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强不息”出自《周易》“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古人认为,天体①kè shǒu 自身本性运行,刚健有力,永不停息。君子也应发挥主动性,勤勉不懈,奋发进取。这不但是中国人树立的自身理想,却和“厚德载物”一起构成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品格。
何谓自强?自强是直面困苦的意志,在艰难面前不灰心丧气,不 ③ ;自强是君子气节,在危难面,不委曲求全,不 ④ ;自强是名利之外的坦荡,不②jiǎo róu zào zuò,不 ⑤ 。自强不息的真谛就是:脚踏实地地做好分内的每一件事。
① ②
A.见风使舵 B.妄自菲薄 C.卑躬屈膝
③④⑤
字形 |
字源 |
字源之义 |
词性 |
选一个意思写成语 |
自 |
| “自”是“鼻”的本字,甲骨文像人的鼻子,人们习惯手指本人鼻部位置表达自己,于是“自”(即鼻子)渐渐成了第一人称。 | ⑥ | 自吹自擂 |
强 |
| 篆文(弘,声音大)(虫,爬行动物)表示动物发出的巨大声音。引申义为力量大的(qiánɡ)或迫使,尽力(qiǎnɡ)。 | 形容词或 副词 | ⑦ (“自强不息”除外) |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甲)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湖心亭看雪》)
(乙)铁脚道人尝爱赤脚走雪中,兴发则朗诵《庄子·秋水》,又爱嚼梅花满口,和雪咽之,或问:“咽此何为?”道人曰:“吾欲寒香沁入心骨。”道人曾夜半登祝融峰观日出,仰天大叫曰:“云海荡吾心胸!”居无何,飘然而去,莫知所之。
(选自《霞外杂俎•后跋》,有删改)
拥毳衣炉火
客此
铁脚道人尝爱赤脚走雪中
居无何
①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②吾欲寒香沁入心骨。
材料一:
科研创新,要学会“提出问题”
周忠和
①一定程度上,一部科学发展史,就是人类在好奇心驱使下不断向前探索的历史。
②好奇心代表着人的求知欲。没有好奇心,我们就提不出问题;没问题,我们就很难去深究,社会就很难进步。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一个问题,也许只需要数学或实验的一个技巧,而提出新的问题,却需要创造性的想象力,这才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
③回顾科学发展历程,许多重大的原创理论或发现,都源于不经意间的好奇心。伽利略思考吊灯为什么左右摇晃,提出了单摆等时定律;据说魏格纳看世界地图时,萌生了大陆漂移说的想法……一定程度上,一部科学发展史,就是人类在好奇心驱使下不断向前探索的历史。
④孩子们的好奇心往往很强烈,遗憾的是,长大以后,好奇心就会减弱。比如,刨根问底、打破砂锅问到底等词汇,多数时候是形容小孩,而不是成年人的。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变化?这值得我们深思。
⑤好奇心会受到文化和许多现实因素的制约。在一些传统观念里,好奇心、探索欲、创造力,并不总是被鼓励的,因为它们可能会被认为和不安分、破坏性等紧密相连。除了科研创新,很多领域都需要好奇心(A)。人们保持好奇心,勇于提出问题,还需要开放、包容的环境。
⑥从事科学事业,我们需要保持纯净的心态,不要过于功利。不妨时时擦亮求知的双眼,像孩子那样去感知新鲜的世界,永葆创新的冲劲。我们的社会也应当保持良好的氛围, 呵护大家的好奇心。
⑦孩子们的好奇心更需要呵护。由好奇心引发的对科学的兴趣,像小树苗一样珍贵而脆弱。这就需要营造鼓励独立思考、敢于质疑的土壤和环境。如果一个孩子某个异想天开的想法,因为被批评而压制,甚至遭到嘲笑,好奇心就可能一点点消退,甚至完全消失。
⑧我国要建成世界科技强国,需要不断涌现有影响力的原创成果。呵护我们的好奇心, 就是为未来打好根基。
(选自《人民日报》2020 年 10 月 13 日,有删改)
材料二:
2016 年,全球领先的科技公司默克在北京举办了《2016 年好奇心状态报告》发布会, 并首次在中国启动了默克全球“好奇心行动”。该活动由 1002 名中国员工、1000 名德国员工及其他人员参加。
“创新通常发生在问题出现时。”
——中国小组成员
“我认为它们(好奇心和求知欲)扮演了一个非常关键的角色,它们是创新的基础。好奇心驱使我们尝试新事物,做一些过去没做过的事。只要想一想我们的孩子或者我们十几岁时,就知道我们希望探索和父母不同的做事方式。我想这永远都是创新和研究的最大动力。”
——德国小组成员
(节选自《2016 年好奇心状态报告》)
父亲的墨水
步明
①我老家在苏北,一个叫“东湾子”的村庄,地处偏僻,常被人说成是“鸟不生蛋的地方”。
②穷,是那个年代的缩影。在穷得肚子都吃不饱的年代,能喝上“墨水”是了不得的大事。父亲是家中老大,老实巴交的爷爷竟然送父亲去私塾。父亲肚子里的“墨水”,是少年时打的底子。
③父亲在私塾读书,同桌的她便成了我的母亲,听母亲后来讲,父亲当年因背书写字没少挨先生的戒尺,现在看来,父亲一手好字,多亏了严苛的塾师。
④我上学之后,每到过年前,父亲总会为村里乡邻写春联。对于父亲来说,写春联是十分考究的。即便是写传统的对联诗词歌赋,每副对联的内容也不尽相同,有与当下政治呼应的,有跟农村生产契合的,有为求字者私人定制的。
⑤父亲给人家写春联时,我正赶上放寒假,于是经常去帮着拿笔添墨、牵纸裁纸,也就学会了用手裁纸的功夫,算是当了许多年的小书童。有时牵纸慢了、牵得不正他就会训我几句;书写时若有旁人说笑,他会咳嗽两声,暗示你严肃点;偶尔写错写漏了字,他会自责一番,再来一遍;为安妥一字,他久久沉思不语,这时谁都不敢出声,待他捉笔落纸、一挥而就,围观者才敢高声喝彩。小小的一副对联里,写的不止是喜庆,更有父亲对古老文字的敬畏,对复杂时局的审慎,对人情冷暖的关怀。
⑥古人讲心正则笔正。父亲的一生正应了“如其学、如其才、如其志,总之如其人”。文革中,父亲为自己写下了几大捆辩词,反复申辩自己并非“三青团”成员,也从未“瞒产”。他恨不得把仅剩的一把米、一碗粥都送给饿得嗷嗷叫的苦人家,在当村支书的父亲眼里,广大生产队员的冷暖就是他的命。但莫须有的“罪名”接二连三落到父亲头上,抄家批斗,他戴“大高帽”游斗的情景我现在还记得。父亲是个性急的人,受不了一点冤,在那段不堪的日子里,他在无助、焦灼、痛苦中完成了这些文字, 字字咽着泪、和着血,那些用淋漓墨水与黑色时光抗争的日日夜夜,只有他自己知道是怎么过的。运动结束后,父亲平了反,他老人家眼眶湿润地说,相信共产党,享到福了。
⑦父亲这一生,有党恩守心,有风雨沉浮,有人间情暖,有幸福晚年。父亲一生执笔,但还没有写够,因为他老人家的笔太直太硬,太真太切,太有生命张力 , 正如他肚子里的墨水,从未干涸。
⑧年轻时,父亲没功夫专门练字,八十岁后才开始每天抄《古文观止》。终于轮回到他童年握笔的追梦时光,他想写就写,无拘无束,笔笔中锋,干净利落,尤以核桃大小的中楷最为精彩,笔走龙蛇、力透纸背、以骨力劲健见长,深得柳公权书法三昧。
⑨父亲对我书写的忠告,只有一句话“书贵瘦硬始通神”。这与他一生行事风格一模一样。现在想来,我的笔墨志意,也是从小在父亲跟前的耳濡目染。
⑩父亲辞世后,我取了一支他老人家生前用过的毛笔,带回放在案头。今晚笔影飘逸、墨香幽然,取笔,捻管,觉得还有温度。父亲,儿想您了!
(选自《读者》2020 年第 11 期,有删改)
(链接材料)
母亲这样地整日劳碌着。我到四五岁时就很自然地在旁边帮她的忙,到八九岁时就不但能挑能背,还会种地了。记得那时我从私塾回家,常见母亲在灶上汗流满面地烧饭,我就悄悄把书一放,挑水或放牛去了。有的季节里,我上午读书,下午种地;一到农忙,便整日在地里跟着母亲劳动。这个时期母亲教给我许多生产知识。
佃户家庭的生活自然是艰苦的,可是由于母亲的聪明能干,也勉强过得下去。我们吃的是豌豆饭、菜饭、红薯饭、杂粮饭,把菜籽榨出的油放在饭里做调料。这类地主富人家看也不看的饭食,母亲却能做得使一家人吃起来有滋味。赶上丰年,才能缝上一些新衣服,衣服也是自己生产出来的。母亲亲手纺出线,一套衣服老大穿过了,老二老三接着穿还穿不烂。
(节选自朱德《回忆我的母亲》,有删改)
少年时,他虽拙却勤;中年时,他审慎敬畏;文革时,他以笔抗争;八十岁 ,他握笔追梦。
(读·有法)
阅读现代诗歌的方法有:①注意诗歌的表现形式。②品味诗歌的语言。③把握诗歌的意象。④体味诗歌的情感。
(读·有例)
《艾青诗选》阅读卡(示例)
篇目 |
《我爱这土地》 |
注意诗歌的表现形式 |
形式多样,无韵脚。 |
品味诗歌的语言 |
“嘶哑”,写出一只历经磨难的鸟用整个生命在歌唱和抗争。 |
把握诗歌的意象 |
“土地”象征着伤痕累累的祖国,“河流”象征着郁结在人 们心中的悲愤。 |
体味诗歌的情感 |
“常含泪水”“爱得深沉”抒发了作者对祖国最真挚的爱。 |
(读·有成)
太阳
从远古的墓茔从黑暗的年代
从人类死亡之流的那边震惊沉睡的山脉
若火轮飞旋于沙丘之上太阳向我滚来……
它以难遮掩的光芒使生命呼吸
使高树繁枝向它舞蹈
使河流带着狂歌奔向它去
当它来时,我听见
冬蛰的虫蛹转动于地下群众在旷场上高声说话城市从远方
用电力与钢铁召唤它
于是我的心胸 被火焰之手撕开陈腐的灵魂
搁弃在河畔
我乃有对于人类再生之确信
一九三七年春
《太阳》阅读卡
篇目 |
《太阳》 |
注意诗歌的表现形式 |
形式多样,用排比。 |
品味诗歌的语言 |
① (可从修辞、句式、词语等角度赏析。) |
把握诗歌的意象 |
② |
体味诗歌的情感 |
对光明的赞颂,对希望的追求。 |
(读·有感)
A《傅雷家书》 B《红星照耀中国》
C《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D《平凡的世界》
四十年沧海桑田,深圳经济特区以敢闯敢试的改革精神、兼容并蓄的开放精神、追求卓越的创新精神、不畏困难的拼搏精神,向世界展示了中国改革开放的磅礴伟力。一路行走一路“变”,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是“变”;先行先试,敢为人先是“变”; 科技创新,跨界融合是“变”……社会因“变”不断进步;生活因“变”异彩纷呈; 我们因“变”更加优秀;敢于求“变”才能拥抱美好的未来。
请同学们围绕“变”这一主题,在任务A、B、C中选一个任务,自拟题目,完成写作。
任务A:讲述“变”的经历,诉说“变”给你带来的感受,写一篇叙事类文章。
任务B:以“变”为主题,写一篇演讲稿,参加学校演讲比赛。
任务C:展望未来,想象四十年后的深圳或者你的变化,写一篇想象作文。
要求:1.根据自选的任务,在答题卡相应的位置,将对应的选项用2B铅笔涂黑。2.题目自拟,符合文体特征,不得套作。3.不少于600字,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校名、人名及个人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