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A.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 B.只能证明二氧化碳不能燃烧不支持燃烧 | C.水吸收铁丝燃烧放出的有毒气体 | D.检验氢气纯度 |
选项 | 实验目的 | 方法 |
A | 除去氯化铁溶液中的氯化铜 | 加入过量Fe粉,过滤 |
B | 除去C粉中的MnO2 | 加入足量双氧水。溶解、过滤 |
C | 鉴别NaOH、NaCl、NH4NO3三种固体 | 分别加水溶解,测温度 |
D | 除去CO2中的CO | 点燃 |
实验操作 | 现象 | 结论 | |
A | 将铁钉和铝片长久暴露在空气中 | 铁钉易生锈,铝片没有明 显变化 | 铁的金属活动性比铝强 |
B | 向收集满CO2的软塑料瓶中加入 约1/3体积的NaCl溶液,旋紧瓶盖,振荡 | 塑料瓶变瘪 | CO2能与NaCl反应 |
C | 某固体样品与熟石灰混合后研磨 | 有刺激性气味气体生成 | 固体样品含有铵根离子 |
D | 将燃着的木条伸入集气瓶中 | 木条熄灭 | 瓶中气体为CO2 |
⑴取少量该固体样品,加入足量水,完全溶解,得到无色溶液a。
⑵取少量a溶液于试管中,向其中滴加少量硝酸铁溶液,产生红褐色沉淀。
⑶另取少量a溶液于试管中,向其中滴加少量的氯化钡溶液,产生白色沉淀。
据此推断,该固体物质中一定含有(写化学式,下同);请写出步骤(3)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确定可能含有的成分是否存在,以无色溶液a为原料,依次需要用到的试剂为: 。
①在充满氨气的试管中放入用石蕊染成紫色的干燥纸条,无明显现象。
②根据如图实验推理:挤压胶头滴管,使滴管中的水进入广口瓶,打开止水夹,烧杯中的水进入广口瓶。NH3进入水中(填“是”或“否”)发生了化学反应,推理的证据是。
③在甲、乙中分别画出打开止水夹前、后,广口瓶中气体组成的微观示意图;在丙中画出打开止水夹后广口瓶溶液中自由移动的离子。
方案 |
原料1 |
原料2 |
预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依据的反应规律 |
① |
溶液 |
|
| 可溶性盐和可溶性碱反应生成新盐和新碱,生成物中有沉淀。 |
② |
|
|
|
|
②C装置和B装置比,优点是。
I.溶解II.过滤III.(填操作名称)
上述三个步骤中,用到的可以直接加热的仪器(玻璃棒除外)是,当时停止加热,该仪器在温度较高时取下需在实验桌上。常温下,粗盐溶解的步骤如图1所示,从节约能源和提高产率的角度分析,图1中所需水的最佳体积是mL。(提示:水的密度为1g·mL-1;常温下,100g氯化钠饱和溶液中含有氯化钠25g)
实验1:20℃,钛电极间距1cm,电压10V,1L氯化钠溶液,通电一小时。
实验编号 |
1-1 |
1-2 |
1-3 |
1-4 |
1-5 |
1-6 |
NaCl溶液浓度 |
1% |
2% |
3% |
4% |
5% |
6% |
有效氯含量/(g/L) |
3.5 |
3.8 |
3.9 |
4 |
3,9 |
3.7 |
实验2:1L4%氯化钠溶液,通电1小时。
实验编号 |
温度/℃ |
电压/V |
钛电极间距/cm |
有效氯含量/(g/L) |
2-1 |
20 |
20 |
1 |
8.4 |
2-2 |
30 |
20 |
1 |
8.0 |
2-3 |
40 |
20 |
1 |
7.8 |
2-4 |
20 |
20 |
0.5 |
8.2 |
2-5 |
20 |
20 |
1.5 |
8 |
①设计实验2-1、2-4、2-5的目的是。
②由实验2可知,请写出一条有效氯含量随影响因素变化的规律是。
③能证明电压对有效氯含量有影响的实验是(填实验编号)。
已知Cd(SO4)2溶于水。回答下列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