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浙江省湖州市长兴县2020-2021学年七年级下学期语文知识...

更新时间:2024-07-13 浏览次数:122 类型:月考试卷
一、积累(14分)
  • 1. (2021七下·长兴月考) 阅读下列语段,给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有读者说道:“我不止一次地在大街上、在公园里或在无轨电车上,听到许多青年朋友们在谈论着《红岩》,他们时而谈到威武不屈令敌人深①痛绝的许云峰,时而谈到坚韧倔强为革命事业qiè②而不舍的江姐,时而谈到勇敢沉着具有英雄气魄的成岗……《红岩》是生活的教科书,是共产主义的教科书,它以它澎pài③的艺术力量,感召着人们,鼓舞着人们……”

    ——周晓风《是什么让<红岩>长盛不衰?》(节选)(有删改)

  • 2. (2021七下·长兴月考) 古诗文名句默写。

    唐诗

    诗境

    诗句释义

    对应诗句

    诗中有画

    月华如水,涤荡胸怀,有明月相伴,又怎会孤独?

    。王维《竹里馆》

    诗中有音乐

    笛声中的《折杨柳》,唤起对故土的强烈相思。

    。李白《春夜洛城闻笛》

    诗中有思念

    回望故园漫漫路,想到远隔的亲人,忍不住泪雨滂沱!

    。岑参《逢人京使》

    诗中有哲理

    看似在揶揄没有百般红紫的花木,但这其实是一种更深层次的赞许啊!

  • 3. (2021七下·长兴月考) 下列有关文学文化常识中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 . “在20世纪人类历史上,这可能是最重要的、影响最深远的巨大转变。”本句表达了作者对邓稼先强烈的肯定、赞美,两个“最”字作为介词起到很大作用。 B . 闻一多,是诗人、学者、民主战士。代表作有诗集《红烛》、《烙印》,学术著作《唐诗杂论》、《神话与诗》等。 C . 文言文中的称谓语非常丰富,有自称、对他人的爱称、敬称等。“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这里的“大兄”是对他人的爱称。 D . 光未然写《黄河颂》时,正值日寇铁蹄践踏华夏大地。英勇的中华儿女奋起反抗,《黄河颂》赞颂黄河雄浑磅礴,也赞颂中华民族的英勇气概!
二、阅读(43分)
  • 4. (2021七下·长兴月考) 名著阅读——《骆驼祥子》

    老舍先生的《骆驼祥子》中描写了一些女性的生活和遭遇,请你结合她们的相关经历谈谈老舍先生的创作意图。

  • 5. (2021七下·长兴月考) 文学类文本阅读

    敦煌的女儿——樊锦诗

    陈娟

    1962年8月,北大学子樊锦诗愿望成真——系里安排她去敦煌实习。这是她第一次去敦煌,一路上都在畅想,想象风度翩翩的常书鸿先生,想象如世外桃源般的敦煌。可一下车就傻了眼,眼前的常先生穿一身洗旧了的“干部服”,一双布鞋,一副眼镜,“一个鼎鼎大名的艺术家怎会这么土!”那里的生活更是想象不到的艰苦,住破庙泥屋,没电没水,上一个厕所都要跑很远。

    唯一令人欣慰的是洞窟里那些壁画和彩塑。整整一个星期,人称“活字典”的史苇湘先生带着他们几个北大学生,攀援着被积沙掩埋的崖壁,一个洞窟一个洞窟地看过去。从北凉、北魏,到隋唐的山水、人物、建筑,从伏羲、女娲到力士、飞天。樊锦诗至今还记得第一次进洞窟时的情景,“洞中的温度远比我想象的要低,我感到一股刺骨的寒气从地下蔓延上来。然而看着洞窟四壁色彩斑斓的壁画,我就忘记了寒冷”。那一年,她24岁是一个朝气蓬勃、对未来充满遐想的青年学子。

    这次实习使她此后的人生都与敦煌连在一起。第二年,樊锦诗被分配到敦煌工作。当时的她虽有些不情愿,但真正面临抉择时,樊锦诗又和许多年轻的大学生一样,天真而坚定:只要是国家需要,就愿意无条件地服从。她背起大包,戴着草帽,坐火车、转汽车,历经三天三夜,回到敦煌。这一去就再也没有离开。

    一晃57年过去, 樊锦诗依然是初到敦煌时的短发,只是青丝变白发。

    1958年,她考上北大历史系时,偶然听到学长们讲考古,觉得很神秘、有趣。于是,她就成了一名考古专业的学生。

    后来,到研究所,樊锦诗牢记历史学家、考古专家苏秉琦、宿白两位老师的嘱托,第一项工作就是和其他几位同事一起撰写敦煌第一部考古调查报告。她每天睁开眼就往洞窟里钻,跟着先生们爬“蜈蚣梯”——一根绳子直上直下吊着,沿绳一左一右插着脚镫子。每次爬她都心惊胆战,在梯子上左摇右晃。

    刚到敦煌,一不工作她就胡思乱想,想上海、想北京、想爱人,有一种巨大的孤独感和失落感,“这种失落一直会把我拽向忧郁的深渊,有好几次都想离开”。为了抗拒这个深渊,她学着遗忘,将姐姐送的小镜子藏到行李包中,不再每天照镜子。她渐渐习惯了宿舍没有地板的泥地,习惯了用报纸糊起来的天花板,习惯了半夜里老鼠掉在枕头上,然后爬起来掸掸土,若无其事继续睡。第二天只要一走进石窟,所有的孤独和不快全都忘了。

    3年后,考古报告草稿初成,但“文革”来了,研究工作被迫中断。“文革”十年动乱结束不久,樊锦诗被任命为敦煌研究所副所长,她就开始做莫高窟的“科学记录档案”——为每一个窟编制一本档案。

    20世纪80年代末,樊锦诗到北京出差,一个偶然的机会,有人在电脑上给她展示图片。她茅塞顿开:壁画也可以进行数字化保存。此后,敦煌便行走在数字化的道路上。

    樊锦诗一生不喜名誉,谈及个人成就,她说:“要不是敦煌,人家知道我是谁?那不是我的荣誉,那是敦煌的荣誉。”她在别人眼里,甚至称得上“抠门”。只要去北京出差,就住在景山公园后的一个地下室招待所,连那里的服务员都认识她,称她是“住在地下室里级别最高的名人”。

    敦煌研究院是一片灰色平房,两层楼高,孤零零地矗立在戈壁滩上。它与莫高窟隔着一条宕泉河,宕泉河畔有一片墓地,安葬着常书鸿、段文杰等莫高窟人。每天下午5时20分,最后一班旅游车载着游客离开莫高窟。除了研究院,方圆20里内就没有人烟了。

    每当苦闷和烦恼时,樊锦诗都会从研究院内走去第158窟看一看。第158窟内的佛床上,卧着莫高窟最大的释迦牟尼涅槃像。1200 多年来,始终从容不迫、宁静坦然地面对着朝圣者。一走进这里,她的心就格外宁静,有一种回家的感觉。

    “如果心灵一直在流放的路上,就犹如生活在漫漫长夜中;敦煌就是我心之归处。

    选自《环球人物》(有删改)

    1. (1) 结合文章内容,补充完整下列的人物资料卡。

      敦煌女儿——樊锦诗人物资料卡

      出生年月

      樊锦诗,女,汉族,中共党员,浙江杭州人,1938年7月出生于北平。

      人物大致经历

      ,樊锦诗考上北大历史系,因兴趣转为考古专业学生。

      1962年8月,北大系里安排她到敦煌实习。

      1963年,樊锦诗被分配到敦煌工作。

      1965年,②

      1976年文革动乱结束,被任命副所长后为莫高窟做“科学记录档案”。

      20世纪80年代末,③

      至今,仍在敦煌守候、研究、奉献。

    2. (2) 根据下面的小贴士完成表格中的内容。

      批注是我国文学鉴赏和批评的重要形式和传统的读书方法。批注的对象可以是词、句,也可以是段、篇,还可以从语言特点、表达效果、人物形象、层次结构、艺术手法等多个角度进行鉴赏评价或质疑问难。

      批注的方法可以是理解意思、含义、作用,可以是写感想、鉴赏评价、质疑联想,也可以是为某个内容做补充。

      文本内容

      批注设计

      她渐渐习惯了宿没有地板的泥地,习惯了用报纸糊起来的天花板,习惯了半夜里老鼠掉在枕头上,然后爬起来掸掸土,若无其事继续睡。

      请自选角度对本句进行批注:①

      她每天睁开眼就往洞窟里钻,跟着先生们爬“蜈蚣梯”——一根绳子直上直下吊着,沿绳一左一右插着脚镫子。每次爬她都心惊胆战,在梯子上左摇右晃。

      ②请你以此设计一个质疑式批注,并设置参考答案。批注:

    3. (3) 樊锦诗的成就其实也离不开许多人的帮助,请你根据文本找找这些人,并谈谈这些身上的哪些品质影响了樊锦诗。
    4. (4) “如果心灵一直在流放的路上,就犹如生活在漫漫长夜中,敦煌就是我心之归处。”樊锦诗以一腔热血将自己的青春以及人生的大部分时光都奉献给了莫高窟,她也曾因此获得感动中国年度人物,请你结合文本为她写一段颁奖词。 (100字以内)
  • 6. (2021七下·长兴月考) 非文学性文本阅读

    [材料一]古人的生活面貌如何,除了正史、野史笔记中有一些记载外,其余多存于书画、壁画,而在古墓中也会保存很多。更不用说,古人信奉“事死如事生”,很多时候会在古墓中“复原”生前生活场景,更是成为了今天人们了解古人生活的极其珍贵的“第一手资料”。而考古的价值也正在于此。

    所以,更多时候,如果想要见识到古代人们的生活场景、文化场景,博物馆几乎已经成为了最后的可能之地。历史的意义正在于鉴古知今,而考古在此过程中承担着重要的职责。所以,在做好对现有古墓及古代文化遗址等抢救性发掘的同时,还要尽力做好相关研究。要知道,这些都是人类文化的宝贵财富。

    [材料二]正在上海博物馆举办的年度大展“春风千里——江南文化艺术展”,用精心遴选的197件艺术品展现文物里的江南风景。

    何处是江南?何以话江南?江南的精神是什么?江南文化的源流在哪里?文物是历史的载体,随着展览次第呈现的江南风物,观众得以信步千年,推开一扇通往江南文化深处的窗,由此,也得以更清晰地理解长三角的文化性格,眺望新时代江南文化的新发展。

    在文物中重读“江南”,体味“江南意象”,便能理解:江南,不仅仅是一个地域概念,更是基于一定地域基础上的文化共同体。

    [材料三]

    浙江省博物馆微博截图

    浙江省博物馆微博内容

    微博下部分网友评论

    1. (1) 根据以上三则材料,下列选项中正确的一项是(  )
      A . 很多时候古墓中因为可以“复原"墓主生前的生活场景,于是古墓便成为今天人们了解古人生活的极其珍贵的唯一资料。 B . 许多考古文物最终会放置在博物馆,因此想要见识到古代人们的生活场景、文化场景,博物馆是最后的可能之地。 C . 在“春风千里一一江南文化艺术 展”中,通过文物解读,可以理解为江南不仅是一个地域概念,更是基于一定地域基础上的文化共同体。 D . 3月8日浙江省博物馆开展的“丽人行”展览,通过数字化手段铺展部分古代女性的生活,因为是云展览,只能通过电脑上网才能观看。
    2. (2) 根据材料三中网友们的评论,请你谈谈“丽人行”展览有哪些现实意义?
    3. (3) 如今我们有手机、电脑等各种电子设备,我们可以有许多消遣、娱乐方式。考古对我们的生活还有意义吗?请根据以上三则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 7. (2021七下·长兴月考) 古诗文阅读

    王冕好学

    王冕者,诸暨人。七八岁时,父命牧牛陇上窃入学舍听诸生诵书。听已,辄默记。暮归,忘其牛。或牵牛来责蹊田者。父怒,挞之,已而复如初。母曰:“儿痴如此,曷不听其所为?”冕因去,依僧寺以居。夜潜出,坐佛膝上,执策映长明灯读之琅琅达旦。佛像多土偶,狞恶可怖;冕小儿,恬若不见。

    安阳韩性闻而异之,录为弟子,学遂为通儒。性卒,门人事冕如事性。时冕父已卒,即迎母入越城就养。久之,母思还故里;冕买白牛驾母车,自被古冠服随车后。

    选自《元史·王冕传》

    【注释】①蹊田:践踏田地,指踩坏了庄稼。②曷:hé,同“何”,为什么。③策:通“册”,指书册。④通儒:大学问家。

    1. (1)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

      ①父命牛(

      牵牛来责蹊田者(

      ③冕去(

    2. (2) 请用“/”为下列句子断句,限断两处。

      父命牧牛陇上窃入学舍听诸生诵书。

    3. (3) 王冕是当时著名的画家、诗人,你从上文中得到哪些启发?请结合文本以及你的生活经验谈谈你的体会。
  • 8. (2021七下·长兴月考) 古诗鉴赏

    观书

    明·于谦

    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

    眼前直下三千字,胸次全无一点尘。

    活水源流随处满,东风花柳逐时新。

    金鞍玉勒寻芳客 , 未信我庐别有春

    【注释】①金鞍:饰金的马鞍。玉勒:饰玉的马笼头。此泛指马鞍、笼头的贵美。②庐;本指乡村一户人家所占的房地,引申为村房或小屋的通称。这里指书房。

    请从修辞的角度思考,在首联或颔联中任选一联进行赏析。

三、写作(40分)
  • 9. (2021七下·长兴月考) 按要求写作。

    温暖是一个能让人感受到温度的词汇,在你的成长历程中,一定出现了一些给你温暖的人。这些人可能是你的亲人,可能是朋友,也可能是来自一些书籍的人物。请你回想那些曾经给过你温暖感受的人,自拟标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②不少于500字;③文中不得出现含有考生真实信息的人名:校名、地名等。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