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历史与社会(人文地理)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八年级下册 /第八单元 19世纪中后期的近代中国 /综合探究八 结识近代中国最早“开眼看世界”的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历社八下综合探究八 结识近代中国最早“开眼看世界”的人 同步...

更新时间:2021-06-03 浏览次数:144 类型:同步测试
一、单选题
  • 1. (2020八下·镇海期末) 近代中国率先“开眼看世界”的中国人为当时中国社会打开了一扇眺望世界的窗户,下列属于“开眼看世界”的著作有( )

    ①《农政全书》②《天工开物》③《四洲志》④《海国图志》

    A . ①② B . ②③ C . ②④ D . ③④
  • 2. (2020八下·丽水期末) 鸦片战争后,一些爱国的知识分子开始重新审视当时的中国与世界。下列历史人物的共同追求和特点有(    )

    ①沉浸在“天朝上国”的美梦中.

    ②都想帮助国人重新认识外部世界

    ③对国家前途命运充满忧患意识

    ④让全体中国人突破了狭隘的世界观

    A . ①② B . ①④ C . ②③ D . ③④
  • 3. “他在唾骂声中出使,又在唾骂声中回国”,“他不融于时代的主流,他也不肯随俗浮沉”,面对个人命运的坎坷,他依然自信“流传百代千秋后,定识人间有此人”。他就是近代中国第一位驻外使臣(    )
    A . 魏源 B . 郭嵩焘 C . 林则徐 D . 容闳
  • 4. 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是(  )
    A . 严复 B . 容闳 C . 魏源 D . 康有为
  • 5. 1872年到1875年,清政府每年派30名幼童赴美国留学。这些留美学生回国后,绝大多数热心报国,成为栋梁之材。酝酿派遣留学生计划多年,并成功促成此事的是( )
    A . 魏源 B . 郭嵩焘 C . 林则徐 D . 容闳
  • 6. 它是我国第一部比较系统地介绍世界各国情况的著作,对于帮助人们开阔视野和了解世界有重要作用。它传入日本后,对日本的明治维新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该著作是( )
    A . 《四洲志》 B . 《使西纪程》 C . 《天演论》 D . 《海国图志》
  • 7. 1895年,某进步知识分子在报刊上连续发表政论文章,痛诋尊崇君主专制思想,而盛赞西方民主政治;指斥“秦以来之为君,正所谓大盗窃国者耳”,而人民才是国家的“真主也”。据此推知,该知识分子的观点为(    )
    A . 否定了中国君主专制制度 B . 宣传了西方民主共和思想 C . 是近代中国的启蒙思想家 D . 是资产阶级革命派的代表
  • 8. 魏源编著的《海国图志》说:“夷之长技有三:一战舰,二火器,三养兵练兵之法.”魏源对此三点极力推崇.这表明魏源的救国主张是(   )       

    A . 学习西方的先进军事技术 B . 主张学习西方先进的政治制度 C . 学习方式先进的思想文化 D . 进行资产阶级改革
  • 9. 郭嵩焘客观记述了驻外期间所见所闻,有分析西方长处的言论而不被当时人们接受的著作是(   )

    A . 《使西纪程》 B . 《四洲志》 C . 《海国图志》 D . 《盛世危言》
  • 10. 为了唤醒国人了解世界,挽救危亡,魏源于1842年写成《海国图志》,你认为下列不是魏源思想主张的是(     )​

    A . 总结鸦片战争战败的教训,提出了“优胜劣汰,适者生存”的观点。 B . 认为世界民族要平等相处,反对用“夷狄”来称呼西方文明发达国家。 C . 认为中国不是世界的中心,中国已经落后于欧洲。 D . 主张学习西方,开办工厂,制造轮船和枪炮。
二、材料分析题
  • 11.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十八世纪五十年代,中国清政府颁布了一项对西洋商人的管制条例,有下列重要规定: 在贸易期间,夷商每月八日、十八日、二十八日,才可到公园游玩;夷商不准坐轿;夷商不准直接晋见中国官员,有所请求时,应写妥呈文请洋行代转;夷商不准到街上购买东西;不准探听物价;不准买中国书籍。

    ──《中国人史纲》柏杨

    材料二:挽郭嵩焘:“鸿文硕学郁儒宗,才过古人,不掩其德;赤胆忠肝筹国是,谤满天下,无损于名”。

    ──清末学者 王先谦

    材料三:“关键性术语使用的变化雄辩地证实了在对西方理解过程中的这种进步。与西方有关的事务在(十九世纪)六十年代以前大体上称为‘夷务’,在七十年代和八十年代称为‘洋务’和‘西学’,在九十年代就称为‘新学’。”

    ──《剑桥中国晚清史》(下卷)

    1. (1) 从材料一可以看出当时中国人是怎么看待西方的?
    2. (2) 材料二挽联中赞誉了郭嵩焘的“赤胆忠肝筹国是”,请举例说明。挽联中的“谤满天下”又指什么?
    3. (3) 说说材料三中对“与西方有关的事务”的术语称呼变化的差别。这种变化说明什么?
    4. (4) 除了郭嵩焘外,请你再举一位近代“开眼看世界”的中国人并说说其对西方的认识是怎样领先时代的。(本题也可以这样设问:除了郭嵩焘、魏源、林则徐、容闳外,请你再举一位近代“开眼看世界”的中国人并说说其对西方的认识是怎样领先时代的。)
  • 12. (2018八下·三门期末) 区域联系日益密切是历史发展的趋势。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早期的“西学东渐”,尤其是引入西方文艺复兴以后的科学技术,在中西文化交流史上具有积极意义。不少中国人藉此开阔了眼界,窥见一个原先全然无知的西方世界。

    ——王家范等主编《大学中国史》

    材料三:伏尔泰在他的工作室里挂了一幅孔子像,写过一部戏剧《中国孤儿》;而清朝统治者和士大夫固守华夷有别的观念,尽力阻止留学生计划,断言接受教育的中国学生纵能学成回国,非特无益于国家,并且有害于社会。1881年,清政府下令留学生一律调回国内。

    1. (1) 根据材料一的图1和图2,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表格。

      反映的历史事件

      主要代表人物

      事件的积极作用

      图1

      郑和

      图2

      新航路开辟

      开辟D航线:③

    2. (2) 阅读材料二,试举出早期“西学东渐”的一则事例,并说明它使“不少中国人藉此开阔了眼界”。
    3. (3) 从材料三中可知,中西方对于文明的交往的态度有什么不同?试简要说说这两种态度导致什么结果?
  • 13. 阅读材料,思考问题。

    材料一  道光帝对签订《南京条约》的原则性指示是“广东给过银两,烟价碍难再议……将香港地方暂行赏借,并许(允许)以闽浙沿海,暂准通市。该逆既来诉冤,经此次推诚(开诚布公)晓谕(使明白圣意),当可就我范围(应该可以懂得和尊重我方的立场)”。

    材料二  随着西学东渐,近代中国人逐渐认识到与外国交往的重要。在一系列战败之后,中国读书人逐渐被战胜者改变了思想方式,……对西方的认知,也从“夷务”到“洋务”再到“时务”,由贬义的“夷”到平等的“西”再到尊崇的“泰西”。说是天翻地覆的转变,也不为过。

    1. (1) 材料一反映了道光帝怎样的外交思想?

    2. (2) 写出你对材料中“西学东渐”的理解。

    3. (3) 由“夷”到“西”再到“泰西”,近代中国人对西方的认知经历了怎样的变化历程?这说明了什么?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