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一 天津通商后不出十年,租界里中国人的时髦打扮已变成“短衫窄裤,头戴小草帽,口衔烟卷,时辰表链,特挂胸前”。甲午战争前,即使是内地甚至某些乡村,日用洋货也有所流行,洋货成为某些人生活的必需品。
材料二 中国的传统文化自汉以来,一直被我们认为是世界上最好的文化,但是到了晚清出现千年未有之文化危机……从晚清开始,中国社会就是一个不断重建文化自信心的过程,这种文化自信心的建设包括物质层面.制度层面和精神层面。
材料三 从19世纪后期到20世纪初期现代化(即是“近代化”)历史来看,实际历史上呈现出的,是不同时期的中国人……通过自觉或不自觉的试错的方式,来试图接近这一历史性目标。
材料一 1862年,清政府设立京师同文馆,培养翻译人才。后又增设天文算学馆,培养数学、天文等科学人才。京师同文馆是中国最早引入西方的课程体系,所以它被视作中国近代学校的发端,同时也是我国近代高等教育的发轫。到甲午战争前夕,清政府共创办各类新式学校三十多所。
——摘编自夏金元《近代中国高等教育的嬗变》
材料二 1809 年洪堡出任普鲁士公国(德国的前身)的内务部教育大臣。他依据“学术自由”与“教学与研究统一”的理念创办柏林大学,而当时正值普鲁士在普法战争中失利不久。洪堡的教育理念成为以后德国大学改革的指导思想,柏林大学成为近代大学的典范,影响着欧洲近代高等教育。19 世纪下半期以后,随着技术高等学校的出现,德国在校大学生人数增长迅速,大学教育呈现大众化趋势。
——摘编自邢来顺《略论 19 世纪德国教育的发展趋势》
材料一 19世纪中期的俄国,封建农奴制经济占统治地位,地主不愿使用机器,致使农业歉收.荒年频繁。在克里木战争中,俄军步枪射程只有西方军队的三分之一,俄国用帆船来对付英法的汽船。农奴被土地束缚,不能自由迁徙和务农经商。农村贫困落后,农奴购买力低.生产效率低下。
材料二 在俄国反对拿破仑的战争中,一些青年军官感受到了西欧国家的发展与进步,为推翻落后的农奴制和专制统治,积极宣传民主思想,1825年12月发动武装起义,结果起义失败。1825-1855年俄国农奴不堪忍受压迫,先后发动反抗暴动500多次。基于对农奴制度弊端的清醒认识,1861年沙皇亚历山大二世颁布废除农奴制法令,通过自上而下的改革,促使社会各方面出现了新的气象,推动俄国走上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
材料三 俄国诗人普希金在1817年的《自由颂》中写道:“战栗吧!世间的专制暴君,无常的命运暂时的宠幸!而你们,匍匐的奴隶,听啊,振奋起来,觉醒!”
材料一:在一战发生前的1870年至1913年间,恰恰是一波经济全球化的大发展期。这波全球化的动力是英国,(在英国)打通世界边边角角的同时,也使一大批“新兴国家”如美国.德国.日本崛起,而英国的全球领导地位日益削弱。在全球秩序逐渐陷入瓦解的情况下,世界却缺少新的领导者来维护基本秩序。1914年秋,正当一个又一个欧洲国家卷入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大屠杀之际,英国外交大臣格雷评论道:“灯光正在整个欧洲熄灭。”
材料二:一位参加和会的代表说:“我们初来巴黎时,对即将建立新秩序满怀信心。离开时,则已觉悟,新秩序不过是比旧秩序更加纠缠不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