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江苏省灌云县西片2017-2018学年七年级上学期语文第一次...

更新时间:2024-07-12 浏览次数:1085 类型:月考试卷
一、选择题
  • 1. (2017七上·灌云月考) 下列有关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A . 曹操,字孟德,东汉末政治家、军事家、诗人。《观沧海》选自《曹操集》,这是曹操诗《步出夏门行》的第一章。 B . 《济南的冬天》选自老舍的《一些印象》。老舍,满族,新中国第一位获得“人民艺术家”称号的作家。 C . 马致远,元大都人,著名诗人,他的《天净沙秋思》写出了一个长期漂泊他乡的游子的悲哀。 D . 朱自清,字佩弦,现代著名散文家、诗人、民主战士。散文代表作有《春》《背影》等。
二、书写
三、默写
  • 4. (2017七上·灌云月考) 在下列小题的横线上,写出相应的诗文名句或作家、作品。
    1. (1) ,吹面不寒杨柳风。(志南和尚《绝句》)
    2. (2) ,风正一帆悬。《次北固山下》
    3. (3) 。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马致远《
    4. (4) 露从今夜白,!杜甫《月夜忆舍弟》
    5. (5) 明月不谙离苦恨,。晏殊《蝶恋花》
    6. (6) 但愿人长久,。苏轼《水调歌头》
    7. (7) 曹操《观沧海》中最能表现诗人雄伟抱负、宽阔胸襟的诗句是:
四、语言表达
五、名著导读
六、诗歌鉴赏
  • 7. (2017七上·灌云月考) 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下列小题。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1. (1) 诗中写“杨花”“子规”的作有什么用意?
    2. (2) 请对“我寄愁心与明月”这句诗从修辞和作者情感表达两个角度作简要赏析。
七、文言文阅读
  • 8. (2017七上·灌云月考)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选自《世说新语》)

    1. (1) 解释下列划线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①与友     ②去后

      ③相而去     ④下车

    2. (2)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3. (3) 通过读文可知元方是个怎样的孩子?
    4. (4) 学习本文,你明白了怎样的道理?
八、现代文阅读
  • 9. (2017七上·灌云月考)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①我们在田野散步: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

        ②母亲本不愿出来的。她老了,身体不好,走远一点就觉得很累。我说,正因为如此,才应该多走走。母亲信服地点点头,便去拿外套。她现在很听我的话,就像我小时候很听她的话一样。

        ……

        ③后来发生了分歧: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我的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不过,一切都取决于我。我的母亲老,她早已习惯听从她强壮的儿子;我的儿子还小,他还习惯听从他高大的父亲;妻子呢,在外面,她总是听我的。一霎时,我感到了责任的重大。我想一个两全的办法,找不出;我想拆散一家人,分成两路,各得其所,终不愿意。我决定委屈儿子,因为我伴同他的时日还长。我说:“走大路。”

        ④但是母亲摸摸孙儿的小脑瓜,变了主意:“还是走小路吧。”她的眼随小路望去;那里有金色的菜花,两行整齐的桑树,尽头一口水波粼粼的鱼塘。“我走不过去的地方,你就背着我。”母亲对我说。

        ⑤这样,我们在阳光下,向着那菜花、桑树和鱼塘走去。

    1. (1) 对选文第③段中“强壮”“高大”该怎样理解?请结合文意说一说。
    2. (2) 为什么说“一霎时,我感到了责任的重大?”把你的理解说一说。
    3. (3) 把文中的景物描写的句子写下来,并说说它在文中的作用。
    4. (4) 下面两句话,表现了人物什么样的道德品质?

      我说:“走大路。”

      (母亲)变了主意:“还是走小路吧。”

  • 10. (2017七上·灌云月考) 阅读下面这篇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寻春

        ①迎着早春的轻寒,或野游,或山行,多么好啊。也许,早春的景色过于素淡了;可也正因为还没有万紫千红的撩拨,才更宜于漫步、沉思……

        ②趁个假日,我出了城,径自寻春去了。

        ③“山带去年雪,春来何处峰?”眼前,蓟塞披沙,燕山负雪,该上哪里去寻春呢?又寻春的什么呢?……嗯,春的影子么,该是绿的。如果找见了大地上最初的一小片草地,那就一定是春天刚刚落脚的地方。春天必在那里。

        ④不上田间小路,我只朝着旷野走去。

        ⑤微风挟着寒意,卷地而来。这大概是朔气的余威了。“燕北地寒生草迟”,低眉所见,尽是些隔冬的衰草,谁知有没有一两株敢于破土而出的小草?即使有,怕也不易找见……

        ⑥穿疏林,过小桥,桥下流水无声,慢吞吞的,仿佛刚才融没了最后一片残冰,那满怀凝冻的迟疑,还没散尽……我不禁责怪起自己来:虽说是早春之游,也未免太早了。但是,既来之,则安之——走吧。

        ⑦渐渐地,云雾中的山峰越来越清晰了。到了山脚下,有大石如卧。近前转身坐定了,无意间,向着来路抬眼一望……怎么?远处,小桥头,疏林边,那旷地上,竟泛出一片新绿!仔细看去,还含着几分鹅黄——好嫩,好新鲜。可那旷地,分明是我才经过的,来时没见一芽新草。莫非不早不迟,正当我才上了小桥那阵儿,就在我背后,春天,悄悄儿地飞落在林边了?……我猛地站起来,朝着那片草色奔去。

        ⑧小桥下,流水依然迟迟的;林边旷地,又在脚下了。仍旧是几许衰草,一带疏林。莫不是春天怕这里寒肃,刚落脚,竟又携着她那青青的影子,一同飞去了?

        ⑨哦,这不正是“草色遥看近却无”!

        ⑩重又跑回山脚下,大石跟前;转身再放眼望去,可不,那疏林边,草色依稀,似乎比刚才又浓了些,也扩展了些。“草色遥看近却无”。这早春草色,为什么只可遥看呢?回想一路所见——是了,说是来寻春,却只低眉顺目,眼界自然仅限于咫尺间了。“燕草如碧丝”,走三五步难见一两芽,何况还有衰草杂陈呢。若是放眼望去,那些萌芽,就算是一个个微绿的质点吧,那么,这十里平川,尽收眼底,那质点,也该不可胜数了。无数个微绿的质点,横行纵漫,就密了,草色也浓了——瞧那边,好一抹新绿。衰草的憔悴,被欣欣然的生机淹没了。

        ⑪一霎间,这一抹新绿似乎浸润了我的全身,染绿了我的每一个细胞。我似乎寻到了春天的步履。

        ⑫真的,就连野游,都需要扬眉放眼,才能从无数点刚刚破土的萌芽上面,看到无边的春色。那么,对于生活呢……在人生的道路上,在斗争的历程中,总会有阴霾、霜雪,但是,尽管朔气如磐,时间却没有一瞬的凝固。“今朝腊月春意动”。这是诗意,也是万古不灭的规律。而正当风雪弥天的时刻,谁能在胸怀深处寻到那最初的一抹新绿,用自己的心去暖它,催促它,谁就会拥有一个芳草连天、艳阳满地的内心世界。心里有一个春天,那就往前走吧。诗云“燕山雪花大如席”,哪怕真是“大如席”的燕山雪花砸到热腾腾的胸膛上,也将立刻消融。如果谁的内心的春光与大地上第一抹草色连成一片了,那就把步子迈得再大些。这样的步子,每一落地,都会铿锵作响;路旁的花蕾呢,也将应声怒放。

    1. (1) 作者在寻春时的感情是如何变化的?请把感情变化的过程写在下面横线上。

      径自寻春去了:→看到衰草:→遥见草色:

    2. (2) 结合文本,联系语境,体会划线字的表达效果。

      春天,悄悄儿地落在林边了?

    3. (3) 第⑤段“谁知有没有一两株敢于破土而出的小草?”这句话表现了“我”的什么愿望?
    4. (4) 第⑫段“在人生的道路上,在斗争的历程中,总会有阴霾、霜雪”“心里有一个春天,那就往前走吧”,这里的“阴霾和霜雪”比作什么?“春天”指的是什么?
    5. (5) 请结合全文内容,说说文章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情感?
九、命题作文
  • 11. (2017七上·灌云月考) 一道慈祥的目光,一个轻柔的抚摸,一次嗔怒的斥骂、一次兄弟的打闹、一张小小的饭桌,几道简单的饭菜,每一个角落,每一次相聚,家就是充满爱的地方。

    请你以“爱在我家”为题,写一篇文章。把你的幸福拿出来和我们一起分享吧!

    要求:(1)除诗歌外,文体自选;(2)字数控制在600字到800字之间; (3)书写工整。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