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高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2016年高考语文真题试卷(上海卷)

更新时间:2016-06-24 浏览次数:757 类型:高考真卷
一、现代文阅读
  • 1. 阅读下文,完成第1-6题。

    考据、批评与欣赏朱光潜

    ①把快感、联想当作美感,是一般人的误解。有一种误解是学者们所特有的,就考据和批评当作欣赏。

    ②拿我在国外大学读的莎士比亚这门功课来说,英国的教授整年地讲“版本的批评”;莎士比亚的某部剧本在那一年印第一次“四折本”,哪一年印第一次“对折本”,各有几次梵音,某一个字在第一次“四折本”怎样写,后来在“对折本”,里又改成什么样……自然他们不仅讲这一样,对来源和作者生平也很重视:莎士比亚大概度过些什么书?《哈姆雷特》是根据哪些书写的?他和戏院和同行的关系如何?“哈姆雷特是不是作者现身说法?……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学者们个个埋头于灰封虫咬的故纸堆中,寻找片纸只字以为至宝。

    ③这些功夫都属于中国人说的“考据学”。这门课的教授只做这种功夫,对我们也只讲他研究的那一套。至于学生能否欣赏剧本本身,他并不过问。从美学观点来说,我们该如何看待这种考据工作呢?

    ④考据所得的是历史知识,可以帮助欣赏,却不是欣赏本身。欣赏之前要有了解。只就欣赏说,版本、来源以及作者生平都是题外事,因为美感经验全在欣赏形象本身。但就了解说,这些历史的知识却非常重要,要了解《洛神赋》,就不能不知道曹植和甄后的关系;要了解《饮酒》诗,就不能不先考定原本中到底是“悠然望南山”还是“悠然见南山”。

     ⑤但若只了解而不能欣赏,则没有走进文艺的领域。通常富于考据癖的学者难免犯两种错误。第一种错误是穿凿附会。他们以为作者字字有来历,便拉史实来附会它。他们不知道艺术是创造的,虽然可以受史实的影响,却不必完全受其支配。第二种错误是因考据之后,便袖手旁观,不肯染指,而我是饕餮汉,对于考据家的苦心孤诣虽十二分地敬佩、感激,但我认为,最要紧的事还是伸箸把菜取到口里来咀嚼,领略领略它的滋味。

     ⑥在考据学者们自己看来,考据就是一种文学批评,但是一般人所谓的文学批评,意义实不仅如此。文学批评学者向来有派别的不同,所认识的文学批评的意义也不一致。区分起来,除开上述帮助了解的文学批评,主要还有两类。

     ⑦第一类是“法官”式的文学批评。“法官”要有“法”,也便是“纪律”,“法官”式的学者心中预存几条纪律,用来衡量一切作品,符合它们的就是没,违背它们的就是丑。他们向作家下批语说:“亚里士多德明明说过坏人不能做悲剧主角,你何以要用一个杀皇帝的麦可白?”但文艺是创造的,谁能拿死纪律来限制活作品?

    ⑧第二类就是近代法国印象主义的文学批评。这一派学者可说是“饕餮者”:只贪美味,尝到美味便把印象描写出来,法郎士说:“依我看来,文学批评和历史一样,只是一种给深思好奇者看的小说;一切小说,精密地说起来,都是一种自传。凡是真正的文学批评家都只叙述他的灵魂在杰作中的冒险。”这是印象派文学批评家的信条。他们主张,文学批评应当时艺术的、主体的,各人应以自己的嗜好为标准。

    ⑨“法官”式的文学批评所持的是“批评的态度”,印象派的文学批评所持的是“欣赏的态度”,它们是相反的。批评的态度是冷静的,不杂情感;欣赏的态度则注重我的情感和物的姿态的交流。批评的态度须用反省的理解;欣赏的态度则全凭直觉,批评的态度预存美丑的标准,把我放在作品之外去评判它的美丑;欣赏的态度则忌杂有任何城建,把我放在作品里面去分享它的生命。遇到文艺作品如果始终持批评的态度,则我是我而作品是作品,得不到真正的美感经验。

    ⑩我是倾向于印象派的,不过我也明白它的缺点,比如看一幅图,内行有内行的印象,外行有外行的印象,它们的价值是否相同呢?我小时候欢喜读《花月痕》一类的东西,现在想来不禁赧颜,究竟是从前对还是现在对呢?文艺虽无普遍的纪律,而美丑的好恶却有一个道理,遇见一个作品,只说“我觉得好”还不够,还应说出觉得好的道理。

    ⑪总之,考据、批评都不是欣赏,但是欣赏却不可无考据与批评。有的人太看重考据和批评的功夫,有个人又太不肯做脚踏实地的功夫,以为有文艺的嗜好就可以谈文艺,这都是很大的错误。

    (有删改)

    【注】①《花月痕》:清代长篇小说,情调缠绵哀怨。

    1. (1) 第②段画线的词语“现身说法”在文中是指。

    2. (2) 第②段详细列举“功课”内容,对其作用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流露出作者对纯考据工作不满的态度。 B . 证明考据学者只做这种无意义的功夫。 C . 有助于读者对考据工作形成感性认识。 D . 为“考据对欣赏是题外事”提供证据。
    3. (3) 概括“法官”式文学批评的特点。

    4. (4) 以下对文章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 . 第①段提出文章讨论的对象,总领全文。 B . 第②~⑤段着重阐述了作者对考据的看法。 C . 第⑨⑩段分别对第⑦⑧段进行了深入分析。 D . 第⑪段总括了上文,提出了自己的主张。
    5. (5) 下列推断与文章一致的一项是()

      A . 把考据和批评当作欣赏的人不都是学者。 B . 如果不欣赏形象本身,就不能得到美感经验。 C . 在考据学者们自己看来,文学批评也是一种考据。 D . “法官”式文学批评者不认为《麦克白》是一部悲剧。
    6. (6) 分析作者与印象派在文学批评观点上的异同。

  • 2.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题目。

    湖殇熊久红

    ①当一双脚站在干涸的湖底的时候,其实,那种心痛的感觉,就像是自己踩在了自己的骨头上。

    ②我说的是,在西部腹地,看着被戈壁荒漠一寸寸吞噬掉的艾比湖;我说的是,面对一片白色的盐碱,以及狂风掠过时卷起的漫漫沙尘。

    ③对湖而言,它首先带给我们的,应该是那粼粼的波光,是鸥鸟的翔鸣,是蓝天白云的倒映,是渔歌唱晚的恬静,这些特征是湖带给我们的生活体验,也是湖应有的生命品质。而我脚下的艾比湖,正在丧失这些青春,就像一个散失了光鲜的干瘪水果,躺成一汪奄奄一息的物证,那些越来越多从湖底裸露出来的丑陋的盐碱污泥,总是让我联想到一具行将风干的木乃伊,一个湖的木乃伊。

    ④青年时期的艾比湖有着1200平方公里的水面;有着几万乃至十几万只野鸭水鸟嬉戏的场面;有着浩浩荡荡芦苇环卫的辽阔水域;有着长河落日大漠孤烟的宁静致远。这些深深的怀念,使得我对眼前的景象,有着撕心裂肺的悲怆。

    ⑤在蛮荒的疆域里安插一个湖,应该是上帝对自己分配不公的一个补偿,她带给我们的是对绝望灵魂的抚慰,是对生存状态的重估,是能枕着入眠的一个梦境,而这个梦,曾经真真实实地存在过,在记忆的回望里,碧波荡漾。

    ⑥那是八十年代中期,一直对巴金的《海上日出》心存缱绻,期待感受红日出海的璀璨景象。新疆离海太远,使只好以湖的的水域,模仿海的苍茫了。从首府放暑假回来,邀几位同学,骑车六十里,去艾比湖看日出,以弥补对海的贫瘠和渴望。

    ⑦由于道路的崎岖到湖边时,太阳早已三尺竿头了。虽没赶上看日出,却被眼前一望无际、绵延至深的芦苇荡所震撼,清风拂过,波涛汹涌。一如百万雄兵拥围着这一城的浩淼,湖的浅滩上,密密麻麻布满了野鸭、灰鸭、斑头雁,随便朝水中甩一片卵石,都会惊飞几十只水鸟,空中盘旋两圈,又栖落水中。湖面很宽,即使极目远眺,也看不见对岸的轮廓。靠近水边是一排沙滩,赤脚从上面走过,可以感受到温热潮润的细沙与脚趾间密切接触的惬意。几行浅浅的脚印,一派浪漫的行程。

    ⑧二十多年的时间,都无法淡化湖在往事里的色彩,这幅精美的画面早已长在岁月深处,每一次温故,都在重新涂染一遍色彩,所以,停靠在回忆中的湖,其实,一直都很鲜艳,多少次在梦里,潮涨潮落,清波涟涟。

    ⑨但眼前的残败,总让人恍然隔世,觉得这个每年被大风从湖底卷起无数沙尘和盐尘的,这个每年以几平方公里的速度一点点消失的,这个在干涸湖底随处可见禽鸟尸骨和枯苇干枝的,不是记忆里的那个湖啊!它与往日被我们时常念想的碧水清波毫无瓜葛。

    ⑩多么希望艾比湖的枯萎是一次误诊!

    ⑪但更多时候,我们不得不面对这样一串的数字。近50年,我国失去的湖泊有243个,其中,新疆的数量最多,达62个。罗布泊消失于1972年;台特玛湖消失于1974年;玛纳斯湖消失于1974年;艾丁湖消失于1987年。这听上去多少有些像宣读阵亡名单,但它们确实是从我们眼中一个一个消失的。

    ⑫那些缭绕碧波的绿茵,那些水中游戏的鱼鸟,那些湖面泛舟的渔人,那些环湖晚炊的村庄,都随着湖的消失而泯灭了。

    ⑬通过同伴的结局,艾比湖一定看到了自己悲情的归宿,所以,湖才有了泪的咸涩。如果能发出呐喊,我想,湖是一定要向上天控诉的,控诉那贪婪者、破坏者、无知者、傲慢者,控诉他们以自己的短视,替子孙们挖掘着墓穴。

    ⑭时常看到一些赞美艾比湖的文章,对它仅剩的三分之一的水域,进行热情歌颂,听上去就像是对着一个病入膏肓的人,赞美她美丽的服饰和迷人的发髻,不知道在鱼缸里长大的鱼,会不会朗诵有关海的诗句。

    ⑮我在为一个湖悲哀的时候,突然想起了那些鸟,那些以湖为生的水禽,它们的翅膀,如何才能越过灾难,飞抵梦想的天堂。

    (有删改)

    1. (1) 第①段中的比喻贴切形象,表现力强,请加以赏析。

    2. (2) 作者描绘了八十年代中期游湖所见景色,用意是。

    3. (3) 本文是抒情散文,第⑪段却用了若干数据和年份,有何效果?

    4. (4) 结合全文,分析标题“湖殇”的含义。

    5. (5) 以第⑫~⑮段为例,评析本文语言运用上的特点。

二、默写
  • 3. 默写。

    ①非独贤者是有心也,人皆有之,

    ②  ,孤城遥望玉门关。(王昌龄《从军行》

    ③楚天千里清秋,。(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④夕阳下,酒旆闲,。(马致远《【双调】寿阳曲·远浦帆归》)

    ,身世浮沉雨打萍。(文天祥《过零丁洋》)

    ⑥知足不辱,。(《老子》第四十五章)

    ⑦奇文共欣赏,。(陶渊明《移居》)

    ⑧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纳兰性德《长相思》)

三、诗歌鉴赏
  • 4.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列题目。

    野望(唐)杜甫

    西山白雪三城戍 , 南浦清江万里桥

    海内风尘诸弟隔,天涯涕泪一身遥。

    惟将迟暮供多病,未有涓埃答圣朝。

    跨马出郊时极目,不堪人事日萧条。

    【注】①三城戍:西山三城的堡垒,三城,与吐蕃临界,为蜀边要塞。②南浦句:南浦,泛指送别之地。万里桥,在成都杜甫草堂的东边。③涓埃:细流与微尘,比喻微小。

    1. (1) 下列各组词语不符合对仗要求的一项是()。

      A . 第一、二句中的“白雪”与“清江” B . 第三、四句中的“诸弟”与“一身” C . 第五、六句中的“供多病”与“答圣朝” D . 第七、八句中的“时极目”与“日萧条”
    2. (2) 从“切合题目”的角度分析本诗,恰当的一项是()。

      A . 第一、二句中的“西山”“南浦”切合“野”字。 B . 第三、四句“海内”“天涯”切合“野望“二字。 C . 第五、六句中的“迟暮”“涓埃”切合“望“字。 D . 第七句中的“出郊”“极目”切合“野望”二字。
    3. (3) 全诗是怎样表现作者的情感的?请结合具体诗句加以赏析。

四、文言文阅读
  • 5.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题目。

    ①羊祜,字叔子,泰山南城人也。博学能属文,美须眉,善谈论。郡将夏侯威异之,以兄霸之子妻之。举上计吏,州四辟从事,皆不就。夏侯霸之降蜀也,姻亲多告绝,祜独安其室,恩礼有加焉。

    ②帝将有灭吴之志,以祜为都督荆州诸军事,镇南夏,甚得江汉之心,吴石城守去襄阳七百余里,每为边害,祜患之,竟以诡计①令吴罢守。于是戍逻减半,分以垦田八百余顷,大获其利。在军常轻裘缓带,身不被甲,铃阁以下,侍卫不过十数人,而颇以渔畋废政。尝欲夜出,军司徐胤执綮当营门曰:“将军都督万里,安可轻脱!将军之安危,亦国家之安危也。胤今日若死,此门乃开耳!”祜改容谢之,此后稀出矣。

    ③每与吴人交兵,克日方战,不为掩袭之计。将帅有欲进谲诈之策者,辄饮以醇酒,使不得言。吴将邓香掠夏口,祜募生缚香,既至,宥之。香感其恩甚,率部曲而降。祜出军行吴境,刈谷为粮,皆计所侵,送绢偿之,每会众江涡游猎,常止晋地,若禽兽先为吴人所伤而为晋兵所得者,皆封还之,于是吴人翁然悦服。称为“羊岱”,不之名也。祜与陆抗相对,使命交通,抗称祜之德量,虽乐毅,诸葛孔明不能过也。抗常病,祜馈之药。抗服之无疑心,人多谏抗,抗曰:“羊祜岂鸩人者?”

    ④祜女夫尝劝祜有所营置,令有归载者,祜黯然不应,遂告诸子曰:“人臣树私则背公,是大惑也,汝宜识吾此意。”

    (节选自《晋书·羊祜传》)

    【注】①诡计:奇计。

    1. (1) 写出下列划线词在句中的意思。

      ①博学能        ②枯独其室

    2. (2) 为下列居中划线词语选择释义正确的一项。

      ①皆计所 , 送绢尝之

      A.侵占              B.侵占          C.侵害        D.侵袭

      ②枯与陆抗相对,使命交通

      A.结交              B.连接          C.往来       D.沟通

    3. (3) 下列句中划线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A . 胤今日若死,此门开耳                    今君亡赵走燕 B . 称为“羊公”,不名也                    句读不知,惑之不解 C . 枯女夫尝劝枯有营置                       视成蓄,掩口胡卢而笑 D . 人臣树私背公                                及诸河,在舟中矣
    4. (4) 把第③段画线句译成现代汉语。

      每与吴人交兵,克日方战,不为掩袭之计。将帅有欲进谲诈之策者,辄饮以醇酒,使不得言。

    5. (5) 第④段中“此意”指的是:做大臣应当

    6. (6) 依据②③两段相关事迹,概括羊祜的主要品质,完成表格。

      相关事迹

      羊祜的品质

      安边垦田

      徐胤当门

      邓香归降

      陆抗服药

  • 6.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题目。

    勿斋记(明)朱舜水

    ①世之学圣人者,视圣人太高,而求圣人太精,究竟于圣人之道去之不知其几万里已。

    ②古今之称至圣人者莫盛于孔子,而聪明睿知莫过于颜渊,及其问仁也。夫子宣告之以精微之妙理,方为圣贤传心之秘,何独曰“非礼勿视,赤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夫视听言动者,耳目口体之常事,礼与非礼者,中智之衡量,

    而“勿”者下学之持守,岂夫子不能说玄说妙、言高言远哉?抑颜渊之才不能为玄为妙、鹜高鹜远哉?而遇生民未有之孔子,其所以授受者,止于日用之能事,下学之工夫,其少有不及于颜渊者,从可知矣,故知道之至极者,在此而不在彼也。

    ③腾君素好学,有志于“四勿”也,以名其斋。因号“勿斋”,初见于太史所。士大夫之初遇,自有礼矣,不得轻有所请谒也,奈何以“勿斋”请余为之记也?余未知其人,亦何得轻为搦管,如贾人之炫其玉而求售也?抑其心久厌夫高远玄虚之故习,茫如捕风,一旦幡然,欲得余言以证其生平之志,中庸之德乎?“先民有言,询于刍荛”,勿斋有之矣!“狂夫之言,圣人择焉”。余亦有之矣!

    [注]①传心:传授道统。②刍荛:指割草砍柴的人。

    1. (1) 概括第①段的意思。

    2. (2) 第②段举孔子、颜渊为例,对其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 . 以圣贤为例,具体典型,很有说服力。 B . 交代“四勿”是圣贤道统传授的秘诀。 C . 借助圣贤之人的做法,引出文章观点。 D . 通过对比,揭示圣人之道的玄妙高远。
    3. (3) 作者初见藤君就答应为他作记,原因是什么?

    4. (4) 对第③段画线句理解恰当的一项是()。

      A . “狂夫”借指藤君,表达谦逊之意。 B . “圣人”借指藤君,表达感激之情。 C . 作者认为自己境界与圣人相距甚远。 D . 作者为藤君向自己求文而感到庆幸。
    5. (5) 概括作者的修身理念。(用自己的话作答。)

五、写作  70分
  • 7.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更容易进入大众视野,评价他人生活变得越来越常见,这些评价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越来越大。人们对“评价他人的生活”这种现象的看法不尽相同,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对这种现象的思考。

    要求:(1)自拟题目;(2)不少于800字。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