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历史与社会(人文地理)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九年级上册 /第一单元 20世纪初的世界与中国 /第三课 转变中的社会生活 /2.观念的变化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历社九上1.3.2《观念的变化》同步试卷

更新时间:2020-09-16 浏览次数:172 类型:同步测试
一、单选题
  • 1. 随着西方资本主义势力的闯入,近代文明也传入中国,中国社会发生了一系列变化,下列史实不符合这一变化的是(   )       

    A . 1877年在上海租界内首先使用了电话 B . 1905年清政府宣布废除科举考试 C . 出现了学习宣传西学的魏源和严复等思想家 D . 人们见面称呼“大人”、“老爷”
  • 2. 歌谣是一定历史时期社会现实的反映。下列歌谣反映了民国时期社会习俗变化的是(    )

    ①旗袍西服中山装,穿着舒适又大方  ②辫子搭肩三尺长,之乎者也说荒唐

    ③禁缠足,倡女权,男女平等新追求  ④称先生,道某君,人格平等意义深

    A . ①③④ B . ①②③ C . ②③④ D . ①②④
  • 3. (2019九上·苍南期中) “女学生已经开始觉悟,抵制学校开设的《列女传》。在操场的树荫下,在宿舍里,他们常常聚在一起,争得面红耳赤,后来由争论变成抗婚、逃婚,以实际行动反抗旧礼教,争取婚姻自由。”这则材料反映的是( )
    A . 维新思想开始在校园内传播 B . 民主共和思想深入人心 C . 民主科学思想冲击封建礼教 D . 近代学校开设修身课程
  • 4. 1912年1月11日,《民立报》提出“天下兴亡,匹妇有责”,一字之差,表明中华民国(    )

    ①提倡男女平等

    ②讽刺女性地位

    ③倡导女子关心国事

    ④强调妇女社会责任感

    A . ①②③ B . ②③④ C . ①③④ D . ①②③④
  • 5. (2018九上·兴海月考) 洋务运动期间,中国自主修建了第一条铁路,起自河北唐山,止于胥各庄,名为唐胥铁路。1881年建成后,清政府却认为,火车震动了东陵的先王神灵,因而禁止使用机车,只准以骡马拽引车辆,人称“马车铁路”.这一事件反映了(    )
    A .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进步 B . 清王朝拒绝一切西方先进技术 C . 民众的愚昧和思想落后 D . 封建专制统治与时代大潮间的巨大落差
  • 6. (2018九上·兴海月考) 在近代西方文明的冲击下,新事物和新思想在中国社会不断涌现。下表反映的是(    )


    辛亥革命前

    辛亥革命后

    礼节

    叩头

    鞠躬、握手

    称呼

    大人、老爷

    先生、君、同志

    A . 大众传媒的发展 B . 社会习俗的变化 C . 教育观念的更新 D . 娱乐方式的丰富
  • 7. 在近代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下,新的事物和思想观念影响着中国的社会生活。下列不能反映民国时期社会习俗变化的是(    )
    A . 旗袍四服中山装,穿着舒适又大方 B . 辫子搭肩三尺长,之乎者也说荒唐 C . 禁缠足,倡女权,男女平等新追求 D . 称先生,道某君,人格平等意义深
  • 8. (2019九上·柯桥月考) 某人征婚广告称:“(一)女子须不缠足者;(二)须识字者;(三)男子不娶妾;(四)男死后,女可再嫁;(五)夫妇如不相和,可离婚。”据所学知识可判断此则广告在中国最早有可能出现在(    )  

    A . 19世纪中期 B . 20世纪初期 C . 20世纪中期 D . 21世纪初期
  • 9. 《申报》报道民国时期一场婚礼:“梳一东洋头,披件西式衣,…宜读婚约,互换戒指,才一鞠躬,即携手而归,无傧相催请跪拜起立之烦.”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是(  )       

    A . 大众传媒的普及 B . 男女实现了平等 C . 西方思想的影响 D . 封建思想的根除
  • 10. 在近代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下,新的事物和思想观念影响着中国的社会生活.如表反映的是(  )

           类别

    时期

    发式

    服饰

    称谓

    礼节

    脚形

    辛亥革命前

    剃发留辫

    顶戴花翎 长袍马褂

    大人 老爷

    跪拜 作揖

    缠足

    辛亥革命后

    强令剪辫

    中山装 旗袍

    先生 某君

    鞠躬 握手

    天足

    A . 大众传媒的发展 B . 习俗风尚的变革 C . 交通工具的更新 D . 通讯设施的完善
  • 11. 清末民初,中国社会生活面貌有了很大变化,对下列表格中变化理解正确的是(    )

    项目

    以前

    现在(清末民初)

    日常生活

    无照相、电影

    照相、电影的传入和流行

    发式

    清军入关后男子留有长辫子

    剪辫子

    人际称谓

    老爷、夫人

    先生、君

    服饰

    长袍、马褂、旗装

    西服、中山装、旗袍

    A . 照相术于20世纪30年代末在西方国家诞生。 B . 剪辫子只是人们审美的变化。 C . 人际称谓的变化体现了资产阶级追求平等的愿望。 D . 变化后的服饰全盘西化。
  • 12. 以往人们穿着长袍马褂,梳着长辫子,相互交谈和通信多称呼对方为大人、老爷,易服饰、剪发辫、改称呼等礼节出现在(    )       

    A . 太平天国运动期间 B . 洋务运动期间 C . 辛亥革命期间  D . 戊戌变法期间
  • 13. (2016九上·萧山期中) 电视台拍摄了一部反映辛亥革命后人们社会生活的电视剧,以下镜头不符合史实的是(    )
    A . 人们坐在家里看报纸 B . 男主角上街被剪掉了辫子 C . 人物穿着中山装、西服、新式旗袍 D . 见面就叩头,口称“大人”、“老爷”
  • 14. 看电影是时下人们休闲娱乐的一种方式。中国人自己拍摄的第一部电影《定军山》是一部(   )

    A . 京剧艺术纪录片 B . 川剧艺术记录片 C . 战争故事片 D . 爱情故事片
  • 15. 20世纪初的社会生活发生了一些变化:在发式上,男子剪掉了长辫;在称谓上,由称“老爷”、“大人”改为称“先生”、“君”;在服饰上,由长袍、马褂改为西服、中山装。从这些变化中不能获取到的信息是(     )


    A . 人们的生活习惯有了很大的变化 B . 人民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 C . 辛亥革命对封建习俗观念的冲击以及西方文明成果的传人 D . 体现了人们追求平等的愿望
  • 16. 孙中山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时,你认为他可能被人们称呼为(     )


    A . 老爷    B . 大人  C . 先生 D . 陛下
  • 17. 1918年《新青年》刊登了剧作《玩偶之家》,其中的女主人公娜拉为摆脱痛苦的婚娴家庭而出走,成了当时许多男女青年效仿的榜样。娜拉式的出走一时成为风潮。这反映了进入20世纪的中国社会(     )  

    A . 物质生活有了很大提高   B . 老百姓的社会地位逐渐提高 C . 科学思想逐渐被人们接受  D . 自由平等的思想逐渐被人们接受
  • 18. 辛亥革命后,随着民主平等思想的进一步传播,愚昧落后的社会习俗逐渐得到改变。下列体现这一改变的是(     )

    A . 称“老爷” B . 行握手礼 C . 缠足 D . 穿翎顶补服
  • 19. “先生”“女士”等平等的称呼出现于(     )


    A . 洋务运动时期     B . 戊戌变法时期 C . 辛亥革命后  D . 新文化运动时期
  • 20. 据《中国报学史》统计,武昌起义胜利后半年内,全国报纸由100多家迅速发展到500多家,总销量达到4200万份。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 . 人们关心社会变革,希望了解世界变化  B .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有言论、出版等自由 C . 大力提倡白话文使阅读报纸的人数激增   D . 人们普遍赞成民主共和,反对君主专制
二、材料分析题
  • 21. 服装是一种记忆,也是一种语言、一种文化。它的变化是以非文本方式记录着社会政治、经济及文化的历史变迁。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历代王朝都以“会典”“律例”“典章”或“车服制”“舆服制”“丧服制”等各种条文颁布律令,规范和管理各阶层的穿衣戴帽,对服装的质料、色彩、花纹和款式都有详尽的规定,不遗琐细地区分君臣士庶服装的差别,违者要以僭礼逾制处以重罚。

    ——刘志琴《服饰变迁——非文本的社会思潮史》

    材料二:今则万国交通,一切趋于尚同。而吾以一国衣服独异,则情意不亲、邦交不结矣……然以数千年统一儒缓之中国,褒衣博带,长裾雅步,而施之万国竞争之世……诚非所宜矣。

    ——康有为1898年9月递呈光绪

    皇帝的《请断发易服改元折》

    材料三:文化史学家布克哈特把图像称作“人类精神过去各个发展阶段的见证”,认为通过图像可以加深对历史变迁的理解。以下是一组图片材料:

    图1 清代的长袍马褂

    图2 中山装与西装

    1. (1) 材料一中有关服饰的规定体现了我国古代政治制度的什么特征?试举例说明这种特征在称呼上的具体体现。
    2. (2) 根据材料二,指出康有为的主张并说明其理由。
    3. (3) 根据材料三,指出中国服饰变化有何趋势?从这种变化中,你能得出中华民族有何精神追求?
  • 22. 近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迁,折射出社会进步和近代化的进程。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阅读《近代中国社会生活变迁简表》

    鸦片战争前

    鸦片战争后的新变化

    长袍马褂

    中山装、西装等

    中餐

    西餐

    马车、轿子

    人力车、火车、电车、汽车等

    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自由恋爱、新式婚礼

    材料二:在北京以及各省省会城市,出现了所谓“四合院欧化”,即在保留传统四合院的基本格局上搞点洋化:简单的装扇玻璃窗代替格子糊纸绢,复杂的搞点外国式柱子……如此,既存四合院之传统格局,又吸收西式房屋之优点情调。可谓中西合璧、相得益彰。

    ——摘选自《图说中国百年社会生活变迁》

    1. (1) 根据以上材料,概括近代以来中国社会生活发生的变化。(至少三点)
    2. (2) 根据材料二,概括社会生活变化的特点。并分析导致变化的外部因素。
    3. (3) 19世纪末,大众传媒发展迅速,报纸和文化出版机构相继出现。分别写出中国近代第一份商业性报纸和以编印新式教科书为主的出版机构。
    4. (4) 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归纳近代社会生活变迁对中国社会的积极影响。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