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福建省莆田市仙游县一中、莆田市六中2020-2021学年高一...

更新时间:2021-02-23 浏览次数:159 类型:期末考试
一、选择题
  • 1. (2020高一上·仙游期末) 下列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 (cuì)  帖(yùn)   自(xǔ)     无的放(shǐ) B . 隙(xià)    恐(xià)   永(jùn)    残冷炙(gēng) C . (liǎn)   肩(jiǎ)     头(diàn)     封狼居(xū) D . 马(nú)     废(tuí)   沌(hún)    山川相(liáo)
  • 2. 下列内容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
    A . 散文《百合花》的作者茹志鹃,用详实的笔墨写了自己在抗日战争年代亲眼目睹一名革命军人牺牲的事情,而《喜看稻菽千重浪》则是一则报道科学家袁隆平事迹的通讯。 B . 赋是中国古典文学的一种重要文体,讲求声律、押韵、对比等形式,兼有诗歌、散文的特点,可以咏物写志抒情。 C . 《梦游天姥吟留别》是李白传诵千古的名篇之一。诗人使用瑰丽的语言描绘了梦游中的仙境,色彩缤纷,迷离惝恍,跌宕多姿。文章最后写梦游后的感慨,表达诗人对名山仙境的向往和对求仙问道的追求。 D . 城墙有内外之分,里面一道为“郭”,外面一道为“城”,“望晚日照城郭”句中的“城郭”泛指城墙。
  • 3. (2020高一上·仙游期末) 下列文言句式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月出于东山之上

    ②凌万顷之茫然

    ③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④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⑤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崖限当道者

    ⑥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⑦误落尘网中

    ⑧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⑨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

    A . ①/②③⑤/④⑨/⑥/⑦/⑧ B . ①/②③⑤/④/⑨⑥⑦/⑧ C . ①/②③⑤⑧/④⑨/⑥/⑦ D . ①/②③⑤⑧/④/⑨/⑥/⑦
  • 4. (2020高一上·仙游期末)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在乡土社会中这种精神是不容存在的。____________________。

    ①这隔离非但有形的,所谓男女授受不亲,而且是在心理上的。

    ②男女只在行为上按着一定的规则经营分工合作的经济和生育的事业,他们不向对方希望心理上的契洽。

    ③它不需要创造新的社会关系,社会关系是生下来就决定的,它更害怕社会关系的破坏,因为乡土社会所求的是稳定。

    ④“男女有别”是认定男女间不必求同,在生活上加以隔离。

    ⑤那就是男女有别的原则。

    ⑥它是亚普罗式的。男女间的关系必须有一种安排,使他们之间不发生激动性的感情。

    A . ⑥④①②⑤③ B . ③①②④⑤⑥ C . ③⑥⑤④①② D . ⑥②⑤④①③
二、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 5. (2020高三上·湖南开学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接受美学诞生之前,通常只是从艺术品的立场出发,将创作看作艺术家审美经验的结晶过程,作品完成就意味着创作完成。而从接受美学的角度来看,这一完成并不说明创作已经终结,它只说明创作的第一阶段告一段落,接下来是读者或观众、听众的再创作。由于未被阅读的作品的价值包括审美价值仅仅是一种可能的存在,只有通过阅读,它才转化为现实的存在,因此对作品的接受具有艺术本体的意义,也就是说,接受者也是艺术创作的主体之一。

    艺术文本即作品对于接受者来说具有什么意义呢?接受美学的创始人、德国的伊瑟尔说艺术文本是一个“召唤结构”,因为文本有“空白”“空缺”“否定”三个要素。所谓“空白”是说它有一些东西没有表达出来,作者有意不写或不明写,要接受者用自己的生活经验与想象去补充;所谓“空缺”,是语言结构造成的各个图像间的空白,接受者在阅读文本时要把一个个句子表现的图像片段连接起来,整合成一个有机的图像系统;所谓“否定”指文本对接受者生活的现实具有否定的功能,它能引导接受者对现实进行反思和才比判。由此可见,文本的召唤性需要接受者呼应和配合,完成艺术品的第二次创作。正如中国古典美学中的含蓄与简洁,其有限的文字常常引发出读者脑海中的丰富意象。

    接受者作为主体,他对文本的接受不是被动的。海德格尔提出“前理解”,即理解前的心理文化结构,这种结构影响着理解。理解不可能是文本意义的重现,而只能是文本与“前理解”的统一。这样,文本与接受就呈现出一种相互作用的关系:一方面文本在相当程度上规定了接受者理解的范围、方向,让理解朝它的本义靠拢;另一方面,文本不可能将接受者完全制约住、规范住,接受者必然会按照自己的方式去理解作品,于是不可避免地就会出现误读或创造,从某种意义上说,理解就是误读,创造也是误读,不要希望所有的接受者都持同样的理解,也不要希望所有的理解都与艺术家的本旨一致,那样并不意味着艺术作品的成功。

    文本一经产生就成为历史,它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所反映的生活,都只能是过去的,而理解总是现在进行时。当我们接受历史上的艺术作品时,我们当然可以设身处地想象古人的生活,体验古人的思想感情,但我们毕竟是现代人,只能按照我们现在的心理文化结构去理解古人。当然,任何理解都只能是个体的理解,但个体毕竟是与群体相通的,所以个体的理解中也有普遍性。理解作为现实的行为具有通向实践的品格,艺术品正是通过理解走向现实,并在生活中发挥作用的,不是别的,正是理解擦亮了艺术品的生命之光。

    (取材于陈望衡《艺术是什么》)

    材料二:

    接受美学认为,文学作品完成之后,在没有和读者发生关系之前,还不能算是真正的作品,而只能被称为“第一文本”。经由阅读之后,文学作品才能摆脱孤立的“自在”存在状态,成为“自为”的存在,即作为审美对象“第二文本”而存在。由此可见,“第二文本”是在“第一文本”的基础上,经由读者再创造的结果。

    (一)填空、对话

    波兰现象学美学家罗曼·英加登指出,在文学作品的诸层次结构中,语言现象中的语词——声音关系是固定的,词、句、段各级语音单位的意义及组合也是不变的,而表现的客体层和图式化方面层等,则带有虚构的纯粹意向性特征,本身是模糊的、难以明晰界说的。至于思想观念及其他形而上的蕴含,更是混沌朦胧的,因此,文学作品的最终完成,必须依靠读者自己去体验、去“填空”。正是在此基础上,德国接受美学理论家伊瑟尔进而指出,文学文本只是一个不确定性的“召唤结构”,它召唤读者在其可能范围内充分发挥再创造的才能。与之相近,德国阐释学理论家伽达默尔也早已指出,艺术存在于读者与文本的“对话”之中,作品的意义与作者个人的体验之间没什么关联,而是在读者与文本的“对话”中生成的。文本是一种吁请、呼唤,它渴求被理解;而读者则积极地应答,理解文本提出的问题,这就构成了“对话”。伽达默尔还指出,文学作品的意义并非取决于一次对话,而是取决于无限的对话。因为文本属于无限绵延着的历史,历史不断,对话便永在绵延之中。因此,文学作品的意义往往是多重的,不确定的,变动不居的。一段文本或一件艺术作品的真正意义的发现永远没有止境,是一个与历史本身相同的无限过程。所以,伽达默尔强调艺术作品是“开放”的,流动的,随着不同读者的参与对话,同一文本必会生出无数不同的“第二文本”。

    (二)兴味

    中国古代文论中强调的“兴味”,实际也已包含着与英加登的“填空”、伊瑟尔“召唤结构”、伽达默尔的“对话”相近的见解。孔子“诗可以兴”的见解,按宋人朱熹的解释,即为“感发志意”,也就是说,读诗可以激发人们丰富的想象和联想,并通过想象和联想,感悟体味诗中的意蕴。南北朝时的钟嵘,在《诗品序》中进而提出了“滋味说”。钟嵘所谓“滋味”,主要是指当时的五言诗言简意丰,可以“使味之者无极,闻之者动心”的特征。唐人司空图亦从阅读欣赏的角度指出,诗的高妙境界在于其“象外之象”“景外之景”“韵外之致”“味外之旨”,也就是说,在优秀的文学作品中,读者借助自己的想象和体味,可以在有限的文字中得到无限丰富的意蕴和旨趣。中国古代文论中诸如此类的“兴味”之说,与西方现代文论中的“填空”“召唤结构”“对话”等见解,显然有着相通之处。

    实际上,不论英加登的“填空”说、伊瑟尔“召唤结构”说,还是伽达默尔的“对话”说,以及中国古代的“兴味”观,所揭示的都是文学作品阅读接受过程中的再创造特征,它所指明的正是文学作品构成审美价值的固有方式和特征。

    (取材于童庆炳《文学理论教程》)

    1. (1) 根据材料一相关内容,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接受美学认为艺术品在艺术家手中产生出来,只是艺术创作的第一阶段,读者、观众、听众对艺术品的接受是艺术创作的继续。 B . 通过接受者的接受,艺术作品的价值从一种可能的存在转化为现实的存在,从这个意义上说,接受也属于艺术创作的一部分。 C . 文本之所以是一个“召唤结构”,一个原因就是它有一些内容有意不写或不明写,需要接受者用自己的生活经验与想象去补充。 D . 接受者对文本的理解不仅仅是文本意义的重现,而且是文本与“前理解”的统一,这使得文本与接受呈现出相互作用的关系。
    2. (2)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 “前理解”是接受者理解文本以前的心理文化结构,由于接受者对文本的接受不是被动的,所以它会影响接受者对文本的理解。 B . 文本的否定要素具有对接受者所生活的现实加以否定的功能,这种功能是通过接受者接受文本并对现实进行反思和批判而实现的。 C . 理解就是误读,创造也是误读。接受者的理解距离艺术作品的本义越远,就越具有创造性,艺术作品就越成功。 D . 中国古代文论和西方现代文论,对于“填空、对话、兴味”的见解相同,都指明了文学作品构成审美价值的固有方式和特征。
    3. (3) 中国古代诗词中的“理趣”与司空图所说的“韵外之致”“味外之旨”是相通的,下列诗句中,不含“理趣”的一项是( )
      A . 秋来纨扇合收藏,何事佳人重感伤?请把世情详细看,大都谁不逐炎凉!(唐寅《题秋风纨扇图》) B . 飞来峰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王安石《登飞来峰》) C . 野水潺潺平落涧,秋风瑟瑟细吹林。逢人抱瓮知村近,隔坞闻钟觉寺深。(蔡肇《题李世南画扇》) D . 百啭千声随意移,山花红紫树高低。始知锁向金笼听,不及林间自在啼。(欧阳修《画眉鸟》)
    4. (4) 材料二中出现了“第二文本”“填空”“对话”“兴叹”四个名词术语,请根据文章内容写出对这四个术语的理解。
    5. (5) 接受美学认为,经由读者再创造的“第二文本”才算得上是真正的文学作品。请结合材料一分析这种观点的合理性。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
  • 6. (2020高一上·仙游期末)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故乡田野的秋声

    查干

    秋八月,故乡的田野充满了自然之声。与其他季节有所不同的是,那些声音丰满、空阔、深邃,会填满广袤的田野和山谷。自然之声,即天籁,发声全凭自然,毫无拘束与羁绊。它或静或动,或抒怀或倾诉,由着性子来。人们喜欢空山鸟语、淙淙泉声和起起伏伏的虫鸣,也是这个原因。我的童年,就是在如此这般的自然之声里度过的。

    八月,秋庄稼开始成熟,这时的秋风,散播的是秋庄稼淡淡的自然的香味。我疑心,这种香味会激发昆虫的快乐情绪。一到孟秋,气候便凉爽起来,但是白天的阳光,还是把山石与农作物炙烤得发烫,会迸发一种香浓的气味。它刺激神经的力度不可小觑,由此,鸟叫声会变得响亮而且持久。尤其是田野里的大小昆虫,都成了男高音、女高音,歌声此起彼伏,犹如一川流水,随风而泻,我总是觉得,家乡的秋庄稼,所以成熟快速,与这些昆虫和鸟类发出的自然之声有关,或许,它们就是催化剂?谁晓得呢,大自然有太多的奥秘。

    我们村的小学,离庄稼地只有百米之遥,操场周围都是庄稼,或是野草野花。屋里,老师讲课,屋外,昆虫鸣叫,然而奇怪的是互不干扰,似乎有着某种默契。一次,我们上音乐课,学唱古老民歌《天上的风》,不知怎的,竟然与布谷的叫声合起拍来。于是,我们愈加兴奋,声音亦有了高度。还有一次,老师教我们认蒙古语里的“美丽”一词,我们齐声念:“高娃!高娃!”突然,蹦进教室里的墨绿色的大青蛙也叫起来:“呱!呱!”老师笑了,说,蛙也念对了,之后,让一个同学把它放在屋外。不料,一会儿它又悄悄蹦进来,趴在墙角,不再叫,似在专心听讲。

    家乡的傍晚,蝗虫纷飞,我们不叫它蝗虫,而叫蚂蚱。它们喜欢日落时光,那时会全体起飞,翅膀发出“啪啪啪”的声音,传得很远,有节奏,也有些沙哑。我们追着它们跑,捉了放,放了又捉,却不去伤害它们,家乡的蚂蚱很多,在田野里不小心就会踩着,然而从未发生过妈蚱侵害庄稼的事,其缘由或许是野草的种类多,其香味不亚于庄稼。为此,我们对蚂蚱没有反感,甚或有些同情,觉得它们飞得慢,常被鸟类叼了去,可怜,而蝈蝈,外形与蚂蚱相似,个头却大,“唧唧唧”的叫声很是清脆,让人喜欢。作为有娱乐功能的昆虫,蝈蝈被人类欣赏已有悠久的历史,但我们这些孩子却不喜欢,虽然长得绅士,衣着华丽,但它们会吃掉蚂蚱。我们称它为“胡鲁盖其”,也就是“贱”。不过在秋日,除了蝉,数蝈蝈的叫声好听。

    童年的我们,不懂得何谓失眠。躺在炕上,一边听母亲讲善良的鬼狐故事,一边倾听夜虫与野蛙的叫声,酣然入睡。梦中的虫鸣声,此起彼伏,忽近忽远,像泉水流动的样子,时急时缓,一直陪伴我们到天亮。天亮后,它们便去睡,而鸟鸣又接了上来,叽叽喳喳,乱成一团,不知是捉虫呢还是在谈情说爱。蛙鸣虽然空洞逸远,但频率较高,在夜里有些撞耳,不过不影响睡眠,听着听着,就感觉远了,这便是催眠曲的效果,似乎有人在耳边哼:“睡吧睡吧,我的宝贝,月光照耀着你的摇篮,风儿抚摸你的笑脸。”夜里,有一种栖息在绝壁上的小山鸟会飞进村里来,“昂盖昂盖”地叫,似婴儿在哭,叫声很是凄楚。我们叫它“昂盖少布”,译为“婴儿鸟”。它这么一叫,我们就醒了,心中充满了悲悯之情,因为大人们说,昂盖鸟是由失去妈妈的孤婴变成的,它夜里进村,是来寻找妈妈。

    孟秋与仲秋时节的故乡田野,五光十色,气味香浓,让人依恋,舍不得时光流转到万物萧疏的冬日那边去。家乡的高梁帅气,高挑而匀称,颜色红艳艳的,像燃起万千火把。谷子色泽金黄,沉甸甸地垂着它饱满的长穗儿,有些醉态地摇来摆去。荞麦托起它的蝇头小白花,撒一地香气,吸引蜂与蝶。家乡,起先是不种稻子的。有一年,突然从叫德都县的地方搬来十几户朝鲜族人,他们开始种起水稻来。稻花很美,浅绿色,好看,亦香,所谓“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描绘的就是这般情景吧?的确,稻田里的蛙声是空寂而悠闲的,然而有内容,是喜悦,还是忧心?不得而知,稻花盛开时,朝鲜族女人爱荡秋千,裙带飘飘,甚是好看。人家爱干净,月明之夜,在河边,一边优雅地捣衣,一边唱起她们的“阿里郎”。看样子,她们好像被自己的歌声陶醉,神情专注,连我们这些淘气的孩子都被感动了。那种气氛,现在想起来,与李白所说的“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十分相似。如斯,故乡田野的秋声里,除了虫鸣、鸟鸣、蛙鸣之外,又多了一种内容—捣衣声和悠扬的“阿里郎”。

    (选自《光明日报》2020年10月2日第7版,有删改)

    1. (1) 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在学唱古老民歌《天上的风》时,虽然有布谷鸟和大青蛙的叫声加入,仙歌声并未受到干扰,反而有一种默契感。 B . 虽然蝈蝈长期长相绅士、衣着华丽,但因其会吃掉蚂蚱,所以孩子不喜欢,但秋日蝈蝈的叫声却可以和蝉媲美。 C . 文意引用词句“稻花吞里说丰年,听取蛙户一片”既概括了稻花飘香、蛙声阵阵的情景,又增强了作品的文学性。 D . 作者喜爱任性自然、毫无拘束与羁绊的自然之声,他满怀深情地问忆多姿多彩、令人难忘的童年生活。
    2. (2) 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作老怀疑秋庄稼散播的淡淡的香与比虫、鸟雀的快乐情绪之间存在着相互影响的奥秘,这体现了作者思维的关联性。 B . “胡鲁盖其”“高娃”“昂盖少布”等蒙古语的使用,休现了文本内容的地域性,并且使文章具有比族特色。 C . 文章中间插入昂盖鸟的传说不仅丰富了故乡田野里秋声的内涵,同时也为作者欢乐的童年增添了一丝忧伤的色彩。 D . 作者以细腻的笔触描写放乡的高梁、谷子和荞麦,为表现其不同的色彩和姿态均采用了比喻、夸张和比拟的手法。
    3. (3) 赏析文中画线部分的语言特点。
    4. (4) 从文章谋篇布局的角度,分析题目“故乡田野的秋声”是如何统摄全文的。
四、文言文阅读
  • 7. (2020高一上·仙游期末)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乐运,承业,南阳清阳人。运少好学,涉猎经史。年十五而江陵灭,随例迁长安。其亲属等多被籍没,运积年为人佣保,皆赎免之。事母及寡嫂甚谨,由是以孝闻。梁故都官郎琅邪王澄美之,次其行事为《孝义传》。性方直,未尝求媚于人,前后犯颜屡谏武帝,多被纳用。建德二年,除万年县丞。抑挫豪右,号称强直。武帝嘉之,特许通籍,事有不便于时者,令巨细奏闻。武帝尝幸同州,召运赴行在所。既至,谓曰:“卿言太子如何人?”运曰:“中人也。”时齐王宪以下并在帝侧,帝顾谓宪等曰:“百官佞我,皆云太子聪明睿智,唯运云中人,方验运之忠直耳。”于是因问运中人之状。运对曰:“班固以齐桓公为中人,管仲相之则霸,竖貂辅之则乱。可与为善,亦可与为恶也。”帝曰:“我知之矣。”遂妙选宫官以匡弼之。及武帝 , 宣帝嗣位,葬讫,诏天下公除①。运上疏曰:“三年之丧,自天子达于庶人。先王制礼,安可诬之。”书奏,帝不纳。自是德政不修,而昏暴滋甚。运乃舆榇②诣朝堂,陈帝八失。帝大怒,将戮之。内史元严谏,因而获免。翌日,帝颇感悟,召运谓之曰:“朕昨夜思卿所奏,实是忠臣。”乃赐御食以赏之。朝之公卿,初见帝甚怒,莫不为运寒心。后见获赏,又皆相贺,以为幸免虎口。内史郑译常以私事请托,运不之许,因此衔之。及隋文帝为丞相,译为长史 , 遂左迁运为广州滍阳令。开皇五年,转毛州高唐令。频历二县,并有声绩。运常愿处一谏官,从容讽议,而性讦直,为人所排抵,遂不被任用。乃发愤录夏、殷以来谏争事,集而部之,名曰《谏苑》。奏上之,隋文帝览而嘉焉。

    (选自《北史·乐运传》,有删改)

    (注)①公除:指帝王身负国事之重,因公权宜礼制,除下丧服。②舆榇(chèn):载棺以随。

    1. (1) 下列选项中加点字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 . 随例长安       是夕始觉有谪意 B . 由是以孝。     道有先后 C . 可诬之         能摧眉折腰事权贵 D . 隋文帝览而嘉   积土成山,风雨兴
    2. (2)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古人的名是出生后父母给的,而字则一般是成年后取的,字与名在意义上存在一定的联系。 B . 年号一般是由君主发起的,文中的建德、开皇都是年号,宣帝、武帝则是庙号。 C . 崩,指死亡。古代对死亡有专门称呼,天子或皇后死称“崩”,皇子、诸侯、公主或宠妃死称“薨”。 D . 长史是中国历史上职官名,其执掌事务不一,但多为幕僚性质的官员。最早设于秦代,当时丞相和将军幕府皆设有长史官,相当于秘书长或幕僚长。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乐运顾念亲属,以孝闻名。他以做雇工的方式积累财物,把亲属都赎为平民;他尽心侍奉母亲和寡嫂,他的事迹被编列到了《孝义传》中。 B . 乐运敢于打击权贵,深得皇帝信任。他在担任万年县丞时,抑制、打击豪门大族,号称刚强正直。 C . 乐运不顾个人安危,敢于犯颜直谏。他上疏反对皇帝不按先王礼仪服丧的做法,后又带着棺材到朝堂以死相谏,陈述了皇帝的八大过失。 D . 乐运夙有大志,但仕途坎坷。他秉性刚直,担任谏官后被排斥打击,最终被免职,只好发愤编纂《谏苑》。
    4.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班固以齐桓公为中人,管仲相之则霸,竖貂辅之则乱。可与为善,亦可与为恶也。

      ②内史郑译常以私事请托,运不之许,因此衔之。

    5. (5) 请结合全文,总结乐运被哪些人赞美或嘉奖过?原因各是什么?
五、古代诗歌阅读
  • 8. (2020高一上·仙游期末) 阅读下面这首明诗,完成各题。

    秋望

    李梦阳

    黄河水绕汉宫墙 , 河上秋风雁几行。

    客子过壕追野马 , 将军弢箭射天狼。

    黄尘古渡迷飞挽 , 白月横空冷战场。

    闻道朔方多勇略,只今谁是郭汾阳

    (注)①明代边患严重,鞑靼屡扰,诗人奉命出塞犒军,有感而发,遂成此诗。②汉官墙:指明代当时在大同府西北所修的长城。③客子:指离家成边的士兵。④过境:越过护城河。⑤野马;指人马荡起的烟尘。⑥弢(tāo)箭:将箭装入袋中,就是整装待发之意。⑦飞挽:快速运送粮草的船只,是“飞刍挽粟”的省说。⑧郭汾阳:唐代名将郭子仪,曾任朔方节度使,以功封汾阳郡王。

    1. (1)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首联以黄河、长城、秋风、飞雁等构成北方边陲特有的景象,气象开阔而又充满生机。 B . 颔联写将士情绪饱满、意气风发的精神风貌,烘托了战事将起时积极昂扬的战斗情绪。 C . 颈联中一个“冷”字虽是用以描写古战场的清冷,但也隐隐透出诗人心中的那份寒意。 D . 全诗紧扣诗题“秋望”落笔,诗中之景皆“望”中所见,无不透出凄清肃杀的秋的气息。
    2. (2) 这首诗的尾联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
六、情景默写
  • 9. (2020高一上·仙游期末)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1) 《赤壁赋》中,写作者引吭高歌,吟唱《诗经》中咏月的诗句的骈句是:“”。
    2. (2) “没有人是天生懂道理的。”这与《师说》中“”是一致的。
    3. (3) 在《涉江采芙蓉》中,“”写出了主人公孤独、忧愁、怅惘地立在船头,徒劳张望故乡的情状。
    4. (4) 儒道两家都曾用行路来形象地论述了积累的重要性。《老子》中说“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荀子在《劝学》中说“
七、语言表达
  • 10. (2020高一上·仙游期末) 阅读下面的文字,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8个字。

    在传统结构中,每一家以自己的地位作中心,①,这个圈子是“街坊”。有喜事要请酒,生了孩子要送红蛋,有丧事要出来助殓、抬棺材,是生活上的互助机构。可是这不是一个固定的团体,而是一个范围。范围的大小也要依着②而定。有势力的人家的街坊可以遍及全村,穷苦人家的街坊只是比邻的两三家。这和我们的亲属圈子一般的。像贾家的大观园里,可以住着姑表林黛玉,姨表薛宝钗,后来更多了,什么宝琴、岫烟,凡是拉得上亲戚的,都包容得下。可是势力一变,树倒猢狲散,缩成一小团。到极端时,可以像苏秦潦倒归来,“妻不以为夫,嫂不以为叔”。中国传统结构中的差序格局③。在乡下,家庭可以很小,而一到有钱的地主和官僚阶层,可以大到像个小国。中国人也特别对世态炎凉有感触,正因为这富于伸缩的社会圈子会因中心势力的变化而大小。

  • 11. (2020高一上·仙游期末) 下面这首诗在比赛中获奖,请说明三条获奖理由。

    春日随笔

    此刻,到处都是灿烂春光

    阳光

    温暖的洒在身上

    就是冬日里最怀念的模样

    这村庄

    有太多的花海清香

    如同儿时梦境里新鲜的芬芳

    还有晚上头顶的皎洁月亮

    不要让记忆泛黄

    多回来走走与牵挂你的人分享

    生活不止有诗和远方

    还有三春晖的旧衣裳

八、材料作文
  • 12. (2020高一上·仙游期末)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广东省新高考方案正式公布,高一的同学要选科了。是选物理还是选历史呢?同学们各抒己见。

    小吴说:“我决定选物理,我发现选物理可以选择的大学和专业比选历史的多。”

    小李说:“我也选物理,我舅舅是核物理研究专家,我们都觉得国家发展很需要物理专业的人才。”

    小栗说:“我觉得物理太难学了,我选历史吧,学起来容易一些,说不定高考分数能高一些。”

    小史说:“我也选历史,纯粹是因为我真的喜欢历史,我想到大学研究中国历史。”

    小郑说:“我妈说,选科一定要考虑以后的就业,别选了一个以后找不到工作的学科。”

    ……

    你作为高一的学生,面临选科,肯定也听了不少建议,有过很多体验,作过很多思考,形成了你的认识。请根据材料内容,或记叙你的经历和体验,或表达你的思考和心得,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自选角度,自拟题目;②文体不限(诗歌除外),文体特征明显;③不得抄袭,不得套作,不要泄露个人信息;④不少于800字。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