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历史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广东省肇庆市德庆县德城中学2020-2021学年九年级下学期...

更新时间:2021-04-23 浏览次数:173 类型:月考试卷
一、单选题(共60分)
  • 1. (2021九下·德庆月考) 以下文物可用于探究(    )

    A . 原始农耕时期的生产生活 B . 早期国家的经济制度 C . 夏商周时期的礼乐文化 D . 春秋战国的农业生产
  • 2. (2021九下·德庆月考) 陶寺遗址发掘的大型墓长3米上下、宽2米多,使用木棺,随葬品可达一、二百件,有彩绘陶器、彩绘木器、玉或石制的礼器和装饰品以及整猪骨架等。这种规格的墓葬已发现9座,不及基葬总数的19%。这一现象表明(    )
    A . 生产分工日趋精密 B . 手工技术已经非常发达 C . 阶级分化日益明显 D . 黄河中游成为文化中心
  • 3. (2024九下·新丰期中) “其怀柔天下也,忧惧有外侮,捍御侮者,莫如亲亲,故以亲屏周。”材料说明周朝实行分封制的目的是(    )
    A . 抵御外敌侵扰,巩固周朝统治 B . 建立严格的等级制度 C . 镇守边疆,为周王室开疆拓土 D . 实现王权的高度集中
  • 4. (2021九下·德庆月考) 西周由同姓子弟所封的“诸侯国”是以武力为后盾,在原来的邦国部族区域强行楔入,如同往原方邦部族里“掺沙子”,这些新建的基地成为地域性的次级“统治中心”。材料表明西周分封制(    )
    A . 冲击了传统贵族血缘政治 B . 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C . 形成自上而下的层层拱卫 D . 具有监临督察的特点
  • 5. (2021九下·德庆月考) 某校研究性学习课题小组根据战国后期不同诸侯国国君和贵族的权力大小及等级划分状况, 绘制了如下图所示的示意图。该图说明(    )

     

    A . 东方诸国等级差异明显 B . 秦国社会性质与众不同 C . 秦国君主集权程度较高 D . 官僚制度得到普遍实施
  • 6. (2021九下·德庆月考) 绱葛之战是公元前707年郑国在绡葛大败周王室联军的一次战争。此战使周天子威信扫地,战后周王室开始衰弱,诸侯国势力大增,竞相争霸。造成这一局面的根本原因是(    )
    A . 宗法分封制逐渐瓦解 B . 铁犁牛耕的推广使用 C . 周天子失去共主地位 D . 诸侯的实力逐渐增强
  • 7. (2021九下·德庆月考) 《论语》中记载,子适卫,冉有仆,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日“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孔子的主张( )
    A . 反映人民的利益诉求 B . 说明教育以经济发展为基础 C . 为仁政奠定物质基础 D . 反映儒学无法适应社会需要
  • 8. (2021九下·德庆月考) 《论语先进》记载,因弟子冉求做季氏宰,替季氏聚敛财富,孔子愤怒地说:“这样的人不是我的学生,弟子们敲着鼓攻击他吧!”这体现了孔子的(    )
    A . “有教无类”的教育思想 B . “为政以德”的治国理念 C . “尊卑有序”的伦理观念 D . “无为而治”的政治主张
  • 9. (2021九下·德庆月考) 吕思勉认为:“废封建,行郡县,事最明白无疑,然尤不宜行之大骤如此。以此见天下事之必以渐进,而躁急者之不足以语于治也。”由此可见,在他看来(    )
    A . 秦朝废分封,行郡县为错误之举 B . 实行分封与郡县并行体制势在必行 C . 制度变革过急不利于国家稳定 D . 应该令诸侯推私恩分封子弟为列侯
  • 10. (2021九下·德庆月考) 下表是不同历史人物对秦始皇的评价,据此得出的正确认识是(    )

    人物

    评价

    司马迁

    明法度,定律令,皆以始皇起。

    李贽

    是圣是魔,未可轻议。

    毛泽东

    劝君少骂秦始皇,焚坑事业要商量。祖龙魂死秦犹在,孔学名高实秕糠。

     

    A . 同时代人因有直观感受评价更准确 B . 后人因掌握丰富资料评价较为全面 C . 评价历史人物没有客观公正的标准 D . 对人物的评价受特定历史条件影响
  • 11. (2024九下·千阳模拟) 钱穆曾认为中国古代某制度,“能维持此大一统之局面历数千年之久而不败……直到今日,我们拥有这样一个广土众民的大国家,举世莫匹,这是中国历史之结晶品……”这一制度是(    )
    A . 皇帝制度 B . 三公九卿制 C . 中央集权制 D . 郡县制度
  • 12. (2022·广州一模) 商至秦汉,现有文献记录到的大瘟疫如下:商代仅记录到河南2次;周代记录到陕西5次,山东、河北各1次;秦汉记录到浙江、河南、湖北各3次,安徽2次,山东、江苏、江西、山西、湖南、贵州、广东、内蒙各1次,对大瘟疫的记录情况表明,商至秦汉(    )
    A . 统一多民族国家逐渐形成 B . 商周时期的南方没有瘟疫 C . 瘟疫从欧洲逐步传到中国 D . 中原人口不断向周边迁移
  • 13. (2021九下·德庆月考) 东汉庄园经济的生产经营内容,从考古资料中能证明的有农业中的谷物栽培、池塘养殖、畜牧养禽、蚕桑果木;手工业中的纺织、采矿、冶炼、制盐、农具、车辆、陶器制造、粮食加工、酿造等。据此可知,东汉庄园(    )
    A . 生产具有自给自足性 B . 促进了自耕农经济的发展 C . 内部商品交换频繁 D . 抑制了土地兼并的问题
  • 14. (2021九下·德庆月考) 汉武帝时期,身为重臣的主父偃曾提议:“愿陛下令诸侯得推恩分子弟,以地侯之。人人喜得所愿,上以德施,实分其国,不削而稍弱矣。”这一提议旨在(    )
    A . 巩固郡国并行制 B . 加强中央集权 C . 强化宗室血缘 D . 以德治理国家
  • 15. (2021九下·德庆月考) 下表显示了东汉中后期9个皇帝的即位年龄及寿命,与表中信息相关的历史现象是(    )

    皇帝

    和帝

    殇帝

    安帝

    顺帝

    冲帝

    质帝

    桓帝

    灵帝

    少帝

    即位年龄

    10

    1

    13

    11

    2

    8

    15

    12

    14

    寿命

    27

    2

    31

    30

    3

    9

    36

    34

    14

    A . 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B . 诸侯发动“七国之乱” C . 外重内轻藩镇割据 D . 陈胜、吴广农民起义
  • 16. (2021九下·德庆月考) 自东汉以来,匈奴、鲜卑、羯、氐、羌等民族纷纷南下,染指中原及其周围地区,并建立了许多自己的政权,旧史称之为“五胡乱华”。实质上,这种“乱”是(    )
    A . 多民族间的大杂居大交融 B . 多民族政权间的并立混战 C . 华夏同源共祖观念受冲击 D . 北方汉族人民为避乱南迁
  • 17. (2021九下·德庆月考) 古代中国墓砖画包含着丰富的历史信息,是我们学习历史的重要资料。下面两幅是魏晋时嘉峪关出土的墓砖画,它们反映出魏晋的时代特征是(    )

     

    A . 经济繁荣 B . 政权并立 C . 民族融合 D . 战争频繁
  • 18. (2024七下·北京市期中) 有学者指出,纵观中华民族的发展史,不难看出这样一条轨迹:先秦时期的民族交融,促成了中华民族历史上第一个新型统一帝国的出现。魏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带来了中华民族的第二次大统一和大发展的高潮。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 . 先秦和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动荡 B . 中国历史有两次分裂与统一 C . 民族交融为统一和繁荣奠定基础 D . 隋唐是中国历史发展的顶峰
  • 19. (2021九下·德庆月考) 魏晋南北朝时期,女子彰显个性、才女辈出、婚恋自由的现象普遍存在。与此同时,女子也越来越被局限于家庭之内、远离政治与社会事务、贞节观念进一步加强。这反映出魏晋时期(    )
    A . 政府轻视妇德教育 B . 经济重心加速南移 C . 北方政局动荡不堪 D . 文化多元思想融合
  • 20. (2021九下·德庆月考) 《旧唐书·舆服志》记载,“天宝初,贵族及士民好为胡服胡帽”,“太常乐尚胡曲,贵人御馔尽供胡食,士女皆竞衣胡服。”这反映了(    )
    A . 文化趋同的倾向 B . 三教合一的潮流 C . 对西洋文化的模仿 D . 民族交融的加强
  • 21. (2021九下·德庆月考) 隋朝暴政导致其短暂而亡,唐太宗在重新调整了君臣、君民关系,确定了政治基本方针后,将隋朝行之有效的各项制度进一步完善并推行,出现了“贞观之治”的局面。这论述了初唐盛世(    )
    A . 得益于君主取鉴求治的策略 B . 取决于统治者的创新力 C . 君臣关系总体和谐度高 D . 制度建设系统化的建立
  • 22. (2021九下·德庆月考) 下面是唐代部分皇帝在位情况简表。据此可推知,唐朝这一时期(    )

    皇帝

    在位时间

    死因

    肃宗李亨

    756-762年

    在宫廷政变中惊忧而死

    顺宗李诵

    805年

    被宦官逼迫而死

    宪宗李纯

    805-820年

    被太子李恒授意的宦官毒死

    敬宗李湛

    824-826年

    被宦官谋杀

    文宗李昂

    826-840年

    被宦官软禁后忧郁而死

    昭宗李晔

    888-904年

    被梁王朱温派人杀死

    A . 皇权趋于强化 B . 君主寿命较短 C . 政局陷入混乱 D . 社会发展衰落
  • 23. (2021九下·德庆月考) 为了满足那些想应科考的人,唐高祖在长安重开了隋代的国子学、太学和四门学,所有这些学校都看重教授经书。公元626年,它们总共只有学生342名,他们几乎都是皇室、贵族和品级最高的官员的子弟。只有最低级的四门学才除外,略有放松。这说明唐初科举制(    )
    A . 考试的形式大于内容 B . 保存贵族政治的遗风 C . 没有受到朝廷的重视 D . 不能选拔真正的人才
  • 24. (2021九下·德庆月考) 据统计,两宋三百年间,通过科举录取进士人数超过10万人,布衣出身的占50%以上。朝廷的一至三品官中,来自布衣者约占53.67%,北宋末高达64.44%。这反映出宋代科举制(    )
    A . 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 B . 导致了文化重心南移 C . 造成官僚机构急剧膨胀 D . 成为选官的唯一途径
  • 25. (2021九下·德庆月考) 《宋史·蛮夷传四》记载,南宁州刺史兼蕃落使死后,“其国人诣涪州,言南宁州蕃落使龙彦瑫卒,归德将军武才及八刺史状请以彦瑫子汉瑭为嗣,诏授汉塘南宁州刺史兼蕃落使。”这表明当时(    )
    A . 土著首领世袭权利被剥夺 B . 程序规范凸显中央政府权威 C . 有效解决了少数民族问题 D . 羁摩州导致边疆地区的动荡
  • 26. (2021九下·德庆月考) 辽的疆域辽阔,居民有突厥诸族,女真人及汉等,为了治理人口构成复杂的国家,创立南北面官制度,其设立的原则为“兼制中国、官分南北,以国制治契丹,以汉制待汉人。”这说明辽朝(    )
    A . 推行民族歧视和压迫的政策 B . 强化南北分裂对峙政治局面 C . 建立起因俗而治的行政体制 D . 实施分化相权的三省六部制
  • 27. (2021九下·德庆月考) 元朝对边远地区少数民族实行土司制度,新中国在少数民族聚居地区推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邓小平对港澳台提出一国两制,这些政策的主要目的是(    )
    A . 维护国家统一 B . 照顾地区差异 C . 尊重民族习俗 D . 延续历史文化
  • 28. (2021九下·德庆月考) 宋代翻版盗印书籍的现象大量出现,导致这一-现象出现的最主要技术条件是(    )
    A . 雕版印刷术的进步 B . 造纸技术的改进 C . 活字印刷术的普及 D . 水陆交通的便利
  • 29. (2021九下·德庆月考) 有学者指出,正是郑和下西洋为16-17世纪数以千计的西方传教士的直接来华做了交通上的准备。传教士所带来的海外世界的新内容,也为明清中国人重新理解世界、认识海洋奠定了基础。该学者认为,郑和下西洋(    )
    A . 直接导致西方列强对华的武装侵略 B . 加深中国对海洋和海外世界的认识 C . 加强了中华文明与亚非大陆的联系 D . 因政府财政难以为继导致未能持续
  • 30. (2021九下·德庆月考) 曹雪芹在《红楼梦》中说:“红尘滚滚,奈何不了一往情深;人欲横流,唯简单笃定不乱一心。”这种对“人欲、人性”的揭示反映了(    )
    A . 中国传统主流文化发生重大转变 B . 市民阶层的价值取向 C . 民间思想借助文学作品广泛传播 D . 中国文化内涵多样性
二、综合题(共3小题,31题14分,32题12分,33题14分,共40分)
  • 31. (2021九下·德庆月考) 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它因时而变,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樊迟问仁,子曰:“爱人。”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曰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论语》

    材料二  《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汉书·董仲舒传》

    材料三  朱熹生活的南宋时代,整个社会统治阶级鲜廉寡耻,生活奢侈无度。在这种时代背景下,朱熹提出了“存天理,灭人欲”之说。天理是公道与良知。朱熹说:“须知天理只是仁、义、礼、智之总名,仁、义、礼、智便是天理之件数。”朱熹区分了“欲”和“人欲”。欲是正常的,饥而欲食,渴而欲饮,这是正常的欲。朱熹要灭的是“人欲”,又叫“物欲”。……朱熹认为当时国之大患根在君王心术已受蒙蔽。应当根据《大学》之教。

    以正心诚意作为治国平天下的根本。针对当时朝野上下普遍信奉佛教禅宗思想,他提出了“格物致知”之旨,即要求人要“推究事物的原理,以获得知识。”

    ——洪映萱《另一种声音——对朱熹“存天理、灭人欲”等理学观念的反思》

    材料四  古者以天下为主,君为客,凡君之所必而经营者,为天下也。今也以君为主,天下为客,凡天下之无地而得安宁者,为君也……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

    (明末清初)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夫工固圣王之所欲来,商又使其愿出于途者,盖皆本也。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

    请回答:

    1. (1) 据材料一概括孔子的核心思想。
    2. (2) 据材料二概括董仲舒的思想主张,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它对儒学的地位有何影响?
    3. (3) 据材料三指出朱熹的政治主张是什么?他又提出怎样的认识论?
    4. (4) 据材料四概括黄宗羲的主要观点。分析其思想产生的经济因素。
  • 32. (2021九下·德庆月考)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北宋东京城商业繁荣,商业活动突破区域和时间的限制。汴河两岸,店铺林立,人流密集,甚至出现了夜市。城市格局不再有坊、市的严格区分,坊制对商业的空间制约越来越小。

    ——摘编自彭雨新《中国封建社会经济史》

    材料二  明中期以后,中小商业市镇大量兴起,还出现了专业市镇,如盛泽镇居民以蚕桑为业,枫泾镇、洙泾镇居民以棉纺织为业,景德镇居民以制瓷为业。专业市镇的形成,是明中期以后国内市场和商品经济发展的一个主要表现。

    ——摘编自魏千志《明清史概论》

    材料三  清顺治年间,严禁商民下海交易。后来又进一步厉行海禁并下了迁海令,同时规定“片板不许下海”,对外贸易几乎完全中断。海禁政策妨碍了中国原始资本的积累,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

    ——摘编自冷鹏飞<中国古代社会商品经济形态研究》

    1. (1) 根据材料一,指出北宋商业活动的表现。
    2. (2) 根据材料二,简述明中期以后商业市镇发展的状况。
    3. (3) 根据材料三,概括清政府实施海禁政策对经济发展的不利影响。
  • 33. (2021九下·德庆月考) 科举制作为一种社会权力精英的遴选机制对近、现代各国政体中的文官制度的形成与发展,具有直接的、深刻的影响。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科举制度在宋代有了重大的发展,宋太祖确立殿试制度,加在省试之上,使科举取士变为解试、省试、殿试三级考试,使科举及第者直接成为“天子门生”,进一步摧毁考官和考生之间的座主、门生关系。针对唐科举门资取士的弊病,逐步取消资格限制,贯彻“取士不问家世”的原则。设置考试新章法,如考生搜身制、考官隔离制、试卷糊名、誊录制。科场文体从侧重“诗赋”代之以“经义”、“策论”。

    ——摘编自黄留珠《中国古代选官制度》

    材料二  18世纪以前,欧美各国文职官员的选用任用方式导致任用私人,带来结构性的贪污腐败,因政党更迭而大批撤换行政官员还会引起周期性的政治震荡。而科举制实行竞争考试、择优录取,政权向平民开放,标榜公开取士,惟才是举。比起贵族等级制或君主赐官制等选官制度来,科举取士无疑具有其优越性。在西方社会倡导“自由、平等、博爱”的启蒙时期,法国重农主义经济学家奎奈还曾直接主张欧洲引进中国的科举考试制度。科举从形式上看相当公平,同时可以保证行政管理人员维持较高的文化素质,进而提高政府工作效率,因此引起西方人的兴趣并受到赞誉。英、法、德、美等国曾借鉴科举建立了文官考试制度。

    ——摘编自刘海峰《科举制对西方考试制度影响新探》

    完成下列要求: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科举制发展的表现,分析科举制的进步性。
    2.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欧美国家借鉴科举制的原因。
    3. (3)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科举制对于政治文明交流的积极意义。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