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理在事先 乐极生悲
②形存神存 心外无物
③掩耳盗铃 削足适履
④沧海桑田 断章取义
①原子的属性就是物质的属性
②阴阳二气充满太虚,此外更无他物
③所谓理与气,此决是二物。若从理上看,则虽未有物,而已有物之理
④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①人病则忧惧,忧惧则见鬼神 ②心生种种法生,心灭种种法灭
③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 ④世界是自我创造的非我
①涉及到了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问题 ②回答了思维和存在何者为本原的问题
③否定了思维与存在具有同一性的问题 ④涉及到了现实生活中的主观客观问题
①“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与“世界是绝对精神的外化”
②“世异则事异,世异则备变”与“天不变,道亦不变”
③“气者,理之依也”与“理生万物”
④“不入虎穴,焉得虎子”与“秀才不出门,全知天下事”
①认为绝对精神是世界的主宰,是万物的本原、根本
②认为客观事物乃至整个世界都依赖于人的主观精神
③把物质归结为物质的具体形态,把复杂问题简单化
④把人的主观精神夸大为唯一实在,是第一性的东西
甲认为“万事万物都是水构成的”;乙认为“自然是绝对理念的外化,社会是绝对精神的体现”
材料一:
王守仁: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你闷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
朱熹:理生万物,理主动静,未有此气,先有此理,万一山河大地都陷了,毕竟理却还在这里……若在理上看,则虽未有物而已有物之理。
材料二:我国古代有五行说,认为世界是由金木水火土组成的。
材料一:西汉时期的著名哲学家董仲舒认为:“天者,万物之祖,万物非天不生。”
材料二:西晋时期的思想家傅玄认为:“心者,万物之统也。”
材料三:春秋时期的哲学家管子认为:“水是万物之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