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厦门、宁波、上海,准其贾易,但不准久住据为巢穴 二、福州不准开放,不得已可改为泉州 三、香港仍坚持“赏借” 四、对于赔款不再反对 |
材料一:
材料二:在这场运动的影响下,一些地主、官僚、商人投资新式工业,其中比较著名的有1869年在上海成立的发昌机器厂、1872年华侨商人陈启源创办的继昌隆机器丝厂等。这些商办企业是近代中国第一批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奠定了近代工业的基础。1875年,由两江总督沈葆祯、直隶总督李鸿章等人倡议,经总理衙门核准,每年调拨关税和厘金400万两作为经费,计划在10年内建成南洋、北洋、粤洋三支水师。运动期间,西方的军事理论与著作被翻译介绍到中国,主要有日本石井忠利的《战法学》,德国康贝的《练兵新书》等。1862年6月开办了“同文馆”,设英、法、俄文三个班随后又增加了算学、天文、外国历史、地理等课程。从同文馆毕业的学生中有二十八人后来做了驻外公使一级的外交官,从此中国外交官员的素质有了明显的提高,使清政府的外交有了起色。
材料一:在甲午战前,清政府对国家安全形势的判断就显得很不到位,对遭受侵略缺乏应有的预见和警惕…,在日本倾全国之力扩充军备,战争危险日益迫近的紧要关头,清政府反而放松了国防建设,以财政紧张为由,削减军费预算。
——摘编自《甲午战争的战后反思》
材料二:铁的事实告诉人们,海战决定胜败,海权就是主导权。然而,长期闭关锁国、夜郎自大的清朝政府海权观念淡薄,把海权问题矮化为“海防”问题。……买官卖官,训练荒废,纪律败坏,已是清朝军队中的普遍现象。“南北洋购买外洋枪炮、船只、机器暂停两年”之际,却为慈禧太后修建北海、中海、南海和颐和园。
材料三:那是多么黑暗屈辱的一页。……帝国主义列强加紧侵略中国,清政府被迫签订丧权辱国条约,割地赔款,一再让步,中华民族的危机空前严重。正所谓物极必反,惨烈的失败催生了民族觉醒,激起了救亡图存的爱国民族精神。
——以上材料均摘自《人民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