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
  • 1. (2016·上海)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题目。

    勿斋记(明)朱舜水

    ①世之学圣人者,视圣人太高,而求圣人太精,究竟于圣人之道去之不知其几万里已。

    ②古今之称至圣人者莫盛于孔子,而聪明睿知莫过于颜渊,及其问仁也。夫子宣告之以精微之妙理,方为圣贤传心之秘,何独曰“非礼勿视,赤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夫视听言动者,耳目口体之常事,礼与非礼者,中智之衡量,

    而“勿”者下学之持守,岂夫子不能说玄说妙、言高言远哉?抑颜渊之才不能为玄为妙、鹜高鹜远哉?而遇生民未有之孔子,其所以授受者,止于日用之能事,下学之工夫,其少有不及于颜渊者,从可知矣,故知道之至极者,在此而不在彼也。

    ③腾君素好学,有志于“四勿”也,以名其斋。因号“勿斋”,初见于太史所。士大夫之初遇,自有礼矣,不得轻有所请谒也,奈何以“勿斋”请余为之记也?余未知其人,亦何得轻为搦管,如贾人之炫其玉而求售也?抑其心久厌夫高远玄虚之故习,茫如捕风,一旦幡然,欲得余言以证其生平之志,中庸之德乎?“先民有言,询于刍荛”,勿斋有之矣!“狂夫之言,圣人择焉”。余亦有之矣!

    [注]①传心:传授道统。②刍荛:指割草砍柴的人。

    1. (1) 概括第①段的意思。

    2. (2) 第②段举孔子、颜渊为例,对其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 . 以圣贤为例,具体典型,很有说服力。 B . 交代“四勿”是圣贤道统传授的秘诀。 C . 借助圣贤之人的做法,引出文章观点。 D . 通过对比,揭示圣人之道的玄妙高远。
    3. (3) 作者初见藤君就答应为他作记,原因是什么?

    4. (4) 对第③段画线句理解恰当的一项是()。

      A . “狂夫”借指藤君,表达谦逊之意。 B . “圣人”借指藤君,表达感激之情。 C . 作者认为自己境界与圣人相距甚远。 D . 作者为藤君向自己求文而感到庆幸。
    5. (5) 概括作者的修身理念。(用自己的话作答。)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