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历史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八年级上学期历史期末题型专题:04 材料分析题

更新时间:2020-12-30 浏览次数:230 类型:复习试卷
一、材料分析题
  • 1. (2019八上·巴中月考) 阅读下列材料:

    “有一天,两个强盗闯入了夏宫(圆明园),一个动手抢劫,一个把它付之一炬。原来胜利就是一场掠夺。胜利者窃走了夏宫的全部财富。……之后,他们双双拉着手荣归欧洲。这就是两个强盗的一段经历。……”—-(法国)维克多•雨果请回答:

    1. (1) 这段话反映的是中国近代史上哪一个历史事件?
    2. (2) 这一事件发生在西方列强对中国的哪一次侵略战争中?
    3. (3) 参加这次侵略战争的有哪些国家?
  • 2. (2019八上·东莞期中)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条约规定:割香港岛给英国;赔款2100万元;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英国进出口货物缴纳的税款,中国须同英国商定。

    ——人教版《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

    材料二:19世纪50年代,随着工业革命的完成,西方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英法等急于扩大商品销售市场和掠夺原料产地。他们片面地认为,商品难以在中国打开销路是因为中国开放的通商口岸太少。1854年和1856年,英法美三国两次向清政府提出修改《南京条约》的要求。……由于此时清政府对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还心怀疑惧,又认为外国公使进京有损“天朝尊严”,因此拒绝了“修约”的要求,英法就决定用战争手段迫使清王朝屈服,达到重新“修约”、扩大侵略的目的。

    ——《北师大版历史八年级上册教师教学用书》

    材料三:最近这两天发生在那里的情形却是用任何笔杆子都是无法恰当进行描述的。不分青红皂白的抢劫被认可,所有的房间都是被洗劫一空。清国的艺术品有的被带走,有的体积太大无法搬走就把它砸掉……

    ——《纽约日报》1860年10月9

    1. (1) 材料一条约中“割香港岛给英国”给中国带来什么危害?这一条约的签订使中国的社会性质发生了什么变化?
    2. (2) 根据材料二概括,英法为什么要向清政府提出“修约”?“用战争手段”指的是后来发生的哪一场侵略战争?
    3. (3) 材料三的“那里”指的是什么地方?参与这场洗劫的强盗是谁?
    4. (4) 综合上述材料,谈一谈材料中涉及的事件给我们带来哪些启示?
  • 3.

    读图,回答问题。

    1. (1) 图一、图二所示分别为中国近代哪一不平等条约开放的通商口岸?

    2. (2) 图一到图二所示通商口岸位置的变化说明了什么问题?

  • 4. (2018八下·太平开学考)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甲午战争之后,列强争相在华设立银行,如英国的有利银行,法国的东方汇理银行……在中国开设工厂,如英国的增裕面粉厂、和丰船厂,美国烟草公司……还争夺中国的铁路权,如俄国修筑满洲里至绥芬河、哈尔滨至大连、石家庄至太原等。

    材料二:甲午战后,列强划分的势力范围

    国别

    割占和强迫租借的地区

    势力范围

    德国

    强迫租借胶州湾

    山东

    俄国

    强迫租借旅顺和大连

    长城以北和新疆

    法国

    强迫租借广州湾

    广东、广西和云南

    英国

    强迫租借新界

    长江流域

    日本

    割占台湾和澎湖列岛

    福建

    材料三:《马关条约》的签订,激起了全国的悲愤和抗议。3年以后,发生了戊戌维新运动;5年以后,发生了义和团运动;16年以后发生了辛亥革命。……如果没有甲午战争的失败,就不会激起中国这样迅速地奔跑。……这次战争确实是中国近代史上的重大转折点,它的意义就在于激发了全民族的觉醒,一种要求改革和进步的觉醒、富强意识的觉醒、爱国主义和自救的觉醒。

    ——戴逸《甲午战争深刻影响世界历史》

    1. (1) 依据材料一,指出甲午战争后列强对中国的经济侵略方式有哪些?
    2. (2) 依据材料二,谈谈表格内容反映的状况最终给中华民族带来巨大的危害是什么?
    3. (3) 依据材料三,概括其主要观点。
    4. (4) 依据材料一,二,三,为三则材料确定适合研究的主题。
  • 5. (2018八上·阳江月考) 近现代以来,先进的中国人为挽救民族危亡、实现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前赴后继地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探索。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势力在政治舞台上初露头角,这是中国近代史上的重大事件。中国封建经济政治制度有几千年的历史,要建立资本主义制度阻力极大,不经过引起社会巨大变革的人民群众的革命斗争是无法实现的。---他们以为由一个封建皇帝进行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改革,封建主义的束缚就会解脱,这只能是一种幻想”

    ——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近代史稿》

    材料三:“它横扫前进道路上的许多旧传统、旧观念----在当时中国漫天封建主义的阴云下,他们的思想和活动是进步的”

    1. (1) 材料一中的江南制造总局是洋务运动时期创办的重要军事工业。为维护清朝统治,洋务运动还进行了哪些重大探索活动?这些活动对中国近代化有什么影响?
    2. (2) 材料二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势力在政治舞台上初露头角指的是什么历史事件?
    3. (3) 根据材料二,三分别从不同的角度评价了戊戌变法。你同意那种观点?并说明理由。
    4. (4) 通过以上问题的探究,你认为我们应该怎样看待和评价历史事件?
  • 6.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中华民国人民一律平等,无种族、阶级、宗教之区别。中华民国以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国务员、法院行使其统治权。中华民国之立法权,以参议院行使之。……临时大总统、副总统由参议院选举之。临时大总统代表临时政府总揽政务。国务员辅佐临时大总统,负其责任。国务员于临时大总统提出法律,分布法律,及发布命令时,须副署之。法院依法审判民事诉讼及刑事诉讼。参议院对于临时大总统,认为有谋判行为时,得以动员四分之三以上出席,出席三分之二以上可弹劾之。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材料二:第十四条:大总统为国家元首,总揽统治权。第十五条:大总统代表中华民国。第十八条:在总统提出法律案及预算案于立法院。第二十一条:在总统制定官制、官规。大总统任免文武百官。第二十三条:在总统为陆海军大元帅,统率全国陆海军。第三十九条:行政以大总统为首长,置国务卿一人赞襄之。第四十四条:司法以大总统任命之法官组织法院行之。第四十九条:参议院应大总统之咨询,审议重要政务。

    ——《中华民国约法》

    1. (1) 根据材料一,《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的立国根本原则和政体是什么?这具有什么进步意义?
    2. (2) 根据材料一,《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对防止袁世凯专权有何规定?
    3. (3) 根据材料二,归纳《中华民国约法》对大总统权限的规定。
    4. (4)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和《中华民国约法》分别是什么性质的法律文件?
    5. (5)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袁世凯篡夺辛亥革命果实的原因。
  • 7. (2020八上·驿城期末)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逝世。上海《申报》评论说:“中国数十年来为主义而奋斗者,中山先生一人而已。中国政界中之人格,不屈不变,始终如一者,中山先生一人而已。中山先生真爱国者也,于为国之外,无其他杂念,可谓纯洁之爱国者。中山先生真实行者也,不顾成败,不问毁誉,可谓勇往之实行者。······故以有名于世者,中山先生诚中国一人而已。”

    材料二: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先生病逝于北京,终年59岁。世人闻此噩耗,纷纷书写挽联纪念,其中蔡元培先生的挽联是:“是中国自由神,三民五权,推翻历史数千年专制之局。愿吾侪后死者,齐心协力,完成先生一二件未竟之功。”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两个孙中山领导的事件。
    2. (2) 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你认为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有什么历史意义?还有什么遗憾?
  • 8.

          近代以来,面对“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的仁人志士们为实现强国之梦不断汲取先进思想,不断探索民族复兴之路。根据下列图片材料及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请回答:

    1. (1) 材料一的作者是谁?作者写书的目的是什么?

    2. (2) 材料二是谁的译著?该译著宣传的进步观点是什么?

    3. (3) 材料三反映的革命指导思想叫什么?以其为指导思想的革命对中国政局有何重大影响?

    4. (4) 以材料四为主要阵地的思想运动的代表人物有哪些(写两个)?1918年开始该运动的新内容是什么?

  • 9.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他们主张学习西方先进技术,制造枪炮,维护封建统治。提出的口号是:“自强”和“求富”。

    材料二:他们要求发展资本主义,认为:“变者,天下之公理也。”

    材料三:他们要求驱除鞑虏,创立民国。

    材料四:他们要求民主和科学。

    请回答:

    1. (1) 材料分别反映了什么政治派别的主张?

    2. (2) 他们分别领到了什么运动?

    3. (3) “他们”各自的主要代表人物有哪些?

  • 10.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外争国权、内惩国贼”“拒绝在和约上签字”。“废除二十一条”,

    材料二:“中国的土地可以征服而不可以断送!中国的人民可以杀戮,而不可以低头!”

    材料三:“6月5日上海日商纱厂的中国工人首先罢工……接着机器、纺纱、印刷、公共交通、码头、船坞等行业的工人相继罢工。”

    1. (1) 材料一中的口号出自哪一次运动?这场运动的导火线是什么?
    2. (2) 材料一中的“国贼”主要是指哪些人?
    3. (3) 材料二中的“土地可以征服,而不可断送”是指什么事?
    4. (4) 从材料三看上述运动在6月以后发生了什么变化?
    5. (5) 作为青年学生,应该学习上述运动中学生、工人的什么精神?
  • 11. (2020八上·咸阳期中)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材料二:北京“六三”大逮捕消息传到上海后,经上海学联的联络,实现了商店罢市、工人罢工、学生罢课的“三罢”斗争,……罢工斗争不断扩大……进入最高潮,以致上海市外市内、海上陆上、交通和电话通讯等均告断绝。与此同时,全国30多个城市,也卷入到斗争中来,五四爱国运动已成燎原之势。……在这种种巨大压力下,北京政府开始动摇,终于恐慌……五四运动取得史无前例的胜利。

    ——摘编自金冲及《20世纪中国史纲》

    材料三:“五四”胜利以后,反帝斗争与反军阀斗争结合在一起,一浪接着一浪,表明全国反帝爱国运动在继续发展。宣传新文化、新思想的刊物如雨后春笋般地发展起来,进步社团也在各地大量涌现。……青年学生的思想获得了极大的解放,出现了一个介绍和宣传社会主义的热潮

    ——摘编自王桧林、郭大钧主编《中国现代史》

    请回答:

    1. (1) 材料一图片反映了“五四运动”的哪一斗争目标?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五四运动”的爆发城市。
    2. (2) 根据材料二,概括五四运动取得胜利的原因。结合所学知识回答:1919年6月5日起,“五四运动”发生了哪些新变化?
    3. (3) 根据材料三,归纳五四运动产生了哪些重要影响?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五四运动在中国革命史上的地位。
    4. (4) 结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五四运动的认识。
  • 12. (2020八上·仁寿期中)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时间

               陈独秀的活动

    1915年

              创办《青年杂志》

    1917年

            出任北京大学文科学长

    1919年

           起草《北京市民宣言》

    1920年

       建立了中国第一个共产党早期组织

    1921年

        当选为中国共产党中央局书记

    材料二:……追本溯源……只因为拥护德、赛两先生,闹了多少事,流了多少血,德、赛两先生才渐渐从黑暗中把他们救出,引到光明世界。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黑暗。

    ——陈独秀

    1. (1) 材料一中陈独秀的活动反映了中国近代哪些重大历史事件?

    2. (2) 材料二中的“德、赛两先生”是指什么?回顾这场运动,你觉得我们对待西方文化应持有怎样的正确态度?
    3. (3) 综上所述,近代先进知识分子的身上有哪些优秀的品质值得我们学习?
  • 13.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讲起‘八一’历史长,南昌打响第一枪;工人士兵齐暴动,红军战士最光荣;朱德率领队伍走,进军湘南改红军;秋收暴动毛泽东,闹得湘东遍地红;井冈山上朱毛合,创建四军建奇功。”

    材料二:“红米饭,南瓜汤,秋茄子,味好香,餐餐吃得精打光。干稻草来软又黄,金丝被儿盖身上,不怕北风和大雪,暖暖和和入梦乡。”

    材料三:1927年8月到1928年底,中国共产党发动和领导了100多次武装起义,探索夺取中国革命胜利道路。但大多都失败了,只有少数走井冈山道路的,才树立起红旗。党中央派出不少优秀干部“学习江西井冈山的办法”,去各地创建革命根据地。

    1. (1) 材料一的歌谣涉及了哪些历史事件?
    2. (2) “南昌打响第一枪”指什么事件?谈谈对此话的理解。
    3. (3) “朱毛合”“建四军”分别指什么?
    4. (4) 材料二这首歌谣表现了红军的一种什么精神?
    5. (5) 材料三中“井冈山道路”是怎样的道路?有何重要意义?
  • 14.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长征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1. (1) 1936年10月,红军三大主力会师,宣告了红军长征胜利结束,“1936年”处在哪个世纪哪个年代?
    2. (2) 请你写出长征途中的两件英雄事迹。
    3. (3) 红军长征胜利的历史意义是什么?
    4. (4) 谈谈你印象中的长征精神。
  • 15. 大会通过了国民党的新党纲、党章和改组的具体办法;同意共产党员和社会主义青年团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重新解释了三民主义,把旧三民主义发展到新三民主义,实际上确定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

    请回答: 

    1. (1) 这是什么会议的内容?这次会议在何时、何地召开?此次会议的召开标志着什么?
    2. (2) 从会议的内容可以看出这是 关于国民党与共产党合作的会议,请你依据材料分析国共两党合作的政治基础是什么?在这次会议上,以孙中山为首的国民党接受了中国共产党的什么主张?
    3. (3) “旧三民主义”曾经起过什么作用?
    4. (4) “新三民主义”与中共的什么主张相同?
    5. (5) 这 次会议的召开有何重大历史意义?
  • 16. (2020八上·德庆月考)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为实现中国的光明道路作了不懈的努力,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军叫工农革命,旗号镰刀斧头。匡庐一带不停留,便向潇湘直进。地主重重压迫,农民个个同仇。秋收时节暮云沉,霹雳一声暴动。”

    ——毛泽东作于1927年的词

    材料二  《决议》认为,红军的一切军事行动,必须接受党的政治领导。明确地规定了红军的任务,军事工作系统和政治工作系统的关系……

    ——古田

    材料三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毛泽东《七律•长征》

    请回答:

    1. (1) 根据材料一,指出毛泽东这首词反映的是共产党人发动的什么起义?起义受挫后,中国共产党人找到了一条什么样的正确的革命道路?
    2. (2) 根据材料二,联系所学知识指出,古田会议中确立了怎样的建党建军原则?古田会议召开后,毛泽东在古田写下了《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一文。到1930年全国上下建立了大小几十块革命根据地,其中面积最大的是哪一革命根地?
    3. (3) 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红军长征中的哪一件事成为中国共产党从幼年走向成熟的标志?长征精神激励一代又一代青年献身祖国的建设事业。

      你如何理解“长征精神”?

  • 17.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麻雀叫,麻雀叫,日本人,真凶暴。夺我东三省,杀我们同胞。小朋友!大家起来闹,日本糖果我不吃,东洋玩具我不要。”

    材料二:第二十九军司令部命令:命令前线官兵坚决抵抗,卢沟桥即尔等之坟墓, 应与桥共存亡,不得后退。

    材料三:根据远东国际军事法庭调查报告:无辜的南京市民和放下武器的中国士兵,被集体杀害,总共有30多万人丧生。

    1. (1) 材料一叙述的“夺我东三省”局面发生在那次事变后?面对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蒋介石采取了什么政策?

    2. (2) 材料二是第二十九军在哪次事变后下达的命令?这次事变的影响是什么?请写出为捍卫平津而牺牲的爱国将领一位。

    3. (3) 材料三控诉的是日本法西斯制造的什么暴行?说明日本军国主义什么侵略本质?

  • 18. (2019八上·福田期末) 七七事变后,国共两党发表合作宣言,停止内战,一致抗日。在持久的抗日活动中,两党合作,为中国抗日运动做出了贡献。阅读下列材料,问答问题。

    材料一:这场时间长达三个月惊天动地的会战中,中日双方动员兵力超过一百万人,蒋介石以最精锐嫡系部队的惨烈战斗牺牲换来西方国家对中国坚强不屈抗战精神的敬重,也使得共产党以及各路军阀对蒋介石领导抗战真正产生信任。更重要的是,这场会战将日本“三月亡华”的狂言彻底粉碎,也将日本拖入战争泥沼。

    ——《一寸河山一寸血》

    材料二:中华民族不畏强敌,不怕牺牲……这次大规模的以破坏敌人交通线为目标的战役中,八路军共作战1800余次,毙伤目军、伪军2万多人,拔掉据点2900多个,破坏铁路470余千米,公路1500余千米,破坏桥梁、车站、隧道260多处,八路军也付出了伤亡1.7万余人的重大代价。

    ——摘编自2005年8月9日《光明日报》:《抗日战争时期的中华民族精神》

    1. (1) 材料一描述的是哪一场战役?材料二中“这次大规模”的战役指的是哪一场战役?说出该战役的指挥者中国抗日战争的胜利有什么国际历史意义?
    2. (2) 结合所学知识,从上述两则材料中提取信息,自拟论点并展开论述。
  • 19. (2018八上·茂名月考)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这是在中国共产党和中国革命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具有重要意义的一次历史性会议。会议的一个重要贡献就是第一次明确地把毛泽东思想确立为全党的指导思想,并庄严地写入党章。

    材料二:1945年4月在预备会议的报告中,毛泽东说:“如果同志们要把这种思想找一个人的名字作代表,我可以接受,但是必须说明,这不是我个人的思想,这是中国革命的产物,是中国革命长期斗争积累的经验教训的结晶,是很多同志的正确思想集合而成的。”

    1. (1) 两则材料反映的是中国共产党召开的哪次会议?召开的地点在哪里?
    2. (2) 这次大会选举了中央领导机关,谁当选为中共中央主席?把什么写入党章,作为党的一切工作的指针?
    3. (3) 在这次大会上制定的党的政治路线是什么?
    4. (4) 这次大会的召开具有什么重大的历史意义?
  • 20. (2017八上·赣州月考)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李济深致国民政府电文:“陕变事起……曾通电主张一致对外……不图讨伐令忽然而下,值兹强邻压境,国家民族危在旦夕,方谋解救之不暇,何忍再为萁豆之煎?况汉卿通电各项主张,多为国人所同情者,屡陈不纳,迫以兵谏,绝不宜叛逆目之。”

    ——摘自1936年12月《桂林日报》

    材料二:全中国同胞们!平津危急!华北危急!中华民族危急!只有全民族实行抗战,才是我们的出路!全国上下立刻放弃任何与日寇和平苟安的希望与估计。我们的口号是:武装保卫平津,保卫华北!不:让日本帝国主义占领中国寸土!为保卫领土流尽最后一滴血!全中国同胞、政府与军队,团结起来,建筑民族统一战线的坚固长城,抵抗日寇的侵略!国共两党紧密合作抵抗日寇的新进攻!驱逐日寇出中国!

    ――摘自《中共中央1937年7月8日通电》

    材料三:中国人民经过国共两党领导的两个战场的浴血奋战,并与世界反法西斯力量配合,在付出巨大的民族牺牲之后(总共伤亡三千五百多万人,直接财产损失达一千亿美元……),终于第一次取得了近代以来反抗外敌入侵的完全胜利。

    ——摘自人教网

    请完成:

    1. (1) 材料一中的“陕变”是指什么历史事件?“陕变”事件的目的是什么?
    2. (2) 概况材料二中中国共产党提出的主张。
    3. (3) 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列举抗日战争中两个战场取得重大胜利的战役(各一列)。说说两场战役的共同点。
    4. (4) 根据以上材料,你得到什么启示?
  • 21. 国民党军队占领延安后,急于寻找解放军主力决战。解放军采用“蘑菇”战术,牵着敌人的鼻子走。忽东忽西,忽南忽北,将敌人拖得筋疲力尽,然后.集中兵力围歼敌人。青化砭一战就全歼敌人近3000人。

    请完成:

    1. (1) 延安是党中央所在地,是如何被国民党占领的?

    2. (2) 国民党军队是在什么时间大举进攻陕甘宁边区的?当时,双方的兵力对比情况如何?

    3. (3) 西北人民解放军面对强敌采取了什么战术?这种战术属于什么作战方式?

    4. (4) 是谁指挥西北人民解放军作战?他们比其他解放区的指挥员多了一项重要的任务,你知道是什么吗?

  • 22.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当此国难极端严重民族生命存亡绝续之时,我们为着挽救祖国的危亡,在和平统一团结御侮的基础上,已经与中国国民党获得了谅解,而共赴国难了……在民族生命危急万状的现在,只有我们民族内部的团结,才能战胜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

    ——《中国共产党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1937年7月15日)

    材料二 

           

    重庆谈判的老照片                                       内战时期全国经济状况图表(设战前工农业产量为100%)

    材料三  今天,两岸同胞往来之频繁、经济联系之密切、文化交流之活跃、共同利益之广泛是前所未有的,两岸关系展现出和平发展的光明前景。

    ——全国政协主席贾庆林在海峡论坛大会上的讲话(2009年5月19日)

    请回答:

    1. (1) 根据材料一,说明中华民族怎样才能“挽救祖国的危亡”。结合所学知识,回答这次国共合作的重要作用。

    2. (2) 根据材料二中的老照片,指出重庆谈判国共双方的代表是谁。

    3. (3) 综上所述,你得到什么启示?

  • 23. (2018八上·金坛月考) 辨析史料,回答问题:

    【得道多助】

    材料一:解放战争时期,解放区老百姓高呼的口号“前方打老蒋,后方挖蒋根”“支援大反攻,参加胜利军,打到蒋介石,拔掉老祸根”。

    【战略反攻】

    材料二:毛泽东指出:“这是一个历史的转折点,这是蒋介石的二十年的反革命统治,由发展到消灭的转折点,这是一百多年以来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统治由发展到灭亡的转折点。”

    【战略决战】

    材料三:文献记录片《走进毛泽东》中有这样一个情节:在西伯坡的小院里,警卫员给毛泽东梳头时拔下一根白发,毛泽东打趣地说“打了三个战役,白了一根头发,值得”?

    【走向胜利】

    材料四:人民解放军强度长江——促使了“一个城市的解放,一个政权的垮台”。

    【总结反思】

    材料五:1948年8月,毛泽东曾指出:“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看起来,反动派的样子是可怕的,但实际上并没有什么了不起的力量。从长远的观点看问题真正强大的力量不是属于反动派,而是属于人民。”

    1. (1) “挖蒋根”是指什么?该措施的核心法律文件是什么?它为什么会成为扭转战局的关键?
    2. (2) 材料二中的“这是一个历史的转折的”指的是什么军事行动?蒋介石的“二十年”是指从哪年到哪年?“一百多年以来”是指从哪一年以来?
    3. (3) “三大战役”中解放东北全境,使人民解放军在数量上取得优势的战役的是哪一战役?毛泽东为什么说“值得”?
    4. (4) 材料四反映了哪一战役?“一个城市、一个政权”分别指什么?
    5. (5) 结合材料分析解放战争中共产党最终取得胜利的因素。
  • 24. (2018八上·辉县期末) 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打败了国民党,取得了人民解放战争的伟大胜利。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共产党适时调整了土地政策,将抗战时期的减租减息政策改为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政策。1947年,中国共产党招开了全国土地会议,制定了土地改革总路线,颁布了《中国土地法大纲》,此后,各个解放区先后开展了土地改革运动。历时一年多后,广大农民分得了土地,房屋、粮食和衣物。

    材料二:西北野战军撤离延安后,在中央军委和毛泽东、周恩来等亲自指挥下,按照中央军委和毛泽东确定的蘑菇战术,依靠陕北优越的群众条件和有利地形,与国民党几十万军队在陕北高原周旋,使其始终无法准确获知中共中央和人民解放军的位置,而不得不往返奔波,疲于奔命,造成补给等方面的严重困难,士气低落。而人民解放军则利用有利战机和地形,寻机歼敌,在三个月时间内共歼敌1.4万余人。

    材料三:人民群众支援三战役统计表

    项目

    辽沈战役

    淮海战役

    平津战役

    民工

    160万人

    543万人

    154万人

    担架

    1.38万副

    30.5万副

    2万副

    车辆

    6750辆

    88万辆

    40万辆

    牲畜

    80万头

    76.7万头

    100万头

    船只

    8500只

    粮食

    0.7亿斤

    9.6亿斤

    3.1亿斤

    1. (1) 材料一,抗战胜利后,中国共产党的土地政策发生了什么变化?解放区的土地改革产生了什么作用?
    2. (2) 材料二反映了人民解放军采用了怎样的作战方式和原则?
    3. (3) 简述材料三中三大战役胜利的意义。
    4. (4) 根据上述材料信息,分析中国共产党取得人民解放战争胜利的原因。
  • 25. (2017八上·山西月考)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材料二:淮海战役人民支前统计:

    材料三:1949年4月20日晚,中路大军的突击队首先发动渡江战役,一声令下,在水面待命的解放军部队千船竞发。第27军某团5班的渡船冲在最前面,他们不怕牺牲,迎着敌人的火力冲锋,第一个在繁昌县保定乡夏家湖登上长江南岸,成为“渡江军一船

    ——综合人教版《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和《二十七军军史》

    1. (1) 根据材料一完成下列问题:

      ①解放东北全境,使人民解放军在数量上取得优势的战役是

      ②淮海战役中解放军的主要歼敌地点有。(填两个即可)

      ③在解放北平的战役中,中国共产党采取的手段是

      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

      ④三大战役的历史意义是

    2. (2) 结合材料二,联系自己所学知识,分析人民群众在解放战争中的作用。
    3. (3) 请你根据材料三归纳出“渡江第一船”的精神。
  • 26.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辛亥革命后,兴起了“实业救国”的浪潮。1912—1919年,中国的地主、官僚、商人、资本家兴办厂矿四百七十余个,新厂矿的投资加上扩建增资共计一亿三四千万元,超过1912年以前50年民族资本一亿三千万元的投资总和。1914年中国面粉出口10万担;1915年出口20多万担;1916年出口30多万担;1917年出口80万担;1918年出口达210万担;1919年出口超过275万担。

    材料二:他从1895年开始筹办大生纱厂……他为了开发沿海滩地,围垦造田,兴修水利,推广农业技术改良措施,扩大产棉区……他在发展交通运输事业上,于1905年创立了大达内河小轮公司,开拓苏北内河运输……他用工厂的利润兴办科学、文化、教育事业和社会公益机构……

    请回答:

    1. (1) 材料二中的“他”是谁?

    2. (2) 材料一反映出我国民族工业发展进入什么时期?

    3. (3) 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这种现象能长期维持吗?

  • 27. 阅读下面三段反映我国历史上不同时期民族工业发展情况的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我国民族工业发展情况比较表

    年份

    拥有厂家

    拥有资本

    工人人数

    1913年

    689家

    33亿元

    27万多

    1920年

    795家

    50亿元

    55万多

    材料二:  一战后不久,中国“铁厂积货如山,无人过问,至于停炉停机。纱厂结账,大多无利……其他工业,亦皆消沉”。

    材料三:  近代中国老百姓使用的日常生活用品有许多是从外国进口的,因此有许多东西都带有一个“洋”字,被称为“洋货”。当然,有些日用品我国也能生产,人们一般把国产的东西称为“国货”。

    1. (1) 材料一数据的变化说明了什么?出现这种情况的外部原因是什么?

    2. (2) 材料二反映了我国民族工业发展的什么状况?

    3. (3) 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为什么近代中国市场上会有那么多“洋货”?

    4. (4) 想一想,造成中国近代民族工业不能像欧美国家那样迅速发展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 28.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以洋务运动为起点,中国近代化的探索,不仅给中国的经济带来了变化,也改变了中国人民的社会生活。在近代史上,交通通 讯工具开始在近代中国出现。火车、轮船等交通工具的应用,有线电报的传入,照相和电影传入中国,新闻报纸、出版机构开始出现,中国社会的生活开始变得丰富 多彩。

    1. (1) 火车、轮船的传入和应用,给近代中国带来哪些影响?

    2. (2) 我国什么时候开始架设有线电报?

    3. (3) 电报、照相和电影的传入,分别对中国社会发展起到什么作用?

    4. (4) 最著名的“新闻报纸”是什么?当时最著名的出版机构是什么?

    5. (5) “社会习俗”发生显著变化的原因有哪些?(举出一点即可)

    6. (6) 从近代社会发生的一系列变化中,你感悟最深的是什么?(答出一点即可)

  • 29. (2018八下·太平开学考)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民国政府建立后,仿照西方国家模式,颁布的发展实业的条例、章程、细则、法规等达八十多项,解除对民间兴办工商企业的限制。据有关统计,1912年至1921年6月的10年间,在农商部注册的工商企业达764家,资本总额近28540万元,与1911年前相比,企业总数增长1倍左右,资本总额增长了近2倍。

    ——《高中历史必修课程专题解析》

    材料二:1928年——1936年是我国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黄金十年”。

    南京国民政府大事记(部分)

    时间

    内容

    1928年6月

    宣布与各国所订各种不平等条约,“应进一步遵正当之手续实行重订新约”,收回关税自主权。

    1929年6月

    通令国内工业品按一物一税原则进行一次性征税后即可通行全国,不再征收其他税捐,如有重征可申请退税。

    1929年7月

    公布特种工业奖励法,对近代新兴工业及生产当时需要迫切的产品的工业,按工业种类及所取得的成绩给予专利、免税、减低运费等奖励。

    1931年5月

    制订实业建设六年计划,建议以兴办急需的基本工业为主。

    1937年2月

    五届三中全会制订的五年建设计划,强调立即举办钢铁、机器、电力、制酸、炼油等重工业与基本化学工业。

    1. (1) 据材料一,指出当时中国民族工业呈现出什么发展趋势?
    2. (2) 据材料二,归纳南京国民政府推动经济发展的方式有哪些?
    3. (3) 综合以上材料和问题,概括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共同原因是什么?
  • 30. (2017九下·玉林月考)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帝国主义国家忙于战争,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经济的掠夺,中国民族工业得到了一个发展的机会,进入了“黄金时代”。1912年至1919年,中国民族工业新建厂矿600多家,这八年的投资超过了以往的40多年。1911年,全国民族资产阶级开办的纱厂有20家,纱锭约50万枚,资本1700万元;1919年增至35家,纱锭65万多枚。1914年中国面粉出口不足7万担,1918年已超出200万担。

    材料二:在中国的煤矿生产中,1913年日本直接攫夺和参加投资的煤产量为319万余吨,1919年增为501万余吨;铁矿生产,1915年日本参加投资的铁矿产量为5万余吨,贷款铁矿产量为54万余吨,1919年前者增为44万余吨,后者增为90余万吨。

    1. (1) 根据材料一,指出中国民族工业进入“黄金时代”的主要原因是什么?除此之外,还有什么原因?

    2. (2)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这一时期中国民族工业发展有何特点?

    3. (3) 材料二反映了什么史实?这一史实与材料一对中国民族工业发展主要原因的分析是否矛盾?说明了什么问题?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