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历史 /中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部编版2021年历史河南中考题型复习 选择题专练

更新时间:2021-04-25 浏览次数:105 类型:二轮复习
一、选择题。
  • 1. 《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治道运行,诸产得宜,皆有法式。”在出土的云梦睡虎地秦简里,发现了《田律》《仓律》《厩苑律》等与经济相关的律例。材料反映了(    )
    A . 历史记载具有客观准确的特点 B . 考古发现与历史记载相互印证 C . 考古发现是历史研究重要依据 D . 历史记载与考古发现同样真实
  • 2. 唐代有“出将入相”的说法,人们认定“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宋代民间则流行“做人莫做军,做铁莫做针”的俗语。这表明(    )
    A . 唐朝的大多数官员都曾是武将 B . 宋代文化相对于唐代更为发达 C . 社会观念与政治环境关系密切 D . 科举制度提高了文人社会地位
  • 3. 科技成就深刻地影响着人类发展的进程。在中国古代的科技发展历程里,造纸术的改进是在统治者的支持下进行的。各朝的天文机构由高级官员太史令直接领导,皇帝还经常过问天文观测与历法改革。由此可以看出(    )
    A . 古代中国的科技发明都是为统治者服务的 B . 中央集权制度是古代中国科技发展的重要原因 C . 古代科技主要是为了满足生产生活的需要 D . 科技发明者的辛勤付出
  • 4. (2022·衡阳) 中国古代医术亦称“仁术”,孙思邈提出:“人命至重,有贵千金,一方济之,德逾于此”,“仁者丹心”“悬壶济世"是对医者的极高评价。这反映了中医(    )
    A . 浸润了儒家文化的价值观 B . 以社会教化为主要追求 C . 受到封建伦理道德的约束 D . 以儒家思想为理论基础
  • 5. 纵观鸦片战争的前因、过程及后果,不难看出,鸦片并非战争的全部。鸦片并不是英国人带来中国的,它早就在中国存在巨大市场。不是鸦片导致腐败,而是腐败造就了鸦片市场;反过来,鸦片又进一步加重腐败。作者强调了(    )
    A . 鸦片贸易在中国的发展 B . 英国为侵略中国制造借口 C . 贸易争端是鸦片战争的根源 D . 清政府的腐败对鸦片战争的消极影响
  • 6. 《政治周刊》于1925年12月5日在广州创刊,为国民党中央宣传部主持出版的中央级机关报,毛泽东担任第一任主编,自第五期起先后交由共产党人沈雁冰、张秋人主持编辑。由此可知(    )
    A . 中国共产党成立 B . 国民大革命正在进行 C . 中国共产党掌握了革命的领导权 D . 国共合作抵抗日军
  • 7. (2022·邓州一模) 全中国同仇敌忾,真正做到了“地无分南北、人无分老幼”,都投入到抗日的伟大洪流中。用郭沫若的话来说,那就是“整个武汉沸腾起来了,也带动全国沸腾起来了”!这主要体现了武汉会战(    )
    A . 标志着全民族抗战的开始 B . 是抗战以来正面战场最大的胜利 C . 进一步坚定了中国人民的抗战意志 D . 促进了抗战相持阶段的到来
  • 8. 1926年,大兴车行开始聘请2名日籍技工,购入进口钢管和接头,正式进行自行车架的组合、焊接和油漆,配以部分进口零部件组装成红马、白马牌自行车销向市场,这是最早的国产自行车。材料体现了(    )
    A .   中国近代民族企业发展依赖外国技术 B . 中国交通运输近代化起步较晚 C . 中国第一辆自行车出现在1926年 D . 抗日战争冲击了中国近代企业
  • 9. “中国从1842年鸦片战争兵败以后,从来没有真正打胜过一次对外战争,抗战也只是‘惨胜’而已。中共却能把世界最强大的军队打到必须讲和,这实在令全世界刮目相看。”材料说明抗美援朝(    )
    A . 使祖国大陆获得统一 B . 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C . 促进了中美关系的正常化 D . 打击了美国的霸权主义
  • 10. 到1983年初,全国农村已有93%的生产队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粮食总产量从1978年的6 595亿斤,增至2013年的60 194万吨。这表明(    )
    A . 农业是国民经济恢复的基础 B . 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初现成效 C .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适应生产发展 D . 对外开放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 11. 《查士丁尼法典》要求“人人都应安分守法”,否则,要依法给予严厉制裁;法典还特别强调奴隶必须听命于主人的安排,不许有任何反抗。这主要反映出(    )
    A . 法典强调皇权至高无上 B . 法典促使人人平等的法治社会形成 C . 奴隶只要守法就可以获得公民权利 D . 法典实质上维护奴隶主阶级的利益
  • 12. 公元前334年,马其顿王亚历山大率军进攻波斯,开始了亚历山大东征,历时十年,建起地跨欧、亚、非三洲的亚历山大帝国。许多希腊人移民到了西亚,希腊文明与东方文明获得了直接交流和融合的机会。从中可以得出的历史结论是(    )
    A . 和平交往促进了文明的交融 B . 人类文明发展的动力源于战争 C . 战争使文明消亡 D . 暴力冲突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文明的交融
  • 13. 这种生产直接面向市场,由“商人直接支配生产”,手工业者失去了对生产资料的所有权,也不再与市场发生直接联系。这反映了14世纪欧洲(    )
    A . 成为世界的中心 B . 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 C . 资产阶级革命成为潮流 D . 资产阶级统治地位的确立
  • 14. 彼特拉克(1304—1374)的《歌集》反映出其内心的矛盾:热爱生活和自然,渴望人间的幸福,追求爱情和荣誉,但不能和宗教传统及禁欲主义思想决裂。诗作反映了彼特拉克(    )
    A . 重视标新立异 B . 追求人性解放 C . 反对君主专制 D . 抛弃宗教信仰
  • 15. 1653年4月30日,克伦威尔发动政变,解散议会。12月16日,他正式宣布自己就任英格兰、苏格兰和爱尔兰的“护国主”,英吉利共和国时代结束。克伦威尔这一行为反映了(    )
    A .   封建专制统治的恢复 B . 英国民主道路的艰难曲折 C .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失败 D . 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 16. 广大人民自革命以来曾信仰过人权理论、立宪制度……但是自己的处境并未由此而得到明显改善……一批批革命者、领袖人物被送上断头台……希望局势能稳定下来……督政府在对外战争中迭遭失败也需要有更强大的政权和军事力量来应对战局……1799年战功卓著的拿破仑·波拿巴的到来受到了普遍的欢迎!这段话印证了(    )
    A . 时势造英雄 B . 英雄造时势 C . 思想解放促使法国大革命爆发 D . 拿破仑·波拿巴打败了反法联盟
  • 17. 据统计,1861年后的30年间,俄国的粮食产量增加了三分之二。在此期间,农村社会分化加剧,一部分农民成为富农,更多的农民却更加贫困,不得不依靠出卖劳动力为生。富农购买了越来越多的土地,雇佣贫雇农,采用新式农具,经营资本主义农业。材料反映了(    )
    A . 彼得一世改革开启了俄国的近代化 B . 农奴制改革促进了俄国资本主义发展 C . 俄国发展成为资本主义强国 D . 农奴制改革导致俄国走向衰落
  • 18. 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为了取得胜利,参战各国都将最新研制的武器装备投入战场。交战国在战争中使用了很多新式武器装备,如坦克、潜艇等。从材料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
    A . 战争推动科技发展 B . 科技发展推动战争爆发 C . 科技加剧了战争的残酷性 D . 坦克加速了一战的结束
  • 19. 1921年,瞿秋白出访苏俄,他记录道,俄国与国外通商是政府的专利。英国已经签约,德国就在这几天内,其余边境各小国及意大利……都已结通商关系。材料表明当时苏俄(    )
    A .   建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 B . 实行了新经济政策 C . 与西方国家建立外交关系 D . 开始进行工业化建设
  • 20. 罗斯福在就职演说中说:“我们的首要任务是给人民工作,这项任务部分地可以由政府直接招雇,像战时紧急状况那样,通过雇用这些人员来完成急需的工程……”这体现了(    )
    A . “以工代赈”成效显著 B . 国家干预经济 C . 社会保障体系建立 D . 政府加强对工业的指导
  • 21. 下表是关于中国印刷术的相关记述。据此能够得出的历史结论是(    )

    记述

    出处

    “剑南、两川及淮南道,皆以版印历日鬻于市。每岁司天台未奏颁下新历,其印历已满天下。”

    [唐]冯宿《禁版印时宪书奏》

    “玄奘以回锋纸印普贤像,施于四众,每岁五驮无余。”

    [后唐]冯贽《云仙散录》

    “镂板刻书,意在流传,然经书史籍,初无版行。而历日字书,通俗浅陋之书,需之者众,故先有雕板。”

    [民国]王修《版本述》

    A . 印刷术推动中外思想文化发展 B . 政府支持印刷术的技术革新 C . 文化传承与创新有赖于印刷术 D . 雕版印刷术顺应了社会需求
  • 22. (2023八上·从江开学考) 张华同学在撰写历史小论文时以下面表格内容作为支撑,他的论文标题最有可能是(    )

    国别

    强租租借地

    “势力范围”

    德国

    胶州湾租借地

    山东

    沙俄

    旅大租借地

    长城以北、新疆、东北

    法国

    广州湾租借地

    广东、广西、云南

    英国

    九龙租借地、威海卫租借地

    长江流域

    日本

    福建

    A . 《炮口下的中国1840》 B . 《师夷长技以自强》 C . 《中国蛋糕1897》 D . 《揖美追欧的失败》
  • 23. 15、16世纪西欧各国一系列航海探险后,世界出现了下图所示现象。与该现象相关的最早的航路是(    )

    A . 哥伦布开辟的新航路 B . 迪亚士开辟的新航路 C . 达·伽马开辟的新航路 D . 麦哲伦船队开辟的新航路
  • 24. 下图所示是1750—1870年英国城市人口与农村人口的比例的变化情况,观察下图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

    A . 工业革命推动城市化进程 B . 人民生活水平提高 C . 工业革命推动人口增长 D . 城市基础设施不断完善
  • 25. 下表所示为苏俄(联)1913—1925年粮食作物产量。1921—1925年粮食作物产量持续增长的主要原因是(    )

    1913年

    1921年

    1923年

    1925年

    粮食作物产量(亿普特)

    39.79

    22.13

    34.55

    44.24

    注:1普特=16.8千克

    A . 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 . 实行新经济政策 C . 形成苏联模式 D . 赫鲁晓夫进行了改革
  • 26. 马歇尔计划提出后,中国、苏联、英国三国漫画家创作了以下体现本国态度的漫画。其中体现当时英国态度的是(    )

    A . A B . B C . C D . D
  • 27. 下列图片共同反映的主题是(    )

    刻有文字的甲骨    利簋及铭文      纸本地图

    A . 文字的演进历程 B . 书写材料的变化 C . 造纸技术的进步 D . 手工业技术高超
  • 28. 下列三幅图片共同反映了(    )

     鹳鱼石斧图彩绘陶缸   唐三彩         宋代冰裂纹大碗

    A . 生活用品的发展 B . 古代精湛的绘画技艺 C . 陶瓷制作的发展 D . 工艺品制作水平高超
  • 29. 下列图片呈现的内容反映的共同主题是(    )

       宋蹴鞠铜镜   宋歌舞散乐壁画        急递铺令牌

    A . 发达的中外交通 B . 丰富的社会图景 C . 宋代的市民生活 D . 先进的宋元科技
  • 30. 下列图片共同反映了(    )

    张仲景与《伤寒杂病论》 孙思邈与《千金方》 李时珍与《本草纲目》

    A . 中原文明,源远流长 B . 中医药学,博大精深 C . 科技成就,灿烂辉煌 D . 河南文化,历史悠久
  • 31. 下列图片反映了近代中国(    )

    民国时期的上海街景  上海南京路上的行人  辛亥革命后军警为行人剪辫子

    A . 思想观念的转变 B . 教育文化事业的进步 C . 社会生活的变化 D . 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 32. 年代尺有助于我们了解事件的先后顺序和时代主题。下面是一位同学设计的年代尺,这位同学探究的主题是(    )

    A . 侵略与反抗 B . 敌后战场的抗战 C . 新民主主义革命 D . 工农武装割据
  • 33. 某班同学进行研究性学习,学习的内容有“法兰克王国”、“庄园法庭”、“自由和自治的城市”、《查士丁尼法典》等。他们学习的主题是(    )
    A . 古代亚非文明 B . 古代欧洲文明 C . 封建时代的欧洲 D . 封建时代的亚洲国家
  • 34. 下列图片反映的重大历史事件体现了当时世界的发展潮流,这一潮流是(    )

    图1 林肯在战场上  图2 贵族宣读  图3 明治维新时

    “解放”农奴的法令  期的小学课堂

    A . 资产阶级革命 B . 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 C . 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 D . 资本主义制度的扩展
  • 35. 归纳主题是学习历史的一种重要方法。万隆精神、“非洲年”、巴拿马收回运河区全部主权等史实反映的主题恰当的是(    )
    A . 拉美的独立运动 B . 亚非拉的奋起 C . 冷战中的对峙 D . 经济全球化
二、材料型非选择题
  • 36.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至于三纲五常,为中国之大教,足下谓西夷无之矣,然以考之则不然。东西律例,以法为宗。今按法国律例,民律……第三百七十一条云:“凡一切子女,无论其人何等年岁,须于其父母有恭敬孝顺之心”……第二百一十三条云:“人为妇者,应为其夫者所管属。”

    ——康有为

    材料二: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们认为,中国所以危,民主和科学所以不能实现,是由于封建伦理道德没有扫除……陈独秀尖锐地指出:以孔子学说为代表的封建伦理道德,阻碍了中国人民觉醒和社会进步。李大钊发表文章指出,孔子是“数千年前之残骸枯骨”“历代帝王专制之护符”“保护君主政治之偶像”。……对于不合时宜的旧道德,“虽冒毁圣非法之名,亦所不恤矣”。

    材料三:“文明交流互鉴,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和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动力”,“中华民族是一个兼容并蓄、海纳百川的民族,在漫长历史进程中,不断学习他人的好东西,把他人的好东西化成我们自己的东西,这才形成我们的民族特色”。

    1. (1) 依据材料一,指出资产阶级维新派对儒家思想的认识,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目的是什么。
    2. (2) 依据材料二,指出随着资产阶级革命的深入及民主共和思想的传播,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是如何评价儒家思想的。
    3. (3) 依据材料三,指出应该怎样对待人类文明成果。综合以上材料,指出中国人对待西方思想经历了怎样的过程。
  • 37.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20世纪50年代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由此开始了中华民族在社会主义道路上实现伟大复兴的历史征程。……经过20多年的探索和建设,以十一届三中全会为起点,找到了一条符合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中华民族又一次发生了历史性巨变。

    材料二: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指出:“建立中国共产党、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推进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五四运动以来我国发生的三大历史性事件,是近代以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三大里程碑。”

    材料三: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作出如下决定:……必须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有力保证。

    1. (1) 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举出两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过程中的大事。
    2. (2) 依据材料二,指出中国现代史上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里程碑指的是什么。简述中国梦的内涵。
    3. (3) 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写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思想理论基础。谈谈你能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做什么。
  • 38.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旧中国的工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只占很小的比重,1949年现代工业产值只占工农业总产值的17%左右,而且发展极不均衡,仅有的一点工业基本上集中在沿海城市和地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毛泽东感慨地说:“现在我们能造什么?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壶,能种粮食,还能磨成面粉,还能造纸,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

    材料二:工业文明时代是一个“机器时代”。火车、汽船取代了马车、牛车和帆船;喧闹、拥挤、快节奏生活的城市取代了宁静、闲散的乡村,汽笛长鸣盖过牧笛田歌,绿草地被黑煤屑污染,蓝色天空布满暗灰色的阴霾。

    材料三: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中华民族向来尊重自然、热爱自然,绵延5 000多年的中华文明孕育着丰富的生态文化。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

    1. (1) 根据材料一,指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我国面临一种怎样的经济形势。结合所学知识,针对这种情况我国采取了什么措施?有什么突出特点?
    2. (2) 根据材料二,分析初步实现工业化对中国产生的影响。
    3. (3) 综合上述材料,你有什么认识?
  • 39.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868年3月,明治政府颁布《五条誓文》,内容包括:一、广兴会议,万事决于公论;二、上下一心,盛行经纶;三、官武一体,以至庶民,各遂其志,毋使人心倦怠;四、破除旧来之陋习,一本天地之公道;五、求知识于世界,大振皇国之基础。

    材料二:二战后,美国占领日本,对日本政治、经济和教育等方面实行了“民主化”改革。改革从修改宪法开始,日本政府修改《明治宪法》,公布了新的《日本国宪法》,新宪法规定日本永远放弃战争和战争手段。通过修改宪法,改革了日本的政治制度。同时,还在教育制度和经济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改革。

    材料三:日本是缺乏资源的国家,是教育作用于开发人的脑力、心中的智慧资源和文化资源的。这是今天日本在经济上、社会上获得发展的原动力。

    1. (1) 结合材料一及所学知识,概括明治维新的特点。
    2. (2) 结合材料二、三及所学知识,分析日本二战后迅速崛起的因素。
    3. (3) 综合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日本的发展历程有哪些值得我国吸取的经验。
  • 40.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二战临近结束时,这种共同的危险促成的合作开始动摇。合作者们为了各自心目中的国家利益宁愿牺牲团结。因此,随着和平的到来,大同盟内部不和而分裂了,两三年内便被时常想要变成热战的冷战所取代。

    材料二:“一道铁幕已经在整个欧洲大陆降下。‘和平鸽无法穿越这道铁幕,世界被划分为东方和西方’。”

    材料三:战后欧洲合作与发展,是一个让人心动的选项。合作是从……这两个欧洲中西部面积最大的国家开始的,这两国是宿怨深厚的邻居,在二战前的1 100多年中,他们一共打了200多场战争,平均5年就开战一次。……历史给这两个持续对抗了几个世纪的国家两败俱伤的惨痛教训,也启迪了他们相逢一笑泯恩仇的政治智慧。

    1. (1) 根据材料一、二,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材料二中“东方和西方”的核心国家各是谁?两国关系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2. (2) 材料三中“相逢一笑泯恩仇”指的是哪两个国家?结合所学知识,请举出反映20世纪两国的“仇”“和”的事例各一个。
    3. (3) 综合以上材料,回答影响大国关系的根本因素是什么。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