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高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陕西省宝鸡市陈仓区2021届高三语文一模试卷

更新时间:2021-07-28 浏览次数:96 类型:高考模拟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 1. (2021·陈仓模拟)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典故,在古代又称事类。南朝文论家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说:“事类者,盖文章之外,据事以类义,援古以证今者也。”所谓事类,就是文章在表意抒情之外,根据故事来类比说明义理,引用故事、古语来论证今义。刘勰的界定与分类,今天依然为大多数学者所认同并接受。典故可以表现为一个词语或短语,也可以表现为一句话、一句诗甚至一段叙述。简而言之,典故包括事典、语典两类。

    一个典故的意义,至少包含三个层面:一是典故最初生成时的意义;二是在文化传承的进程中典故被不断运用的意义,这个意义可能会产生一些变化,甚至会大相径庭;三是当下使用的意义。简单认识一个典故的意义,关注其当下使用的意义也能粗略理解,但要深入理解一个典故的意义,这三者是不可或缺的。一句话,理解典故,不能脱离具体的空间语境:生成的语境,历史中使用的语境以及当下运用的语境。

    一个典故的生成,首先是一个由多到少的凝练过程,故事类的典故尤其如此,关羽疗伤的大段文字最终浓缩为“刮骨疗毒”4个字,甚或“刮骨”二字。比较而言,语言类的典故浓缩幅度没有故事类那么大,但也必须有此过程,如修齐治平,就是对《礼记·大学》中开篇一大段文字的凝练,见贤思齐背后还隐含着“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其次,一个典故的最终形成,还需要一个意义逐渐明确、固定的过程,典故生成的最初意义往往具有多种思想倾向,在生成之后的话语实践中借助新的具体语境被反复陈述,倾向渐趋固定,意义逐渐明朗,由此被大多数学者认可并使用。关羽刮骨的典故可以指向受伤,可以指向疼痛,也可以指向勇敢无畏,而在文人的反复引用中,最终固定在了意志坚强、勇敢无畏的意义层面上。

    因此,要深入理解一个典故,不但要理解运用典故时的具体语境,还需要了解典故的生成与传播过程中意义变化的情况。如果说典故的生成是一个由多到少的凝练过程,那么对典故的理解与阐释就是一个由少到多的分析过程。在这方面,《平“语”近人》树立了一个典范。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文化是一个民族最根本、最持久的推动力。在他的一系列讲话、文章中,经常引用一些中国古代典籍中的故事、古语,并与朴素、大众化的语言融合,形成了特色鲜明的话语风格。

    新文化运动时期,胡适曾明确提倡“不用典”,倡导文学革命,推行白话文。今天我们为什么还要学习并使用典故呢?

    首先说明一点,新文化运动中胡适倡导“不用典”,并非彻底排斥用典,而是反对拙劣的用典,意在构建一个以口语为基础的白话文系统。实践证明,新文化运动并没有彻底隔断旧文化,经过改造的旧文化,反而成为新文化运动的得力资源。再者,典故尽管生成于古代,但并非一成不变地作为一种特殊的词汇群体而存在,随着汉语的发展,也有不少典故进入汉语一般词汇系统,成为现代汉语的常用词,被人们广泛理解和接受。从最简单的层面而言,典故的存在,不但丰富了汉语的词汇系统,而且在文本写作、语言交际层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典故不仅仅是文学创作、论事说理的修辞手段,也不仅仅是一种写作技巧、对话策略,同时它还是历史的一个个缩影,是复述和记忆一个民族过往经历、所思所想的关键词。从一定意义上讲,典故承载着传承历史、延续文化记忆的功能。因此,学习典故、使用典故也是在重温历史,继承中国传统文化。从此层面而言,学典、用典具有更加深刻的意义。

    (摘编自王立群《典故的意义》)

    1.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刘勰引用典故是为了说明义理,论证今义,此观点依然为今天大多数学者所认可。 B . 要深入理解典故,不仅要看生成的意义和传承中被运用的意义,还要看当下的意义。 C . 典故最终生成意义与它最初意义很少发生变化,即使有变化,也可能只是微小的变化。 D . 学习、使用典故其实是对传统文化的自觉传承与接受,同时也是文化自信的一种表现。
    2.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文中列举故事类典故“刮骨”的例子,论证了典故的生成有一个由多到少的凝练过程。 B . 文章用《平“语”近人》运用典故的范例,论证了典故的理解和阐释是由少到多的分析过程。 C . 全文从典故的形成、分类、理解方法和现实意义等方面展开论证,条理清晰,逻辑严密。 D . 胡适曾明确提倡“不用典”这一事例从反面论证了今天我们还是有必要学习并使用典故。
    3.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 在典故的生成凝练过程中,语言类典故相比故事类典故而言,浓缩幅度更大,更为简练。 B . 习近平同志的讲话、文章充分践行了“文化是一个民族最根本、最持久的推动力”的思想。 C . 随着汉语的发展,不少典故成为现代汉语中的常用词,因此也就失去了典故的特殊意义。 D . 典故的最初形成,其思想倾向性是比较明确的,会在反复陈述中被大多数学者认可并使用。
二、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 2. (2020高三上·喀什期中) 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材料一:

    改革开放以来,按照世界银行每人每天1.9美元的国际贫困标准,我国已有8亿多贫困人口实现脱贫,占同期全球减贫人口的70%以上,超过欧洲44个国家的人口总和。最近连续7年每年减贫规模都在1000万人以上,农村贫困人口减少了9000多万,脱贫攻坚完成后将有1亿左右人口脱贫、832个贫困县全部摘帽,区域性整体贫困得到解决。可以说,这种大体量的脱贫规模,创造了世界减贫史上的伟大奇迹。

    据统计,党的十八大以来,共有25.5万个驻村工作队、290多万名县级以上党政机关和国有企事业单位干部战斗在扶贫一线,带领群众攻破一个个贫困堡垒,筑起一道道防返贫堤坝,书写了新时代最动人的脱贫故事。

    (摘编自《惟愿苍生俱饱暖》,《光明日报》2020年8月13日)

    材料二:

    习近平总书记近日对制止餐饮浪费行为作出重要指示:餐饮浪费现象,触目惊心、令人痛心!今年全球新冠肺炎疫情所带来的影响更是给我们敲响了警钟。

    不久前,联合国发布的《世界粮食安全和营养状况》报告预测,在全球范围内,由于新冠肺炎疫情引发的经济衰退,2020年饥饿贫困人数新增约8300万,甚至可能新增1.32亿。

    据统计,我国每年浪费的粮食约3500万吨。这个数字接近中国粮食总产量的6%。尽管我国粮食安全的“饭碗”已端稳,也有自信、有能力面对全球粮食安全挑战,然而,我国的粮食生产仍面临需求增长、资源约束、结构性矛盾等问题,隐忧仍在,必须在粮食安全问题上未雨绸缪。

    向“舌尖上的浪费”说不,须形成有效的机制。要加强立法,强化监管,采取有效措施,坚决制止餐饮浪费行为。同时,还应在教育和宣传上,进一步树立勤俭节约的观念,切实加强引导和管理,要进一步加强宣传教育,在全社会营造浪费可耻、节约为荣的氛围。

    (摘编自常莹《对粮食还是要保持敬畏之心》,《光明日报》2020年8月14日)

    材料三:

    在央视批评所谓大胃王吃播秀浪费严重,有的甚至吃了再把食物吐掉后,各平台迅速响应。8月12日,斗鱼回应:将积极响应中央相关号召,加强对之后的美食类直播内容审核,杜绝餐饮浪费行为,共创风清气朗的直播氛围。抖音、快手也回应:吃播内容有浪费粮食,或是以假吃、催吐等方式博眼球的行为,将予以删除作品、关停直播、封禁账号等处罚。

    (摘编自澎湃网《遏制“舌尖上的浪费”,推动“吃播”优胜劣汰》

    材料四:

    越来越多的报告证实饮食和碳排放的关系密不可分。总部位于挪威奥斯陆的非营利性组织EAT最近发布的报告称,不健康的饮食模式不仅增加了人类的疾病负担,与此相关的生产活动也正在挑战地球的承载极限,比如造成气候变化、环境污染、生物多样性丧失等问题。

    国际食物政策研究所前所长樊胜根在接受采访时说,我们在过去几十年,经历了一次营养转型,从营养不足、饥饿到现在的超重、肥胖,各种慢性基础疾病,像心脏病、糖尿病、癌症……它们大多都跟饮食有关系;我们吃的与我们的环境有很大的关系,吃越多的肉就需要越多土地来生产粮食来喂畜牧业动物,而这里头,就有一定的比例,是以砍伐热带雨林和森林为代价的,所以说,饮食上,要考虑对环境的影响。健康饮食对减排、对气候变化、对环境保护、资源保护也同样重要,通过饮食转型可以获得健康和营养,也可以保护环境、延缓气候变化,这两个方向是一致的。

    (摘编自良食《疫情之后……》,瞭望智库,2020年8月18日)

    1. (1) 下列对饥饿贫困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从2013年到2019年,我国农村贫困人口减少了9000多万、解决了区域性整体贫困问题。这种脱贫规模,创造了世界减贫史上的奇迹。 B .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实现脱贫的人口数量超过了欧洲国家的总人口,占同时期全球减贫人口的七成多,为世界脱贫减贫事业作出了中国贡献。 C .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国家最高领导人的决策指导下,各地党政机关和国有企事业单位干部深入扶贫一线,谱写了新时代脱贫事业的动人乐章。 D . 2020年全球新增饥饿贫困人口数量悲观预计破亿,联合国新近发布的报告认为,新冠肺炎疫情引发的全球范围的经济衰退是重要原因。
    2. (2)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全球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到世界相当大数量人的粮食安全,这给人们敲响了警钟,也引发了我国在粮食安全问题上朱雨绸缪的呼吁。 B . 我国虽有能力面对全球粮食安全挑战,但每年浪费的粮食数量惊人,这成为我国粮食生产而临的诸如需求增长、资源约束等问题的根源。 C . 多个网络平台的一些美食直播严重误导观众,在社会舆论对吃播严重浪费行为进行批评后,各平台迅速出台了对吃播问题节目的处罚揩施。 D . 相关组织的报告和权威专家都认为不健康的饮食方式既影响个人的身体健康,又造成气候变化、环境污染和生物多样性丧失等问题。
    3. (3) 当前我国提出的遏制“舌尖上的浪费”有着重大意义,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
  • 3. (2021·陈仓模拟)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霍乱之乱

    池莉

    霍乱发生的那一天没有一点预兆。

    天气非常闷热,闪电在遥远的云层里跳动。

    在从事流行病防治工作的三年里,我们每天收到疫情卡片几乎都是肝炎。肝炎的临床治疗就是那么老一套,枯燥的重复的日常工作消蚀了我的光荣感和积极性,三年过去,我已经变得有一点油滑和懒惰。秦静不甘平庸,准备改行,她对病毒感兴趣,准备报考一位著名的病毒学家的研究生。

    有一天,我和秦静去供应室领设备。被值班人员敷衍。我很生气,回来抱怨。科室主任闻达说:“年轻人,你不能老抱怨,我们事业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医疗系读几年?最多四年,可我们卫生系却要读五年乃至六年。临床医生懂的我们都懂;临床医生不懂的,我们也懂。我们是什么?我们是研究人员。我们防患于未然。我们保护人们免受疾病的侵害。我请你们想想,孰轻孰重,这不是一目了然吗?”秦静冷笑,走掉了。

    五点差五分的时候,科室里的人基本走光,只剩下主任闻达。闻达猫在大办公室的小套间里,伏案写他永远也写不完的流行病学调查报告。他头发凌乱的脑袋在满满一桌的书本、卡片和资料堆中微微摇晃,嘴唇嚅动,念念有词,从油漆斑驳的办公桌底探出老远的,是他瘦骨伶仃的长腿和那双穿着破皮鞋的大脚。闻达哪里像马来西亚归国华侨,新中国第一代科班出身的流行病学专家?传说早在一九五六年,闻达只有二十四岁的时候,就西装革履地出过国,被特邀参加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的年会。传说他戴的是金丝眼镜,穿的是乳白色的优质牛皮鞋。传说他家里有相册证明他过去的翩翩风度和辉煌历史。现在,闻达主任已经追踪流行性感冒二十年了,同时还不断地增加着追踪研究的项目,如血吸虫病、钩端螺旋体病等等。总之闻达主任对所有的流行病都怀着巨大的兴趣和热情,工作量极大的报告写作使他每天都要推迟约一个小时下班。

    霍乱来了,在这个天气恶劣的夜晚,在它的踪影在中国消失了几十年之后。

    正在值班的我和秦静对它的一点认识仅限于知道它的厉害和可怕,我们傻了眼。我接连打通我们站张书记和祈站长家里的电话,向他们报告了霍乱疫情。他们都大吃一惊,都说马上赶到站里来,并且都问闻达知道不知道。我提醒他们说闻达主任不够安装电话的级别,没有办法通知他。

    张书记大声说:“你赶快去医院的车库带车,把闻主任立刻接到站里来。”

    我赶到闻达主任家时,他正在拖地板。听着我上气不接下气的报告,他的愁眉苦脸渐渐云开日出。闻达扔开拖把,用命令的口气让妻子给他收拾两件换洗衣服。他妻子说:“住单位不回来了,有这么严重?”闻达说:“霍乱为什么又叫二号病?它是威胁人类生命的第二号烈性传染病,问题还在于,他们没有谁了解霍乱,只有我,我一直在研究它。”

    五层楼的防疫站蓦然间灯火通明,各个科室的人马全都连夜冒雨赶到了站里,大家对霍乱除了恐惧,其他一无所知。八大科室的一百多号人在站里挤来挤去。相互打听情况,雨水在地上被踩得“吧吧”响。

    张书记和祈站长见到闻达如见救星,与他紧紧地握手,说:“乱成一锅粥了,现在看你的了。”

    在防疫站的大厅里,闻达看见一把椅子,便一把拖过来,不假思索地蹬了上去,说:“霍乱疫情,如洪水猛兽。我要赶快讲讲具体方案。”

    闻达异常的简洁、异常的有条理使大家统统折服了,他一口气宣布了八条意见:

    第一,以流行病室为核心,组成一个紧急行动小组;其他各科室都听从紧急行动小组指挥,有令则行,无令则止。

    第二,化验室立刻复查粪样培养基的菌落,再一次确认霍乱孤菌,具体操作由闻达指导。

    第三,流行病室连夜出发,追踪病人,隔离病人并确定疫点。

    ……

    市领导来了,卫生局领导来了,与我们挂钩的这所大医院的院长副院长也来了。

    我们很快在郊区找到了感染霍乱的人。并把他所在的村子封锁。

    ……

    封锁区隔离了总共十四天。在最后一例带菌者连续三次粪检阴性之后,我们才鸣锣收兵。

    第二年夏天,我放弃了流行病医生这一职业,彻底转行。秦静还在坚持。十几年后,闻达与秦静合作的关于那场霍乱的论文在世界卫生组织的年会上宣读。

    说真的,我这个人实在是没有勇气为了消灭什么而遭遇什么,为了不可知的结果而长久地等待,为了保存内心而放弃外壳。但是,在十几年之后,我懂了有一些事情是值得你去这么做的。闲暇的时候,发生霍乱的那一天经常出现在我的回忆中,我在回忆中为自己寻找生活的道理。

    (有删改)

    1. (1) 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本文第二段的景物描写简洁生动,既交代了疫情发生前恶劣的天气,也渲染出压抑、紧张的气氛,令人印象深刻。 B . “我”领设备被“敷行”以及秦静听闻达讲述后“冷笑,走掉”,由此隐约可见当时防疫工作不受重视的社会背景。 C . 张书记和祈站长与闻达“紧紧地握手”,这一细节描写生动表现了二人对专家急切期盼又不免推诿责任的心理。 D . 本文采用第一人称的叙述视角,叙事自然,充分展现“我”的内心世界,拉近了与读者的距离,给人以真实生动之感。
    2. (2) 文中闻达是一个怎样的形象?请简要分析。
    3. (3) 霍乱之“乱”表现在哪些方面?给了我们什么警示?请简要分析。
四、文言文阅读
  • 4. (2021·陈仓模拟)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王曾,字孝先,青州益都人。少孤,鞠于仲父宗元,从学于里人张震,善为文辞。咸平中,由乡贡试礼部、廷对皆第一。杨亿见其赋,叹曰:“王佐器也。”时瑞应沓至,曾尝入对,帝语及之。曾奏曰:“此诚国家承平所致,然愿推而弗居,异日或有灾沴,则免舆议。”及帝既受符命 , 大建玉清昭应宫,下莫敢言者,曾陈五害以谏。帝尝晚坐承明殿召对久之既退使内侍谕曰向思卿甚故不及朝服见卿卿勿以我为慢也。真宗不豫,皇后居中预政,太子虽听事资善堂,然事皆决于后,中外以为忧。真宗崩,内外汹汹,曾正色独立,朝廷倚以为重。仁宗立,迁礼部尚书。群臣议太后临朝仪,曾请如东汉故事,太后坐帝右,垂帘奏事,丁谓独欲帝朔望见群臣,大事则太后召对辅臣决之,非大事令入内押班雷允恭传奏禁中,画可以下。曾曰:“两宫异处,而柄归宦官,祸端兆矣。”谓不听。既而允恭坐诛,谓亦得罪。自是两宫垂帘,辅臣奏事如曾议。曾方严持重,每进见,言利害事,审而中理,多所荐拔,尤恶侥幸。曹利用恶曾班己上,尝怏怏不悦。及利用坐事,太后大怒,曾为之解。太后曰:“卿尝言利用强横,今何解也?”曾曰:“利用素恃恩,臣故尝以理折之。今加以大恶,则非臣所知也。”太后意少释,卒从轻议。始,太后受册,将御大安殿,曾执以为不可,及长宁节上寿,止共张便殿。太后左右姻家稍通请谒,曾多所裁抑,太后滋不悦。会玉清昭应宫灾,乃出知青州,人乐其政,为画像而生祠之。曾进退士人,莫有知者。范仲淹尝问曾曰:“明扬士类,宰相之任也。公之盛德,独少此耳。”曾曰:“夫执政者,恩欲归己,怨使谁归?”仲淹服其言。宝元元年冬,大星晨坠其寝,左右惊告。曾曰:“后一月当知之。”如期而 , 年六十一。赠侍中,谥文正。

    (节选自《宋史•王曾传》)

    1. (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帝尝晚坐承明殿召对/久之既退/使内侍谕曰/向思卿甚/故不及朝服见卿/卿勿以我为慢也 B . 帝尝晚坐承明殿/召对/久之既退/使内侍谕曰/向思卿/甚故不及朝服/见卿/卿勿以我为慢也 C . 帝尝晚坐承明殿/召对久之/既退/使内侍谕曰/向思卿甚故/不及朝服见卿/卿勿以我为慢也 D . 帝尝晚坐承明殿/召对久之/既退/使内侍谕曰/向思卿甚/故不及朝服见卿/卿勿以我为慢也
    2. (2)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廷对, 科举时代皇帝举行殿试。后也称皇帝在朝廷上召问臣下,使奏对政事。 B . 符命,帝王受天命的象征。古人认为天降祥瑞于国君,使其有凭证治理国家。 C . 朔望,农历每月初一日叫“朔”,十五日叫“望”,而以“晦”表示每月三十。 D . 薨,古代称诸侯或大官死叫“薨”,此外,“崩”在古代专指帝王或王后的死。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王曾精于学问,得到诸人夸赞。王曾虽然少年失亲,但在叔父和乡人的培育下,在文辞方面钻研较深,在后来的乡贡试中都名列第一。 B . 王曾端厚持重,且勇于担当。王曾身居相位时举荐贤能而不声张,范仲淹对他不计较个人得失十分钦佩,但也委婉地提出批评。 C . 王曾严肃庄重,处事遵照法度。真宗因身体不适让太子听事,但政事上都由皇后决定,王曾上奏请求遵循东汉的礼仪,太后垂帘奏事。 D . 王曾关心国事,敢于直谏陈事。皇帝在真定接受符命,大兴土木以建宫室,其他臣子都不敢劝谏,只有王曾陈述了五大危害用以劝谏。
    4.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曹利用恶曾班己上,尝怏怏不悦。及利用坐事,太后大怒,曾为之解。

      ②会玉清昭应宫灾,乃出知青州,人乐其政,为画像而生祠之。

五、古代诗歌阅读
  • 5. (2021·陈仓模拟) 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昌谷北园新笋四首

    李贺

    其一

    箨落长竿削玉开,君看母笋是龙材。

    更容一夜抽千尺,别却池园数寸泥。

    其四

    古竹老梢惹碧云,茂陵归卧叹清贫。

    风吹千亩迎雨啸,鸟重一枝入酒尊。

    【注释】①箨(tu)落:笋壳落掉。②长竿:新竹。③茂陵:地名。《史记·司马相如传》记载“相如既病免,家居茂陵”。

    1. (1) 下列对两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君看母笋是龙材”和《李凭篌引》中“空山凝云颓不流”皆属侧面描写。 B . “鸟重一枝入酒尊”句,言鸟栖竹枝之景映入酒樽,表现出清冷孤寂的心境。 C . 两首诗中都运用比喻,一状新竹之形,一摹老竹之声,生动形象,耐人寻味。 D . 相较于第二首中“惹碧云”的古竹,作者更喜欢第一首中“抽千尺”的新竹。
    2. (2) 竹是诗歌常见意象,寄托诗人情志。两首诗都写到了竹子,请分别分析“新竹”与“古竹”这两个意象,并简要概括你从中获得了怎样的成长启示。
六、情景默写
  • 6. (2021·陈仓模拟)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1) 《论语》中将学习和思考的关系表述为“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荀子在《劝学》中也谈到学与思的关系,这两句是“”。
    2. (2) 屈原《离骚》中“”与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表达的为官之悔、归隐之志如出一辙。
    3. (3) 范仲淹《渔家傲·秋思》中的“”和王勃《滕王阁序》中的“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有异曲同工之妙;其中“”一句又颇得“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之神韵。
七、选择题组
  • 7. (2021·陈仓模拟)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国古代人们在造物活动中不止于满足“形”下之“致用之器”,更不断探寻着“形”上之“自然之道”。中国传统文化中包含着深厚的“合”“和”思想,渗透于社会的方方面面。《道德经》所言“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认为世间万物都有“阴”“阳”之分,彼此相“和”才能    。“合”则“和”,儒家和道家对“和”的理解    , 无论是道家倡导的与自然“和谐”共处,还是儒家说的“中庸”之道,本质都是“以和为美”“以和为贵”。(   )。《考工记》指出,好的器物制作所需之“美材”    要符合“天时地气”,然后“巧者合之”。“郑之刀、宋之斤、鲁之削、吴粤之剑”,无不是先因其地、以其时而取材,然后能工巧匠加以制作才能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虽然中国传统文化不仅提倡“和而不同”,但同时也强调“以和为美”。西周思想家史伯认为“和”是在差异中寻求平衡与统一,而非简单的趋同。中国传统造物活动正是不断地调和“天、地、人”之间的关系,从自然万物    发展变化的规律中,探究“和谐共生” 之道。

    1. (1)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 生生不息  如出一辙  必须  周而复始 B . 绵绵不绝  如出一辙  必需  循环往复 C . 生生不息  异曲同工  必需  周而复始 D . 绵绵不绝  异曲同工  必须  循环往复
    2. (2) 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天人合一”是中国传统造物的最高境界 B . 造物最高境界莫过于中国传统的“天人合一” C . 中国传统造物的最高境界莫过于“天人合一” D . 中国“天人合一”的传统是造物的最高境界
    3. (3)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中国传统文化虽然提倡“以和为美”,但同时也强调“和而不同”。 B . 中国传统文化不仅提倡“和而不同”,同时也强调“以和为美”。 C . 中国传统文化虽然提倡“和而不同”,但同时也强调“以和为美”。 D . 中国传统文化不仅提倡“以和为美”,同时也强调“和而不同”。
八、语言表达
  • 8. (2021·陈仓模拟)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食品到了“保质期”就扔掉,这种人们习以为常的做法,。因为一些所谓“保质期”的标法,并不恰当。在许多人的眼里,“在XX之前使用”“在XX之前销售”“在XX日过期”这几种标示都是指“保质期”,都被当作了“过期日期”,既然食物过期了就应该扔掉。而现在相关部门推荐使用“在XX之前使用最佳”的方式。这种标注方式告诉消费者,在这个时间内食用的话,,但即使过了这个日期,只要食物没有腐坏,就仍然允许销售,可以食用或者捐赠。,将大大有助于减少食物浪费。

  • 9. (2020高三上·湖南开学考) 请对下面这段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材料进行压缩,要求高度概括,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45个字。

    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标准时点是2020年11月1日零时,将彻查人口出生变动情况以及房屋情况。普查对象是普查标准时点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自然人以及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外但未定居的中国公民,不包括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短期停留的境外人员。普查主要调查人口和住户的基本情况,内容包括:姓名、公民身份号码、性别、年龄、民族、受教育程度、行业、职业、迁移流动、婚姻生育、死亡、住房情况等。2019 年11月,经李克强总理签批,国务院印发《关于开展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的通知》。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和《全国人口普查条例》规定,国务院决定于2020年开展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

九、材料作文
  • 10. (2021高二下·安庆月考) 根据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无论风暴将我带到什么样的岸边,我都将以主人的身份上岸”这是古罗马著名诗人贺拉斯的一句名言。

      请你联系自己的学习生活和中国现实,写一篇演讲稿,谈谈对这句话的感悟。

      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