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陕西省西安电子科技大学附属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

更新时间:2024-07-31 浏览次数:144 类型:期末考试
一、选择题
  • 1. (2020高一上·西安期末)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 月出东山之上 此非孟德之困周郎者乎 B . 一毫而莫取 无丝竹管弦之盛 C . 固一世之雄也,今安在哉 以其求思之深无不在也 D . 苏子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惟江上之清风,山间之明月
  • 2. (2020高一上·西安期末) 下列各组句子文言句式不同类的一组是(   )
    A . 引以为流觞曲水(《兰亭集序》)        为击破沛公军(《鸿门宴》) B . 长余佩之陆离(《离骚》)        泣孤舟之嫠妇(《赤壁赋》) C . 謇朝谇而夕替(《离骚》)        燕国见陵之耻除矣(《荆轲刺秦王》) D . 何厌之有(《烛之武退秦师》)        何以解忧(《短歌行》)
  • 3. (2020高一上·西安期末) 对下列各句中加线词语的活用现象,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幽壑之潜蛟   ②西望夏口,东望武昌   ③顺流而也   ④鱼虾而友麋鹿⑤唐浮图慧褒始于其址   ⑥以其乃华山之阳之也   ⑦盖其又深,则其又加少矣   ⑧火尚足以也   ⑨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

    A . ①③④ B . ②⑤⑧ C . ③⑤⑥ D . ②④⑨
  • 4. (2020高一上·西安期末) 下面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解释全都正确的是(   )
    A . 焉用亡郑以邻(陪:增加)             匪我期(拖延) 又欲其西封(肆:延伸,扩展)             人之力而敝之(因:因为) B . 秦之遇将军,可谓矣(深:刻毒)           秦王之金千斤(购:重金征求) 持千金之资物(币:金钱)             我戍未定,靡使归(聘:问) C . 旦日士卒(飨:犒劳)             怨灵修之浩荡兮(荒唐、没有准则) 女也不(爽:爽快)             沛公则车骑 (置:放弃,丢下) D . 进不入以尤兮(离:通“罹”遭遇,遭受)         得府君书(适:刚才) 为仲卿母所(遣:指被夫家休掉,返回娘家)     正襟坐(危:端正)
  • 5. (2020高一上·西安期末) 下列关于古代文化知识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古代男子有名有字,名是出生后不久父亲起的,字是二十岁举行冠礼后才起的。“庐陵萧君圭君玉”中的“庐陵”是籍贯,“萧”是姓,“君圭”是名,“君玉”是字;“余弟安国平父”中的“安国”是名,“平父”是字。 B . 年号是我国古代帝王用来纪年的名号。用年号纪年,是从汉武帝开始的。《兰亭集序》中的“永和九年”、《岳阳楼记》中的“庆历四年”、《游褒禅山记》中的“至和元年”等都是年号纪年法。 C . 古人有时以出生地命名文集。如王安石的《临川先生文集》、柳宗元的《柳河东集》、蒲松龄的《聊斋志异》等。 D . 古代的床与现代的床不同,较矮,较小,主要是供人坐的。如《孔雀东南飞》中的“阿母得闻之,槌床便大怒”中的“床”就是此义。
  • 6. (2020高一上·西安期末) 下列诗句涉及我国传统节日,诗句与节日对应恰当的一项是(   )

    ①今日云骈渡鹊桥,应非脉脉与迢迢

    ②不效艾符趋习俗,但祈蒲酒话升平

    ③鱼龙狂舞阑珊处,儿童蹦跳笑声甜

    ④但将酩酊酬佳节,不用登临恨落晖

    A . ①端午  ②重 阳  ③元宵  ④七夕 B . ①七夕  ②端午节 ③元宵  ④重阳 C . ①七夕  ②端午节 ③重阳  ④元宵 D . ①元宵  ②重 阳  ③端午  ④七夕
二、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 7. (2020高一上·西安期末)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宋祁《玉楼春》有句名句:“红杏枝头春意闹。”李渔《笠翁余集》卷八《窥词管见》第七则别抒已见,加以嘲笑:“此语殊难著解。争斗有声之谓‘闹’;桃李“争春’则有之,红杏‘闹春’,余实未之见也。‘闹’字可用,则‘吵’字、‘斗’字、‘打’字皆可用矣!”苏轼少作《夜行观星》有一句“小星闹若沸”,纪昀《评点苏诗》卷二在句旁抹一道墨杠子,加批:“似流星。”这表示他不懂苏轼那句,以为它像司空图所写:“亦犹小星将坠,则芒焰骤作,且有声曳其后。”宋人诗文里常把“闹”字用来形容无“声”的景色,不必少见多怪。宋祁的词句和苏轼的诗句都是“通感”或“感觉挪移”的例子。

    在日常经验里,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味觉往往可以彼此打通或交通,眼、耳、舌、鼻、身各个官能的领域可以不分界限。颜色似乎会有温度,声音似乎会有形象,冷暖似乎会有重量,气味似乎会有锋芒。诸如此类在普通语言里经常出现。譬如我们说“光亮”也说“响亮”,把形容光辉的“亮”字转移到声响上去,正像拉丁语以及现代西语常说的“黑暗的嗓音”“皎白的嗓音”,就仿佛视觉和听觉在这一点上有“通财之谊”。培根的想象力比较丰富,他说:音乐的声调摇曳和光芒在水面荡漾完全相同,“那不仅是比方,而且是大自然在不同事物上所印下的相同的脚迹”。这算得哲学家对通感的巧妙解释。

    (摘编自钱锺书《通感》)

    材料二

    阅读《荷塘月色》,我们感受到诗情画意。朱自清先生以诗人的心去感受荷塘月色,不但游目骋怀地观察,而且严辨淄渑地品味,从而细致地描绘了令人“惊异”的“无边的荷香月色”。

    作者所写的月色是荷塘里的月色,所写的荷塘是月光下的荷塘,层次里复有层次,使整个画面有立体感、渗透感;其中动静、虚实、浓淡、疏密,是画意的设置,也是诗情的安排。这样的描写,离不开作者娴熟而有个性的艺术技巧。有鲜明的比喻,有明显的对比,有强烈的衬托,有生动的拟人。但更令人赞赏的是,由于作者对描写对象有极其深刻的体会,因此突破一般经验而产生一种奇特而新颖的手法,即古典诗歌中常有的“通感”,如“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这种出神入化的艺术处理手段,在现代散文创作中是不多见的。

    描写的细,来自作家对客观物象观察的细,体味的细。仅以对蝉声这一细节的描写就足以说明问题。由于有些读者提出异议,以为月夜不应有蝉鸣,因此他请教了好些人,最后还是亲自体察,“又有两回亲听到月夜的蝉声”,才打消了本想修改的念头,因此他深深地体会到“观察之难”,以为不能“由常有的经验作概括的推论”(《关于“月下蝉声”》)。整篇《荷塘月色》均体现了作者这种缜密审察的创作精神,他不但对荷塘作整体的揣摩,而且作局部的审视,时而以荷塘为主景,月色为背景,时而以月色为主景,荷塘为背景,时而摹写花叶,时而描绘岸柳,时而淡勾云彩,时而轻描树影,层层铺陈,步步开拓,细腻地展现了荷塘月色令人“惊异”之美。朱自清还认为“花和光固然有诗,花和光以外还有诗”“山水田园固然有诗……仅一些颜色,一些声音,一些味觉,一些触觉,也都可以有诗”(《诗与感觉》)。艺术家的任务就是要以敏锐的感觉去发现这些“诗”。从《荷塘月色》里不难发现,作者正是这样努力去发掘蕴含在大自然里的这些“诗”,运用各种艺术手法极力摹写了月夜荷塘的声、光、色、味,从而创造了使人沉醉的意境。

    除了描写技巧有独到之处外,语言也有突出的特色。朱自清语言的最大特点是自然新颖,如他自己所主张的,“新而不失自然”。他常常成功地以“不欧化的口语”来绘神状态、表情达意。优美的艺术境界是要通过高质量的语言来实现的,所以凡杰出作家无不重视语言的锻炼。《荷塘月色》的语言艺术确是达到了如作者所追求的“顺口”“顺耳’“顺眼”的境地(《诵读教学与“文学的国语”》)。

    《荷塘月色》之无限动人,还在作者融情入景,即景抒情,那轻纱般掩映下的荷塘景色,反映的恰是作者当时微妙的心思。作者缘情写景,以景衬情,不仅使作品具有绘画美,而且富有情趣美。

    (摘编自刘泰隆《荷香月色诗情画意——读<荷塘月色>》,有删改)

    材料三

    1927年7月,在清华大学任教的朱自清想回扬州,他的两个孩子在扬州他的父亲那里。但他与父亲的关系由于种种原因闹得很僵,他怕回去之后难以和父亲和解,犹豫不决。这样的心情表露在《荷塘月色》中,就是开头的一句话:“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而这证明朱自清在漫步荷塘时感到的自由,在性质上是一种伦理的“自由”,是摆脱了作为丈夫、父亲、儿子潜意识里的伦理负担,向往自由的流露,和政治性的自由是没有直接关系的。这样的解释,如果不是更加贴近朱先生的本意,至少也是比较深刻地揭示了心理和艺术的奥秘。朱自清自己曾说:“只有参加革命或者反革命,才能解决自己的惶惶然”“只是在行为上主张一种生活的中和主义”“妻子儿女一大家,都指着我生活”“还是别提超然为好”“最终的选择还是‘暂时逃避’”“这几天似乎有些异样,像一个猎人在无尽的森林里……是一团乱麻。也可以说是一团火。似乎挣扎着,要明白些什么,但似乎什么也没有明白”。这些表明朱自清因为考虑到老婆孩子的责任问题,而不能绝对地作政治的抉择。

    (摘编自孙绍振《超出平常的自己和伦理的自由》)

    1.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李渔与纪昀两位大家对“闹”字的认识,说明古人对“通感”手法运用的妙处还未能领会。 B . “通财之谊”原指交情甚笃的朋友之间的钱财往来,文中指各个官能的领域不分界限。 C . “通感”的手法在现代散文创作中较少运用,《荷塘月色》中则运用得巧妙、奇特、新颖。 D . “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中的“这几天”应该有所指,孙绍振顺着此思路得出新结论。
    2. (2) 下列语句中,同材料二中朱自清的“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使用的修辞手法不一样的句子是(   )
      A . 那一刻,风睡浪眠,四周是那样安静,鸟的声音传过来,是那样的清晰可闻,那样的清丽动听,就像是被环抱着它们的水洗濯过一样。此刻,我的注视,全部是嫩绿的。 B . 月光下,那低头思故乡的离愁,已被古老的潮水年复一年的打磨得光滑如许了,在湖边浅水里静泊成一叶沉思的小舟。 C . 我的忧郁也明亮起来、辉煌起来,萌生出希望的青枝绿叶,和不再枯黄凋谢的真善美的花朵。 D . 树色一例是阴阴的,乍看像一团烟雾;但杨柳的丰姿,便在烟雾里也辨得出。
    3. (3) 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有读者不亲自体察而凭常有经验质疑“月夜蝉声”一说,朱自清最后确认自己无误。 B . 《荷塘月色》之所以富有诗意,是朱自清以敏锐的感觉发现了荷塘月色中的“诗”。 C . 朱自清提倡文学语言要“顺口”“顺耳”“顺眼”,他的《荷塘月色》确实做到了。 D . 对《荷塘月色》情感中“自由”的理解,不能仅从政治的角度,也要从伦理的角度。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
  • 8. (2020高一上·西安期末)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建水记[注](之四)

    于坚

    看哪,这原始之城,依然像它被创造出来之际,藏在一座朱红色的、宫殿般的城楼后面,“明洪武二十年建城。砌以砖石,周围六里,高二丈七尺。为门四,东迎晖,西清远,南阜安,北永贞。”(《建水县志》)如果在城外20世纪初建造的临安车站下车,经过太史巷、东井、洗马塘、小桂湖……沿着迎晖路向西,来到迎晖门,穿过拱形的门洞进城,依然有一种由外到内,从低到高,登堂入室,从蛮荒到文明的仪式感,似乎“仁者人也”是从此刻开始。

    高高在上的是朝阳、白云、鸟群、落日、明月、星宿,而不是摩天大楼。一圈高大厚实的城墙环绕着它,在城门外看不出高低深浅,一旦进入城门,扑面而来的就是飞檐斗拱、飞阁流丹、钩心斗角、楼台亭阁、酒旌食馆、朱门闾巷……主道两旁遍布商店、酒肆、庙宇、旅馆……风尘仆仆者一阵松弛,终于卸载了,可以下棋玩牌了,可以喝口老酒了,可以饮茶了,可以闲逛了,可以玩物丧志了,可以一掷千金了,可以浅斟低唱了,可以秉烛夜游了……忽然瞥见“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那类女子——建水的卖花女与江南的不尽相同,这边的女性身体上洋溢着一种积极性,结实、健康、天真——正挑着一担子火红欲燃的石榴,笑呵呵地在青石铺成的街中央飘着呢。不免精神为之一振,先去买几个来解渴。

    街面上,步行者斜穿横过,大摇大摆,扶老携幼,走在正中间,俨然是这个城的君王。满大街的雕梁画栋、摊贩食廊、耄耋之辈……令司机们缩头缩脑,不敢再风驰电掣。城门不远处就是有口皆碑的临安饭店,开业都快七十年了,就像《水浒传》里描写过的那种。铺面当街敞开,食客满堂,喝汤的喝汤,端饭的端饭,动筷子的动筷子,晃勺子的晃勺子,干酒的干酒,嚼筋的嚼筋,吆五喝六,拈三挑四,叫人望一眼就口水暗涌,肚子不饿也忍不住抬腿跨进去。拖个条凳坐下,来一盘烧卖!这家烧卖的做法是明代传下来的,肥油和面,馅儿是肉皮和肉糜。大锅猛蒸,熟透后装盘,每盘十个,五角一个。再来一土杯苞谷酒,几口灌下去,夹起一枚,蘸些建水土产的甜醋,送入口中,油糜轻溢,爽到时,会以为自己是条梁山泊好汉。

    临安饭店后面,穿过几条巷子走上十分钟,就是龙井菜市场,那郑屠、张屠、李屠、赵屠……正在案上忙着呢。如果是七月的话,在某个胡同里走着,忽然会闻见蘑菇之香,环顾却是老墙。墙头上挂着一窝大黄梨。哪来的蘑菇耶?走,找去,必能在某家小馆的厨房里找到,叫做干巴菌,正闪亮亮的,在锅子中间冒油呢。这临安大街两边,巷子一条接一条流水般淌开去。在电子地图上,这些密密麻麻的小巷是大片空白,电子地图很不耐烦,只是标出一些大单位的地点和最宽的几条街,抹去了建水城的大量细节,给人的印象,似乎建水城是个荒凉的不毛之地。其实这个城毛细血管密集,据统计,建水城3.3平方公里的范围内有30多条街巷,550多处已经被列为具有保护价值的文物性建筑,这是很粗疏的统计。许多普通人家雕梁画栋的宅子、无名无姓的巷道并不在内。在巷子里面,四合院、水井、老树、门神、香炉、杂货铺、红糖、胡椒、土纸、灶房、明堂、照壁、石榴、苹果、桂花、兰草、绵纸窗、凉粉、米线、青头菌、炊烟、祖母、媳妇、婴孩、善男信女、市井之徒、酒囊饭袋、闲云野鹤、翩翩少年、三姑六婆、环肥燕瘦、虎背熊腰、花容月貌、明眸皓齿、慈眉善目、鹤发童颜……此起彼伏,鳞次栉比。

    在这个城里,有个家的人真是有福啊。他们还能够像四百年前的祖先们那样安居乐业,不必操心左邻右舍的德行,都是世交啦。有一位绕过曲曲弯弯的小巷,提着在龙井市场买来的水淋淋的草芽(一种建水特有的水生植物,可食,滚油翻炒数秒起锅,甜脆)、莴笋、茄子、青椒、豆腐、毛豆、肉糜、茭瓜……一路上寻思着要怎么搭配,偶尔向世居于此的邻居熟人搭讪,彼此请安。磨磨蹭蹭到某个装饰着斗拱飞檐门头的大门前(两只找错了窝的燕子拍翅逃去),咯吱咯吱地推开安装着铜质狮头门环的双开核桃木大门,抬脚跨过门槛。绕过照壁,经过几秒钟的黑暗,忽然光明大放,回到了曾祖父建造的花香鸟语、阳光灿烂的天井。从供销社退休已经三十年的祖母正躺在一把支在天井中央的红木躺椅上,借着一棵百年香樟树的荫庇瞌睡呢。

    (有删改)

    【注释】建水:县名。在云南省,旧称临安。

    1. (1) 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文章引用《建水县志》的记载,将今日建水与其“原始之城”的风貌关联起来,写的是建水绵延不断的历史传承。 B . 文意以“仁者人也”来承接并形容进城的“仪式感”,是借儒家经典语句来观照城的规划与人的活动,凸显建水保有传统的人文气息。 C . 文章引用诗句“深巷明朝卖杏花”是由街头所见引起的诗意联想,意在转向描写建水女子的“结实、健康、天真”。 D . 文章以《水浒传》中的相关描写来类比临安饭店食客满堂的场面,是借梁山好汉的形象来展现建水人性格中的粗犷不羁。
    2. (2) 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文章以“看哪”开头,确定了全文描写角度,即始终以一个导游者的旁观视角来铺叙建水城,使叙述语调显得既热情又客观。 B . 文章写“电子地图很不耐烦”地忽略了建水毛细血管一样密集的卷子,这种表述意在强调建水的巷子丰富生动,只有通过实地游走方可感知。 C . 文章最后一段写归家,提及“曾祖父”“祖母”,并以“香樟树的荫庇”作结,意在说明普通人家一代代的平凡生活蕴含着生生不息的文化传承。 D . 文章最显著的文字特点是常常大量堆叠同类词语或词组,以此形成繁复恣肆的修辞效果,同时也表现了物阜民安的世俗生活气象。
    3. (3) 本文采用空间和时间两条线索行文,请分别加以简析。
四、其他
  • 9. (2020高一上·西安期末) 下列句子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 译文:后代人弄错了它的流传(文字),而没有人能够说明白的(情况),哪能说得完呢! B . 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译文:(大家)互相枕着垫着睡在舟中,不知不觉东方已经显出白色。 C . 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译文:纵展眼力,开畅胸怀,足够用来让人极尽视听的乐趣的原因,实在是(兰亭的美景)令人快乐啊。 D . 进不入以离尤兮,退将复修吾初服。 译文:到朝廷做官而不被(君王)接纳,又遭受指责啊,就退隐了,重新整理我当初的衣服。
五、文言文阅读
  • 10. (2020高一上·西安期末)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熙宁二年,王安石执政,素恶其(苏轼)议论异己,以判官告院。四年,安石欲变科举、兴学校,诏两制、三馆议。轼上议以闻。

    轼议上,神宗悟曰:“吾固疑此,得轼议,意释然矣。”即日召见,问:“方今政令得失安在?虽朕过失,指陈可也。”对曰:“陛下生知之性,天纵文武,不患不明,不患不勤,不患不断,但患求治太急,听言太广,进人太锐。愿镇以安静,待物之来,然后应之。”神宗悚然曰:“卿三言,朕当熟思之。凡在馆阁,皆当为朕深思治乱,无有所隐。”轼退,言于同列。安石不悦,命权开封府推官,将困之以事。轼决断精敏,声闻益远。会上元敕府市浙灯,且令损价。轼疏言陛下岂以灯为悦此不过以奉二宫之欢耳然百姓不可户晓皆谓以耳目不急之玩夺其口体必用之资此事至小体则甚大愿追还前命即诏罢之。

    (《宋史·苏轼传》,有删改)

    1. (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轼疏/言陛下岂以灯为悦/此不过以奉二宫之欢耳/然百姓不可/户晓皆谓以耳目/不急之玩/夺其口体必用之资/此事至小/体则甚大/愿追还前命/即诏罢之/ B . 轼疏言/陛下岂以灯为悦/此不过以奉二宫之欢耳/然百姓不可/户晓皆谓以耳目/不急之玩/夺其口体必用之资/此事至小体/则甚大/愿追还/前命即诏罢之/ C . 轼疏/言陛下岂以灯为悦/此不过以奉二宫之欢耳/然百姓不可户晓/皆谓以耳目不急之玩/夺其口体必用之资/此事至小体/则甚大/愿追还/前命即诏罢之/ D . 轼疏言/陛下岂以灯为悦/此不过以奉二宫之欢耳/然百姓不可户晓/皆谓以耳目不急之玩/夺其口体必用之资/此事至小/体则甚大/愿追还前命/即诏罢之/
    2. (2) 把文段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方今政令得失安在?虽朕过失,指陈可也。

      ②会上元敕府市浙灯,且令损价。

六、古代诗歌阅读
  • 11. (2020高一上·西安期末)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移居(其二)

    陶渊明

    春秋多佳日,登高赋新诗。过门更相呼,有酒斟酌之。

    农务各自归,闲暇辄相思。相思则披衣,言笑无厌时。

    此理将①不胜,无为忽去兹。衣食当须纪②,力耕不吾欺。

    【注释】①将:岂②纪:经营

    1. (1) 对这首诗诗句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 “有酒斟酌之”意思是如果有酒,大家一起斟酌品尝。 B . “相思则披衣”意思是因相思而夜不能寐,披衣起彷徨。 C . “无为忽去兹”意思是不要急着离开这种生活。 D . 最后两句是说应该通过自己的辛勤劳作解决衣食问题。
    2. (2) “酒”是古典诗词中常见的意象,很多诗人都以酒来传情。下列对诗句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何以解忧?唯有杜康。”诗人生逢乱世,渴望建功立业,改变乱世局面,怎奈人生苦短,只有借酒浇愁。 B . “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春江花朝秋江月夜那样好的美景,诗人常常取酒独酌独饮,然而美景和美酒也无法排解贬谪的愁苦。 C .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喝三杯两杯淡酒,怎能抵得住傍晚寒风紧吹?疾风欺人,淡酒无力,也许未必酒淡风急,可能只是愁绪太浓太重,化不开。 D .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边饮浊酒,边思念家里的亲人和家乡的一草一木。“一杯”与“万里”数字之间形成悬殊的对比,一杯浊酒,怎能消得了浓重的乡愁?
    3. (3) 本诗表现了诗人在田园生活中感受的乐趣,请概括说明主要表现了什么乐趣,并具体分析这种乐趣是怎样表现的?
七、情景默写
  • 12. (2020高一上·西安期末)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1) 《诗经》以托物起兴的手法著称:《关雎》中的诗句“”,用鸟的鸣叫声引出爱情;《氓》中的诗句“”,用桑叶的新鲜润泽来暗示当时女子的年轻美貌。
    2. (2) 王羲之在《兰亭集序》中用来表明自己关于生和死,长寿和短命的观点的句子是“”。
    3. (3) 《赤壁赋》中用侧面描写的手法来突出箫声的悲凉与幽怨的句子“”。
    4. (4) 王安石在《游褒禅山记》中有一句话同“无限风光在险峰”的意思很相近,这句话是:“”。
八、选择题组
  • 13. (2020高一上·西安期末) 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完成下列小题。

    梁实秋在他的《清华八年》一文中,曾有过这样的描述:园里谈不到什么景致,不过非常整洁,绿草如荫 , 校舍十分(俭朴/简朴),但是一尘不染。工字厅后面是荷花池,池畔松柏参天,厅后匾额上的“水木清华”四字确是当之无愧。又有长联一副,颇为精彩:槛外山光 , 历春夏秋冬,万千变幻,都非凡境;窗中云影,任东西南北,去来澹荡,洵是仙居。我在这个地方不知(消磨/消耗)了多少黄昏。西园榛莽未除,一片芦蒿 , 登高西望,圆明园的断垣残石历历可见,俯仰苍茫,别饶野趣。 这一带景色宜人,是同学们常来读书游憩而流连忘返的去处……

    清华园中的荷花池,后因朱自清先生的一篇《荷塘月色》,更是如雷贯耳 , 招致莘莘学子的钦羡,使人(未免/不免)心生神往,希冀也能漫步在这荷花池畔,沐朝霞,送夕阳,书声与清风相应和 , 度过一段终生都值得回味的读书时光。

    1. (1) 文中加点词语的书写或加点字的注音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绿草如荫 B . 芦蒿 C . 槛(jiàn)外山光 D . 应和(hè)
    2. (2) 依次填入甲、乙、丙三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简朴  消耗  未免 B . 简朴  消磨  不免 C . 俭朴  消耗  不免 D . 俭朴  消磨  未免
    3. (3) 文中加波浪线的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一尘不染 B . 流连忘返 C . 如雷贯耳 D . 莘莘学子
九、语言表达
  • 14. (2020高一上·西安期末) 下面是一段介绍王羲之书法的文字,请用比较工整的语句(如排比)概括王羲之在书法史上的主要贡献。要求:①符合原意。②不超过30字。

    在书法史上,王羲之是一位富有革新精神的大书法家。他早年从卫夫人学书,后改变初学,草书学张芝,楷书学钟繇,在书法上达到了“贵越群品,古今莫二”的高度。中晚年时,他不满当时用笔滞重、结体稚拙的局面,锐意改革,书风大变。他对楷书的结构、点画等加以变革,使楷书趋于匀称俊俏,挺拔多姿;他开创了今草,其草书用笔多变,流畅而富有韵致,比起前人有了质的飞跃;他的行书婉转灵动,俊逸妍美,从此行书取得了与篆隶楷草并列的地位。

十、材料作文
  • 15. (2020高一上·西安期末)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北宋的司马光、王安石和苏轼,既是重要的政治人物,也是成就极高的学者或诗人。

    司马光与王安石政见分歧很大。宋神宗重用主张变法的王安石,反对变法的司马光失去宰相位置。后来王安石变法受挫,王安石被免职,司马光重新为相。

    但他们对对方的评价却让我们看到了更多的东西。王安石说,他和司马光之间“议事每不合”,“所操之术多异故也”;司马光说,“介甫文章节义,过人处甚多”,“光与介甫,趣向虽殊,大归则同”。

    苏轼也是王安石变法的激烈反对者,这极大影响了苏轼的政治命运。而在“乌台诗案”时,王安石上书说“安有圣世而杀才士乎?”被贬黄州四年后,苏轼路过江宁拜访早巳退居的王安石。二人相聚甚欢,同游数日,共览江山胜迹,尽论文章学术。

    班上计划举行班会,围绕上述材料展开讨论。读了上述材料,你感触最深的是什么?请结合你的感受和思考写一篇发言稿。

    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