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峡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宋弘责桓谭
(宋)弘荐沛国①桓谭,为议郎、给事中②。帝③令谭鼓琴,爱其繁声④。弘闻之,不悦;伺谭内出⑤ , 正朝服坐府上,遣吏召之。谭至,不与席而让⑥之,且曰:“能自改邪,将令相举以法乎?”谭顿首辞谢;良久,乃遣之。后大会群臣,帝使谭鼓琴。谭见弘,失其常度。帝怪而问之,弘乃离席免冠谢曰:“臣所以荐桓谭者,望能以忠正导主;而令朝廷耽悦郑声,臣之罪也。”帝改容谢之。
(选自《资治通鉴》)
(注释)①沛国:古地名。②议郎、给事中:官职名称。③帝:指东汉光武帝刘秀。④繁声:此指花音曲子,类似靡靡之音。下文的“郑声”亦同此。⑤内出:从宫内出来。⑥让:责备
为议郎、给事中()
不与席而让之 ()
中国年画,民俗文化的一种图解
曾禾
①在春节传统习俗里,年画是一个重要的角色。
②学者冯骥才曾把木版年画称作“中国民间美术的源头”。这一“源头”确实历史悠久。(A)汉代民间已有人在门上贴“神荼”、“郁垒”神像。据记载,唐太宗李世民生病时,梦里常听到鬼哭神嚎之声,以至夜不成眠。秦叔宝、尉迟恭两位大将就自告奋勇,全身披挂地站立宫门两侧,结果宫中平安无事。李世民遂命画工将他俩的威武形象绘在宫门上,称作“门神”。民间便纷纷效仿。(B)
③宋朝时传统绘画和雕版印刷术交融发展,使得木版彩色套印年画走向成熟和普及。此时,春节家家户户贴门神已成为一种风尚,门神从镇宅消灾演变为迎福纳祥的美好愿望。后又逐渐形成祈求人寿年丰、吉祥如意、招财进宝的习俗。(C)
④明中叶以后,随着商业手工业的进一步发展,雕版印刷中的彩色套印技术更为成熟,使得木版年画得到飞速发展,出现了诸如天津杨柳青、山东杨家埠、苏州桃花坞等著名的年画产地。(D)
⑤年画在清代进入鼎盛期,康乾年间国泰民安的社会局面,为年画的繁荣打下了坚实的基础;通俗小说的风行,又为大量的年画作坊提供了丰富的创作素材。清代年画题材多,出现了大量以历史故事、神话传说、戏曲人物、演义小说等为主要内容的作品。在表现形式上,由于受西洋绘画风格的影响,明暗透视的技法也在年画创作中得到应用,有的作品在画面上还直接印上“仿泰西笔意”等字样,年画也因此成为清代西风东渐的一个窗口。
⑥年画的名称有一个不断演变的过程,在宋代被称为“纸画”,明代被称为“画贴”,清代被称作“画片”、“画张”、“卫画”等,直到清朝李光庭的《乡言解颐》一书中始见“年画”一词。与此同时,年画拥有了固定含义,指木版彩色套印的、一年一换的年俗画作,以描写和反映民间世俗生活为特征。
⑦可以说,中国民间年画是中国民俗文化的图解。因为,它不仅具有艺术价值,还承载着大量的人文和自然信息。年画虽经历了千百年的历史变迁,但始终呈现出相对固定的价值取向与特征。第一,吉祥的主题是中国各地年画创作的共同观念。第二,年画的造型来源于中国古老文化千百年的积淀,来源于中国农村特定的社会结构所形成的集体审美意识。第三,想象力在年画艺术的创作中占有重要地位。第四,各地年画工艺都有固定的传承方式和工艺流程传统。
孟元老的《东京梦华录》、周密的《武林旧事》等典籍,都记载了宋代京城春节期间出售年画之类吉祥装饰品的景况。
麻雀的气性
①校园像个池塘。下课铃一打,学生涌到操场上玩,就是涨潮。上课铃一打,学生回教室,校园安静下来,如退潮。
②退潮的时候,食堂的师傅烧菜、门卫整理收发室信件,司机在车库冲洗校车。小罗背着他的修理箱走来走去,去修跑道的护栏,修花圃的zhà lán , 修领操台的台阶。偌大一个校园,每天总有东西坏,小罗总有东西要修。任何人都可以差遣他,老师的办公室要装个灯泡、修个抽屉,只要对着校园空地喊一声“小罗、小罗”,他总会小跑着来应一声。
③其实小罗当时也已中年,但老师们大都比他年长些。后来,即便新分配来做老师的大学生也跟着叫。“小罗去做那个”,“小罗过来修这个”,小罗满脸笑着应承,听凭这些比他小十几岁的老师指挥。
④小罗没有办公室。平时忙完了,就在自行车棚里搭个椅子栖身。每逢周五有劳动课,高年级的学生被要求去打扫校园,包括擦自行车棚。到了车棚,就是到了校园的背阴处,老师们管教不了,几个调皮的要去拔车棚里自行车的气门芯。
⑤小罗见状,紧张地起身,像驱赶瓜田里的猹一样“咻咻”挥手,要把我们赶走。但学生知道他的身份,并不因为他是成年人而畏惧。带头的孩子捡起石头敲着自行车棚的铁栏杆,大家浪潮一般有节奏地大叫“小罗,小罗,猪猡,猪猡”。小罗青着一张脸。
⑥我见过他一个人把一棵台风天倒伏的罗汉松从花圃拖走,我见过他用锯子将废弃的大块黑板分开。但现在他对着一群半大的孩子,双手紧握在裤兜里,一句话也不回嘴。
⑦老师们私下议论,说小罗也精得很。说他天天把校长的自行车擦得锃亮,说他打了木凳子木桌子送给管事的老师做笼络,说他这不就成功地把乡下的老婆也弄进校园做保洁了嘛。
⑧那年暮春时,我在校园的竹林里玩。看见一只受伤的麻雀在地上跳,双手一拢就抓住了。一时同学们都过来围观。扛着修理箱经过的小罗看到,也停下来看。他瞅了一眼就断言“养不活的”。“我一定能养活。”兴头上的我,不高兴被一个修理工泼冷水。我百般抚慰麻雀的羽毛,发誓会好吃好喝对待它。回到家里,父母帮着准备了大米又买来小米和玉米碎。但麻雀什么都不吃。折腾数日后,它飞到书橱底下躲藏,偶然传出几声哀鸣,但任凭我在外面撒米倒水地诱惑,它怎么也不出来。又如此几日,等到最终被找出来时,已是一具尚有余温的鸟尸。
⑨回到学校,小罗见我,问:“麻雀呐?”我咬牙不响。小罗说:“麻雀气性大,你们城里人不懂的。”我瞪着他问,“什么气性不气性?”小罗本来扛着一扇碎了玻璃的窗。这时放下窗,摸了摸我的头。我嫌他手脏,一溜烟跑了。
⑩过了暑假,再回校园。门卫还是门卫,食堂师傅还是食堂师傅,但却不见了小罗。他还在放假吗?我想问问老师。但老师们一脸茫然。我想了一想,我甚至不知道小罗的全名呢。
⑪有一天放学,我在门卫处坐着避雨。听到门卫在聊天,小罗的名字忽然从门卫嘴里传出。“那个原来修东西的罗师傅啊,他带老婆回老家了。不来了。”“怎么了?”“好像说干得没意思,不如回家种地舒坦。”
⑫忽然想起有过这么一个下午,我走过小罗身边,一迭声叫他“小罗,小罗,小罗”。他停下手里的活,抬头说:“你得叫我罗老师。”说完,拍了拍手上和衣襟上的灰,看着我的眼睛,“小罗,是他们才可以这样叫的。
⑬你是小孩子,你不可以,不然就是没规矩。” 我说:“对老师才讲规矩呢。”
⑭他说:“我和他们一样的,也是你的老师。我在这里工作,也就是这所学校的老师。”
zhà lán
身份 |
对小罗的态度和行为 |
小罗的反映和表现 |
学校老师 |
差遣 对着校园空地喊一声“小罗、小罗” |
总会小跑着来应一声 |
新分配来的大学生 |
跟着老教师叫“小罗” “小罗去做那个”“小罗过来修这个” |
① |
孩子们 |
② |
青着一张脸 双手紧握在裤兜里,一句话也不回嘴 |
《人民日报》(2017年5月19日01版)刚刚结束的“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上,习近平主席在演讲中郑重承诺,中国将深入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实现持续发展,为“一带一路”注入强大动力,为世界发展带来新的机遇,这再次表明,中国不仅是“一带一路”建设的倡议者,更是负责任的参与者、有担当的行动者。
我到后不久,就见到了A,他是个面容瘦削、看上去很像林肯的人物,个子高出一般的中国人,背有些驼,一头浓密的黑发留得很长,双眼炯炯有神,鼻梁很高,颧骨突出。我在一刹那间所得的印象,是一个非常精明的知识分子的面孔,可是在好几天里面,我总没有证实这一点的机会。
上面的语段节选自 ,文中的A 是 (人名)。
要求:写一篇600字左右的文章;不得透露个人的相关信息;不得抄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