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四川省宜宾市叙州二中2020-2021学年高三上学期语文阶段...

更新时间:2024-07-13 浏览次数:121 类型:月考试卷
一、选择题
  • 1. (2021高二下·安庆月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史诗是一门古老的口头艺术,(   )。《格萨尔》之所以能够流传百世,至今仍活跃在民间,首先应归功于史诗最直接的创作者、继承者和传播者——民间说唱艺人。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这些说唱艺人云游四方,孜孜不倦地吟诵歌唱,成就了世界范围内规模最大、篇幅最长的史诗。有人称他们为史诗传承的“活载体”,对他们而言,吟唱史诗是赖以维持生计的重要途径,也是自己一生的精神追求。《格萨尔》说唱艺人,在藏语中称“仲巴”或“仲肯”,意思是“唱故事的人”。

    在千余年的历史中,说唱艺人的旅行为《格萨尔》插上了飞翔的翅膀,在高原之巅广为传播,艺人们的说唱技艺也在这个过程中随之得到升华。史诗说唱艺人所继承和传播的史诗《格萨尔》是藏族民间传统文化的结晶,是世代说唱艺人智慧与才能的集中体现。

    1. (1) 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凭借口头吟唱的游吟诗人世世代代传承至今 B . 凭借世世代代游吟诗人的口头吟唱传承至今 C . 传承至今靠的是世世代代口头吟唱的游吟诗人 D . 传承至今靠的是世世代代游吟诗人的口头吟唱
    2. (2) 下列各句中的破折号和文中“最直接的创作者、继承者和传播者——民间说唱艺人”的破折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
      A . “神舟”五号飞船内,杨利伟——中国第一位航天员,正静候着这个举国关注的时刻。 B . 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这样想着,猛一抬头,不觉已是自己的门前…… C . 坚强,纯洁,律己之严,客观公正——这些美德都难得地集中在她一个人的身上。 D . 微软“小冰”的诗集令人震惊——其中的一些诗几乎无人意识到是人工智能的作品。
    3. (3)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说唱艺人的旅行为《格萨尔》插上了飞翔的翅膀,使之在高原之巅广为传播,艺人们的说唱技艺随着在这个过程中升华。 B . 说唱艺人的旅行为《格萨尔》插上了飞翔的翅膀,广为传播在高原之巅,使艺人们的说唱技艺也随着在这个过程中升华。 C . 说唱艺人的旅行为《格萨尔》插上了飞翔的翅膀,广为传播在高原之巅,使艺人们的说唱技艺也在这个过程中得到升华。 D . 说唱艺人的旅行为《格萨尔》插上了飞翔的翅膀,使之在高原之巅广为传播,艺人们的说唱技艺也在这个过程中升华。
二、现代文阅读
  • 2. (2020高三上·宜宾月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一个没有英雄的历史是寂寞的无声的历史,没有英雄的民族是孱弱的民族。中国人的民族性格是在特定的经济生产方式和制度下的文化的凝结,而文化精华又与广大人民哺育了中国历史的和现实的杰出人物。他们堪称民族的脊梁,国家的栋梁。中华民族历史和现实中的人物,就是中华文化基本精神的人格化,也是中国人民的杰出的儿子。他们既是文化和人民的产儿,又是具有文化传承和民族激励力量的样板。

    中华文化的基本精神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精粹,是中华民族精神的主轴和宝贵的精神财富,我们不能否认传统文化中存在的糟粕需要批判,人民中受其影响而产生的落后的东西需要不断改进。我们不能赞美三寸金莲,不能赞美纳妾和一切与近代文明相悖的东西。但也应该相信没有永恒不变的中国人,没有永恒不变的民族性。在旧的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下形成的中国人的某些缺点会发生变化。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的总和。阿Q是旧式农民形象,而不是中国农民永恒的形象。没有天性丑陋的中国人。任何对国民性和所谓民族劣根性的抨击,最终若不指向旧的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只停留在文化层面,则是难中腠里的。

    中华文化的基本精神具有世代延续的价值。可是如果没有高度发达的先进生产力,先进的生产方式和先进的政治制度,传统文化是不能单独发生作用的。中国鸦片战争以后百多年的民族屈辱史已证明了这一点。当时的孔子只是孔庙中的圣人,当时的经典只能是藏书楼里的典籍。当年黑格尔十分轻视孔子的思想,说《论语》“里面所讲的是一种常识道德,这种常识道德我们在哪里都找得到,在哪一个民族都找得到,可能还要好些,这是些毫无出色之点的东西”。而当今世界对孔子则是一片赞扬,与黑格尔时代相比不可同日而语。这种变化是当代中国在世界上的经济和政治地位发生根本性交化的结果。

    中国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不能画等号,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和中华文化的基本精神也不能划等号。我们应该深入经典,走出经典,面对现代,放眼世界;要由我们的时代和实践来决定继承什么遗产和拒绝什么遗产,以及如何继承我们的文化遗产,而不应以当代作为传统的注脚。研究中华传统文化应该看重它的基本精神,通过过滤、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并使之当代化、科学化,而且要在实践中贯彻中华民族文化的基本精神。这样才能培育出既具有传统美德又具有时代精神的中国人,孕育出具有社会主义精神和爱国主义精神的新的杰出人物一一社会主义时代“双百”式的英雄人物。

    (摘编自陈先达《文化自信的传统与当代》)

    1.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 中国人,无论是历史的还是当今现实中的,都是中华文化基本精神与中国人民的产儿。 B . 作为旧式农民形象,阿Q是特定社会关系的产物,这说明中国人的天性是美好的。 C . 《论语》和孔子在近代遭遇冷落,是与鸦片战争以后百多年的民族屈辱史联系在一起的。 D . 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去粗取精,使他当代化、科学化,才能培育出新时代的英雄人物。
    2. (2) 下列对原文的论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文章运用两分法,辩证地看待中国的传统文化,承认了传统文化中的糟粕部分。 B . 文章第二段把中国传统文化和中国人联系起来,从文化层面分析了民族性格形成的根本原因。 C . 文章第三段,运用举例论证,说明传统文化不能离开经济和政治而发生作用。 D . 第四段围绕继承中国传统文化,主要论述了继承什么、如何继承以及继承的意义等方面的内容。
    3.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文化精髓孕育了杰出人物,杰出人物又能促进文化传承,二者是一种双向互动的关系。 B . 如果经济和政治制度发生了根本变化,那么产生于旧的社会关系中的国民的某些缺点也会发生改变。 C . 如果一个国家具备发达的经济和先进的政治制度,那么这个国家的文化的价值就会得到普遍的认同。 D . 我们要走入经典,准确判断传统文化中的精华和糟粕;又要走出经典,使传统文化的继承面向实践。
  • 3. (2020高三上·宜宾月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林清玄访谈录(节选)

    《广州日报》:在都市忙碌浮躁的生存状态下,你怎么能写出那么清新淡雅的文字?

    林清玄:其实,这是从我个人的需求出发的。我小时候生活在农村,家里很穷,跟一般年轻人一样,一心想要成功,想要追求更好的生活。在当时看来,所谓成功就是成为有钱、有权、有影响力的人。后来,我在报馆工作,又做了报社主管;还在电视台主持节目;文章也受到很多人的欢迎,书很畅销。按照世俗的眼光来看,我应该是蛮成功的。但当时我并不快乐也不满足。于是,我开始思考成功的意义何在。慢慢地,我发现,如果成功却失去快乐,这种成功还不如不要。在都市中努力拼搏的人们一心只顾着赚钱,一味追求物质和现实的享受,其实内心充满迷惘。所以只能说是我个人需求正好迎合了当时人们的需求。

    《广州日报》:你一直处于非商业性的写作状态,但作品一直热卖,对此,你自己有什么看法?

    林清玄:作品能受到什么样的理解或欢迎,是没办法预期的。我举个例子,去年下半年,深圳一所小学的校长写信邀请我前去演讲,因为小学课本里选了我三篇文章。当时我很感动,20多年前写那三篇文章时根本不会想到它会入选小学课文,也不会想到小学生们希望我前去演讲。在创作时,你可以掌握的,只是自己作品的方向。

    《广州日报》:你的作品常常涉及茶道和佛教智慧,这跟周作人的作品似乎有相似之处。

    林清玄:某些部分有相似,但实际上很不同。我读过周作人的全集,也很喜欢他的文章,但我没有受到他的影响。他太喜欢掉书袋,自己的意见只有一点点;另外,他的文字也没有伸缩性,一般都只有短短的几百字。我呢,不喜欢掉书袋,自己不感动的东西不会去写。

    《广州日报》:那么,哪些作家对你的影响比较大?

    林清玄:在中国作家里,苏东坡对我影响最大,还有辛弃疾、杜牧、李白等,他们都是些潇洒自在的人。苏东坡的作品里有很多生活的元素,而且,不管处在什么状态下都能写出好文章。另外,在外国作家里,泰戈尔、纪伯伦、惠特曼等对我影响也比较大。我喜欢的作家和作品有三个特点:一是比较生活化;二是有点自由派;三是有些哲学和思想,而不是纯粹好看而已。当然,我并不是刻意去学习他们,而是他们慢慢对我形成了影响——写生活的、自由的、浅显的东西。我觉得文章应该很浅白,在浅白中有感动、向往等美好的东西。

    《广州日报》:近些年,国学热逐渐升温,一些地方还会给学生举行开笔礼啊之类的传统仪式,你怎么看?

    林清玄:我觉得这些都是好事啊,人应该站在传统上,内心才会深刻,才会有信心。如果完全放弃传统,我们就无法理解到生活中深刻的部分,就会缺乏自信。不过,一个教授在中央台讲《论语》竟然可以引起那么大的轰动,我开始觉得不可理解。这可能是传统文化在承续的过程中曾经有过一段断层,是压抑太久之后的爆发。

    《广州日报》:记者生涯对你的创作有什么帮助?

    林清玄:10年的新闻工作经历对我的写作帮助很大。一般的作家写了3000字可能你还不知道他到底要写什么,但我写文章时会马上进入主题、进入重点,这是新闻从业经历对我的启发,因为突出重点是新闻写作的本质所在。还有,记者常常是把深奥的东西用浅显的方式表达出来,让大家都能了解,我写文章时不会故弄玄虚,而是尽量使文字浅显易懂。很显然,一篇文章10个人看了之后鼓掌与100个人都能读懂这两者之间,后者的意义更大。

    《广州日报》:可以说,你的作品中体现了一种慢生活的生活方式,但快节奏的都市中,生活似乎慢不下来。

    林清玄:慢生活常常会被曲解为不积极的、消极的生活。其实,慢生活重要的不是时间的进程,而是做这件事情时,你的内心是否从容。我以前在电视台讲慢生活,有人就骂我说慢生活让年轻人没有斗志。其实,你泰然自若也可以很有斗志,你很紧张也不见得你有斗志。比如,你看奥运会上的那些最了不起的选手,他们内心都很从容,他很轻松却完成了很困难的事情,反而那些功夫不好的选手很紧张。所谓从容,就是有定力、有定见、有对人生的长久规划。

    《广州日报》:对于现在出版界的商业炒作,你怎么看?

    林清玄:我对此比较宽容。其实,很快做成的东西也会很快消失。以前的作家是把脚印刻在石头上,而商业炒作一本书,就像在沙滩踩脚印,潮水一来,脚印就消失了。时间会筛选作家和作品,对于各种炒作现象,其实不必太在意。

    (相关链接)

    ①以清净心看世界,以欢喜心过生活,以平常心生情味,以柔软心除挂碍。

    ——林清玄《人生最美是清欢》

    ②观照文学哲学中的精神,沉默是重要的,因为“敛于中而发于外”,只有最坚挚的沉默后,才有最伟大的作品。这也便是朱子所说的“学者所患在于轻浮,不沉着痛快”。如果未经深沉默想,所发出来的也一定是浮光掠影,不足为道了。

    ——林清玄《灵性深处开莲花》

    1. (1) 下列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 这篇访谈包括林清玄作品风格成因、作品热卖原因,林清玄对国学热的看法、对慢生活的理解、对出版界商业炒作的态度等方面的内容。 B . “清净心”“欢喜心”“平常心”“柔软心”是林清玄坚守的人生心态,也是他能写出那么清雅的文字的重要原因。 C . 林清玄觉得作品受欢迎和被理解是两回事,受到什么样的理解和欢迎无法预期,但让人读懂比受到欢迎更有意义。 D . 访谈中记者提问方式多种多样,以直切主题、直接发问为主,兼有推问、旁问,形式上有是非问、特指问。
    2. (2) 下列对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   )
      A . 林清玄通过自己的成长经历,认识到失去快乐的成功没有多大意义,这给予人们深深的思索:怎样才算是一个成功的人。 B . 林清玄觉得人应该站在传统上,这样内心才会深刻;而完全忽视传统,我们会无法理解生活中深刻的部分,就会没自信。 C . 林清玄认为慢生活指的是内心的从容,也就是有定力、有定见,有对人生的长久规划。“慢生活”同样可以让人充满斗志。 D . 对于各种商业炒作现象,林清玄持宽容的态度,觉得不必太在意它,他认为时间是“裁决家”,时间会筛选作家和作品。
    3. (3) 从文本内容看,哪些因素对林清玄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请简要分析。
  • 4. (2020高三上·宜宾月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乡愁是棵乌桕树

    乐祥涛

    ①乌桕树的叫法,是我在书本上看到的,原来我把它叫做木梓树。就像知道我生长的那个小山村,也叫故乡一样,当初叫的时候并不习惯,是经过多次反复的尝试,这才慢慢改口。不过,在我情感深处,依然保留了它原有的名字。

    ②许多年后,由于工作、生活和离开家乡等诸多原因,乌桕树的身影几乎淡出了我的记忆。那种踩着时间的节点,四季变换色彩的轮回,没有在我的生命里继续交替。反而是在我闲暇的时候,乌桕树走进了我的梦里。开始时,是模糊的,接着,一点一点变得明晰起来。

    ③坦率地讲,我在乌桕树身边的时候,并没有感觉到它的特别之处。相反,是在多年之后,那些碎片似的梦境,才把它重新串联到了一起。后来,经过不断地回忆和细致地梳理,乌桕树才在我的脑海里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印象。

    ④春季,对于乡村来说,那是产生烂漫的时刻。说实话,这个时候的乌桕树并不显眼,因有那些桃花、杏花之类的花树,夺走了众人惊喜的眼球,谁也没有太留意乌桕树的存在。

    ⑤然而,乌桕树并没有在意别人赞赏或是欣赏的目光,只是在那枯树一样的枝头上,悄无声息地发芽、生叶、成长,直至开出如穗状花絮的小花。

    ⑥这个时候,我们也没有闲着,在树下荡秋千,在树上掏鸟蛋,已经成为我们那帮孩子的家常便饭。

    ⑦夏天,通常都是蝉们喊出来的,先是一声,两声。不长时间,蝉们就会接连喊出“热了,热了……”

    ⑧村子的东头是一片竹林,竹林的路口和池塘边各有一棵上百年的乌桕树。炎热天的时候,那里是纳凉的好去处。村妇们常常在这里聚集,说一些家长里短的琐事,还有一些打情骂俏的韵事,最后引得哄堂大笑,笑声能传很远很远。

    ⑨入秋后的乌桕树,着浓妆、添重彩。浅秋时,乌桕树先是把叶子由深绿变为淡黄,那色泽就像秋光中银杏叶一样耀眼,远远地看,就有童话般的效果。每日清晨,薄雾中的乌桕叶会与炊烟一起醒来。随之,伸一伸懒腰,抖一抖精神。接着,就去享受秋日里那暖暖的朝阳和人们艳羡的目光。熟秋里,乌桕树又把叶由黄变成浅红色或是玫瑰红色,让自己的梦境更加绚丽。而后,选一个中午和暖阳对视,或者选一个丽日的下午与晚霞一起睡去。

    ⑩其实,秋日里的乌桕树是在孕育,是在孕育着乌桕子的成熟,也就是木籽的到来。当繁华落尽,色彩逝去之后,一树的木籽便悄然立在乌桕树的树头。那些木籽像繁星一样,银光闪闪,给深秋里的乡村,平添了些许的魅力。其情景,使元代诗人黄镇成有了“野碓喧春水,山桥枕浅沙。前村乌桕熟,疑是早梅花”的感觉。

    ⑪木籽成熟后,队里会派出劳力,分组进行收割。通常是三人一组,每组一个男劳力再分两个妇女配合。男的负责爬上树,用木籽刀把木籽打下来,女的则负责收拾和整理。

    ⑫ 木籽收完后,冬日也就尾随而来了。

    ⑬ 最难忘的是那年的一场大雪。雪是头一天晚上就开始下,第二天一早看,几乎所有的东西都被雪压在下面,唯独路边的乌桕树高高地挺立着。虽说树桠上、树枝上,都落满了雪,但光着身子的树,却丝毫没有被压迫的意识。

    ⑭ 雪天里的日子,不全是代表寒冷的一面,有时,也会有温馨的事情发生。

    ⑮ 每逢进入腊月以后,队里就会安排几位有经验的师傅,在油坊里榨油。开始时,是榨木籽油。木籽全身是宝,其外皮的蜡质可以提制“皮油”,是制高级香皂、蜡纸、蜡烛不可缺少的物质。而木籽内质的仁,所榨取的油,称“桕油”或是“青油”,是油漆、油墨等材料的上好原料。

    ⑯  “皮油”和“青油”榨好后,都会送到供销社或是集市上去卖,换得的钱队里会按分值和户头的人数进行分配,这样一来,家家都能过一个称心如意的新年。

    ⑰ 现在想想,那些乌桕树,还有那座油坊,不仅甜蜜了一个节日,也温暖了一段记忆。

    (摘编自《2016年中国精短美文精选》)

    1. (1)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春日的乌桕树无声无息地发芽、开花体现出它不在意别人的目光,不屑与其它花树争艳。 B . 第⑨自然段用“深绿”等词突出了乌桕树的色彩变化,富有诗情画意,渲染了乌桕树的绚丽多姿。 C . 结尾部分描写收割木籽、榨木籽油的过程将自然与人情联系起来,为我的回忆增添了温暖的气息。 D . 文章按照时间顺序,形象生动地描写了四季轮回中的乌桕树,承载了作者对故乡的记忆和情感。
    2. (2) 请赏析文章第⑩自然段的文字。
    3. (3) 作者为什么说“乡愁是棵乌桕树”?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三、文言文阅读
  • 5. (2020高三上·宜宾月考)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王审琦字仲宝,其先辽西人,后徙家洛阳。汉乾祐初,隶周祖帐下,性纯谨,甚亲任之。从平李守贞,以功署厅直左番副将。世宗召禁军诸校宴射苑中,审琦连中的,世宗嘉之,赏赍有加。俄勤州刺史。亲征淮南,舒州坚壁未下,诏以郭令图领刺史,命审琦以精骑攻其城,一夕拔之,擒其刺史,获铠仗军储数十万计。令图既入城,审琦等遂救黄州,数日,令图为舒人所逐。审琦选轻骑衔枚夜发,信宿至城下,大败舒人,令图得复还治所。从征李筠,为御营前洞屋都部署,为飞石所伤,车驾临视。建隆二年,出为忠正军节度。在镇八年,为政宽简。所部邑令以罪停其录事吏,幕僚白令不先咨府,请按之。审琦曰:“五代以来诸侯强横令宰不得专县事今天下治平我忝守藩维而部内宰能斥去黠吏诚可嘉尔何按之有。”闻者叹服。审琦重厚有方略,尤善骑射。镇寿春,岁得租课,量入为出,未尝有所诛求。素不能饮,尝侍宴,太祖酒酣仰祝曰:“酒,天之美禄;审琦,朕布衣交也。方与朕共享富贵,何靳之不令饮邪?”祝毕,顾谓审琦曰:“天必赐卿酒量,试饮之,勿惮也。”审琦受诏,饮十杯无苦。自此侍宴常引满,及归私家即不能饮,或强饮辄病。开宝二年,从征太原,为御营四面都巡检。三年,改镇许州,赐甲第,留京师。太祖尝召审宴射苑中,连中的,赐御马、黄金鞍勒。六年,与高怀德并加同平章事。七年,卒,年五十。初,审琦暴疾,不能语,帝亲临视,及卒,又幸其第,哭之恸。赐中书令,追封琅琊郡王,赙赠加等。葬日,又为废朝。

    (节选自《宋史•王审琦传》, 有删改)

    【注释】①信宿:连住两夜,也表示两夜。②建隆,北宋宋太祖开国年号。

    1. (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五代以来/诸侯强横令/宰不得专县事/今天下治平/我忝守藩维/而部内宰能斥去黠吏/诚可嘉尔/何按之有/ B . 五代以来/诸侯强横令/宰不得专县事/今天下治平/我忝守藩维而部内/宰能斥去黠吏/可嘉尔/何按之有/ C . 五代以来/诸侯强横/令宰不得专县事/今天下治平/我忝守藩维/而部内宰能斥去黠吏/诚可嘉尔/何按之有/ D . 五代以来/诸侯强横/令宰不得专县事/今天下治平/我忝守藩维而部内/宰能斥去黠吏/诚可嘉尔/何按之有/
    2. (2)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领,指授予官职。表示授予官职的词还有“辟”“征”“拜”“除”“署”“权”等。 B . 衔枚,是古代行军时,士卒口中衔着形状如筷子的器具,防止喧哗,以免被发觉。 C . 布衣交,指贫贱之交,也指有地位的人与平民的交往,布衣是古代平民的衣着。 D . 赙赠,是指封建时代,死者的上司及亲戚朋友拿出钱财帮助丧家办理丧事的习俗。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王审琦禀性纯谨,深受宠信。他曾经先后在后汉、后周、北宋任职,多被委以重任。作战伤,皇上亲自探望;去世时,皇上亲临其家吊唁。 B . 审琦善射,但不喜饮。周世宗、宋太祖都曾在苑中宴射,请他表演射箭,他连连中的,受到丰厚赏赐;身为武将,他酒量很好,但一向不喜饮酒。 C . 王审琦能征善战,不避危险。他曾带领精骑一夜打下舒州城,之后又神速回师救援郭令图,立下奇功;征讨李筠时,他亲自上阵,被飞石击伤。 D . 王审琦为政宽简,体恤百姓。他辖区内的县令不向他请示就擅自处理他手下的官吏,王审琦不但不生气反而嘉许;征收租税从不过分,够用即可。
    4.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世宗召禁军诸校宴射苑中,审琦连中的,世宗嘉之,赏赍有加。

      ②初,审琦暴疾,不能语,帝亲临视,及卒,又幸其第,哭之恸。

四、诗歌鉴赏
  • 6. (2020高三上·宜宾月考)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各题。

    六月二十日夜渡海

    苏 轼

    参横斗转欲三更,苦雨终风也解晴。

    云散月明谁点缀?天容海色本澄清。

    空余鲁叟乘桴意,粗识轩辕奏乐声。

    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

    【注释】①此诗为苏轼被贬海南岛后,遇赦北还渡海时所作。②孔子曾说:“道不行,乘桴浮于海。”

    1. (1)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参横斗转”,指时近深夜,点出渡海的时间,又照应诗歌题目。 B . 遇赦北归,诗人回想自身遭际,发出了空有乘桴渡海之意的感慨。 C . 诗人被贬海南蛮荒之地,九死不恨,表达了对朝廷的忠贞之情。 D . 诗歌融写景、抒情、议论于一体,自然贴切,格调明朗,意蕴深远。
    2. (2) 诗的颔联有何含义?请简要分析。
五、情景默写
  • 7. (2021·靖远模拟)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1) 荀子在《劝学》中说:“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韩愈则在《师说》中将这种认识直接表述为“”的师生关系。
    2. (2)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两句表达的感慨与《念奴娇·赤壁怀古》中“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类似。
    3. (3) 陆游在《游山西村》中描摹当地风俗画卷,赞美古老乡土文化的一联是
六、语言表达
  • 8. (2020高三上·宜宾月考)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4个字。

    研究表明,。大脑右半球侧重美术、音乐、文学等感性的思维,。一般人的大脑左右半球发育并不均衡,通过对爱因斯坦大脑进行研究发现,其大脑内的星型胶质细胞数量比一般人多,负责数学的大脑区域一一顶叶也比一般人大20%左右,。不过数学能力强,到底是大脑先天这部分动能就强大,还是后天经过训练导致大脑部分区域分化强于一般人,这个问题有待于科学家们进一步运用神经解剖、功能影像学等手段寻找答案。

  • 9. (2020高三上·宜宾月考)

    下图是“艾宾浩斯遗忘曲线”图。请用简洁的语言从图中总结出两条知识遗忘的规律,并总结一下这张图在学习方面给你的启示。

    规律:①

    启示:

七、材料作文
  • 10. (2020高三上·宜宾月考)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5月22日8时10分,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开幕前,首场“代表通道”开启,中国女排队长朱婷作为其中一员接受媒体采访。

    朱婷说:女排精神不是在升旗的时候才有,女排精神一直存在。有时明知道得不到冠军,也要竭尽全力,不在乎胜负。这种信念一直都在,从来没有改变过。祖国至上,团结协作,顽强拼搏,永不言败,这是我们的女排精神,也是我们的民族精神。各行各业的工作者们,都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践行这种精神。在武汉的白衣天使们,不顾自身安危,拼命努力救治每一个病人;许多社区工作者和千千万万武汉人民也在咬牙坚守,为了抗疫成功坚守在自己的岗位上。……过往比赛的经验告诉我们,最困难的时候,恰是最团结、最顽强、最忘我的时候。接下来的道路,还会有很多困难,希望我们同心协力,一起加油,一起努力。

    这段发言赢得网友点赞:“从容大气,说得好!”

      亲爱的同学,经历了因抗疫而宅家两个多月的你终于回到了久别的校园,投入紧张的高三复习应考中,听了上面朱婷的发言,你会有怎样的感悟和思考?请写篇演讲稿,在高考前的誓师大会上讲给全年级的同学们听。

      要求:结合材料,自选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