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语文 /统编版(部编版)(2024) /九年级下册 /第二单元 /5 孔乙己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5课《孔乙己》同步测试

更新时间:2020-11-24 浏览次数:130 类型:同步测试
一、单选题
  • 1. 下列划线字的注音都正确的一项是( )
    A . (chuò)  水(chān) 活(pō)  煮(sǔn) B . 素(hūn)  进(dù) 笔(yàn)  步(zhòu) C . 头(jiàn)  水(yǎo) 或(jiàn)  唐(tuí) D . 包(pú)  开(zhàn) 门(kǎn)  不(xiāo)
  • 2. 下列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 荤菜    颓唐    附和    咸享酒店 B . 格局    蒲包    淀放    兼收并蓄 C . 拭去    门槛    窃书    不屑置辨 D . 监督    绰号    青筋    污人清白
  • 3.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 通过学习《孔乙己》,使我深深地体会到封建社会的世态炎凉。 B . 《孔乙己》是一篇讨伐封建科举制度及封建文化教育的战斗檄文和强烈的呐喊。 C . 孔乙己这一鲜明的艺术形象让我们分明地看到这个科举制度的牺牲品在悲苦人生道路上留下的一串长长的足迹。 D . 读完《孔乙己》,一位被封建科举制度深深毒害的下层知识分子的形象与音容笑貌浮现在我的眼前。
  • 4. 下列句中划线的成语使用不当的一项是( )
    A . 他说起话来唠唠叨叨 , 使人讨厌。 B . 小说揭示了封建社会的世态炎凉 , 人们冷漠麻木、思想昏沉的精神状态。 C . 面对此情此景,他居然在心里无动于衷 D . 文章通过个性化的语言描写,揭示了孔乙己自命清高、迂腐不堪、自欺欺人的性格。
  • 5. 下列句子排列顺序恰当的一项是(    )

    ①幸而写得一笔好字,便替人家钞钞书,换一碗饭吃。

    ②可惜他又有一样坏脾气,便是好喝懒做。

    ③听人家背地里谈论,孔乙己原来也读过书,但终于没有进学,又不会营生;

    ④孔乙己没有法,便免不了偶然做些偷窃的事。

    ⑤于是愈过愈穷,弄到将要讨饭了。

    ⑥坐不到几天,便连人和书籍纸张笔砚,一齐失踪。

    ⑦如是几次,叫他钞书的人也没有了。

    A . ①②③⑤⑥⑦④ B . ⑥⑦④③⑤①② C . ③⑤①②⑥⑦④ D . ①②⑥③⑤⑦④
  • 6. 对下列各句运用的描写方法判断有误的一项是(    )
    A . 他身材很高大;青白脸色,皱纹间时常夹些伤痕;一部乱蓬蓬的花白的胡子。(外貌描写) B . 有一回对我说道:“你读过书么?”(语言描写) C . 孔乙己显出极高兴的样子,将两个指头的长指甲敲着柜台,点头说:“对呀对呀!……回字有四样写法,你知道么?”(神态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 D . 孔乙己低声说道:“跌断,跌,跌……”(动作描写)
  • 7. 下列句子的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 . “读过书,……我便考你一考。茴香豆的茴字,怎样写的?” B . 是天气比往年热呢?还是自己的身体虚呢?这么一想,他忽然不那么昏昏沉沉的了,心中仿佛凉了一下。 C . 人,成了茫茫一片;声,成了茫茫一片……。 D .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岳飞的这句词激励着我们青少年学生珍惜时光。
  • 8. 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项是(    )

    A . 晓东对前来参加父亲寿宴的亲朋好友说:“非常感谢大家能抽空参加令尊的生日宴会。” B . 小明到同学家做客,离开时说:“今日做客寒舍,我很开心,感谢你盛情款待!” C . 小欧到敬老院看望孤寡老人李奶奶,问道:“奶奶,您老身体真硬朗,今年高寿?” D . 下楼时,小龙被别人踩了一脚,生气地说:“你走路不长眼呀,差点把我踩伤了!”
二、语言表达
  • 9. 《孔乙己》成功地运用了肖像描写来塑造人物。文中两次对孔乙己的肖像描写,寥寥几笔,就使人物形象跃然纸上。试着运用肖像描写这一手法来描写一位你熟悉的人物。(100字左右)
三、现代文阅读
  • 10.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鲁镇的酒店的格局,是和别处不同的:都是当街一个曲尺形的大柜台,柜里面预备着热水,可以随时温酒。做工的人,傍午傍晚散了工,每每花四文铜钱,买一碗酒,——这是二十多年前的事,现在每碗要涨到十文,——靠柜外站着,热热的喝了休息;倘肯多花一文,便可以买一碟盐煮笋,或者茴香豆,做下酒物了,如果出到十几文,那就能买一样荤菜,但这些顾客,多是短衣帮,大抵没有这样阔绰。只有穿长衫的,才踱进店面隔壁的房子里,要酒要菜,慢慢地坐喝。

        ……

        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他身材很高大;青白脸色,皱纹间时常夹些伤痕;一部乱蓬蓬的花白的胡子。穿的虽然是长衫,可是又脏又破,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他对人说话,总是满口之乎者也,教人半懂不懂的。因为他姓孔,别人便从描红纸上的“上大人孔乙己”这半懂不懂的话里,替他取下一个绰号,叫作孔乙己。孔乙己一到店,所有喝酒的人便都看着他笑,有的叫道:“孔乙己,你脸上又添上新伤疤了!”他不回答,对柜里说:“温两碗酒,要一碟茴香豆。”便排出九文大钱。他们又故意的高声嚷道:“你一定又偷了人家的东西了!”孔乙己睁大眼睛说:“你怎么这样凭空污人清白……”“什么清白?我前天亲眼见你偷了何家的书,吊着打。”孔乙己便涨红了脸,额上的青筋条条绽出,争辩道:“窃书不能算偷……窃书!……读书人的事,能算偷么?”接连便是难懂的话,什么“君子固穷”,什么“者乎”之类,引得众人都哄笑起来:店内外充满了快活的空气。

    1. (1) 文章开头在写鲁镇酒店的格局之后,写“短衣帮”“大抵没有这样阔绰”,只有“穿长衫的”才踱进房子里“慢慢地坐喝”,作者在孔乙己出场之前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2. (2) 本文用字准确,请根据下面的要求回答用词的妙处。

      ①“便排出九文大钱”一句中“排”字对刻画孔乙己的形象有什么作用?

      ②“孔乙己便涨红了脸,额上的青筋条条绽出”一句中的“绽”字十分传神,结合文意,谈谈它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3. (3) “窃书不能算偷……窃书!……读书人的事,能算偷么?”这里的“窃”和“偷”在意思上是否相同?孔乙己为什么会这样说?
  • 1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老木匠桑伯

    徐惠林

        在陶子树家的东厢房里,桑伯正使劲刨着榆木床腿。沿着锋利的刨刀,木片胶卷般打起卷儿,木屑如虫豸飞舞,木香弥漫开来。桑伯眯起眼,不时躬身察看新拉下的墨绳痕迹。

        “这榆木是好料,少说有二十年了。”桑伯接过陶子树递来的香烟,用袖口擦了把满胡茬的汗珠子。

        “从山里女婿那里拉来的。桑伯,我就信你的手艺。”

        我这手艺,卖给识货的。桑伯用手摩挲着床腿,我就不信,我这把式就赶不上城里那一捶就破的组合家具。一双紧握刨子四十载的老手,青筋凸起,仍是那样有劲。

        陶家的木工活,还是儿子桑果给联系来的。桑果这独苗是桑伯四十岁时才得的,看看床底下被废弃的各类木玩具,就可知道他是多么疼爱儿子。娘死得早,桑果能体谅父亲对木工活儿的感情,甚至能背出父亲当年拜师求艺的苦经,可就是不肯“接班”。大前年高考落了榜,不肯再念书,在水城撑起了爿家具店。经营的家具可不是桑伯的“作品”,都是些新潮样式的。为此,桑伯的心闷闷的。那天桑果告知父亲,陶家二儿子要结婚,他爸主张做套厚实、经久耐用的老式家具。桑伯第二天一早就挑起了木匠担。快一个月没活儿了,那斧头快锈了,刨子早就犯了痒。

        煦阳从窗外投射进来,桑伯一口气刨好了四条大床木腿,写字台的台面也被刨得锃亮锃亮。

        午饭的菜很丰盛,桑伯破例喝了些酒,越喝脸越红,越喝言语越少。陶子树却越喝话越多——

        “我说桑伯,这年月真有些不对劲了,就说我这理发的活儿,村里也只剩下几个老伙计肯请我伺候。现在那些补锅匠连个影儿都见不着了,我家那口大锅都漏半个月了。听说洪村的箍桶匠张土根上月把担子扔进了苕溪里,到水城去摆水果摊了……”

        桑伯不言语,只是听着。他吃了半碗饭,又马上操起了家伙。借着酒力,刨子、斧头运转飞快。

        少顷,开始给木床雕花。深深浅浅,左左右右,时而柔如抚儿头发,时而刚似快刀斩麻。在粗糙的手里,那小小的雕刀宛如游动的泥鳅。汗水从深蓝的外衣里渗出来。此刻就要雕那朵老梅了,桑伯几乎憋住了呼吸,眼眸深处闪动着一种异样温和、慈爱的柔情。雕完,抽刀时,刀口划进了手指,一串滚圆的血珠落下,梅花被染得鲜红。桑伯忘了疼痛,痴迷地盯着血珠在梅蕊上绽开,一行泪水溢出眼眶。

        忙完了陶家的活,桑伯回到家里,当晚就病了。一连几天胸闷,茶饭不思。桑果从水城赶了回来,隔壁村未过门的儿媳水妹也赶来照料。两人陪父亲到水城医院诊治。体检结果:一切正常。

        第二天一早,桑果、水妹陪桑伯回家。桑果嘀咕着:“爸这阵子太累了。”

        “让爸别干木工活儿了,又不缺钱花。”水妹低声说。桑果连忙摇头:“当心爸在后面听见。”

        “可能是陶子树那二小子给气的。他嫌爸做的太老套,前天又进城买了套组合式的。”桑果靠近水妹的耳朵说。

        今年的春天似乎提前到来,村口的榆树已满枝新芽。生活仍像那门前的溪水,时缓时急地淌着。桑伯毅然做出了决定,要把那套营生的家伙扔进火灶,被儿子苦苦请求才作罢。

        午后的阳光很有点暖意,桑伯细眯着眼睛,稳稳地坐在新楼的后院里。他的头发白了很多。那只贴紧老人的新靠椅,散发出一种宁静幽香的气息。这只檀木靠椅,是他病愈后,用他藏了十多年的木料,打制的唯一留给自己的作品。

    (选自《山西日报》,有改动)

    1. (1) 分析下列句子反映的人物心理。

      ①“我这手艺,卖给识货的。”桑伯用手摩挲着床腿,“我就不信,我这把式就赶不上城里那一捶就破的组合家具。”

      ②桑伯忘了疼痛,痴迷地盯着血珠在梅蕊上绽开,一行泪水溢出眼眶。

    2. (2) 桑果不肯“接班”,又苦苦请求父亲不要把木匠的工具扔进火灶,为什么?
    3. (3) 品味下面语句,分析语言特点及其表达效果。

      深深浅浅,左左右右,时而柔如抚儿头发,时而刚似快刀斩麻。在粗糙的手里,那小小的雕刀宛如游动的泥鳅。汗水从深蓝的外衣里渗出来。

    4. (4) 文章塑造桑伯这一人物有什么意义?联系全文谈谈你的理解。
  • 12.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聪明人和傻子和奴才

    鲁迅

        奴才总不过是寻人诉苦。只要这样,也只能这样。有一日,他遇到一个聪明人。

        “先生!”他悲哀地说,眼泪联成一线,就从眼角上直流下来。“你知道的。我所过的简直不是人的生活。吃的是一天未必有一餐,这一餐又不过是高粱皮,连猪狗都不要吃的,尚且只有一小碗……”

        “这实在令人同情。”聪明人也惨然说。

        “可不是么!”他高兴了。“可是做工是昼夜无休息的:清早担水晚烧饭,上午跑街夜磨面,晴洗衣裳雨张伞,冬烧汽炉夏打扇。半夜要煨银耳,侍候主人耍钱;头钱从来没分,有时还挨皮鞭……”

        “唉唉……”聪明人叹息着,眼圈有些发红,似乎要下泪。

        “先生!我这样是敷衍不下去的。我总得另外想法子。可是什么法子呢?……”

        “我想,你总会好起来……”

        “是么?但愿如此。可是我对先生诉了冤苦,又得你的同情和慰安,已经舒坦得不少了。可见天理没有灭绝……”

        但是,不几日,他又不平起来了,仍然寻人去诉苦。

        “先生!”他流着眼泪说,“你知道的。我住的简直比猪窠还不如。主人并不将我当人;他对他的叭儿狗还要好到几万倍……”

        “混账!”那人大叫起来,使他吃惊了。那人是一个傻子。

        “先生,我住的只是一间破小屋,又湿,又阴,满是臭虫,睡下去就咬得真可以。秽气冲着鼻子,四面又没有一个窗子……”

        “你不会要你的主人开一个窗的么?”

        “这怎么行?……”

        “那么,你带我去看去!”

        傻子跟奴才到他屋外,动手就砸那泥墙。

        “先生!你干什么?”他大惊地说。

        “我给你打开一个窗洞来。”

        “这不行!主人要骂的!”

        “管他呢!”他仍然砸。

        “人来呀!强盗在毁咱们的屋子了!快来呀!迟一点可要打出窟窿来了!……”他哭嚷着,在地上团团地打滚。

        一群奴才都出来了,将傻子赶走。

        听到了喊声,慢慢地最后出来的是主人。

        “有强盗要来毁咱们的屋子,我首先叫喊起来,大家一同把他赶走了。”他恭敬而得胜地说。

        “你不错。”主人这样夸奖他。

        这一天就来了许多慰问的人,聪明人也在内。

        “先生。这回因为我有功,主人夸奖了我了。你先前说我总会好起来,实在是有先见之明……”他大有希望似的高兴地说。

        “可不是么……”聪明人也代为高兴似的回答他。

        一九二五年十二月二十六日

    (选自《鲁迅全集》第二卷《野草》,有删改)

    1. (1) 面对“奴才”诉苦,“聪明人”和“傻子”分别采用了怎样的方式?请简要概括。
    2. (2) 文中画线句能否改为“主人听到了喊声,走了出来”?联系上下文,从用词和句式的角度品析画线句子。
    3. (3) 作家毕飞宇认为,闰土是鲁迅笔下众多“奴才”中的一个。结合《故乡》,比较分析闰土和本文中“奴才”的异同。

      【以下《故乡》的片段,供参考】

      ①他站住了,脸上现出欢喜和凄凉的神情;动着嘴唇,却没有作声。他的态度终于恭敬起来了,分明的叫道:“老爷!……”

      ②“非常难。第六个孩子也会帮忙了,却总是吃不够……又不太平……什么地方都要钱,没有定规……收成又坏。种出东西来,挑去卖,总要捐几回钱,折了本;不去卖,又只能烂掉……”

    4. (4) 本文中,鲁迅为何要将“那人”称为“傻子”?联系全文,阐述你的理解。
四、综合题
  • 13. 班级开展“走近鲁迅”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参加。
    1. (1) 班级要举行“走近鲁迅”专题学习活动,要求至少结合两篇课文确定一个研究专题。请参考示例,简要介绍你的研究活动。

      示例:

      【专题名称】鲁迅小说中的“小人物”

      【研究依据】《孔乙己》中的孔乙己、《故乡》中的闰土

      【我的发现】他们都是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普通人,既老实善良,又愚昧落后。鲁迅对他们的态度是“哀其不幸,怒其不争”,同时对造成他们人生悲剧的社会根源进行了深入思考。

    2. (2) “回目”是中国传统小说常见的标题形式,常常采用对仗的方式,一方面概括章节内容,另一方面暗示结构主题。请参照下面的示例,补充出空缺之处。

      示例:《智取生辰纲》——杨志押送金银担,吴用智取生辰纲

      《孔乙己》:小酒店大世界,,尝尽人生酸辛

    3. (3) 学习了《孔乙己》之后,王强写了几句感悟,其中有一些问题,请你帮他修改。

      【甲】《孔乙己》是一篇讨伐封建科举制度的战斗檄文和强烈的呐喊。【乙】孔乙己这一鲜明的艺术形象让我们分明地看到这个科举制度的牺牲品在悲苦人生道路上留下的长长的一串足迹。读完《孔乙己》,一位被封建科举制度深深毒害的清末下层知识分子的形象浮现在我眼前。

      ①【甲】处画线句中有搭配不当的问题,请提出修改意见:

      ②【乙】处画线句中有语序不当的问题,应将“”和“”互换位置。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