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历史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安徽省阜阳市界首市齐舜高级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

更新时间:2021-04-09 浏览次数:85 类型:开学考试
一、单选题
  • 1. 有学者认为早在商代就可能出现了牛耕,对他最有利的证据是 (    )
    A . 商代遗址中出土了牛骨 B . 《诗经》里有农耕生活的描写 C . 孔子学生冉耕字伯牛,名字有耕、牛二字 D . 古文字学家发现甲骨文中有字呈牛引犁头启土状
  • 2. 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农业的耕作方式发生了改变,最明显的是 (    )
    A . 使用二牛一人的耕作方法 B . 开始使用铁农具和牛耕 C . 开始刀耕火种 D . 出现了曲辕犁
  • 3. 据史书记载,“(评)进之则箭下,入土也深;退之则箭上,入土也浅……江东之田器尽于是”。这一农具指的是 (    )
    A . B . C . D .
  • 4. 两千多年来,它引水灌溉,使蜀地有“天府之国”的美誉。这项中国古代水利工程是 (    )
    A . 都江堰 B . 郑国渠 C . 白渠 D . 龙首渠
  • 5. 据史书记载:万历年间,浙江嘉兴府崇德县石门镇有油坊二十家,“坊须数十人,间日而作。镇民少,辄募旁邑民为佣。其就募者,类赤身亡赖……二十家合之八百余人。一夕作,佣直二铢而赢”。该材料可以说明 (    )
    A . 官营手工业丧失了主导地位 B . 万历年间中国已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C . 民营手工业中出现细密分工 D . 封建政府鼓励发展民营手工业
  • 6. 有史书记载:“水以轮济,假一毂(ɡū)汲引之利,为万顷生成之惠……神机日夜运,甘泽高下普。”此农具的发明 (    )
    A . 体现了农业基本模式 B . 推动了水田农业的发展 C . 改变了农村产业结构 D . 形成了完备的灌溉体系
  • 7. “至唐(中期),承平日久,丁口滋众,官无闲田,不复给授,故均田制为空文。”上述言论 (    )
    A . 说明均田制被破坏是偶然的 B . 没有涉及均田制被破坏的根源 C . 全面分析了均田制被破坏的原因 D . 说明唐朝没有实行过均田制
  • 8. 中国瓷器制造工艺历史悠久,技术高超,种类丰富。清代在制瓷工艺上的创新是 (    )
    A . 青瓷 B . 白瓷 C . 青花瓷 D . 粉彩瓷
  • 9. 在我国古代商业发展过程中,市和坊的界限被打破,经营时间也不再受到限制的朝代是 (    )
    A . 秦朝 B . 汉朝 C . 隋朝 D . 宋朝
  • 10. 在《国家宝藏》栏目里,湖南省博物馆特别推介了唐代长沙窑,下图为海上丝绸之路出土的众多长沙窑文物之一。它反映出唐代 (    )

    A . 内陆城市外向型经济的兴起 B . 阿拉伯文字在中国的普及 C . 长沙为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 D . 长沙经济繁荣发达的景象
  • 11. 唐宋以来,通过“海上丝绸之路”外销的重要商品,除丝织品外,还有 (    )
    A . 玉米 B . 蕃薯 C . 烟草 D . 瓷器
  • 12. 清初,为了对付东南沿海的反清力量,曾厉行海禁,“片板不准下海”。后来,由于外商在中国沿海进行不利于清朝的非法活动,清政府只允许他们在广州一处进行贸易。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    )
    A . 清朝实行闭关锁国政策 B . 清朝鼓励朝贡贸易 C . 清朝禁绝一切民间贸易 D . 清朝海军装备落后
  • 13. 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清政府限定中外贸易只准在广州一处进行。这一规定体现的政策是 (    )
    A . 重农抑商 B . 工商皆本 C . 鼓励贸易 D . 闭关锁国
  • 14. 在菲律宾马克坦岛有两座纪念碑,近处的一座纪念了酋长拉普这位土著英雄,远处的一座则纪念了新航路开辟中的航海家麦哲伦。他的船队主要贡献是 (    )

    A . 南行最远到达好望角 B . 向西首次发现了美洲 C . 第一次完成环球航行 D . 开辟到达印度新航线
  • 15. 《马可·波罗游记》对日本的描写:“君主有一大宫,其顶皆用精金为之;宫廷房室地铺金砖,以代石板,一切窗栊亦用精金,由是此宫之富无限。”这一描写 (    )
    A . 真实可信、影响巨大 B . 真实可信、但影响有限 C . 毫无根据、亦无影响 D . 脱离现实、但影响较大
  • 16. 杨宁一在《历史学习新知识新视野》中写道:“处于相对隔绝状态的各个地区走出闭塞,开始建立直接的联系,人类迈出了从分散发展到整体进步最为关键的一步。”材料中的“最为关键的一步”是指 (    )
    A . 资产阶级革命 B . 新航路开辟 C . 黑奴贸易 D . 宗教改革
  • 17. 下图所示植物的最初产地是 (    )

    A . 欧洲 B . 美洲 C . 非洲 D . 亚洲
  • 18. 1500年之后,大西洋突然成为最大、最多样化的贸易网络中心。欧、非、美三大洲以大西洋为中心形成了三角贸易,它给非洲带来的消极影响是 (    )
    A .   丧失大量精壮劳动力 B . 推动社会近代化进程 C . 加速了资本原始积累 D . 唤醒民众反殖民斗争
  • 19. 斯塔夫利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指出:“归根到底,18世纪时,荷兰让位于英国和法国,其原因与20世纪时英法两国让位于美国和苏联的原因正相同”。这些原因不包括 (    )
    A . 资源优势的丧失 B . 技术优势的丧失 C . 体制优势的丧失 D . 战争的消耗
  • 20. 19世纪60年代到20世纪初,从纽约运往英国的小麦,或从孟买运往英国的棉花等主要商品的运价降低了三分之二左右。造成这种局面的根本原因是(    )
    A .   全球化进程刚刚起步 B . 英国殖民掠夺的加剧 C . 工业革命带动交通运输业的发展 D . 资产阶级革命的影响
  • 21. 1851年,英国全国1800万人口中,大部分都在城市工作和生活,城市人口占52%。当时英国10万人口以上的城市有10个,其中,首都伦敦的人口达到230万。促使城市人口增长的重要因素是 (    )
    A .   海外殖民扩张 B . 城市生活条件相对优越 C . 工业革命 D . 人口出生率显著提高
  • 22. 彼得.盖伊在其著作中写道:“对成千上万知道它的人和当时的观察家来说,在1760年到1800年之间,生活彻底改变了”。“这个时代疯狂地追求发明”。这种精神可能出现在 (    )
    A . 法国 B . 英国 C . 德国 D . 美国
  • 23. 新兴产业的兴起和发展来自技术创新和技术进步。第一次工业革命后新兴的产业有 (    )
    A . 化学工业 B . 电力工业 C . 机器制造业 D . 纺织业
  • 24.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中写到:三次灾难性的战争使中国受到了巨大的刺激:第一次是1840~1842年同英国的战争,第二次是1856~1860年同英法的战争,第三次是1894~1895年同日本的战争。这三次战争的共同之处是 (    )
    A . 列强侵略以资本输出为主 B . 中央机构完全半殖民地化 C . 通商口岸开放由内地向沿海扩展 D . 中国逐步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 25. 19世纪60年代,清政府内部的有识之士掀起了一场学习西方先进技术,“自强”“求富”的运动。这场运动是 (    )
    A .   洋务运动 B . 太平天国运动 C . 五四运动 D . 义和团运动
  • 26. 李鸿章说:“中国积弱,由于患贫,必须先求富,而后才能自强。”这表明他主张 (    )
    A . 学习西方自然科学 B . 仿效西方政治制度 C . 兴办近代军事工业 D . 创办近代民用工业
  • 27. 1882年,英国商人比尔兹利在年度财务报告中沮丧地写道:“我们的航运公司今年亏损额达到了400万两白银,法国的轮船公司也大致如此。……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是李鸿章先生蒸蒸日上的轮船招商局。”材料反映洋务运动 (    )
    A .   实现了国家与民族的独立和解放 B . 促进了中国自然经济的完全解体 C . 推动了中国近代教育事业的发展 D . 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外国经济侵略
  • 28. 国内“工商业经济困难,每苦于周转不灵,有待夫金融界之放款。但金融界以本身资力不厚,虽愿放款而效果不宏。财政部有鉴于此,决定充实中央、中国、交通三大银行资本,作为‘国民经济建设运动’之一种”。由此可以看出,当时中国处于 (    )
    A . 清政府晚期 B . 新中国成立初期 C . 北洋军阀政府时期 D .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
  • 29. 1912—1919年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出现了“短暂春天”,经历了快速发展。其“发展”的客观原因是 (    )
    A .   传统小农经济衰败、解体 B . 实业救国浪潮方兴未艾 C . 清朝奖励实业政策的推动 D . 列强忙于“一战”无暇东顾
  • 30. 1927—1936年,我国民族工业得到较快发展。无论是原来较为发达的棉纺织业和面粉业,还是新兴的工业部门,如化学工业、橡胶工业都有较大发展。其主要原因是 (    )
    A .   民族资本家爱国热忱的推动 B . 国民政府相关政策的影响 C . 欧洲列强对华经济侵略的放松 D . 清政府放宽民间设厂的限制
  • 31. 民国初期,中国民族工业迎来了一个快速发展的短暂春天,主要得益于(  )
    A . 维新思想广泛传播 B . 科技水平迅速提高 C . 欧洲列强忙于一战 D . 知识分子大力宣传
  • 32. 如图是近代中国民族火柴厂的两枚火花。中国火柴业在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夹缝中,中国民族火柴业从无到有,工艺从落后到先进,顽强成长。你从该图认识到支撑中国火柴业发展的精神力量源泉是 (    )

    A . 自强不息的爱国精神 B . 奋斗不止的逐利精神 C . 勤勤恳恳的敬业精神 D . 坚忍不拔的斗争精神
  • 33. “一战”期间,影响中国面粉由入超变为出超的外部因素是 (    )
    A . 民国政府倡导使用国货 B . 民国政府实行有利于发展经济的政策 C . 群众性的抵制洋货运动 D . 帝国主义暂时放松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 34. 1947年12月,美国国会通过了欧洲复兴法,决定在1948年至1952年拨款170亿美元帮助欧洲渡过战后难关。这一措施 (    )
    A .   马歇尔计划 B . 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C . 关贸总协定 D . 欧洲原子能共同体
  • 35. 20世纪五六十年代,全球化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但有人却称此时的全球化为半球化其实只是“半球化”,其原因在于 (    )
    A .   南北对话没有取得实质性的进展 B . 两极格局下美苏两大阵营的对峙 C . 南、北半球经济发展差距悬殊 D . 宗教矛盾阻断东西方经济交流
  • 36. 历史地图是展现前人活动与地理空间结合的重要史料。观察右侧地图,理解准确的是 (    )

    A . 冷战风云笼罩,造成分裂与对抗 B . 柏林被分区占领,局部热战出现 C . 美苏操纵欧洲,北约与华约对峙 D . 德国实现统一,西欧走向联合
  • 37. 当今世界,除美国之外,欧盟、日本、俄罗斯、中国等多种政治力量不断发展壮大,世界 (    )
    A . 多极化趋势加强 B . 民族纠纷严重 C . 恐怖主义猖獗 D . 地区冲突加剧
  • 38.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东欧剧变、苏联解体,标志着 (    )
    A .   “冷战”开始 B . “热战”出现 C . 两极格局结束 D . 多极化格局形成
  • 39. 年画能够反映一定的时代特征。如图是一幅20世纪50年代的《入社》年画,描绘了农民带着自家的牛和耕犁入社的情境。它主要反映了 (    )

    A . 封建土地制度的彻底废除 B . 农民对“大跃进”运动的支持 C . 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进行 D . 人民公社体制的迅速发展
  • 40. 上世纪五十年代末,东北某大学生被分配至山西支援建设。1962年,因政府实施压缩城镇人口的政策重又返回家乡务农。该青年的这一经历可以推断当时 (    )
    A . 高等教育服务农村建设需要 B . 计划经济决定个人前途命运 C . 国民经济发展出现较大波动 D . 左倾错误导致失业现象严重
  • 41. 下表是我国在“一五”计划时期(1953~1957年)各部门的投资比例。由此可推知,当时中国 (    )

    部门

    工业

    交通运输

    农林水利

    文化教育

    其他

    投资比例

    58.2%

    19.2%

    7.6%

    7.2%

    7.8%

    A . 优先发展工业 B . 优先发展文化教育 C . 优先发展农业 D . 优先发展交通运输
  • 42. 下图是我国1952年和1956年的公有制经济与私有制经济成分在国民收入中的比重示意图。其变化的根本原因是 (    )

    A . 国民经济的逐步恢复 B . “大跃进”运动的掀起 C . 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基本完成 D .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普遍推行
  • 43. 路遥小说《平凡世界》描述了石乞节公社双水村生产队队长孙少安为改变家乡农业落后面貌,实行包产到户。以此为核心的我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措施是(  )
    A . 开展人民公社化运动 B . 实行农业集体化运动 C .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D . 建立农业生产合作社
  • 44. 英国《金融时报》:“自1978年以来,中国企业有三次创业的高潮点,分别是1984年、1992年和2001年”。催生这三个创业高潮点的动因分别是 (    )
    A . 建立4个经济特区、邓小平南方谈话、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确立 B . 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确立、三个代表理论的提出、中国加入世贸组织 C . 开放14个沿海港口城市、开放开发上海浦东、确立党在新时期的基本路线 D . 扩大企业自主权、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确立、中国加入世贸组织
  • 45. 如图是安徽凤阳县1978—1981年粮食产量变化图。促使该县粮食产量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    )

    A . 完善了对外开放的发展战略 B . 完善了市场经济体制 C . 建立了现代企业制度 D . 推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 46. 在1978年12月25日《人民日报》的社论中提出:“这是一个必须认真汲取的历史教训。……决定从明年起,把全党工作的着重点转移到    上来。这是我们党在进行新长征中的一个重大战略决策。”文中空白处应填充的内容是 (    )
    A . 生产资料所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 B . 经济建设和文化革命方面 C .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D .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 47. 2013年中国市场利润最高的行业依次是房地产、眼镜、化妆品、婴幼儿用品等,社会上相当多的游资涌入这些行业,表面上资金的流向是自发的,但都与“一只看不见的手”息息相关。这说明我国现阶段实行的是 (    )
    A .   社会主义企业体制改革 B . 社会主义国营经济 C . 社会主义计划经济 D .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 48. 1980年我国设立了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四个经济特区,其“特”在于实行特殊的(  )
    A .   外交政策 B . 文化政策 C . 民族政策 D . 经济政策
二、材料分析题
  • 49.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公元1世纪时,古罗马博物学家普林尼在其被誉为百科全书式的著作《自然史》中把中国叫做“丝之国”,古罗马的贵族都以穿着中国丝绸为荣。他还说中国出产的钢很硬,质地很好。17世纪以来,许多欧洲国家的宫廷和王公贵族更是竞相购藏中国的瓷器、漆器和丝绸、刺绣,甚至不惜重金到中国定做,运回国内珍藏起来。

    材料二 在中国民族工业中,轻重工业的发展是极不平衡的。当时重工业的大部分,仍旧控制在帝国主义资本手中。中国民族工业的分布是不平衡的,它多半集中在沿海的通商口岸,特别是集中在上海、天津等少数大城市。这种情况,就使民族工业脱离了自己的原料产地和销售市场,加深了对帝国主义的依赖。中国民族工业不能和封建势力割断联系。例如棉纺织业,当时创建纱厂的资本家中,有很多就是军阀官僚和地主,只有少数才是真正由工业资本不断积累起来的。

    ——摘编自沙健孙主编《中国共产党史稿第一卷》

    材料三 第一个五年计划主要成就分布图

    1. (1) 材料一反映了中国古代手工业产品在海外市场的地位如何?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2. (2) 根据材料二归纳近代民族工业的特点。列举早期中国民族工业的两例代表。
    3. (3) 根据材料三,概括一五计划中工业建设的重心集中在哪些部门?这些成就的取得对中国的工业化有什么意义?
  • 50. (2020高一下·界首开学考) 材料  天承袭贞观年间整顿吏治、严惩贪污的政策,“尝与宰相议及刺史、县令”,并派遣“使者以六条察州县”,考核州县官吏是否清正称职。对于贪赃枉法官吏,不论官位高低,一律严惩不货。正如《资治通鉴》所评说:“太后虽滥以禄位收天下人心,然不称职者,寻亦融之,或加刑诛。抉刑赏之柄以驾御天下,政由己出,明察善断,故当时英贤亦竞为之用。镇压反对势力,打击旧门阀士族,扶植庶族地主出身官僚,发展科举制。”在武则天执政时期,虽然爆发过徐敬业和宗室诸王发动的叛乱,但是吏治清明,政局稳定,使广大农民得以休养生息,因而社会生产有发展,垦田和户口数字大幅度地增长。

    ——白寿彝《中国通史》

    1. (1) 根据材料,概括武则天为巩固统治所采取的措施。
    2. (2) 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武则天的措施对唐代社会发展的影响。
三、论述题
  • 51. (2020高一下·界首开学考)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500—1800年的确是一个空前跨文化交流的时代,它越来越多地影响世界各民族的生活方式和社会组织。早期近代几乎把世界各个民族都纳入彼此经常的、紧密的、持久的联系之中,跨文化交流延伸到东半球、西半球和大洋洲之外,包括了全世界。

    1500—1800年,经过新航路的开辟,无论奢侈品还是大宗商品的运输成本和风险都大大降低了,这些航路上的需求和供给信息可以传播给更广泛地区的商人,各地复杂的货币制度,通过可以互相兑换的黄金、白银、铜币、汇票,也促进了全球贸易。

    ——摘编自施诚《全球史中的“早期近代”》

    解读材料,提炼出一个观点,并结合世界史的其它相关史实,加以论述。(要求:写出观点,观点合理、明确,史论结合)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