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统编版(部编版) /必修 上册 /第一单元 /2 /2.2 红烛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统编版语文必修上册2.2《红烛》同步练习

更新时间:2021-07-08 浏览次数:184 类型:同步测试
一、课文理解
  • 1. 阅读《红烛》思考,蜡烛有红有白,诗人缘何以“红烛”为题?请概括“红烛”的形象。
  • 2. 诗人在诗文前引用了李商隐的诗句,联系《红烛》全诗,谈谈诗人写《红烛》这首诗的目的是什么,“红”在诗中有什么象征意义,“红烛”在诗人心里是什么的化身。
  • 3. 下列关于《红烛》一诗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红烛啊”这一句在诗中共出现了九次,每一次出现都使诗歌的主旨进一步深人,感情进一步升华,而且使全诗层次分明,节奏感强。 B . 诗歌开头就写到“诗人啊!/吐出你的心来比比,/可是一般颜色”,鲜明地表达了诗人以红烛自比,借红烛燃烧自己,奉献光明的形象来表达自己深沉的爱国之情。 C . 本诗语言凝练,感情充沛,用第二人称“你”来称呼红烛,形成直接而强烈的情感交流,更显出感情的炽热和赤诚。 D . 本诗开头引用唐朝诗人李商隐的诗句“蜡炬成灰泪始干”,增添了这首新诗的古典气息,这也是本诗的主旨句。
  • 4. 阅读《红烛》全诗,结合你对作者的了解,想想诗人所要表达的是怎样的思想感情?
  • 5. 闻一多的《红烛》寄寓了诗人丰富强烈的情感,给人以深刻的启迪,学习了这首诗歌,你受到哪些启发?请结合诗歌加以阐述。
二、阅读赏析
  • 6. 《红烛》一诗运用了反复的手法,构成声音和情感的回环往复。请运用此法,仿照下面的例句,另写一组句子,反复咏叹,意象任选。

    红烛啊!

    是谁制的蜡——给你躯体?

    是谁点的火——点着灵魂?

    为何更须烧蜡成灰,

    然后才放光出?

  • 7. 赏析《红烛》第一节:红烛啊!/这样红的烛!

    诗人啊!/吐出你的心来比比,可是一般颜色?

  • 8. 下列对闻一多的《红烛》赏析不当的一项是 (   )
    A . 诗歌具有浓厚的现实主义色彩,闻一多选择“红烛”这一传统诗歌文化意象,又赋予它新的含义,赞美了红烛“烧蜡成灰”的奉献精神。 B . 诗人主要抓住红烛的两个显著特征——自焚与流泪,来思考红烛,由此发出种种慨叹提出种种困惑,这都不断显示出作为现代诗人的理性批判精神。 C . “灰心流泪你的果,创造光明你的因。”这种表面矛盾的描写,表现了五四运动落潮后先进青年的典型心态:坚持斗争,不满现实,可又感到压抑和苦闷。 D . 诗歌最后“莫问收获,但问耕耘”一句,表达了作者为真理而献身的生活态度,一种希冀光明和追求光明的不屈精神。
  • 9. 赏析《红烛》第二三节:

    红烛啊!

    是谁制的蜡——给你躯体?

    是谁点的火——点着灵魂?

    为何更须烧蜡成灰,

    然后才放光出?

    一误再误;

    矛盾!冲突!

    红烛啊!

    不误,不误!

    原是要“烧”出你的光来

    这正是自然的方法。

  • 10. 阅读《红烛》,完成后面的问题。

    红烛

    闻一多

    “蜡炬成灰泪始干”

    ——李商隐

    红烛啊!

    这样红的烛!诗人啊

    吐出你的心来比比,可是一般颜色?

    红烛啊!

    是谁制的蜡——给你躯体?

    是谁点的火——点着灵魂?为

    何更须烧蜡成灰,

    然后才放光出?

    一误再误;

    矛盾!冲突!"

    红烛啊!

    不误,不误!

    原是要“烧”出你的光来——这正是自然的方法。

    红烛啊!

    既制了,便烧着!烧吧!烧吧!

    烧破世人的梦,烧沸世人的血——

    也救出他们的灵魂,也捣破他们的监狱!

    红烛啊!

    你心火发光之期,正是泪流开始之日。

    红烛啊!

    匠人造了你,原是为烧的。既已烧着,

    又何苦伤心流泪?哦!我知道了!

    是残风来侵你的光芒,你烧得不稳时,

    才着急得流泪!

    红烛啊!

    流罢!你怎能不流呢?请将你的脂膏,

    不息地流向人间,培出慰藉的花儿,结成快乐的果子!

    红烛啊!

    你流一滴泪,灰一分心。灰心流泪你的果,

    创造光明你的因。

    红烛啊!

    “莫问收获,但问耕耘。”

    1. (1) 下列对课文《红烛》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诗人一落笔便超越了古典诗词,他把“红烛”和诗人区别开来,没有把自我直接投入到令人欣羡的红烛中去。 B . 诗人用了整整七个诗节来抒写他对红烛的感受。从总体上看,他主要抓住了红烛的两个显著特征:自焚与流泪。 C . 对红烛悲剧性命运的疑虑也是诗人不曾直接融入自我的现实原因。严谨审慎的闻一多从不会不经理性的思考而轻率地将他物呼为同类。 D . “红烛啊!‘莫问收获,但问耕耘’”这既是对全诗所感受到的红烛精神的总结,又是诗人对个体价值失落的哀思之集中抒发。
    2. (2) “红烛”是这首诗的核心意象,请写出这一意象的三个特点,并分析其内涵。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