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高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辽宁省铁岭市开原市二中2020-2021学年高三上学期语文第...

更新时间:2021-03-13 浏览次数:124 类型:高考模拟
一、选择题
  • 1. 下列各句中加下划线成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①日本右翼势力的危言危行应引起亚洲各国爱好和平的人们的警惕。

    ②“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是很多人耳熟能详的一句西方谚语,但现实中许多人屡屡掉进了所谓“免费”的陷阱中。

    ③在“创”时代,一些新行业不断涌现,既带来就业创业的机会,也存在着职业伦理缺失的问题。比如,时下的网络主播,可谓泥沙俱下

    ④虽刚入春,但天气晴朗,无风的原野异常温煦。在这舒适的环境中,他如沐春风 , 心旷神怡。

    ⑤近年来,在全民健身的强大需求和健康产业的强力助推下,很多新型的体育场地应运而生

    ⑥各地经销商的订单多得处理不过来,这让公司的张总经理也忙得乐不思蜀

    A . ①②④ B . ②③④ C . ②③⑤ D . ③⑤⑥
  • 2.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 . 全球2000多位科学家经过跨国的联合攻关和数年的不懈努力,人类史上首张清晰的超级黑洞照片终于在今年面世,引起广泛关注。 B . “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旨在提高学生们的审美素养为目的,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文化观,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提升校园文化品位,优化育人环境。 C . 琳琅满目的远古海洋生物化石、承载“海上丝绸之路”辉煌的“宋元福船”复原模型等珍宝,将在坐落于天津的国家海洋博物馆集中展示。 D . 在游客文化体验、特色旅游活动需求日益明显的背景下,利用科技创新对外宣传、深度挖掘旅游文化内涵,扩大我市旅游业的吸引力与知名度。
  • 3. (2018高二上·渭南期中) 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句是(    )
    A . 为了欢迎您的到来,我们用一天的时间准备了这件礼物,您就心领了吧。 B . 我并无昆玉,一想到年事已高的父母,就更觉得应该努力工作了。 C . 对于文学社的征稿事宜,我还有些不明白的地方,因此我特地垂询了一下。 D . 他出了一本书,在扉页上写上“请您雅正",便迫不及待地给老师送去了。
二、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 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知识付费目前主要指知识的接收者为所阅览知识付出资金的现象。知识付费让知识的获得者间接向知识的传播者与筛选者给予报酬,而不是让参与知识传播链条的人通过流量或广告等其它方式获得收益。知识付费的本质,就是把知识变成产品或服务,以实现商业价值。知识付费有利于人们高效筛选信息,付费的同时也激励优质内容的生产。某种意义上,正是糟糕的免费内容太多、太杂乱,反而增强了人们对精品内容付费的意愿。

    知识付费让知识的接收者为所获得的知识付出金钱,有利于补偿知识传播与筛选的成本,并给予知识产生——筛选——传播链条的参与者以经济报偿,利于让更多的人参与到知识的传播过程中。选择太多,用户自己选择的时间成本增加,愿意通过付费来代替个人搜寻选择,这使知识付费成为可能。你没看过《欢乐颂》,但是看过几篇有关《欢乐颂》的文章,你就有了和别人聊天谈话的话语权;你没读过《必然》,但是你买了,遇到这个话题你就可以插嘴聊两句;你没看过《大鱼海棠》,但是看了别人的影评,你就敢像看过一样说这是一部好片。用户愿意为内容买单,内容实际有效与否并不重要,重要的是马云、柳传志、雷军推荐了,你看了就会有成功人士的感觉,你和别人聊天就会有话题。

    (摘编自“百度百科”《知识付费时代,你为你的智商交了多少钱?》等)

    材料二:

    大数据分析报告指出,超过五成的网民有过不同形式的知识付费行为。一些人在报刊上撰文疾呼,“不管你是否接受,知识付费时代已经到来。”

    实际上,知识付费时代的到来是一个伪命题。将为获得知识而付出费用视为一种新的现象,显然是经不起考量的。人们为获得知识而付出费用,有着悠久的历史与传统。《论语·述而》曾这样记载:“子曰:‘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诲焉。’”如果有主动送给孔子十条干肉的,他就愿意收做学生。这里的干肉就可以视为弟子为获得知识而向孔子支付的费用。至于在现实生活中,为了获得知识而上学,参加培训、课程、讲座,以及购买图书、报刊资料、音像制品等等,无不属于知识付费的范畴。因此,付费下载论文、付费参加线下和线上培训,只不过是现实生活中的知识消费的网络延续而已。忽视了这一基本事实,将现实生活中长期存在的知识付费实践当作新媒体兴起之后的新事物,显然有悖于历史真相与现实经验。

    在新媒体崭露头角的时代,它们为了在眼球经济时代分一杯羹,往往不惜为了获得关注而制造噱头、迎合受众,甚至不惜为了吸引注意力而制造新闻。新媒体新闻的报道者、信息的提供者如只为付费受众提供正确的资讯,显然是违背新闻专业主义这一媒体从业人员最基本的职业规范,是对新闻媒体所承担的报道与传播信息责任的背弃。一旦这样,那么媒体的职业伦理与公众的知情权将轰然崩塌。在这股对于知识付费现象讨论中,最为卖力、最有热情的是新媒体这一群体,它们对于话题的炒作与持续推动有着更为内在的利益诉求。

    新媒体技术背后的媒介公司有着自身的经济和社会利益,它们善于利用自身的辐射力影响民众的感知与思考方式,并通过发现或打造各类现象、话题引导公众接受媒介代表的观念。在新媒体蓬勃发展的今天,媒介的裹挟力与诱导力也逐渐引起有识之士的警惕。媒介通过制造“社会需要什么”、“公众在想什么”的幻觉,引导公众在这一假设的背景下步入其设置后的营销景观。一旦人们缺乏辨析地一味相信媒介充当我们的大脑,实质上公众就将自己的思考、理性与政治、经济权利无偿交付给媒介,而这一点正是值得社会深刻警惕与反思的。

    (摘编自《“知识付费”命题背后的营销焦虑》,有删改。原载《光明日报》)

    材料三:

    获得知识,从不付费到付费是一个历史性进步。但从知识付费到知识产品免费,又代表着更高阶段发展的必然。中国的特殊性在于,这两个历史阶段在时间上叠合在一起,造成了收费与不收费的两难。

    首先,知识付费是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结果。知识收费兴起,反映了人们收入结构改变的现实。这个过程刚刚开始,从这个意义上说,知识付费的空间还会不断增加。

    其次,免费经济兴起,知识服务化正成为潮流。知识免费作为一种商业模式,不是不收费,而是知识不按产品来收费,而按服务使用来收费。本质上,是将知识的业态从产品业态升级到服务业态。这说明,知识产品收费只是初级业态,相当于知识制造业;知识产品不收费而知识服务收费是更高级的业态,相当于知识服务业。在我国,知识的产品业态还没发育好,又迎来了服务升级。这就是当前知识付费面临的实际情况。更特殊之处在于,知识产品不收费是初级业态之前的不发达状态形成的习惯。因落后而不收费与因先进而不收费,叠合在一起。

    在两次浪潮合成一股的特殊国情条件下,知识付费会向哪个方向发展?

    一方面,知识产品业还要大发展。知识的“制造”业要从以自我为中心转向以用户为中心,要更有针对性地提供用户所需的知识。

    另一方面,知识服务业后浪推前浪,不断以创新业态帮助用户解决问题。举例来说,下载商业研究报告,不付费是不对的。但只靠版权收费,收的是小钱。如果通过服务附加价值,比如以用户要解决的问题为主线,根据用户不同阶段的不同需求,持续地提供每一步的研究线索和信息,甚至与咨询服务结合起来,可以收到比版权费更多的服务费。从续订产品升级为续订服务,要做的事情很多。完善知识服务平台功能,让在线支付手段更便捷,通过自媒体与社交网络增加交互,开发针对效果付费的打赏制度等,都可以使知识服务发展得更好。

    (摘编自《知识该付费还是免费》,有改动)

    1.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 早在孔子时代,获取知识就必须付出费用,因此,今天说“知识付费时代到来”是一个伪命题。 B . 知识付费指知识的接收者为阅览知识和接受服务付出资金的现象,它客观上有利于知识的传播。 C . 民众面对新媒体营造的舆论环境,逐渐失去感知与思考的理性,最终沦为媒介公司的赚钱工具。 D . 当前知识付费和知识免费同时存在,但最终将会趋向知识完全免费,这是由其本质特点决定的。
    2. (2) 根据材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知识付费现象的出现,部分原因是当下互联网免费内容多而杂乱,人们更愿意为精品内容付费。 B . 有些新媒体混淆概念,将知识付费实践当作新事物来宣传,可见他们没有历史知识和现实经验。 C . 如果公众付费购买的信息真的更加可靠,那么媒体从业人员就有可能违背了最基本的职业规范。 D . “靠软件卖钱,赚的钱越来越少;软件不收钱靠服务收钱,赚的钱越来越多”可作材料三的论据。
    3. (3) 下列对材料二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文章先破后立,分析了知识付费的历史和现实后尖锐指出,所谓“新趋势”不过是新媒体的营销策略。 B . 针对“知识付费时代已经到来”这一命题,文章从历史和现实角度进行了反驳,有理有据,让人信服。 C . 文章引用《论语》中孔子的话,说明知识付费这一现象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并非新媒体时代的产物。 D . 文章注意论述的严谨性,如第三段在探讨相关问题时,采用了假设论证的方法和“往往”等限制性词语。
    4. (4) 知识付费时代,个人怎样做才能健康、良性地发展?请综合上面三则材料,简要回答。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
  • 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崇文书店

    孙赶超开车来到新区,后备厢装了一个大果篮,说要把周秉昆拉到市立一院去。邵敬文感冒后转成肺炎,住院了。

    “你外甥女周玥不知从哪儿听说到的。因为老邵是你朋友,她觉得应该告诉你,特意让我开她这辆宝马车来接你。”

    那是周秉昆平生第一次坐上了宝马车。

    老邵说,他是因为到秉昆家那天出了两次汗,回到家里冲澡时热水器又出了毛病,结果被凉水一激感冒了。

    秉昆说:“老邵,书店的事太对不起你了。”

    老邵说:“你没有什么对不起我的,是中国人太对不起书店了。中国都快成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了,哪一个阶层的人生活水平都提高了,中国人的阅读率在世界上排名却非常靠后。”

    秉昆说:“水自流所以才希望能为这个时代做件好事。”

    老邵叹道:“世负斯人,世负斯人,他死前的愿望是好的。”

    赶超也说:“人各有命,许多人一死,连儿女都不念叨。他死了,还有你俩这么念叨,命不错了。”

    崇文书店里里外外早在“五一节”前就改造成肯德基店了。“五一节”却没有什么动作,到了“六一”那天才开张,场面煞是热闹,祝贺的花篮摆满了门两侧的人行道。他们请了几位乐手演奏世界名曲,其中一位吹小号的还是俄罗斯人。两个人穿着儿童剧中公鸡和母鸡的演出服站在门前边舞边唱:“肯德基,美国鸡,小朋友们喜欢的鸡……”肯德基店里的服务员姑娘们一个个头戴着鸡头帽,短裙后边是彩色鸡尾。

    因为是儿童节,店面所处的位置正是到江畔游玩必经之路,还有买三份送一份并可抽奖的促销,开张当天的营业额就有好几万元。

    第二天早上,周秉昆正在洗脸,听到郑娟兴奋地喊他:“秉昆,快来看!”

    电视新闻中,唐向阳正在现场接受记者采访。

    记者问他,公司是怎么决定开肯德基店的?

    唐向阳说,正是在他力主之下决定的。

    记者问,他在肯德基店中有股份吗?

    他说有,公司鼓励员工入股。

    记者问,这条街上唯一的一家书店消失了,他是否感到有点儿遗憾?

    唐向阳反问:“如果你面临两种投资抉择,一种是月月赔钱,年年赔钱;另一种则月月盈利,年年盈利,你力主选择后者,你会遗憾吗?”

    年轻的女记者一时语塞。

    他又反问:“像你们这种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大学一毕业都不怎么再读书了,还指望谁喜欢读书呢?”

    记者终于憋出了一个问题:“照您这么说,书店就没有存在的意义了?”

    他说:“什么时候读书人口多了,实体书店当然就会多起来。网上购书只不过是购书,逛书店却会对人有更好的文化熏陶,这种熏陶是网上购书没法比的。将书店改成肯德基店不费什么事,反过来也一样。等中国的读书人口多了,我会力主将肯德基店改成书店,并且还会入股。”

    郑娟评论说:“向阳真有眼光,没想到他还这么会说。”

    秉昆一语未发,转身又去洗脸。

    他没想到唐向阳那么会说。因为唐向阳亲口承认,把书店改成肯德基店是其力主的结果,秉昆连续多日心情不好。

    (节选自第十届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人世间》,有删改,作者:梁晓声)

    1. (1) 下列对文本思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周秉昆对邵敬文、水自流心怀愧疚,一是因为老邵为了书店的事奔波而患上肺炎,二是因为没有实现水自流的遗愿。 B . 从老邵嘴里道出的“中国人太对不起书店了”,带有嘲讽口吻与调侃情绪,夹杂着一点点失望,表达了对现实的强烈不满,对实行市场经济完全持否定态度。 C . 唐向阳将崇文书店改造成肯德基店之后,与周秉昆的裂痕进一步增大,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明显出现了分歧。 D . 本文善于挖掘周秉昆、邵敬文等人物身上所闪现的正直善良和情义担当,表现了人物好的一面,体现了梁晓声“好人文化观”的深厚内涵。
    2. (2) 下列对文本艺术特点的理解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本文采用平民视角,不耍花招,不耍滑头,如实地呈现老百姓的日常生活和情感,围绕崇文书店的改造命运展开故事情节,现实主义色彩浓厚。 B . 本文主要运用语言描写、场面描写等方法塑造周秉昆、邵敬文、孙赶超等人物形象,闪烁出人性真善美的光亮。 C . 本文遵循美丑对照原则,将孙赶超、水自流这些高尚的读书人与唐向阳、郑娟这样的利益至上的市侩进行对比,凸显了文章主题。 D . 本文语言平实质朴、朴素自然,选用平常的字眼直接陈述,显得真切,平易近人,不追求词藻的华丽,与《平凡的世界》有某种相通的地方。
    3. (3) 文中描写了崇文书店改造成肯德基店开业时的热闹场景,试分析这一场景的作用。
    4. (4) 郑娟评价唐向阳将书店改成肯德基店真有眼光,而周秉昆一语未发,且连续多日心情不好。夫妻二人为何观点不同?请结合文本进行分析。
四、文言文阅读
  • 6.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滕宗谅,字子京,河南人。与范仲淹同年举进士,其后仲淹称其才,乃以泰州军事推官召试学士院。改大理寺丞,知当涂、邵武二县,迁殿中丞。会禁中火,诏劾火所从起,宗谅与秘书丞刘越皆上疏谏。宗谅曰:“伏见掖庭遗烬,延炽宫闼。虽曰人事,实系天时。若诏书亟下,引咎涤瑕,则中外莫不感动。然诏狱未释,鞫讯尚严,恐违上天垂戒之意,累两宫好生之德。且妇人柔弱,棰楚之下,何求不可?万一怀冤,足累和气。祥符中,宫掖火,先帝尝索其类置之法矣,若防患以刑而止,岂复有今日之虞哉。诚愿修政以禳之,思患以防之。”疏奏,仁宗为罢诏狱。时章献太后犹临朝,宗谅因请太后还政,而越亦上疏。太后崩,擢尝言还政者,越已卒,右司谏,而除宗谅左正言。

    后迁左司谏,坐言宫禁事不实,降尚书祠部员外郎、知信州。久之,通判江宁府,徙知湖州。元昊反,除刑部员外郎、直集贤院、知泾州。葛怀敏军败于定州诸郡震恐宗谅顾城中兵少乃集农民数千戎服乘城又募勇敢谍知寇远近及其形势檄报旁郡使为备。会范仲淹自环庆引蕃汉兵来援,时天阴晦十余日,人情忧沮,宗谅乃大设牛酒迎犒士卒;又籍定州战没者于佛寺祭酹之,厚抚其孥,使各得所。于是边民稍安。

    仲淹荐以自代,擢天章阁待制,徙庆州。御史梁坚劾奏宗谅前在泾州费公钱十六万贯,及遣中使检视,乃始至部日,以故事犒赉诸部属羌,又间以馈遗游士故人。宗谅恐连逮者众,因焚其籍以灭姓名。仲淹时参知政事,力救之,止降一官,知虢州。御史中丞王拱辰论奏不已,复徙岳州,稍迁苏州,卒。

    宗谅尚气,倜傥自任,好施与,及卒,无余财。所莅州喜建学,而湖州最盛,学者倾江、淮间。

    (选自《宋史·列传第六十二·滕宗谅传》,有删改)

    1. (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葛怀敏军败于定州/诸郡震恐/宗谅顾城中兵少/乃集农民数千/戎服乘城/又募勇敢谍知寇远近/及其形势/檄报旁郡使为备/ B . 葛怀敏军败/于定州诸郡震恐/宗谅顾城中兵少/乃集农民数千/戎服乘城/又募勇敢谍知寇远近及其形势/檄报旁郡使为备/ C . 葛怀敏军败于定州/诸郡震恐/宗谅顾城中兵少/乃集农民数千戎服乘城/又募勇敢/谍知寇远近及其形势/檄报旁郡使为备/ D . 葛怀敏军败/于定州诸郡震恐/宗谅顾城中兵少/乃集农民数千戎服乘城/又募勇敢/谍知寇远近/及其形势/檄报旁郡使为备/
    2. (2)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学士一称出自《周礼》,本指在校读书的人,后“大学士”指宰辅重臣或品阶最高的文臣。 B . 祥符是宋真宗年号,年号始于汉武帝,为君主制王朝独有。 C . “禳”即“祈禳”是道教最富特色的法术。有祈晴、祈雨、驱蝗、祛病、遣瘟等祈求解除灾患的祈祷,也有祈嗣、祈寿、祈福以及企求国运绵久一类以求福祉为主的祈祷。 D . 文中“赠”也叫“赠谥”,指古代帝王对死者赠以官爵或称号,以表示褒奖。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滕宗谅有才。同年进士范仲淹赞其才华,还推举他代替自己的职务,他本人也注意培养人才,任职地方时喜欢兴办学校,尤以湖州为盛。 B . 滕宗谅聪慧。宫中失火,为避免冤情,他以严刑逼供将违背上天,连累两宫好生之德为由,并以先帝为例,劝说皇帝不要动刑。 C . 滕宗谅善谏。宫中发生火灾,陛下要去寻找起火原因,被他阻止。滕宗谅说希望陛下通过修明政治以除灾祸,,考虑忧患来防范灾祸。 D . 滕宗谅遭劾。御史梁坚弹劾他耗费公款十六万贯,这笔巨款其实是他初至泾州时按照先例犒赏各部羌人、偶尔送钱给游士和老朋友所费。
    4.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若诏书亟下,引咎涤瑕,则中外莫不感动。

      ②又籍定州战没者于佛寺祭酹之,厚抚其孥,使各得所。

五、古代诗歌阅读
  • 7. 阅读下面的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贼平后送人北归

    唐代:司空曙

    世乱同南去,时清独北还。

    他乡生白发,旧国见青山。

    晓月过残垒,繁星宿故关。

    寒禽与衰草,处处伴愁颜。

    【注释】贼平:指平定“安史之乱”。时清:指时局已安定。残垒:战争留下的军事壁垒。

    1. (1)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首联交代送人北归的原因,抒写自己不能还乡的痛苦,“独”字含义丰富,一指友人独自北还,一指自己独不得还,含有无限悲感。 B . “旧国”指故乡,“见青山”是实写友人回到故乡,田园庐舍一片废墟,所见也惟有青山如故。 C . 尾联上句写景,正写出诗人心中对乱世的感受。下句直接写“愁”,既指友人之愁,也兼含作者之愁,这里与一、二两联遥相呼应,用笔娴熟。 D . 这是一首酬赠诗,本诗独辟蹊径,通过送友人北归的感伤写出“旧国残垒”、“寒禽衰草”的乱后荒败之景,由送别的感伤推及时代的感伤、民族的感伤。
    2. (2) 清代王文濡在《历代诗评注读本》中评价本诗“描尽乱离之后荒乱风景”,请结合颈联和尾联简要赏析。
六、情景默写
  • 8.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1) 屈原在《离骚》中,以“”二句,严厉指责世俗之人投机取巧、违反规矩。
    2. (2) 《蜀道难》中写出水石相激、山谷轰鸣的惊险场面的句子是“”。
    3. (3) 辛弃疾《菩萨蛮(郁孤台下清江水)》中写道,江中不仅能看到江水,还能看到“”;而北望故都,又“”,视线常被遮断。
七、选择题组
  • 9.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在《中国诗词大会》第四季决赛中,北大博士生陈更与中科院博士生孙晓婧__。最终,参加了四季诗词大会的陈更夺冠。陈更在北大__一般力学和力学基础专业博士学位。从第二季开始,就有观众__,怎么又是你?“我是带着参加《吐槽大会》的__来到诗词大会的。”陈庚说,“(      )诗词大会在进步,我也要进步,和诗词大会一起成长。”

    《中国诗词大会》本以为是文科生占优势的比赛,最终却成了理科生的竞技场。陈更说:“真正热爱诗词,只有赤子心,没有胜负心,所以诗词大会是我的人间净土,让我一次次得到净化。”

    1. (1)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 终极对决  考取  置疑  志气 B . 终极对决  攻读  质疑  勇气 C . 一决雌雄  攻读  置疑  志气 D . 一决雌雄  考取  质疑  勇气
    2. (2) 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我只是在做我喜欢的事情,不太关注输赢,但也不能丢人。 B . 我不太关注输赢,我只是在做我喜欢的事情,但也不能丢人。 C . 我不太关心输赢,但也不能丢人,我只是在做我喜欢的事情。 D . 我只是在做我喜欢的事情,但也不能丢人,我不太关注输赢。
    3. (3)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中国诗词大会》本以为是文科生占优势的比赛,最终却成了工科生的主场。 B . 本以为《中国诗词大会》是文科生占优势的比赛,最终却成了理科生的竞技场。 C . 《中国诗词大会》本以为是文科生占优势的比赛,最终却成了理科生的竞技场。 D . 本以为《中国诗词大会》是文科生占优势的比赛,最终却成了工科生的主场。
八、语言表达
  • 10. (2019高二上·郑州开学考)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龙卷风是一个猛烈旋转着的圆形空气柱,它的上端与雷雨云相接,①,有的直接延伸到地面或水面。发生在海上,犹如“龙吸水”的龙卷,称为“水龙卷”;②,卷扬尘土,卷走房屋、树木等的龙卷,称为“陆龙卷”。在雷雨云里,上下温差悬殊,上面冷的气流急速下降,③,导致该层空气扰动十分厉害。如果遇到很大的水平方向的风,就会迫使上升气流“倒挂”,上层空气交替扰动,产生旋转作用,从而形成龙卷风。

九、材料作文
  • 11. 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作文。

    子曰:“德不孤,必有邻。”(《论语·里仁》)

    有德的人自有伙伴,有德的家庭会有芳邻,有德的国家必有友邦……

    凡有德者,都不会孤单,一定有亲近的朋友。

    请你根据对上述文字的理解和思考,写一篇文章。

    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