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上海市青浦区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语文期末试卷

更新时间:2021-02-19 浏览次数:149 类型:期末考试
一、情景默写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
  • 2. (2020高一上·青浦期末)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我与地坛(节选)

    史铁生

    ①我在好几篇小说中都提到过一座废弃的古园实际就是地坛。许多年前旅游业还没有开展,园子如同一片野地,很少被人记起。

    ②地坛离我家很近。或者说我家离地坛很近。总之,只好认为这是缘分。地坛在我出生前四百多年就坐落在那儿了,而自从我的祖母年轻时带着我父亲来到北京,就一直住在离它不远的地方——五十多年间搬过几次家,可搬来搬去总是在它周围,而且是越搬离它越近了。我常觉得这中间有着宿命的味道:仿佛这古园就是为了等我,而历尽沧桑在那儿等待了四百多年。

    ③它等待我出生,然后又等待我活到最狂妄的年龄上忽地残废了双腿。四百多年里,它一面剥蚀了古殿檐头浮夸的琉璃,淡褪了门壁上炫耀的朱红,坍圮了一段段高墙又散落了玉砌雕栏 , 祭坛四周的老柏树愈见苍幽,到处的野草荒藤也都茂盛得自在坦荡。这时候想必我是该来了。十五年前的一个下午,我摇着轮椅进入园中,它为一个失魂落魄的人把一切都准备好了。那时,太阳循着亘古不变的路途正越来越大,也越红在满园弥漫的沉静光芒中,一个人更容易看到时间,并看见自己的身影。

    ④自从那个下午我无意中进了这园子,就再没长久地离开过它。我一下子就理解了它的意图。正如我在一篇小说中所说的:“在人口密集的城市里,有这样一个宁静的去处,像是上天的苦心安排。”

    ⑤两条腿残废后的最初几年,我找不到工作找不到去路,忽然间几乎什么都找不到了,我就摇了轮椅总是到它那儿去,仅为着那儿是可以逃避一个世界的另一个世界。我在那篇小说中写道:“园子无人看管,上下班时间有些抄近路的人们从园中穿过,园子里活跃一阵,过后便沉寂下来。”“园墙在金晃晃的空气中斜切下一溜荫凉,我把轮椅开进去,把椅背放倒,坐着或是躺着,看书或者想事,撅一权树枝左右拍打,驱赶那些和我一样不明白为什么要来这世上的小昆虫。”“蜂儿如一朵小雾稳稳地停在半空;蚂蚁摇头晃脑捋着触须,猛然间想透了什么转身疾行而去;瓢虫爬得不耐烦了,累了祈祷一回便支开翅膀,忽悠一下升空了;树干上留着一只蝉蜕,寂寞如一间空屋;露水在草叶上滚动、聚集,压弯了草叶轰然坠地摔开万道金光“满园子都是草木竞相生长弄出的响动,窸窸窣窣片刻不息。”这些都是真实的记录,园子荒芜但并不衰败。

    ⑥除去几座殿堂我无法进去,除去那座祭坛我不能上去而只能从各个角度张望它,地坛的每一棵树下我都去过,差不多它的每一米草地上都有过我的车轮印。无论是什么季节,什么天气,什么时间,我都在这园子里呆过。我一连几小时专心致志地想关于死的事,也以同样的耐心和方式想过我为什么要出生。这样想了好几年,最后事情终于弄明白了:一个人,出生了,这就不再是一个可以辩论的问题,而只是上帝交给他的一个事实上帝在交给我们这件事实的时候,已经顺便保证了它的结果,所以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

    1. (1) 作者在文中多次写到地坛,地坛有何特点?结合文本内容简要概括。
    2. (2) 第②段中用了“缘分”和“宿命”,要突出表达的意思是:
    3. (3) 第③段划线句可以改成“古殿檐头浮夸的玻璃已经剥蚀,门壁上炫耀的朱红已经淡褪,一段段高墙坍圮了,玉砌雕栏散落了”,句子结构从动宾结构变成了主谓结构。请比较两种表达的不同效果。

      原句:

      改句:

    4. (4) 第⑤段对地坛园内的景物描写及其细腻传神,请列举一例作赏析。
    5. (5) 下列有关本文的说法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本文通篇采用概述式的笔法,介绍地坛中的代表性建筑和景物。 B . 夕阳残照地坛的断壁颓垣,时间的伟力、岁月的无情令人无奈。 C . 本文融叙事、写景、抒情、议论于一体,思想深刻,情味浓郁。 D . 最后写作者明白了“死”的道理:死是必然的,死没什么可怕的。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
  • 3. (2021高一下·上海期末)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杂交水稻之父”

    ①1982年的一个秋日,马尼拉洛斯巴洛斯镇国际水稻研究所的学术报告厅里,正在举行国际水稻科技界的盛会座无虚席。会议开始,国际水稻研究所所长、印度农业部前部长斯瓦米纳森博士庄重地引领袁隆平走上主席台。这时,屏幕上赫然打出袁隆平的巨幅头像,下方是“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一行特大黑体英文字。报告厅里顿时响起经久不息的掌声。

    ②国际同行的推崇,确实使袁隆平感受到了心智与汗水的价值,以及来自光明正大的竞争对手的真诚友谊和温暖。

    ③会后,袁隆平跟斯瓦米纳森博士开玩笑说:“您今天这样‘突然袭击’,大张旗鼓地‘贩卖’我,可真叫我有点措手不及呀。”“我就是特意要给您一个惊喜呀!”“可我1980年第一次应邀来合作研究时,您竟然给我定了个每月800美元的实习研究生工资!” 袁隆平笑着说。那一次他曾向斯瓦米纳森提出严正抗议,准备拂袖而去。经斯瓦米纳森反复道歉,极力挽留,并把他重新定为特别研究员,每月工资提到1750美元,他才留了下来。

    ④“哈哈,您还记得那件事哪!说实话,那时候我们看您在国内地位也很低似的,这里给您待遇太高,反而使我们丢份。加上那时我们毕竟还没有亲眼见过成功的三系配套杂交水稻,所以给您定工资估计为您在国内的10倍,想来您该可以接受。没想到您还很有气派!而第二年我们就看到中国政府给您颁发了科技特等发明奖,而且您的伟大成果也让我们亲眼看到了。所以我们后来一直为那件事感到惭愧。今天,也算是我们正式为您正名吧!”斯瓦米纳森爽朗地一笑,便竹子倒豆子般的把那件往事兜底揭穿了。

    ⑤袁隆平发明的杂交水稻技术,使水稻平均亩产比原先增加20%以上。这项世界领先的科技成果,不仅有助于中国以占世界7%的耕地养活占世界22%的人口,而且惠及全世界。为此,他被美国科学院选聘为外籍院士,院长西瑟罗纳先生绍袁隆平当选的理由是:“袁隆平先生发明杂交水稻技术,为全世界粮食安全做出了杰出贡献,增产的粮食每年为世界解决了7000万人的吃饭问题。”湖南郴州农民曹宏球说“邓小平送来了好政策,袁隆平送来了好种子”,他专门花钱雕了一尊汉白玉的袁隆平石像供在家里。

    ⑥袁隆平把他的研究生介绍到美国、澳大利亚国攻读博士学位。有人便跟袁隆平开玩笑说:您老人家送出的人才都飞了,您可是白费心血了!”袁隆平则认真地回答说:“你们不要见识短浅。中国杂交水稻事业的未来,需要大量超过袁隆平的人才。优秀人才的成长需要广阔的自由天地,让他们通通窝到我的手下来,受着我的思想束缚,而且我还无法给他们提供一流的研究条件。怎么能使他们成长为超过我的杰出学者呢?一旦祖国有条件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他们随时都会回来的。”

    (摘编自庄志霞《袁隆平传》)

    1. (1) 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的袁隆平既有其科技成果的卓著,也有其人格品质的可贵之处。根据文章内容梳理概括出三条袁隆平的重要信息。
    2. (2) 以下有关本文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A . 第①段描写了国际水稻科技界盛会的场面突出了国际同行对袁隆平的推崇。 B . 第③段运用插叙,详写了第一次与斯瓦米纳森合作的不愉快经历,说明不打不相识。 C . 湖南郴州农民曹宏球把袁隆平石像供在家里说明他是从内心深处感激袁隆平的。 D . 文中运用了不少数字比较,通过比较凸显了前后的差异,也更增强了说服力。
    3. (3) 必修教材上第二单元第4课也是写袁隆平的,主标题是“喜看稻菽千重浪”。请分别分析两个标题运用的手法及效果。

      “杂交水稻之父”:

      “喜看稻菽千重浪”:

    4. (4) 请结合本文内容及你的已有积累和认识阐释“科学无国界,科学家有国界”。
四、其他
五、论述类文本阅读
  • 5. (2020高一上·青浦期末) 阅读下面“乡土本色”中的两个语段,完成下面小题。

    乡土本色(节选)

    ①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那些被称土气的乡下人是中国社会的基层。我们说乡下人土气,这个土字用得很好。土字的基本意义是指泥土。乡下人离不了泥土,因为在乡下住,种地是最普通的谋生办法。靠种地谋生的人才明白泥土的可贵。农业直接取资于土地,种地的人搬不动地,长在土里的庄稼行动不得,土气是因为不流动而发生的。

    ②不流动是从人和空间的关系上说的,从人和人在空间的排列关系上说就是孤立和隔膜。孤立和隔膜并不是以个人为单位的,而是以住在一处的集团为单位的。中国乡土社区的单位是村落,从三家村起可以到几千户的大村。孤立、隔膜是就村和村之间的关系而说的。孤立和隔膜并不是绝对的,但是人口的流动率小,社区间的往来也必然疏少。我想我们很可以说,乡土社会的生活是富于地方性的。地方性是指他们活动范围有地域上的限制,在区域间接触少,生活隔离,各自保持着孤立的社会圈子。

    1. (1) 第①段作者是如何为“土气”正名的?
    2. (2) 这两段文字之间的逻辑联系非常紧密,请作简要分析。
六、文言文阅读
  • 6.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劝学

    荀子

    ①君子曰:学不可以已。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②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跋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③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1. (1) 写出本文中的两个成语:
    2. (2)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字。

      ①其曲规()②而江河(

    3. (3) 翻译下面的句子。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4. (4)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 吾尝终日思矣/ 爱其子,择师教之 B . 青,取于蓝/则群聚而笑 C . 积土成山,风雨兴/犹且从师而问 D . 故木受绳直/于其身也,耻师焉
    5. (5) 分析第①段的结构、思路。
七、古代诗歌阅读
  • 7. (2020高一上·青浦期末)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菩萨蛮

    王安石

    数家茅屋闲临水,轻衫短帽垂杨里。花是去年红,吹开一夜风。

    梢梢新月偃 , 午醉醒来晚。何物最关情?黄鹂一两声。

    【注释】①这是作者受旧党打击,晚年被迫隐居金陵半山而作。②月偃:即偃月,半弦月。

    登高

    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注释】①此诗作于安史之乱四年后的秋天,56岁的老诗人处境极端困窘。当时在夔州,独自登上白帝城外的高台,登高临眺,百感交集。

    1. (1) 下列对《菩萨蛮》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前两句描写自己隐居的优美环境和休闲的装束打扮。 B . 三、四句写经过一夜风吹之后百花开放,不过没有去年那样红。 C . 五、六两句写自己昔日的官宦生涯:天天醉生梦死,辜负了良辰美景。 D . 最后两句写隐居后,黄鹂的婉转鸣叫最牵动情怀,让作者得到抚慰。
    2. (2) 下列对《菩萨蛮》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描绘春景时,语言清新、自然,数笔就勾勒出一幅鲜明秀丽、清俊娴静的画面。 B . 写景绘声绘色:风声鸟声,这是绘声;青山绿水、花红柳绿,这是绘色。 C . 首句的“屋闲”是托物言志的写法,屋之“闲”寄托了作者隐居的心境之“闲”。 D . “何物”两句,采用反问修辞手法,抒发了作者壮志未酬的悲哀和愤慨。
    3. (3) 从诗歌体裁看,《菩萨蛮》是,《登高》是
    4. (4) 从情感表达方式上比较两首诗歌的不同及效果。
八、材料作文
  • 8. (2020高一上·青浦期末) 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每个人都有家,都有家乡——无论乡村还是城市。家乡的人、事、景、物等总有让人记忆犹新难以忘怀的。有些可能会令人感慨,引人深思。

    请根据上面材料,自选角度,自拟题目,自选文体,写一篇约700字文章。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