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历史与社会(人文地理)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八年级上册 /第四单元 绵延不绝的中华文明(二): “多元一体”格局与文明高度发展 /第三课 多元文化的碰撞交触与文明高度发展 /影响深远的宋元科技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历社八上4.3.7《影响深远的宋元科技》同步试卷

更新时间:2020-09-18 浏览次数:127 类型:同步测试
一、单选题
  • 1. 在上海一带,曾经流传着一首民谣:“黄婆婆,黄婆婆,教我纱,教我布,两只筒子两匹布。”下列生产工具中,由“黄婆婆”改造而成是(    )
    A . 筒车 B . 曲辕犁 C . 秧马 D . 木棉纺纱车
  • 2. 象棋中的“炮”,最早写为“砘”字,而到宋代出现“砚”“炮”两字并用的现象。此现象的出现可能是因为宋代( )
    A . 火药广泛用于战争 B . 发明了火药    C . 火药开始用于战争 D . 发明了中国象棋
  • 3. 科学家沈括在《梦溪笔谈》中记载:“用胶泥刻字……火烧令坚……一板印刷,一板已白布字……更互用之,瞬息可就。”与记载相应的选项是( )
    A . 蔡伦改进造纸术 B . 华佗制成“麻沸散” C . 雕版印刷的发明 D . 毕昇发明活字印刷
  • 4. 指南针用于航海事业,最早是在(    )
    A . 唐末 B . 北宋 C . 南宋 D . 元朝
  • 5. 宋代是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发展史上最辉煌的时期,几乎在所有中国传统科学技术领域都留下了新的记录。以下科技成就属于宋代的是(    )

    ①发明活字印刷术

    ②改进造纸术

    ③指南针应用于航海

    ④火药开始用于军事

    A . ①② B . ①③ C . ②④ D . ①④
  • 6.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是北宋王安石的诗句,它隐含的科技发明是(    )
    A . 印刷术 B . 指南针 C . 火药 D . 造纸术
  • 7. 有学者认为:“在许多方面,宋朝在中国都是个最令人激动的时代,它统辖着一个前所未见的发展、创新和文化繁盛期。”此时的“创新和文化繁盛”主要表现为(    )

    ①造纸术    ②交子    ③活字印刷术    ④指南针普遍用于航海

    A . ①②③ B . ①②④ C . ①③④ D . ②③④
  • 8. 注重发明和创新是中华民族的优秀品质。北宋时期,发明活字印刷术的人是(    )

    A . 李春     B . 蔡伦 C . 张衡 D . 毕昇
  • 9. (2022七下·杭州期中) 某同学搜集了活字印刷术、指南针、火药等资料进行探究性学习。他探究的主题是(    )

    A . 唐朝繁荣的文学    B . 宋代领先世界的科技 C . 元代发达的对外贸易   D . 明代先进的航海技术
  • 10. 我国古代四大发明推动人类历史的发展,其中为“地理大发现”提供条件的是(    )
    A . 造纸术 B . 印刷术 C . 火药 D . 指南针
二、材料分析题
  • 11.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这三种东西曾改变了整个世界的面貌和状态:第一种在文字方面;第二种在战争上;第三种在航海上。由此又产生了无数变化,这种变化是如此之大,以至没有一个帝国,没有一个教派,没有一个赫赫有名的人物能比这三种机械发明在人类的事业中产生更大的力量和影响。”

    ——培根

    材料二:“外国用火药来制造子弹御敌,中国却用它做爆竹敬神;外国用罗盘针航海,中国却用它来看风水;外国用鸦片看病,中国却用它来当饭吃。”

    ——鲁迅

    1. (1) 材料一中“这三种东西”各指我国古代的什么?
    2. (2) 材料一中“曾改变了整个世界的面貌和状态”的含义是什么?
    3. (3) 如何理解材料二中鲁迅先生的话?
    4. (4) 我国古人在科技方面为人类作出了巨大的贡献,那么今天,我们青少年应该做些什么?
  • 12.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韩非子·有度》记载:“先王立司南以端朝夕(指东西方向)。”《鬼谷子·谋》称:“郑(国)人之取(开采)玉也,载司南之车,为其不惑(迷失方向)也。”

    材料二:宋代《萍洲可谈》载:当时广州的海船上已经使用指南针,“舟师识地理,夜则观星,昼则观日,阴晦(阴天)观指南针。”

    1. (1) 指南针最早发明于什么时候?当时的名称叫什么?

    2. (2) 指南针的发明和传播有何重大意义?

    3. (3) 你知道我国宋元时期还有哪些方面的科技成就吗?

  • 13.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国初时,有一妪(老妇人)自崖州来,乃教以做造捍、弹、纺织之具;至于错纱配色,综线挈花,各有其法……人既受教,竞相作为;转货他郡,家既就殷。未几,妪卒,莫不感恩洒泣而共葬之,又为立祠,岁时享之。

    材料二:“黄婆婆,黄婆婆,教我纱,教我布,两只筒子两匹布。”(民谣)

    1. (1) 材料一中的“国初”指的是什么时期?材料一中的“妪”和材料二中的“黄婆婆”指的是谁?

    2. (2) 她教人纺织的是何种衣料?这种衣料和原先的衣料相比有什么优点?

    3. (3) 她的高超技术是从哪里学来的?这又说明了什么?

    4. (4) 她逝世了,大家为什么都“感恩洒泣而共葬之,又为立祠,岁时享之”?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