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历史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甘肃省嘉峪关市第六中学2019-2020学年八年级下学期历史...

更新时间:2021-03-17 浏览次数:97 类型:月考试卷
一、选择题
  • 1. 下列选项中属于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内容的有(   )

    ①通过了《共同纲领》

    ②制定了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③决定采用公元纪年

    ④决定以《义勇军进行曲》为代国歌

    A . ①②③ B . ①②④ C . ①②③④ D . ①③④
  • 2. (2019八下·上饶期中) 中国人民终于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统治的标志性事件是(  )
    A . 人民政协一届全体会议的召开 B .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C . 中共七届二中全会的召开 D . 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
  • 3. 1951年,祖国大陆获得统一的标志是(   )
    A . 云南解放 B . 北平和平解放 C . 新疆解放 D . 西藏和平解放
  • 4. 毛泽东说:“现在我们能造什么?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壶,能种粮食,还能磨成面粉,还能造纸,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其意在阐明我国(   )
    A . 进行工业化建设的必要性 B . 工业水平低,基础薄弱 C . 工业产品与发达国家差距大 D . 缺乏先进技术人才
  • 5.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该宪法颁布于(   )
    A . 1953年 B . 1954年 C . 1955年 D . 1956年
  • 6. 邓小平理论是改革开放的指导思想。将其写人党章,确定为党的指导思想的重大历史性会议是(   )
    A . 党的十三大 B . 党的十四大 C . 党的十五大 D . 党的十六大
  • 7. “他身上体现出来的‘铁人精神’,激励了一代又一代中国工人。”“他”的典型事迹是(   )
    A . 研制氢弹 B . 参加石油会战 C . 治理兰考灾害 D . 培育杂交水稻
  • 8. 1961年,中共中央召开全国经济工作会议,对国民经济提出“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这一事件产生的历史背景是( )

    A . 全面完成一五计划 B . 出现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失误 C . 推进农业合作化运动 D . 支援抗美援朝战争
  • 9. (2020九上·大洼开学考)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这个梦想(   )

    ①基本内涵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 

    ②体现了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

    ③将在本世纪头20年实现 

    ④需要走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

    A . ①②③ B . ②③④ C . ①③④ D . ①②④
  • 10.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历史任务,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首先进行经济体制改革的是(   )
    A . 沿海 B . 城市 C . 内陆 D . 农村
  • 11. 1950年,凤阳花鼓词唱道:“说凤阳,道凤阳,凤阳本是好地方。自从土地还家后,幸福生活万年长。”词中的“土地还家”体现了(   )
    A . 封建土地制度的废除 B . 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C . “大跃进”的开展 D .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
  • 12. (2019·黔南) 1953~1957年我国工业产值平均增长的速度达到18%,农业产值平均每年增长4.5%开始改变了工业落后的面貌,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这些成就的取得主要得益于( )
    A . 土地改革的全面完成 B . “大跃进”运动的开展 C . 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实施 D . 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开展
  • 13. (2019·天水) 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的确立,是中国历史上最深刻的社会变革之一。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标志是(   )
    A .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制定 B . 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 C . 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开始 D . 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的提出
  • 14. 从“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中吸取的最主要教训是(   )
    A . 大力发展社会主义经济 B . 充分发挥人民的主观能动性 C . 要遵循客观经济规律办事 D . 大力加强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
  • 15. (2017·惠民模拟) 20世纪 90年代我国在祖国统一大业中取得的最大成就是(    )

    A . 香港、澳门回归 B . 万隆会议的召开 C . 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D . 中美关系正常化
  • 16. (2018八下·揭西期末) 我国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重点是(    )
    A . 国有企业改革 B . 所有制结构改革 C . 个体商业改革 D . 个体手工业改革
  • 17. 下列属于改革开放后建立的第一批经济特区的是(   )

    ①深圳

    ②珠海

    ③汕头

    ④上海

    ⑤厦门。

    A . ①②③④ B . ②③④⑤ C . ①③④⑤ D . ①②③⑤
  • 18. 2017年,中共十九大上,确立的党的指导思想是( )
    A .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B . 科学发展观 C .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D . 毛泽东思想
  • 19. (2017八下·武威月考)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党和政府在少数民族聚居区实行的一项基本政策是(    )

    A . 民主改革 B . 土地改革 C . 改革开放 D . 民族区域自治
  • 20. 按照“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港、澳、台实行(   )
    A . 资本主义制度 B . 社会主义制度 C . 封建主义制度 D . 新民主主义制度
二、综合题
  • 21.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保和平,卫祖国,就是保家乡!

    ——《中国人民志愿军军歌》

    材料二    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借以解放农 村生产力,发展农业生产,为新中国的工业化开辟道路。

    请回答:

    1. (1) 材料一、二分别反映了我国历史上哪两个事件?
    2. (2) 材料一所述事件结束的标志是什么?
    3. (3) 材料二事件开始的标志是什么?意义如何
  • 22. 材料:他用浓重的湘音向全世界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他亲自按动电钮,升起了第一面五星红旗……54门礼炮同时发出28响……

    1. (1) 以上材料反映的历史事件是什么?
    2. (2) 材料反映的历史事件有何重要意义?
  • 23.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77年2月7日,《人民日报》、《红旗》杂志和《解放军报》发表了题为《学好文件抓住纲》的社论,首次公开提出了“两个凡是”,即“凡是毛主席作出的决策,我们都坚决维护,凡是毛主席的指示,我们都始终不渝地道遁。”

    材料二: 1978年5月,《光明日报》发表《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文章。文章鲜明地指出,检验真理的标准只能是社会实践;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最基本的原则;任何理论都要不断接受实 践的检验。第二天,《人民日报》和《解放军报》 又全文转载和转发。这引起了提出和支持“两个凡是”的人的强烈反对,他们认为文章政治上是反动的、理论上是荒谬的。

    材料三: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标志着我们党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组织路线,标志着中国共产党人在新的时代条件下的伟大觉醒,显示了我们党顺应时代潮流和人民愿望、勇敢开辟建设社会主义新路的坚强决心。

    请回答问题:

    1. (1) 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文化大革命”结束后中国社会面临哪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2. (2) 材料二中的这篇文章引发了一场有关什么问题的大讨论?这场讨论有何重大的历史意义?
    3. (3) 结合所学知识,解释材料三中提到的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的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组织路线分别是什么。
    4. (4) 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意义是什么?
  • 24. (2019八下·上饶期中)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为了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和大多人的最大利益……根据过渡时期总路线,从1953年起,国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开始实行系统的有计划的社会主义改造……在公私合营中实行‘四马分肥’的‘赎买’政策。……在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的领导下,在客观形式的推动下……到(1956年)1月底,全国大城市以及50个中等城市,先后全部实现了全行业的公私合营。

    请回答:

    1. (1) 在改造过程中,国家对资本家占有的生产资料实行什么政策?
    2. (2) 除了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外,国家还进行了哪两个方面的改造?
    3. (3) 三大改造的实质是什么?
    4. (4) 三大改造基本完成的意义是什么?
  • 25.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我们分田到户,每户户主签字盖章,如以后能干,每户保证完成每户的全年上交和公粮,不再向国家伸手要钱要粮,如不成,我们干部作(坐)牢割头也干(甘)心,大家社员也保证我们的小孩养活到十八岁。”

    ——全国第一份分田到户协议书(节选)

    材料二:“大包干,大包干,直来直去不拐弯,保证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都是自己的。”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流传于农村的顺口溜

     请回答:

    1. (1) 材料一中提到的协议书出现在什么地方?  
    2. (2) 材料二中的“大包干”的主要形式是什么?这一政策对农村经济的发展有何影响?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