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巴黎和会建立了战后世界新秩序 ②巴黎和会暂时调整了战胜国在欧洲的关系
③两次会议调整了战后的国际秩序 ④华盛顿会议上美国提出“门户开放”政策
①创办黄埔军校 ②组建国民革命军
③成立南京国民政府 ④形式上“统一”中国
①A时期黄埔军校的创办为我党输送了众多优秀的军事人才
②B时期日本发动侵华战争,给我党带来了重大的人员伤亡
③A时期党员人数激增主要得益于找到了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革命道路
④B时期党员人数骤减主要是因为第五次反“围剿”失利和长征带来的损耗
①放弃资本主义自由经济制度 ②国家干预经济的思想形成
③希望依靠社会底层渡过危机 ④开始关注对困难民众的救助
①受到经济危机严重冲击 ②巴黎和会“分赃”不公
③民族复仇主义思潮泛滥 ④国内社会矛盾异常尖锐
①南京 ②武汉 ③广州 ④重庆
材料一:假使德国明天从地面上被消灭掉,那么,后天在世界上就找不到一个不因此而更富的英国人。过去,各国为争夺某一城市或某种遗产而厮杀若干年,难道现在他们不应该为每年五十亿英镑的商业收入而从事战争吗?——1897年英国《星期六评论》
材料二:结束这场大战的《凡尔赛条约》包括一项条款,这项条款明确指出这场战争是“由德国及其盟国的侵略”引起的。——阿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三:中国是这场战争的受害者,在豪华奢靡的殿宇里受尽了欺骗与屈辱。它见识到了“强权战胜公理”的幽暗面。也是这次的屈辱,将长期积压在中国人民心头的怒火,终于像火山一样爆发了……学生、工人、商人纷纷上街游行,以示不满……至此,中国历史进入新阶段。
史料一:“方今强邻环列,虎视鹰瞵,久垂涎于中华五金之富、物产丰饶。蚕食鲸吞,已效尤于接踵;瓜分豆剖,实堪虑于目前。有心人不禁大声疾呼,亟拯斯民于水火,切扶大厦之将倾。”
——孙中山:《兴中会章程》(1894年)
史料二:“我中国欲独立,不可不革命;我中国欲与世界列强并雄,不可不革命。”“我中国人之忍苦受困,已至是而极矣。今既革命独立,而犹为专制政体所苦,则万万不得甘心者矣。此所以不得不变昔日之政体也。”
——邹容:《革命军》(1903年)
史料三:“孙中山比改良派又更进一大步,他公开号召实行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推翻了清朝的统治……并制定了一个《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辛亥革命以后,谁要再想做皇帝,就做不成了。所以我们说它有伟大的历史意义。”
——毛泽东:《关于辛亥革命的评价》(1954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