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河南省南阳市宛城区2019-2020学年八年级下学期语文期中...

更新时间:2024-07-13 浏览次数:135 类型:期中考试
一、选择题
  • 1. (2020八下·宛城期中)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 . 笔记本电脑显示了快捷、稳定、方便而日渐成为人们工作中的重要工具。 B . 我校新建的那两幢白色教学楼,已经启用。 C . 大数据显示,近年来,10%的交通事故案件发生的原因为开车看手机造成的。 D . 看到老枫树伸开翠绿的手掌时,我不禁想起大慈大悲的千手观音。
  • 2. (2020八下·宛城期中) 填入下面横线处的句子,与上下文前后连贯、音节和谐的一组是(   )

    埋伏和照应需要惨淡经营。理伏处要能轻轻一笔,若不经意;  甲  。要使读者看不出斧凿痕迹,只觉得  乙  , 如一丛花,如一棵菜。虽由人力,却似天。如果看出来这里是埋伏,那里是照应,  丙 

    ①照应处要顺理成章,水到渠成 ②照应处要水到渠成,顺理成章

    ③清清爽爽,简简单单 ④自自然然,完完整整

    ⑤便成死症 ⑥便太浅显

    A . 甲①乙④丙⑤ B . 甲①乙③丙③ C . 甲②乙③丙⑤ D . 甲②乙④丙⑥
二、字词书写
  • 3. (2020八下·宛城期中)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冰雪(róng)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再过两个月,燕子然归来。不久,布谷鸟也来了,于是转入炎热的夏季,这是植物孕育果实的时期。到了秋天,果实成熟,植物的叶子渐渐变黄,在秋风中簌簌地落下来,北雁南飞,活跃在田间草际的昆虫也都(xiāo)声匿迹,到处呈现一片衰草连天的景象,准备迎接风雪途的寒冬。在地球上温带和亚热带区域里,年年如是,周而复始。

    1. (1) 依次给这段文字中加点的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 . 然pián  风雪途zài B . 然piān 风雪途zài C . 然piān  风雪途zǎi D . 然pián 风雪途zǎi
    2. (2) 在这段文字横线处填入汉字,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 . ①融 ②消 B . ①溶 ②消 C . ①融 ②销 D . ①溶 ②销
三、句子默写
  • 4. (2020八下·宛城期中) 古诗文默写。
    1. (1) 中无杂树,芳草鲜美,。(《桃花源记》)
    2. (2) 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水波不兴。(《核舟记》)
    3. (3) 《小石潭记》中景物的幽静凄清激起了作者“”的感受,含蓄地表达了作者遭贬后内心无法摆脱的落寞。
    4. (4) 漫步古诗苑,我们发现诗人“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在歌咏生活、歌咏山水之中表情达意。在《诗经·邶风》中,劳役者用“微君之故,?”“,胡为乎泥中?”的质问,痛快淋漓地表达了对贵族统治者的指责:在《望洞庭赠张丞相》中,孟浩然则用“,端居耻圣明”“坐观垂钓者,”借助眼前景,婉转含蓄地表达了自己从政的心愿,虽为乞怜,却不露痕迹。
四、名著阅读
五、综合性学习
  • 6. 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答题。

    (材料一)

    什么是低碳生活?低碳,是指较低(更低)的温室气体(二氧化碳为主)的排放,低碳生活就是指在不影响生活质量的前提下,尽量减少生活和工作中耗用的能量,从而减低碳的排放量,达到减少大气污染,减缓生态恶化的目的,低碳生活看起来是小事,如少用纸、塑料袋、一次性纸杯、循环用水、多步行少开车等等,做起来也不是太难,难的是观念的转变。

    (材料二)

    右面是国家环保部发布的公益宣传海报之一,旨在倡导低碳生活。

    (材料三)

    我们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正推动着一次巨大的变革。

    将生态环境保护的目标和要求全面融入决策、执行各方面,全面融入法律、政策各领域,全面融入生产、消费各环节,推动实现发展方式转变、价值观念进步、文明境界升华。

    以人与自然和谐为价值取向,以绿色低碳循环为核心理念,以生态文明体制改革为基本抓手,通过环保督政落实各级党委政府的环保责任,通过严格监管强化行业企业的治理义务,通过宣传引导提升社会公众的环境意识,让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相得益彰,让日常生活与绿色环保水乳交融。

    1. (1) 下列表述不符合以上材料内容的一项是(   )
      A . 所谓“低碳”,就是指较低的二氧化碳的排放。 B . 低碳生活虽事小易行,但正确观念的牢固树立却不容易。 C . 我们可以通过宣传引导提升社会公众的环境意识。 D . 生态文明理念是社会各项工作的基础。
    2. (2) 设计者要在(材料二)公益宣传海报的横线处插入一则宣传标语,请你拟写一则供选用。要求:①符合图旨:②运用对偶的修辞手法(宽对即可)。
    3. (3) 阅读(材料一)(材料三)说说倡导低碳生活、推动变革的目的是什么。
六、现代文阅读
  • 7. (2020八下·宛城期中) 阅读下面短文,完成下面小题。

    被压扁的沙子(节选)

    ①1961年,一位名叫S.M.斯季绍夫的原苏联科学家发现,如果二氧化硅(即非常纯的沙子)处于超高压的状态,那么它的原子相距很近,从而变得极为致密,一立方英寸被压扁的沙子比一立方英寸普通的沙子要重得多。(1)这种被压扁的沙子因此被称为“斯石英”。

    ②斯石英并不十分稳定,原子之间靠得太近以至于它们又出现相互排斥的趋势,最后又变为普通沙子。然而,由于原子之间结合得极为致密,所以这种反弹变化进行得非常缓慢,从而使斯石英可保持数百万年。

    ③金刚石的形成与此相同。金刚石中的碳原子被挤压得异常紧密,它们同样存在一个向外扩散并且恢复为普通碳的趋势。在通常条件下,这也需要数百万年。

    ④如果你把温度升得足够高,就可使这种变化加快。增温可以增加原子的能量,使它们之间能够相互分离,返回到原始状态。因此,如果在850℃的温度下把斯石英加热30分钟,它将变为普通沙子。(你也可以在真空中对金刚石加热,从而把它恢复到原始碳的状态,但谁愿意这样做呢?)

    ⑤斯石英可以在实验室里制造,但它们在自然界中存在吗?回答是肯定的,然而它们只出现在沙子被强烈挤压的地方。

    在一些地方已经发现了斯石英,而且有证据显示,这些地区曾经受到巨大陨石的撞击,撞击所产生的巨大压力形成了斯石英。(2)另外,在进行过原子弹爆炸实验的场地也发现了斯石英,它是是由膨胀火球的巨大压力形成的,

    ⑦似乎可以肯定地说,斯石英也应该出现在压力极高的地壳深处,在这种情况下,它可通过火山喷发被携带到地表。然而,喷发温度极高,岩石会被熔化,所以任何由火山携带而来的斯石英都被转化为普通的二氧化硅,事实上,在火山活动地区至今没有发现过斯石英。

    ⑧那么,你可能会说在斯石英出现的地方肯定发生过撞击,而且肯定没有发生过火山活动。

    ⑨亚里桑那大学的麦克霍恩和几位合作者研究了新墨西哥州拉顿地区的岩层。岩层的年龄为6500万年,因此可以追溯到恐龙灭绝的年代。

    ⑩他们在1989年3月1日宣布,利用测试固体物质中的原子排列的现代技术,即核磁共振和X光衍射,他们确实检测到了在斯石英中存在的一种原子排列。这种情况显示在6500万年以前曾有一次巨大的撞击并形成了数吨重的斯石英。这些斯石英在沉降之前曾被溅到了平流层中。那么,造成恐龙灭绝的原因不是火山活动,而应该是撞击。

    1. (1) 结合全文,说说本文的说明对象和角度。
    2. (2) 简要分析节选部分的说明思路。
    3. (3) 第一段中画线句子采用的说明方法是什么?其作用是什么?

      ①一立方英寸被压扁的沙子比一立方英寸普通的沙子要重得多。

      ②在一些地方已经发现了斯石英,而且有证据显示,这些地区曾经受到巨大陨石的撞击,撞击所产生的巨大压力形成了斯石英。

    4. (4) 节选部分说明斯石英如何变成沙子,比说明沙子如何变成斯石英更详细,为什么?
  • 8. (2020八下·宛城期中) 阅读下面短文,完成下面小题。

    麻雀的气性

    ①校园像个池塘。下课铃一打,学生涌到操场上玩,就是涨潮。上课铃一打,学生回教室,校园安静下来,如退潮。

    ②退潮的时候,食堂的师傅烧菜、门卫整理收发室信件,司机在车库冲洗校车。小罗背着他的修理箱走来走去,去修跑道的护栏,修花圃的栅栏,修领操台的台阶。偌大一个校园,每天总有东西坏,小罗总有东西要修。任何人都可以差遣他,老师的办公室要装个灯泡、修个抽屉,只要对着校园空地喊一声“小罗、小罗”,他总会小跑着来应一声。

    ③其实小罗当时也已中年,但老师们大都比他年长些,后来,即便新分配来做老师的大学生也跟着叫。“小罗去做那个”,“小罗过来修这个”,小罗满脸笑着应承,听凭这些比他小十几岁的老师指挥。

    ④小罗没有办公室。平时忙完了,就在自行车棚里搭个椅子栖身。每逢周五有劳动课,高年要求去打扫校园,包括擦自行车棚,到了车棚,就是到了校园的背阴了,几个调皮的要去拔车棚里自行车的气门芯。小罗见状,紧张地起身,像驱赶瓜田里的猹一样“咻咻”挥手,要把我们赶走。但学生知道他的身份,不因为他是成年人而畏惧。带头的孩子捡起石头敲着自行车棚的铁栏杆,大家浪潮有节奏地大叫“小罗,小罗,猪猡,猪猡”。小罗青着一张脸,我见过他一个人把一棵台风天倒伏的罗汉松从花圃拖走,我见过他用锯子将废弃的大块黑板分开。但现在他对着一群半大的孩子,双手紧握在裤兜里,一句话也不回嘴。

    ⑤那年暮春时,我在校园的竹林里玩。看见一只受伤的麻雀在地上跳,双手一拢就抓住了,一时同学们都过来围观。扛着修理箱经过的小罗看到,也停下来看。他瞅了一眼就断言“养不活的”。“我一定能养活。”兴头上的我,不高兴被一个修理工泼冷水。我百般抚慰麻雀的羽毛,发誓会好吃好喝对待它,回到家里,父母帮着准备了大米又买来小米和玉米碎。但麻雀什么都不吃,折腾数日后,它飞到书橱底下躲藏,偶然传出几声哀鸣,但任凭我在外面撒米倒水地诱惑,它怎么也不出来,又如此几日,等到最终被找出来时,已是一具尚有余温的鸟尸。

    ⑥回到学校,小罗见我,问:“麻雀呐?”我咬牙不响。小罗说:“麻雀气性大,你们城里人不懂的。”我瞪着他问,“什么气性不气性?”小罗本来扛着一扇碎了玻璃的窗。这时放下窗,摸了摸我的头。我嫌他手脏,一溜烟跑了。

    ⑦过了暑假,再回校园。门卫还是门卫,食堂师傅还是食堂师傅,但却不见了小罗,他还在放假吗?我想问问老师,但老师们一脸茫然,我想了一想,我甚至不知道小罗的全名呢。

    ⑧后来,无意中听到门卫聊天聊到小罗:“那个修东西的罗师傅啊,他回老家了。不来了。“怎么了?”“好像说干得没意思,不如回家种地舒坦。”

    ⑨忽然想起有过这么一个下午,我走过小罗身边,一声叫他“小罗,小罗,小罗”。他停下手里的活,抬头说:“你得叫我罗老师。”说完,拍了拍手上和衣襟上的灰,看着我的眼睛,“小罗,是他们才可以这样叫的。你是小孩子,你不可以,不然就是没规矩。”我说:“对老师才讲规矩呢。”他说:“我和他们一样的,也是你的老师。我在这里工作,也就是这所学校的老师。”

    我想否认,但终究没有。

    (选自《文汇报》,作者:沈轶伦,有制改)

    1. (1) 请根据文章内容,概括小罗和“我”之间发生的事。
    2. (2) 请说说第⑤⑥两段在文中的作用。
    3. (3) 文章结尾画线句子蕴含着“我”怎样的感情?
    4. (4) 结合全文内容,简要分析小罗是个怎样的人。
七、对比阅读
  • 9. (2020八下·宛城期中) 阅读下面三段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桃花源记(节选)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日,辞。此中人语云:“不足外人道也。”

    (乙)唐太宗论止盗

    上与群臣论止盗。或请重法以禁之,上哂之曰:“民之所以盗者,由赋繁役重,官吏贪求,饥寒切身,故不暇顾廉耻耳。朕当奢省费,轻徭薄赋,选用廉吏,使民衣食有余,则自不为盗,安用重法邪?”自是年之后,海内升平,路不拾遗,外户不闭,商旅野宿焉。

    (节选自司马光《资治通鉴》)

    【注释】①晒(shěn):徽笑,此处有微讽之意。

    (丙)老子(节选)

    至治之极。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注释】①至治之极:国家治理得好极了。②甘:美味,以为甜美。

    1. (1)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 . 具:①问所从来,答之  ②不因势象形,各情态(《核舟记》) B . 数:①停日,辞去  ②自是年之后 C . 为:①不足外人道也  ②民之所以盗者 D . 去:①停数日,辞  ②朕当者省费
    2. (2) 用现代汉语翻译文段中画线的语句。

      ①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②使民衣食有余,则自不为盗,安用重法邪?

    3. (3)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余人各复延至其家”表现了桃花源中人们怎样的特点?他们在送渔人离开时,为什么要嘱咐他“不足为外人道也”?
    4. (4) 联系(甲)文全文来看,陶渊明心中理想的生活图景,与老子在(丙)文中的描述,都是的社会,用(乙)文中的话来说,就是没有“”和“”。
八、诗歌鉴赏
  • 10. (2020八下·宛城期中) 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下列小题。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1. (1)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 (2) 这首诗中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是千古传诵的名句,请你分析它好在哪里。
九、作文
  • 11. (2020八下·宛城期中) 根据下面材料,按要求写作文。

    在我们的生活中,不管是特殊的疫情时期,还是静好的寻常岁月,总有一些平凡的人,以善心和善行温暖有需要的人,以自己的微光,照亮世界的某一个角落。

    请以“微光”为题写一篇作文。

    题目:微光

    要求:①除诗歌外,文体不限,600字:

    ②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