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人教版 /必修四 /第三单元 /8 拿来主义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高中语文必修四第八课《拿来主义》同步试卷

更新时间:2021-03-19 浏览次数:136 类型:同步测试
一、单选题
  • 1. 下列词语中划线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 冷炙(ɡēnɡ)    冠(miǎn)    脑(suǐ)    啬(lìnɡ) B . 往来(shànɡ)   自(xǔ)      进(biē)    鱼(chì) C . 国光(yánɡ)    国(cuì)     虚(xuán)   头(kē) D . 节大典(jiā)     头(chán)    登(mó)     针(jiǔ)
  • 2. 下列词语中,字形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A . A、澄辙 涯岸 企盼 云蒸霞蔚 B . B、蹒珊 苍苔 汲水 茫若无涯 C . C、莽苍 冈峦 堆垛 振耳欲聋 D . D、深潭 彩练 荡漾 浩浩荡荡
  • 3. 下列句子,没有使用反语的一项是(    )
    A . 总之,活人替代了古董,我敢说,也可以算得显出一点进步了。 B . 还有几位“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的挂过去,叫做“发扬国光”。 C . 当然,能够只是送出去,也不算坏事情,一者见得丰富,二者见得大度。 D . 且不问他是骗来的,抢来的,或合法继承的,或是做了女婿换来的。
  • 4.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

        “罗密欧与朱丽叶效应”表明,人人都有一种自主的需要,都希望自己能够独立自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同时更加喜欢自己被迫放弃的事物。

    ①一旦别人代替自己做出选择  ②就会感到自己的主权受到了威胁  ③从而产生一种心理抗拒  ④排斥自己被迫选择的事物  ⑤而不愿意做被人控制的傀儡  ⑥并将这种选择强加于自己时

    A . ①⑥②③④⑤ B . ③⑤①⑥④② C . ④①②③⑤⑥ D . ⑤①⑥②③④
  • 5. 下列句子划线的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有些领导作决策,明明违背法律、法规,却很容易地戴上冠冕堂皇的“帽子”得以实施。 B . 大量的残羹冷炙都被专利拥有者盘剥而去,对我们的企业而言,剩下的利润也能使人胃口大开啊。  C . 因为台湾当局拒绝公布贿选人名单,岛内民众在星期四对此勃然大怒 D . 社会大环境是中小学生“礼尚往来”的主要原因,而家长的言传身教亦给学生带来了直接的影响。
  • 6. 读课文 《拿来主义》,理解“几位‘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一句中的“捧”字,最正确的一项是(    )

    A . 小心翼翼的神态,表现“大师”们对国画的珍惜。 B . 庄重虔诚的神态,表现“大师”们对国画的自豪。 C . 诚惶诚恐的神态,表现“大师”们媚外的奴颜。 D . 郑重恭敬的神态,表现“大师”们良好的修养。
  • 7. 读《拿来主义》,第5段在上下文中的作用是承启,其理由是(     )

    A . 前文揭批了“抛给”的实质和后果,下一段揭露了“送去”主义的具体做法。 B . 前文揭批了“送去主义”的实质和后果,后一段再次揭露“送去主义”的危害性,揭示了“拿来主义”的必要性。 C . 前文揭批了“送去主义”的实质和后果,后文提出“拿来主义”。 D . 前文分析了“抛来”与“抛给”的区别,后文提倡“拿来主义”。
  • 8. 选出不是比喻的一句(    )

    A . 美丽的南海之花——鼓浪屿,假如有十分姿色,三分姿色应该分给这朵朵白帆。 B . 片中,婉怡是个托戏、衬戏、接戏的人物,演婉怡的我是排球场上的“二传手”,自己跳起来“扣球”就不对了。 C . 五四时代介绍了一个易卜生,名声倒还好,今年介绍了一个肖伯纳,可就糟了,至今还有人肚子发胀。 D . 军事家活动的舞台建筑在客观物质条件上面,然而军事家凭着这个舞台,却可以导演出许多有声有色、威武雄壮的话剧来。
  • 9. 下面句子中加线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

    A . 这夫妻俩在工作上互相理解支持,在生活中互相照顾,真是恩爱和睦、礼尚往来的一对儿。 B . 张老师教学有方,经常在课堂上故弄玄虚 , 以启发学生,收到了深入浅出的效果。 C . 在最为困难的时候,这位母亲总是吃孩子们剩下的残羹冷炙 D . 如果不加紧治理,南水北调这一造福工程可能会成为纵贯南北的污水网,成为贻笑大方的劣质工程。
二、现代文阅读
  • 10. 阅读下面的课文选段,完成下题。

        中国一向是所谓“闭关主义”,自己不去,别人也不许来。自从给枪炮打破了大门之后,又碰了一串钉子,到现在,成了什么都是“送去主义”了。别的且不说罢,单是学艺上的东西,近来就先送一批古董到巴黎去展览,但终“不知后事如何”;还有几位“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的挂过去,叫作“发扬国光”。听说不远还要送梅兰芳博士到苏联去,以催进“象征主义”,此后是顺便到欧洲传道。我在这里不想讨论梅博士演艺和象征主义的关系,总之,活人替代了古董,我敢说,也可以算得显出一点进步了。

        但我们没有人根据了“礼尚往来”的仪节,说道:拿来!

        当然,能够只是送出去,也不算坏事情,一者见得丰富,二者见得大度。尼采就自诩过他是太阳,光热无穷,只是给与,不想取得。然而尼采究竟不是太阳,他发了疯。中国也不是,虽然有人说,掘起地下的煤来,就足够全世界几百年之用。但是,几百年之后呢?几百年之后,我们当然是化为魂灵,或上天堂,或落了地狱,但我们的子孙是在的,所以还应该给他们留下一点礼品。要不然,则当佳节大典之际,他们拿不出东西来,只好磕头贺喜,讨一点残羹冷炙做奖赏。

        这种奖赏,不要误解为“抛来”的东西,这是“抛给”的,说得冠冕些,可以称之为“送来”,我在这里不想举出实例。

        我在这里也并不想对于“送去”再说什么,否则太不“摩登”了。我只想鼓吹我们再吝啬一点,“送去”之外,还得“拿来”,是为“拿来主义”。

        但我们被“送来”的东西吓怕了。先有英国的鸦片,德国的废枪炮,后有法国的香粉,美国的电影,日本的印着“完全国货”的各种小东西。于是连清醒的青年们,也对于洋货发生了恐怖。其实,这正是因为那是“送来”的,而不是“拿来”的缘故。

        所以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

    1. (1) 理解文中画线的“总之,活人替代了古董,我敢说,也可以算得显出一点进步了”一句的含义。
    2. (2) 鲁迅先生在否定种种错误的做法后,提出拿来主义的主张。有人认为这是排除推理法。结构是:原因,或A或B或C或D;推理,非A,非B,非C;结论,所以D。请你根据这个结构,写出选文的推理过程。
    3. (3) “送去”“送来”与“拿来”的实质性区别是什么?有什么不同的后果?
  • 11. (2018高一下·温州期末)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国一向是所谓“闭关主义”,自己不去,别人也不许来。自从给枪炮打破了大门之后,又碰了一串钉子,到现在,成了什么都是“送去主义”了。别的且不说罢,单是学艺上的东西,近来就先送一批古董到巴黎去展览,但终“不知后事如何”;还有几位“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的挂过去,叫做“发扬国光”。听说不远还要送梅兰芳博士到苏联去,以催进“象征主义”,此后是顺便到欧洲传道。我在这里不想讨论梅博士演艺和象征主义的关系,总之,活人替代了古董,我敢说,也可以算得显出一点进步了。

        但我们没有人根据了“礼往来”的仪节,说道:拿来!

        当然,能够只是送出去,也不算坏事情,一者见得丰富,二者见得大度。尼采就自过他是太阳,光热无穷,只是给与,不想取得。然而尼采究竟不是太阳,他发了疯。中国也不是,虽然有人说,掘起地下的煤来,就足够全世界几百年之用。但是,几百年之后呢?几百年之后,我们当然是化为魂灵,或上天堂,或落了地狱,但我们的子孙是在的,所以还应该给他们留下一点礼品。要不然,则当佳节大典之际,他们拿不出东西来,只好磕头贺喜,讨一点残羹冷做奖赏。

        这种奖赏,不要误解为“抛来”的东西,这是“抛给”的,说得冠些,可以称之为“送来”,我在这里不想举出实例。

    1. (1) 下列对划线词语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 . 往来(高尚) B . 是太阳(夸耀) C . 残羹冷(烤肉) D . (古代帝王的帽子)
    2. (2) 以下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 . 文章从“闭关主义”和“送去主义”写起,其目的是否定二者,反面论证拿来主义的正确。 B . “还有几位‘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的挂过去,叫作‘发扬国光’。”此句采用反语修辞,表达了作者对“送去主义”的讽刺和否定。 C . 作者举尼采为例,其目的是说明“送去主义”的危害,如果中国只是一味“送去”,迟早会象尼采一样结局悲惨。 D . 作者认为,一味“送去”虽然不妥,但这样做,客观上展现了我们国家的强大与大度,并非一无是处。
    3. (3) 文中划线词“抛来”与“抛给”在实质上有什么区别?
  • 1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纵观中国古代文化史,会发现一个现象:凡是大师巨擘,往往一门数杰。诸如汉魏三曹、西晋三张、宋代三苏、明代三袁……这样的佳话,不胜枚举。如此独特的中国式文化现象,与一门特殊的学问——“家学”的关系密不可分。

        钱穆先生认为,一个家族对于后世子孙的期冀无外乎“一则希望其能具孝友之内行,一则希望其能有经籍文史学业之修养。此两种希望,并合成为当时共同之家教。其前一项之表现,则成为家风;后一项之表现,则成为家学。”

        先秦时期,记载学术、文化的简牍十分珍贵,朝廷藏之秘府,遣职官专守,文化被垄断,因而有“学在官府”之说;又由于小农经济的形成和宗法制度的确立,逐渐出现了父死子继、子承父业的情形。于是,掌握文化知识的为官者,业有专守,不传他人,只传弟子。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出现了诸如儒、道、法、医等不同学派,各家后人、弟子视其学术为衣钵,历代传承,这是早期家学形成的另一重要途径。

        至魏晋南北朝,家学从内容和规模上都有了突破。此前,两汉家学受独尊儒术的影响,内容多以经学为主。魏晋南北朝时文化政策变得宽松,儒家不再独大,史学、医学、文学、书法、绘画、玄学、天文历法、科技等,都成为世族家学的内容。在选官制度方面,魏晋南北朝一改两汉注重考察品行的“察举制”,采用“九品中正制”,品评人物,择优入仕,把“家世”与品行才能同时列为考察对象。至此,学业与门庭形成了相因相成的关系,要想力保门第不衰,唯有“籍家门人才济济,簪缨相继,同族引援”。由此,家学的传承在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形势下得到了极大的发展。

        家学的一大优势,就是能提供较早开展“开蒙教育”的条件,尤其世家子弟往往三四岁便开始接触史书典籍。著名物理学家钱学森回忆童年生活时说,自己从四岁开始,就要每天在父母面前背诵儒家经典、唐诗宋词。与官学相比,家学最大的特点在于父教其子,兄教其弟,亲师合一,倾囊相授。同辈之间的切磋探讨也是保障家学昌盛的法宝之一。比如宋代大文豪苏轼的丹青以石竹闻名,除了自己的天赋和勤奋,他与表兄文同在创作过程中的互相借鉴探讨也功不可没。不仅是学识技艺的传授,家学中道德品行的培养也历来受重视。著名书法家王羲之的叔叔王廙曾为爱侄绘制了一幅《孔子十弟子图》,并在《平南论画》中解释说,自己亲自画画、题字,意在激励王羲之,希望他明白“学书则知积学可以致远,学画可以知师弟子行己之道”,不要单单着意技法,更要注重个人品德修养。家学正是通过这种以上感下,前后相继,左右相渗,彼此研习的传统,在乱世之中,存续了学术文化,又在官学之外,培养了多方面的人才,为文化传承打下了基础。

        98岁高龄的钱学森曾反复提出一个疑问:“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虽然对著名的“钱学森之问”的回答莫衷一是,但纵观中国的家学传统,我们或许能得到一些启发。

    (摘编自《中华遗产》)2013年第12期)

    1. (1) 下列对“家学”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家学与中国古代文化史上一种中国式文化现象——凡是大师巨擘,往往一门数杰——的关系密不可分。 B . 钱穆先生认为,家学是家教的内容之一,是一个家族希望后世子孙能具备经籍文史学业的修养。 C . 家学的形成有一些途径,其中包括春秋战国时期不同学派的后人、弟子视其学术为衣钵,历代传承。 D . 作为一门特殊的学问,家学能为子弟们提供较早开展“开蒙教育”的条件,这也是家学的一个优势。
    2. (2) 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 先秦时期,朝廷垄断了文化,有“学在官府”之说,这是中国古代文化史上早期家学形成的源头。 B . 两汉时期的家学受独尊儒术的影响,没有从内容和规模上有所突破,这与当时的文化政策不够宽松有关。 C . 魏晋南北朝采用“九品中正制”选官,也使家学的传承在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形势下得到了极大发展。 D . 宋代三苏、明代三袁等佳话不胜枚举,体现了家学的父教其子、兄教其弟、亲师合一,倾囊相授的特点。
    3.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魏晋南北朝选官制度带来的学业与门庭相因相成的结果,促使当时“家门人才济济,簪缨相继,同族引援”。 B . 苏轼的丹青以石竹闻名,除了他的天赋和勤奋,还得益于同辈之间切磋探讨这一保障家学昌盛的法宝。 C . 王廙绘制《孔子十弟子图》来激励王羲之,表明家学中不仅重视传授学识技艺,也重视道德品行的培养。 D . 钱学森晚年提出“钱学森之问”或许与他四岁开始就受家学影响有关,这表明家学传承的结果优于学校教育。
三、语言表达
  • 13. 参照下面鲁迅先生的画像,结合你对鲁迅的了解,刻画你心目中鲁迅的形象。

    要求:①使用第二人称,侧重肖像描写。②运用比喻、排比两种修辞手法。③结构相对完整,语言简明、连贯、得体。④不少于200字。

  • 14. 阅读下列语段,用简洁的语言回答问题。

        苏格拉底有一个传说,这位被尊称为“师中之师”的哲人在雅典市场上闲逛,看了那些琳琅满目的货摊后惊叹:“这里有多少我用不着的东西啊!”

        钱钟书访问美国国会图书馆时,主管者引导参观藏书库,显得很得意。问及钱钟书的感想,他说:“我亦充满惊奇,惊奇世界上有那么多我所不要看的书。”

    ①苏格拉底要表达的观点是:                                                    

    ②钱钟书要表达的观点是: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