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物理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广东省深圳市龙岗区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物理期末考...

更新时间:2020-10-29 浏览次数:146 类型:期末考试
一、单选题
  • 1. (2020高一上·龙岗期末) 下列与参考系有关的成语是(  )

    A . 三足鼎立 B . 刻舟求剑 C . 滴水穿石 D . 立竿见影
  • 2. (2020高一上·龙岗期末) 下列几种比赛项目中的研究对象,可以视为质点的是(   )
    A . 研究跳水比赛中选手在空中的动作时 B . 研究乒乓球比赛中选手发出的旋转球时 C . 确定帆船比赛途中帆船在水面上的位置时 D . 研究花样游泳比赛中选手在水中的动作时
  • 3. (2020高一上·龙岗期末) 一高中学校校运动跳远比赛时某同学进行比赛,如图所示,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 该同学起跑时,地面对他的作用力大于他对地面的作用力 B . 该同学踩在踏板腾空的瞬间,踏板对他的作用力大于他对踏板的作用力 C . 该同学陷于沙的过程中,沙对他的作用力小于他对沙的作用力 D . 该同学陷于沙的过程中,沙对他的作用力等于他对沙的作用力
  • 4. (2023高一上·揭东期中)

    拿一个长约1.5m的玻璃筒,一端封闭,另一端有开关,把金属片和小羽毛放到玻璃筒里。把玻璃筒倒立过来,观察它们下落的情况,然后把玻璃筒里的空气抽出,再把玻璃筒倒立过来,再次观察它们下落的情况,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 玻璃筒充满空气时,金属片和小羽毛下落一样快 B . 玻璃筒充满空气时,金属片和小羽毛均做自由落体运动 C . 玻璃筒抽出空气后,金属片和小羽毛下落一样快 D . 玻璃筒抽出空气后,金属片比小羽毛下落快
  • 5. (2020高一上·龙岗期末) 如图所示,直线a和曲线b分别是在平直公路上行驶的汽车a和b的位移-时间(x-t)图线,由图可知(   )

    A . 在t1时刻,a、b两车的运动方向相同 B . 在t2时刻,a、b两车的运动方向相反 C . 在t1到t3这段时间内,b车做曲线运动 D . 在t1到t3这段时间内,a、b两车的平均速度相等
  • 6. (2020高一上·龙岗期末) 现代的激光打印机都是自动进纸的,其进纸原理如图所示,进纸槽里叠放有一叠白纸。进纸时滚轮以竖直向下的力压在第1张白纸上,并沿逆时针方向均匀转动,确保第1张纸与第2张纸相对滑动。设最大静摩擦力与滑动摩擦力相同,滚轮与白纸之间的动摩擦因数为µ1 , 白纸之间、白纸与纸槽底座之间的动摩擦因数均为µ2 , 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 若要自动进纸则µ12 B . 第1张白纸受到的摩擦力向左 C . 一张白纸受到上一张白纸的摩擦力一定向左 D . 进纸过程中任意两张白纸之间均存在静摩擦力
  • 7. (2020高一上·龙岗期末) 一种巨型娱乐器械可以使人体验超重和失重感受,其座舱套在竖直柱子上,由升降机送上几十米的高处,然后让座舱自由落下。落到一定位置时,制动系统启动,座舱做减速运动,到地面时刚好停下。对上述过程,关于座舱中的人所处的状态,以下判断正确的是( )
    A . 座舱在自由下落的过程中人处于超重状态 B . 座舱在自由下落的过程中人处于失重状态 C . 座舱在减速运动的过程中人处于失重状态 D . 座舱在整个运动过程中人都处于超重状态
二、多选题
  • 8. (2020高一上·龙岗期末) 小东从家到车站接到他小姨后一起回家,的士给的全程发票如图所示,由此可以得出的信息正确的有(   )

    A . 车站到小东家的位移是4.3km B . 车站到小东家车的路程是4.3km C . 坐的士时间为0.5小时 D . 车的平均速度约为2.4m/s
  • 9. (2020高一上·龙岗期末) 如图所示,一些商场安装了智能化的台阶式自动扶梯。为了节约能源,在没有乘客乘行时,自动扶梯以较小的速度匀速运行;当有乘客乘行时,自动扶梯经过先加速再匀速两个阶段运行,则电梯在运送乘客的过程中(   )

    A . 乘客始终受摩擦力作用 B . 扶梯匀速时乘客不受摩擦力作用 C . 扶梯对乘客的作用力始终竖直向上 D . 扶梯对乘客的作用力先指向左上方,再竖直向上
  • 10. (2020高一上·龙岗期末) 蹦极是一项户外休闲活动,跳跃者站在较高的位置,用橡皮绳固定住后跳下,落地前弹起。下图为一蹦极爱好者运动的速度时间图像如图所示,图像中OB为直线、其他为曲线,不计空气阻力,则正确的有(   )

    A . 该爱好者始终受到橡皮绳的拉力作用 B . 该爱好者在BC段受到橡皮绳的拉力等于重力 C . 该爱好者D时刻下落到最低点 D . 可求出当地的重力加速度约为9.78m/s2
  • 11. (2020高一上·龙岗期末) 如图所示是轿车常用的千斤顶,当摇动把手时,螺纹轴就能迫使千斤顶的两臂靠拢,从而将汽车顶起.当车轮刚被顶起时,汽车对千斤顶的压力为1.0×105 N,此时千斤顶两臂间的夹角为120°.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 . 此时千斤顶每臂受到的压力大小均为5.0×104 N B . 此时千斤顶对汽车的支持力为1.0×105N C . 若继续摇动把手,将汽车顶起,千斤顶每臂受到的压力将增大 D . 若继续摇动把手,将汽车顶起,千斤顶每臂受到的压力将减小
  • 12. (2020高一上·龙岗期末) 一竖直放置的轻质圆环静止于水平面上,质量为m的物体用轻绳系于圆环边缘上的AB两点,结点恰位于圆环的圆心O点。已知物体静止时,AO绳水平,BO绳与AO绳的夹角为150°。轻推圆环使其向右缓慢滚动,在AO绳由水平转动至竖直的过程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 当重力方向与BO绳垂直时AO绳中最大拉力2mg B . 当重力方向与AO绳垂直时AO绳中最大拉力mg C . 当重力方向与BO绳垂直时BO绳中最大拉力1.5mg D . 当重力方向与AO绳垂直时BO绳中最大拉力2mg
三、实验题
  • 13. (2020高一上·龙岗期末) 某实验小组用如下图所示的实验装置验证“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

    1. (1) 实验步骤如下:

      ①用一个弹簧测力计测出钩码的重力,记为F;

      ②将弹簧的一端固定于铁架台上的C处,在竖直放置的木板上贴一张坐标纸,在弹簧末端挂上该钩码,在坐标纸上记下此时弹簧末端的位置O;

      ③取下钧码,将两条一模一样的橡皮筋套在弹簧末端,用两个弹簧测力计共同将弹簧末端拉到同一位置O,记录此时两橡皮筋伸长的方向,如图所示,并记下弹簧测力计的读数FA和FB

      ④选好标度,在坐标纸上画出两只弹簧测力计的拉力FA和FB的图示,并根据平行四边形定则求出合力F';

      ⑤按同一标度,在坐标纸上画出挂一个钩码时弹簧所受的拉力F的图示;

      ⑥比较的一致程度,若有较大的差异,对其原因进行分析,作出相应的改进后重新再次实验。

    2. (2) 本实验采用的科学方法是等效替代法,等效替代的对象是(“橡皮筋”,“弹簧”)
    3. (3) 同学们在操作中有如下议论,其中说法正确的有_____
      A . 两个分力FA、FB间夹角越大越好 B . 图中所示的两条橡皮筋的伸长的长度不可能相等 C . 弹簧测力计、橡皮筋、弹簧都应与木板平行 D . 用两弹簧秤同时拉细绳时两弹簧秤示数之差应尽可能大
  • 14. (2020高一上·龙岗期末) 在“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实验装置,沙桶和沙子的总质量为m,小车的质量为M,重力加速度为g。

    1. (1) 实验时,应该________
      A . 先接通电源,后释放小车 B . 先释放小车,后接通电源
    2. (2) 甲同学在实验中得到如图所示的一条纸带(两计数点间还有四个点没有画出),已知打点计时器采用的是频率为50Hz的交流电,根据纸带可求出打“B”计数点时小车的速度大小为vBm/s,小车的加速度大小为a=m/s2(结果保留2位有效数字)。

    3. (3) 乙同学改变沙桶内沙子的质量,多次实验,以沙桶和沙子的重力当作小车受到的拉力F为横坐标、小车对应的加速度a为纵坐标,做出的a-F图像如图所示,其操作步骤全部正确,可知小车的质量M= kg。

    4. (4) 丙同学根据测量数据做出如图所示的a-F图线,该同学做实验时存在的问题是
四、解答题
  • 15. (2020高一上·龙岗期末) 如图所示,有一只小猫不慎从楼高15m处自由落下,他的主人在距下落点6m处看着小猫落下,主人跑至下落点刚好接住小猫,设主人跑动是匀速的,速度为5m/s,重力加速度g取10m/s2。求:

    1. (1) 小猫落下时间约为多少;
    2. (2) 主人的反应时间是多少。
  • 16. (2020高一上·龙岗期末) 如图所示,甲坐在滑板上从距地面高为h=2.4m的斜坡处A点由静止开始滑下,然后沿水平的滑道再滑行。同时乙从斜坡与水平滑道的交接处B点以某一速度v向右匀速直线运运动(图中未画出),若滑板与斜坡滑道的动摩擦因数均为µ1=0.5,滑板与水平滑道间的动摩擦因数为µ2 ,斜坡的倾角θ=37°(sin37°=0.6,cos37°=0.8),斜坡与水平滑道间是平滑连接的,整个运动过程中空气阻力忽略不计,重力加速度g取10m/s2。求:

    1. (1) 人从斜坡上滑下时加速度为多大;
    2. (2) 人到达斜坡底端B时的速度是多少;
    3. (3) 为了避免甲、乙相碰,乙的速度v至少是多少。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