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化学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江苏省苏州市常熟市2020-2021学年九年级上学期化学期中...

更新时间:2021-01-30 浏览次数:311 类型:期中考试
一、单选题
  • 1. (2020九上·常熟期中) 2020年1月17日,我市20辆氢能源公交车正式投运,开启我市“氢能”公交新时代!下列不属于氢能源公交车特点的是(   )
    A . 车辆运行中,车尾不会冒黑烟 B . 零污染,绿色环保,符合低碳理念 C . 不适合冬季低温环境启动 D . 低噪声、高效率、长续航
  • 2. (2020九上·常熟期中) 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
    A . 熄灭酒精灯 B . 塞紧橡胶塞 C . 移走加热后的蒸发皿 D . 加热液体
  • 3. (2020九上·常熟期中) 下列变化中,属于物理变化的是(   )
    A . 葡萄酿酒 B . 钢铁生锈 C . 海水晒盐 D . 呼吸作用
  • 4. (2020九上·常熟期中) 下列关于氧气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 低温加压,可使氧气液化成淡蓝色的液体 B . 水生动物能在水中生存,是因为氧气易溶于水 C . 氧气具有可燃性,可以支持燃烧 D . 氧气的化学性质很活泼,常温下能与所有物质发生化学反应
  • 5. (2020九上·颍上期末) 下列关于二氧化碳的检验、性质、制备、用途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 将燃着的木条伸入集气瓶中,火焰立即熄灭,证明瓶内原有气体是二氧化碳 B . 二氧化碳含量过高会对人体有害,因为二氧化碳有毒 C . 用块状的石灰石和稀硫酸迅速制备二氧化碳 D . 二氧化碳可用于制汽水等碳酸饮料
  • 6. (2020九上·常熟期中) 某同学制作的试剂瓶标签如下,其中错误的是(   )

    A . ①④ B . ②③ C . ①③ D .
  • 7. (2020九上·常熟期中) 下列转化不能由一步反应实现的是(   )
    A . CO2→H2O B . H2→H2O C . H2O2→H2 D . CO2→O2
  • 8. (2020九上·常熟期中) 下列知识整理都正确的是(   )

    A.有关原子的描述

    B.实验现象

    ①某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是该原子的质量与C-12原子质量的1/12作比,得到的结果

    ②原子都由质子、中子、电子构成

    ①硫在氧气中燃烧,产生明亮的蓝紫色火焰,生成刺激性气味气体

    ②二氧化碳气体通入紫色石蕊试液,再加热溶液,溶液颜色变化为紫色→红色→紫色

    C.实验推论

    D.实验操作

    ①过滤能去除水中的一些杂质,所以过滤能去除食盐水中的氯化钠

    ②加热高锰酸钾制取氧气时,水槽中的水变红了,可能是因为试管口没有放一小团棉花

    ①部分实验的操作顺序:先检查气密性,再装药品

    ②排水法收集氧气后,先盖好玻璃片再倒放桌上

    A . A   B . B   C . C   D . D
  • 9. (2020九上·常熟期中) 下列“>”,成立的是(   )
    A . 锰元素的化合价:锰酸钾>高锰酸钾 B . 相同条件下沸点:液态氧>液态氮 C . 钠原子中:质子数>中子数 D . 人体中元素含量:铁>钙
  • 10. (2020九上·常熟期中) 下列符号中数字“2”所表示的含义正确的是(   )
    A . Ca2+中的“2”表示钙元素的化合价为+2价 B . H2中的“2”表示二个氢原子 C . CO2中的“2”表示一个二氧化碳分子中含有2个氧原子 D . 中的“2”表示一个钙离子带2个单位正电荷
  • 11. (2020九上·常熟期中) 宏观与微观联系是化学学科重要的思维方式。下列对宏观现象的微观解释错误的是(   )
    A . 水结成冰―水分子停止运动 B . 浓氨水和浓盐酸可以“空中生烟”―分子在不断运动,同时氨气分子和氯化氢分子之间发生了化学反应 C . 10mL酒精和10mL水混合后体积小于20mL―分子的大小没有发生变化,只是分子间的空隙改变了 D . H2O和H2O2的化学性质不同―分子构成不同
  • 12. (2022九上·澄迈期中) 15%的H2O2溶液在二氧化锰催化作用下会剧烈反应产生O2 . 实验室欲利用15%的H2O2溶液制取O2 , 则下列装置中,仪器选择和药品放置最合理的是(  )
    A .      B .      C .      D .
  • 13. (2020九上·常熟期中) 下列有关装置的气密性检查中,装置及现象描述错误的是()
    A . B . C . D .
  • 14. (2023九上·沧州期末) 电解水实验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 正极得到的气体是氢气 B . 负极得到的气体具有可燃性 C . 该实验说明水由氢气和氧气组成 D . 实验结束时产生的氢气和氧气的质量比为2:1
  • 15. (2020九上·常熟期中) 某反应前后分子变化的微观示意图如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 图中共表示了9种物质 B . 反应后元素种类增多 C . 反应后原子个数不变 D . 反应物中没有单质
  • 16. (2020九上·常熟期中) 下列图示是化学概念之间的形象表示,正确的是(   )
    A . 交叉关系 B . 并列关系 C . 包含关系 D . 交叉关系
  • 17. (2024八下·平山月考) 用下图装置进行实验。下列现象能证明空气中O2的含量的是(     )

    A . 红磷燃烧,产生白烟    B . 瓶中液面先下降,后上升 C . 瓶中液面最终上升至1处    D . 水槽中液面下降
  • 18. (2020九上·常熟期中) 纳米铁粉在空气中不易自燃,但稍加热即可剧烈燃烧,如图是纳米铁粉在锥形瓶中燃烧的实验。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 水可防止生成物溅落炸裂瓶底 B . 气球先膨胀后又变小 C . 纳米铁粉燃烧反应的符号表达式为:Fe+O2 Fe3O4 D . 对比细铁丝在空气中不能燃烧,可知物质的种类是反应能否发生的因素之一
  • 19. (2020九上·常熟期中) 蜡烛(足量)在如图1密闭装置内燃烧至熄灭,用仪器测出这一过程中瓶内氧气含量的变化如图2所示。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 . 蜡烛燃烧前瓶内只有氧气 B . 蜡烛熄灭后瓶内只剩二氧化碳气体 C . 过程中瓶内物质发生了化合反应 D . 氧气浓度小于一定值时,蜡烛无法燃烧
  • 20. (2020九上·常熟期中) 下列图像不能正确反映对应变化关系的是(   )
    A . 加热一定质量的碳酸氢铵固体 B . 镁在氧气中燃烧 C . 等质量、等浓度的双氧水完全分解 D . 加热一定质量的高锰酸钾固体
二、填空题
  • 21. (2020九上·常熟期中) 将左栏(物质类别)和中栏(物质)、右栏(物质用途)用直线相连

  • 22. (2020九上·常熟期中) 完成下列化学反应的符号表达式,并回答有关问题。
    1. (1) 高锰酸钾制氧气:,该反应属于反应(填反应类型)。
    2. (2) 碱式碳酸铜受热分解:,生成的物质都属于(填物质类别)。
    3. (3) 红磷在空气中燃烧:,该反应属于反应(填反应类型)。
    4. (4) 用澄清石灰水检验二氧化碳气体:,现象
  • 23. (2020九上·常熟期中) 建立宏观、微观和符号之间的相互联系是化学学科的特点。

    1. (1) 稀土元素铕(Eu)是激光及原子能应用的重要材料。已知氯化铕的化学式为EuCl3(铕元素部分信息如图1所示)。

      ①铕元素属于元素(填“金属”或“非金属"),铕原子中的质子数是

      ②图中152.0表示的是铕元素的

      ③氯化铕中铕元素的化合价为,相应价态下氧化物的化学式为,该氧化物的相对分子质量为

    2. (2) 图2表示水、二氧化碳和氧气的循环图。

      ①从宏观角度看,图中三种物质的组成中都含有(填“氧原子”或“氧元素”),从微观角度看,图中三种物质都是由(填“分子”、“原子”或“离子”)构成的;

      ②写出图中实现b转化的化学反应符号表达式:

    3. (3) 图3表示氯和溴元素(Br)的原子结构示意图。

      ①由图可知,氯和溴具有相似化学性质的原因是

      ②画出氯离子的结构示意图

  • 24. (2020九上·常熟期中) 下列装置常用于气体的实验室制取和收集。请回答下列问题。

    1. (1) 写出下列仪器的名称,a;b
    2. (2) A、B装置中,能起到随开随制,随关随停效果的是(填字母);
    3. (3) 实验室常用大理石(或石灰石)来制取CO2 , 某同学提出用碳酸钠来替代大理石(或石灰石)与稀盐酸反应,两个反应的反应原理相同。请写出用碳酸钠反应制取CO2的符号表达式
    4. (4) ①若用下图1装置收集二氧化碳,气体应从(填“a”或“b”)端通入,验满方法是。将点燃的镁条伸入集满CO2的集气瓶中,能剧烈燃烧,同时观察到生成一种白色固体和一种黑色固体单质,请写出该反应的符号表达式

       

      ②若用上图2所示装置来测量生成的CO2的体积,其中在水面上放一层植物油的目的是,植物油上方原有的空气对实验结果(填“有”或“无”)明显影响。

      ③已知氨气的密度比空气小,极易溶于水,则收集氨气应选择的装置是(选填装置编号D或E或F)

    5. (5) 老师用C装置制取、收集CO2 , 并将燃着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处,同时利用数据采集器和传感器测定并记录木条燃烧情况变化时对应的CO2体积分数,数据见下表。

      CO2的体积分数/%

      34.4

      36.3

      39.2

      43.1

      44.3

      48.8

      51.5

      木条的燃烧状况

      不灭

      不灭

      火焰变小

      火焰变小

      熄灭

      熄灭

      熄灭

      当瓶内O2的体积分数为12%时,放在瓶口的木条(填“不灭”“火焰变小”或“熄灭”)(不考虑空气中原有CO2以及实验产生的水蒸气对计算结果的影响);请写出计算过程。

    6. (6) 若装置C中反应剧烈,从实验安全角度考虑,不宜采用的措施有(填序号)

      a用容积较小的锥形瓶

      b减慢滴加液体的速度

      c加热反应物

      d降低液体反应物的浓度

  • 25. (2020九上·常熟期中) 二氧化锰可作过氧化氢分解的催化剂,引起了化学兴趣小组的浓厚兴趣。兴趣小组想探究过氧化氢分解可不可以用其它催化剂?其催化效果如何?

    (提出问题)氧化铜能否作过氧化氢溶液分解的催化剂?如果能,其催化效果是否比二氧化锰好呢?

    (实验探究)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Ⅰ.分别量取5mL 5%过氧化氢溶液放入A、B两支试管中,向A试管中加入1g氧化铜粉末,并分别在A、B两支试管中插入带火星木条,观察现象。

    A试管中产生气泡,带火星木条复燃,B试管中无明显现象

    Ⅱ.待A试管中没有现象发生时,重新加入过氧化氢溶液,并把带火星的木条伸入试管,如此反复多次试验,观察现象。

    试管中均产生气泡,带火星木条均复燃

    Ⅲ.将实验Ⅱ中的剩余物小心过滤,并将所得滤渣进行洗涤、干燥、称量,所得固体质量为ag

    Ⅳ.分别量取5mL 5%过氧化氢溶液放入C、D两支试管中,向C试管中加入1g氧化铜粉末,向D试管中加入bg二氧化锰粉末,观察现象。

    (实验结论)

    1. (1) A中产生的气体是
    2. (2) 实验Ⅱ证明氧化铜的在反应前后没有发生变化;实验Ⅲ中如果a=g时,证明氧化铜的在反应前后没有发生变化。所以氧化铜可作过氧化氢分解的催化剂;
    3. (3) 写出氧化铜催化过氧化氢分解反应的符号表达式,该反应为反应(填“吸热”或“放热”)
    4. (4) (实验评价)

      实验设计IV的目的是,其中b=g。

    5. (5) 若实验IV观察到D试管中产生气泡的速率更快,由此你可以得到的结论是
    6. (6) (实验拓展)

      查阅资料得知,氧化铁、硫酸铜、猪肝、马铃薯等也可以做过氧化氢溶液分解的催化剂。下列有关催化剂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二氧化锰不只是过氧化氢溶液分解的催化剂

      b同一个化学反应可以有多种催化剂

      c催化剂提高了工业生产能力

      d用作催化剂的物质不可能是其他反应的反应物或生成物

  • 26. (2020九上·常熟期中) 某兴趣小组模拟自来水厂将浑浊的长江水净化成自来水,并最终制成蒸馏水,其实验流程如下图所示:

    请回答下列问题:

    1. (1) 操作①的操作名称是,该操作中玻璃棒的作用是
    2. (2) 操作②主要是吸附一些异味和色素,应选用的物质是,该过程是(填“物理”或“化学”)变化。
    3. (3) 天然的水具有一定的硬度,日常生活中常用来区别硬水和软水,若观察到出现较少泡沫且有较多白色垢状物现象,说明是(填“硬水”或“软水”)。长期饮用硬水对健康不利,生活中要降低水的硬度,可采取的方法,此过程中发生的化学反应之一是:碳酸氢钙[Ca(HCO32]受热分解生成碳酸钙、二氧化碳和水,写出该反应的符号表达式:。所以长期烧水的水壶内会有水垢,水垢中常含有碳酸钙、硫酸镁(MgSO4)等。
    4. (4) 该兴趣小组查阅资料后发现:含氮的物质进入长江水中会造成水中藻类大量繁殖,使水质恶化。这里的“氮”是指(填“原子”或“元素”)。经调研后,同学们提出下列预防和治理水污染的建议,其中合理的是(填序号)。

      a科学使用高效低毒的农药、化肥

      b大力发展虾蟹养殖

      c生活污水先净化后再排放

      d工厂废水经处理达标后再排放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