和归宿
②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既要不忘本来又要创新思路
③满足人民大众需要的优秀传统文化才有强大生命力
④赋予汉字新内涵才能集中展示中华历史文化的魅力
①要为传统文化注入新的时代元素
②对待传统文化要在承袭中创新,做到古为今用
③要推动传统文化走向世界,扩大其影响力
④要实现传统文化商业价值和文化价值的统一
①继承传统文化要取其精华、去其槽粕 ②优秀传统文化顺应社会变迁有利于融入公众生活
③传统文化渗透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④只要提高“颜值”,优秀传统文化就会富有生机和活力
①继承与保护传统文化的核心在于充分发掘其经济价值
②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内涵在今天仍有其积极意义
③优秀文化遗产市场化开发能保障公民的基本文化权益
④文化遗产的继承与发展要契合人们的文化需求
①保留传统文化中能满足人精神需要的内容
②立足社会实践,融汇各民族文化特质
③坚持继承传统,展现鲜明的民族特色
④坚持与时俱进,不断赋予文化新内涵
①健康向上的文化总是会被人们主动接受 ②优秀传统文化的稳定性和创新性是统一的
③中华文化既要保持民族性,又要体现时代性 ④优秀文化都应该以通俗的形式加以表达
①尊重文化的多元化,充分体现了中华文化特有的包容性②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继承
③先继承中华优秀文化,再去发展④推陈出新为传统文化注入时代精神
古往今来,人们常用“月圆”“月缺”来形容“悲欢离合”,客居他乡的游子,更是以月来寄托深情。中国的所有传统节日中,中秋节有着特殊的韵味。但随着时代的发展,特别是多元文化日益丰富,使得包括中秋在内的诸多民族传统节日被人们淡忘,原有的文化内涵逐渐消失,端午成为“粽子节”,中秋成为“月饼节”。
实现民族伟大复兴、文化强国是时代赋予我们的光荣使命。近几年来,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内容进教材、进课堂、进校园活动遍地开花。但如何把好事办好,真正让优秀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站稳脚跟,这才是问题的关键。当前,有极少数学校在开展活动的过程中存在“一阵风”现象。要想避免这类现象,就必须将“传统文化进校园”活动作为学校的一项长期性工作来抓,传统文化不仅要常驻校园、更要扎根于心。某校利用有限的空间,建了几个朗读亭。学生在朗读亭里诵读经典、感受经典、传承经典。让传统文化如春风化雨般滋润童心,传承优秀传统文化须从小抓起,这样才有助于孩子树立起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但要使传统文化真正入脑入心,必须有规有序地科学而行。拔苗助长、盲目跟风、聚众扎堆都不是明智之举,需要针对性地循序渐进而为,把传统文化教育创造性地纳入学校教育系统之中,在潜移默化中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请运用文化生活知识说明“传统文化不仅要常驻校园,更要扎根于心,这才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真正弘扬”的合理性。
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继承与发展”的相关知识,分析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依据。
走进北京市西胡林村、天津市六街村等传统村落,我们能够欣赏风格独特的民居建筑、丰富多样的村镇空间格局,品味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俚语方言、家风家训、乡约乡规、民情风俗,感受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文化韵味。传统村落承载着绚丽多彩的农耕文化,寄托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的情感记忆和绵远乡愁,是我国乡村历史、文化、自然遗产的“活化石”。
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发展,传统村落衰落、消失的现象时有发生。例如:不少传统村落因缺少产业支撑,医疗、文化、教育等公共服务不能满足现代生活需要,导致人口流失严重,甚至出现“空心化”;古民居、古建筑得不到及时修缮和维护,自然毁损严重;传统工匠越来越少,传统建筑工艺、传统艺术日渐失传;在旅游开发过程中,无视传统村落的自然、历史、文化等个性化特征而盲目拆旧建新、拆真建假,对传统建筑、历史风貌造成破坏性影响,导致“千村一面”。
保护、传承和利用好传统村落,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和增强中华文化自信的内在要求。2012年以来,我国大部分传统村落已被列为保护对象。
(注:传统村落是指拥有物质形态和非物质形态文化遗产,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科学、艺术、社会、经济价值的村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