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黑龙江省大庆市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语文开学检...

更新时间:2021-04-12 浏览次数:74 类型:开学考试
一、选择题
  • 1. (2021高一下·大庆开学考) 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活用类型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复道行空,不霁何

    A . 割,以趋于亡 B . 长桥卧波,未 C . 骊山北构而西 D . 则获邑,则得城
  • 2. (2021高一下·大庆开学考) 下列各句的句式和其他三句不同的一项是(   )
    A . 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 B . 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C . 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 D .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 3. (2021高一下·大庆开学考) 对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 . 与战败而者                     亡:失去。 B . 嬴而不助五国也                 与:参与。 C . 下而六国破亡之故事             从:跟随。 D . 不在战矣                       固:本来。
  • 4. (2021高一下·大庆开学考) 下列各组中加点的词语,意义和用法全部相同的一项是 ( )
    A . 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 ②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 B . ①独夫心,日益骄固 ②辘辘远听,杳不知其所 C . ①一宫之间,气候不齐 ②使天下之人,不敢言敢怒 D . ①钉头磷磷,多在庾之粟粒 ②辞楼下殿,辇来
二、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 5. (2021高一下·大庆开学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宋祁《玉楼春》有句名句:“红杏枝头春意闹。”李渔《笠翁余集》卷八《窥词管见》第七则别抒己见,加以嘲笑:“此语殊难著解。争斗有声之谓‘闹’;桃李‘争春’则有之,红杏‘闹春’,余实未之见也。‘闹’字可用,则‘炒’字、‘斗’字、‘打’字皆可用矣!”苏轼少作《夜行观星》有一句:“小星闹若沸。”纪昀《评点苏诗》卷在句旁抹一道墨杠子,加批:“似流星。”这表示他不懂苏轼那句,以为它像司空图所写:“亦犹小星将坠,则芒焰骤作,且有声曳其后。”宋人诗文里常把“闹”字来形容无“声”的景色,不必少见多怪。宋祁的词句和苏轼的诗句都是“通感”或“感觉挪移”的例子。

    在日常经验里,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味觉往往可以彼此打通或交通,眼、耳、舌、鼻、身各个官能的领域可以不分界限。颜色似乎会有温度,声音似乎会有形象,冷暖似乎会有重量,气味似乎会有锋芒。诸如此类在普通语言里经常出现。譬如我们说“光亮”,也说“响亮”,把形容光辉的“亮”字转移到声响上去,正像拉丁语以及现代西语常说的“黑暗的嗓音”“皎白的嗓音”,就仿佛视觉和听觉在这一点上有“通财之谊”。培根的想象力比较丰富,他说:音乐的声调摇曳和光芒在水面荡漾完全相同,“那不仅是比方,而且是大自然在不同事物上所印下的相同的脚迹”。这算得哲学家对通感的巧妙解释。

    (摘编自钱钟书《通感》)

    材料二

    阅读《荷塘月色》,我们感受到诗情画意。朱自清先生以诗人的心去感受荷塘月色,不但游目骋怀地观察,而且严辨淄渑地品味,从而细致地描绘了令人“惊异”的“无边的荷香月色”。

    作者所写的月色是荷塘里的月色,所写的荷塘是月光下的荷塘,层次里复有层次,使整个画面有立体感、渗透感;其中动静、虚实、浓淡、疏密,是画意的设置,也是诗情的安排。这样的描写,离不开作者娴熟而有个性的艺术技巧。有鲜明的比喻,有明显的对比,有强烈的衬托,有生动的拟人。但更令人赞赏的是,由于作者对描写对象有极其深刻的体会,因此突破一般经验而产生一种奇特而新颖的手法,即古典诗歌中常有的“通感”,这种出神入化的艺术处理手段,在现代散文创作中是不多见的。描写的细,来自作家对客观物象观察的细,体味的细。仅以对蝉声这一细节的描写就足以说明问题。由于有些读者提出异议,以为月夜不应有蝉鸣,因此他请教了好些人,最后还是亲自体察,“又有两回亲听到月夜的蝉声”,才打消了本想修改的念头,因此他深深地体会到“观察之难”,以为不能“由常有的经验作概括的推论”(《关于“月下蝉声”》。整篇《荷塘月色》均体现了作者这种缜密审察的创作精神,他不但对荷塘作整体的揣摩,而且作局部的审视,时而以荷塘为主景,月色为背景,时而以月色为主景,荷塘为背景,时而摹写花叶,时而描绘岸柳,时而淡勾云彩,时而轻描树影,层层铺陈,步步开拓,细腻地展现了荷塘月色之令人“惊异”之美。朱自清还认为“花和光固然有诗,花和光以外还有诗”“山水田园固然有诗……仅一些颜色,一些声音,一些味觉,一些触觉,也都可以有诗”(《诗与感觉》)。艺术家的任务就是要以敏锐的感觉去发现这些“诗”。从《荷塘月色》里不难发现,作者正是这样地努力去发掘蕴含在大自然里的这些“诗”,运用各种艺术手法极力摹写了月夜荷塘的声、光、色、味,从而创造了使人沉醉的意境。

    除了描写技巧有独到之处外,语言也有突出的特色。朱自清语言的最大特点是自然新颖,如他自己所主张的,“新而不失自然”,他常常成功地以“不欧化的口语”来绘神状态、表情达意。优美的艺术境界是要通过高质量的语言来实现的,所以凡杰出作家无不重视语言的锻炼。《荷塘月色》的语言艺术确实达到了如作者所追求的“顺口”“顺耳”“顺眼”的境地。(《诵读教学与“文学的国语”》)

    《荷塘月色》之无限动人,还在作者融情入景,即景抒情,那轻纱般掩映下的荷塘景色,反映的恰是作者当时微妙的心思。作者缘情写景,以景衬情,不仅使作品具有绘画美,而且富有情趣美。

    (摘编自刘泰隆《荷香月色诗情画意——读荷塘月色》)

    材料三

    1927年7月,在清华大学任教的朱自清想回扬州,他的两个孩子在扬州他的父亲那里。但他与父亲的关系由于种种原因闹得很僵,他怕回去之后难以和父亲和解,犹豫不决。这样的心情表露在《荷塘月色》中,就是开头的一句话:“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而这证明朱自清在漫步荷塘时感到的自由,在性质上是一种伦理的“自由”,是摆脱了作为丈夫、父亲、儿子潜意识里的伦理负担,向往自由的流露,和政治性的自由是没有直接关系的。这样的解释,如果不是更加贴近朱先生的本意,至少也是比较深刻地揭示了心理和艺术的奥秘。朱自清自己曾说:“只有参加革命或者反革命,才能解决自己的惶惶然”“只是在行为上主张一种生活的中和主义”“妻子儿女一大家,都指着我生活”“还是别提超然为好”“最终的选择还是‘暂时逃避’”“这几天似乎有些异样,像一个猎人在无尽的森林里是一团乱麻。也可以说是一团火。似乎挣扎着,要明白些什么,但似乎什么也没有明白”,这些表明朱自清因为考虑到老婆孩子的责任问题,而不能绝对地做政治的抉择。

    (摘编自孙绍振《超出平常的自己和伦理的自由》)

    1.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通财之谊”原指交情甚笃的朋友之间的钱财往来,文中指各个官能的领域不分界限。 B . 李渔与纪昀两位大家的认识有点少见多怪,说明古人对“通感”的认识还存有分歧。 C . “通感”的手法在现代散文创作中较少运用,《荷塘月色》中则运用得巧妙奇特新颖。 D . “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中的“这几天”应该有所指,孙绍振顺着此思路得出新结论。
    2. (2) 下列语句中,可以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通感”观点的一项是( )
      A . 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 B . 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峭楞楞如鬼一般。 C . 树色一例是阴阴的,乍看像一团烟雾;但杨柳的丰姿,便在烟雾里也辨得出。 D . 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3. (3) 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读者凭常有经验质疑朱自清“树上的蝉声”,朱自清请教并体察,得出不能“由常有的经验作概括的推论”。 B . 《荷塘月色》之所以富有诗意,是朱自清以敏锐的感觉发现了荷塘月色中的“诗”。 C . 朱自清提倡文学语言要“顺口”“顺耳”“顺眼”,他的《荷塘月色》确实做到了。 D . 对《荷塘月色》情感中“自由”的理解,不能从政治的角度,要从伦理的角度。
    4. (4) 材料二是从哪几个方面赏析《荷塘月色》的?请简要概括。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
  • 6. (2020高二上·如皋期中)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飘逝的紫围巾

    符浩勇

    本来商贸局局长韩风出差回来可直接回家的。可他忘了带钥匙,妻子朱珊要等到五点半才能下班。他决定先到县委大院里自己单位去一会,顺便处理一下出差期间的信件和报刊,然后等朱珊下班后与她一起回家。

    县委大院里各单位清洁工由机关事务局统一管理,派往他单位的清洁工是一个三十多岁的瘦弱女人。大家称她小卢。平时她打扮很朴素,或者说有点土气。他进入单位大楼时,正碰上小卢在清扫楼梯。她说:“谢谢局长你那天送我报刊。”韩风记起了出差前清理过期的报刊,正碰上她在打扫走廊,随手把一堆没用的报纸和杂志给了她。他说:“一堆旧报刊,我还要感谢你帮我清理了。”他走进办公室,桌子上果然堆满了信件和杂志。他坐下前,给朱珊打了一个电话,说他已回到单位。

    韩风读完信件正要翻看杂志时,朱珊已来到了办公室门口。他说:“等我把这些杂志扫一眼就走。”顺手把刚刚收到的一本时装杂志递给了她。朱珊一接过就惊叹一声:“呀,好漂亮的围巾啊。”朱珊说到围巾,韩风就想起给她买的礼物,立刻起身从旅行袋取出了一条紫色的围巾。

    朱珊接过紫围巾后没显出什么激动,这让韩风有些失望。事实上,朱珊已经有好多年没有因韩风的礼物而激动了。朱珊只是冷冷地看了一眼,就顺手把紫围巾放到沙发的拐手上,接着继续看那本时装杂志。稍刻,有人打朱珊的手机,是约她去打麻将的。她兴奋地将家钥匙甩给韩风就飘然走了。韩风回家时看到紫围巾仍在沙发的拐手上,就想朱珊一定是不喜欢紫围巾,要不,她走时会带上的。他走过去捡起紫围巾,放进了公文柜里。

    次日,韩风来到办公室,发现茶几上放着三个苹果。苹果又大又红,以为是秘书放的。可秘书说:“这是小卢送来的,她说你送过她旧报刊。”韩风说:“难怪她昨天在楼梯上说要谢我。”

    韩风上班途中走出单位大楼时又看见了小卢。她正在忙着清扫单位门口的落叶。寒风还在拼命地刮着,飕飕的冷风像长了腿一样直往她脖子里钻。她显然感到了寒冷,她使劲地往衣服里缩脖子。他看见她的脖子越缩越短。后来,她只好把衣领竖起来,想让衣领挡住寒风。但衣领毕竟太软弱了,寒风一下子就把它吹倒下去。

    有一条围巾就好了。韩风猛然想起那条妻子不喜欢的紫围巾。他转身踅回办公室。当他再次走到了小卢身边,发现她已经冷得浑身发抖了。“小卢”,他轻轻地叫了一声。小卢从落叶中抬起头来,嘴唇都变乌了。他没有马上把紫围巾给她,他先说到苹果。小卢低下头说:“只能算是一点心意。”韩风这时把眼睛移到了她的脖子,说:“这么冷的天,为什么不披一条围巾呢?”小卢的身体颤了一下,说:“乡下很少披围巾的。”话音未落,韩风把紫围巾递到了她面前,说:“我这围巾,给你吧。”她顿时一惊,立刻抬起头看他,却不敢接紫围巾。韩风说:“今天的风很大,快围上吧。”他说时已把紫围巾塞进了小卢的手中。

    朱珊一直都没提到那条紫围巾,她似乎将它忘得很干净。韩风想可能主要还是她围巾太多的缘故吧。她在家里有一个围巾专柜,各种各样的围巾挂了十几个衣架,几乎每天都要换一条围巾。

    一个下午,韩风刚走下单位门口的台阶,一条紫围巾突然映入他的眼帘。“韩局长,总算等到你了。”说话的是小卢,她脖子上的紫围巾在这寒天里分外醒目。韩风一愣,问:“你等我?”她点点头说:“等你有好一会了。”韩风看见小卢手里拎着一只塑料袋,忙问:“你等我有事?”她脸一热说:“我从老家给你找来了几斤野蜂蜜。”

    韩风摆摆手说:“你留着吧。一条围巾,不值得你说谢的。”小卢想了想说:“你要是不要这几斤野蜂蜜,那我就把紫围巾还给你。”她说时手已伸到脖子上要解紫围巾。韩风赶忙说:“我收下你的蜂蜜还不行吗?”小卢沉默了一下说:“只是一条围巾,可它暖心,这一年冬天我都不会觉得冷。”

    那天单位召开职工大会,韩风看见小卢出现在窗口,她仍然披着那条紫围巾,格外惹目。忽然,会议室的大门被人敲响了。敲门声很重,职工们都愣住了,可韩风没想到,朱珊来了。

    韩风迅速走出门去,朱珊就冲了上来。韩风问:“什么事这么急?”朱珊迫不及待地问:“你上次买的那围巾呢?”韩风想朱珊可能见到甚至怀疑小卢披的紫围巾。他反问朱珊:“我已交给你了,你怎么来问我呢?”朱珊说:“落在你办公室了,你收起来,或许已送人了。”韩风保持沉默,对朱珊说:“别闹,这事回家说吧。”他说完就转身进了会议室。

    当晚,韩风回到家,朱珊并没有提及紫围巾的事,对他显得很客气甚至生出几分柔情。

    次日,韩风没有见到小卢,而是另一位清洁工来单位清扫。快下班时,秘书来对他说:“事务局打来电话说,小卢辞职走了。据说是她跟一个男的好上了呢,她那条紫围巾就是那男的送的。”

    韩风一听,差点栽在地上。

    (有删改)

    1. (1)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小说第二段介绍了小卢的职业和身份,并且因为得到韩风局长的一些旧报纸而说感谢,说明小卢是一个懂得感激的人。 B . 小说写朱珊“接过紫围巾后没有显出什么激动”“紫围巾仍扔在沙发的拐手上”,为下文韩风将紫围巾送给小卢埋下了伏笔。 C . 小说中间写朱珊在召开职工大会那天询问围巾的下落,可能是朱珊已经见到小卢披的紫围巾,并且产生了误会。 D . 小说结尾交代“小卢辞职走了”,其实并不是她自己主动辞职,背后一定是朱珊动用了关系,进行了处理,赶走了小卢。
    2. (2) 下列对小说主题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小说写小卢送给韩风“三个”“又大又红”的苹果,具有深刻象征意味,象征小卢那颗对人感激的心犹如又大又红的苹果,深化了主题。 B . 小说围绕“紫围巾”写了韩风局长与清洁工小卢的两件事情,以再现现实生活中常见的人情冷暖的社会问题来表现主题。 C . 小说结尾引人深思,韩风局长送小卢“紫围巾”完全是出于善良的本性和对群众的关心,但没有想到被大家误会。小说更是呼吁为官要关心民众,人们也应该以纯洁之心对待干群关系。 D . 小说注重情节感人,注重人文关怀的同时,更注重其价值取向,旨在引导青少年全面、客观地认识社会,进而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3. (3) 小说的标题是“飘逝的紫围巾”,那么你认为“飘逝”的是什么?请简要说明。
    4. (4) 这篇小小说最大的特点是平实简单。请你从情节、人物、主题等角度探讨一下。
四、文言文阅读
  • 7. (2021高一下·大庆开学考)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裴漼,绛州闻喜著姓。父琰之,永徽中为同州司户参军,不主曹务,刺史李崇义始轻之,语之曰:“同,三辅,吏事繁,子盍求便官?毋留此!”琰之唯唯。属吏白积案数百,崇义让使趣断,琰之曰:“何至逼人?”乃命吏连纸进笔为省决,一日毕,既与夺当理,而笔词劲妙。崇义惊曰:“子何自晦,成吾过耶?”由是名动一州,号“霹雳手”。后为永年令,有惠政,吏刻石颂美。以仓部郎中病废。漼侍疾十余年,不肯仕。琰之没,始擢明经 , 调陈留主簿,迁监察御史。时崔湜、郑愔典吏部,坐奸赃,为李尚隐所劾,诏漼按讯,而安乐公主、上官昭容为阿右,漼执正其罪,天下称之。累进中书舍人。睿宗造金仙、玉真二观,时旱甚,役不止,漼上言:“春夏毋聚大众,起大役,不可兴土功,妨农事。若役使乖度,则有疾疫水旱之灾,此天人常应也。今自冬徂春,雨不时降,人心憔然,莫知所出,而土木方兴,时旱之孽,职为此发。今东作云始,丁壮就功,妨多益少,饥寒有渐。《春秋》庄公三十一年冬,不雨,是时岁三筑台;僖公二十一年夏,大旱,是时作南门。陛下以四方为念,宜下明制,令二京营作和市木石,一切停止。有如农桑失时,户口流散,虽寺观营立,能救饥寒敝哉?”上不报。迁兵部侍郎。以铨总劳,特授一子官。开元五年,为吏部侍郎,甄拔士为多。拜御史大夫。漼雅与张说善说方为宰相数荐之漼长于敷奏天子亦重焉擢吏部尚书世俭素而晚节嗜酒为奢侈事议者以为缺 改太子宾客。卒,赠礼部尚书,谥曰懿。

    (节选自《新唐书•裴漼传》)

    1. (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漼雅与张说善/说方为宰相/数荐之/漼长于敷/奏天子亦重焉/擢吏部尚书/世俭素/而晚节嗜酒/为奢侈事/议者以为缺/ B . 漼雅与张说善/说方为宰相/数荐之/漼长于敷奏/天子亦重焉/擢吏部尚书/世俭素/而晚节嗜酒/为奢侈事/议者以为缺/ C . 漼雅与张说善/说方为宰相/数荐之/漼长于敷奏/天子亦重焉/擢吏部/尚书世俭素/而晚节嗜酒/为奢侈事/议者以为缺/ D . 漼雅与张说善/说方为宰相/数荐之/漼长于敷/奏天子亦重焉/擢吏部/尚书世俭素/而晚节嗜酒/为奢侈事/议者以为缺/
    2. (2)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明经是古时选举官员的科目,被推举的人须通晓经学,唐代科举以诗赋取士谓之进士, 以经义取士谓之明经。 B . 中书舍人是中书省的属官,历代名称和职务不尽相同,唐时掌管诏令、侍从、宣旨和接纳上奏文表等事。 C . 《春秋》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编年体史书,儒家经典之一,与《论语》《孟子》《中庸》合称为“四书”。 D . 二京是指汉代的东京和西京,即西汉都城长安和东汉都城洛阳,张衡《二京赋》中的“二京”也是指长安与洛阳。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裴漼侍父多年,不愿仕进。裴漼父亲既有才华又施政惠民,裴漼任仓部郎中时,他父亲患病,裴漼辞官为父侍疾十多年,直至父亲去世后才又出来为官。 B . 裴漼不畏权贵,秉公处事。崔湜、郑愔因贪赃被弹劾,安乐公主、上官昭容偏袒他们,裴漼公正地处置他们的罪过。 C . 裴漼进言劝谏,毋妨农事。睿宗建造金仙、玉真二观时旱灾严重,裴漼引用《春秋》的记载劝谏天子春夏不可役使过度,应该停止一切土木工程。 D . 裴漼量才选人,多士被选。任兵部侍郎时选才有功,天子奖励其子为官,开元五年裴漼转任吏部侍郎,选拔了很多士人。
    4.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 “同,三辅,吏事繁,子盍求便官?毋留此!”琰之唯唯。

      ②上不报。迁兵部侍郎。以铨总劳,特授一子官。

五、古代诗歌阅读
  • 8. (2021高一下·大庆开学考)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唐崇徽公主手痕(注)

    欧阳修

    故乡飞鸟尚啁啾,何况悲笳出塞愁。

    青冢埋魂知不返,翠崖遗迹为谁留?

    玉颜自古为身累,肉食何人与国谋?

    行路至今空叹息,岩花野草自春秋。

    (注)崇徽公主,唐朝和亲公主之一,姓仆固氏,唐朝著名将领仆固怀恩的女儿。生卒年不详。手痕:在今山西灵石。传说公主出嫁回鹘时,路经此地,以手掌托石壁,遂有手痕。

    1. (1) 下列对诗歌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此诗是一首怀古诗,诗人借古生情,结合民间传说,为崇徽公主远嫁这一历史悲剧唱出了一曲悲伤凄凉的挽歌。 B . 诗从对比开始,飞离故乡的鸟儿尚啁啾鸣叫不止,而豆蔻年华的少女随着悲笳离别父母,远嫁万里之外,就更加依恋不舍了。 C . 颔联中“青冢”代指崇徽公主的埋身之地。诗人在这里反用了杜甫咏王昭君的“环珮空归月夜魂”(《咏怀古迹》)诗意,一个“魂”字,使诗情变得更为深婉。 D . 颈联中诗人寓于两对矛盾现象中的诘问尖锐犀利,自古罕见。议论深切痛快,而又对仗工整,朱熹推崇此联道:“以诗言之,第一等诗;以议论言之,第一等议论也。”
    2. (2) 这首诗的尾联表现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是如何表现的?
六、情景默写
  • 9. (2021高一下·大庆开学考)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1) 《阿房宫赋》中秦的纷奢是建立在对人民的掠夺之上的,并且还挥霍无度,将剥削来的钱财像泥沙一样的浪费掉的语句是:
    2. (2) 关于荆轲刺秦王,历来颇多赞语,古人也有对此非议的,如宋朝的苏洵在《六国论》中就这样评论刺秦事件:
    3. (3) 韩愈《师说》中对拜师学习有深刻的认识,认为年龄大小不是其能否为师的条件的句子是:
    4. (4) 《琵琶行》中通过写琵琶女生活的不幸,结合诗人自己在宦途所受到的打击,感慨同病相怜,唱出了“”的心声。
七、选择题组
  • 10. (2021高一下·大庆开学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我总想鲁迅在骨子里其实是一个浪漫主义者。只不过我们把他定位在“民族魂”这个高度后,注意了他作品更多的现实和批判的精神,而忽略了任何一个伟大的作家内心深处都会具有浪漫主义情怀。从他的故居直至老街,我感受到的是      的鲁镇,它闲适、恬静、慵懒、舒缓,这种环境是能让人的想象      飞翔。( ):他赊账喝酒,他偷了书被人打断了腿时为自己的辩解,都体现了鲁迅在其身上           的浪漫主义的热情,而在《故事新编》中,鲁迅的浪漫主义情怀可以说体现得淋漓尽致。《奔月》里吃腻了乌鸦炸酱面的嫦娥,《出关》里骑着青牛的老子,还有《铸剑》里在滚烫的大金鼎里那颗如泣如诉的报仇的人头,不都在向我们      着:这是些有光彩、有魅力、经得起时间检验的浪漫主义人物嘛!

    1. (1)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 栩栩如生 急遽 倾注 昭示 B . 惟妙惟肖 急剧 灌注 展示 C . 栩栩如生 急剧 倾注 展示 D . 惟妙惟肖 急遽 灌注 昭示
    2. (2) 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孔乙己是浪漫的,只不过那是被苦难压榨出来的辛酸的浪漫,但他又是现实的 B . 孔乙己是现实的,但也是浪漫的,只不过那是被苦难压榨出的辛酸的浪漫 C . 孔乙己既是现实的,又有着被苦难压榨出来辛酸的浪漫 D . 孔乙己是现实的,但也是浪漫的,那浪漫里有被苦难压榨出的辛酸
    3. (3)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只不过我们把它确立在“民族魂”这个高度后,注意了他作品更多的现实和批判精神,而忽略了任何一位伟大的作家内心深处都会具有的浪漫主义情怀。 B . 只不过我们把它确立在“民族魂”这个高度后,更多地注意了他作品的现实和批判精神,而忽略了任何一位伟大的作家内心深处都会具有浪漫主义情怀。 C . 只不过我们把它定位在“民族魂”这个高度后,注意了他作品更多的现实和批判精神,而忽略了任何一位伟大的作家内心深处都会具有浪漫主义情怀。 D . 只不过我们把它定位在“民族魂”这个高度后,更多地注意了他作品的现实和批判精神,而忽略了任何一位伟大的作家内心深处都会具有的浪漫主义情怀。
八、材料作文
  • 11. (2021高一下·大庆开学考)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更容易进入大众视野,评价他人生活变得越来越常见,这些评价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也越来越大。《红楼梦》中的人物多姿多彩,选取《红楼梦》中的人物进行评价。

    要求:可以选取一个人物也可选取多个,文题自拟,文体自选,写作内容必须符合原著故事情节,不少于800字,不得抄袭。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