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高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陕西省宝鸡市千阳中学2021届高三语文第十二次模拟试卷

更新时间:2024-07-31 浏览次数:107 类型:高考模拟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 1. (2021·千阳模拟)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一国法律和一国语言一样,是在民族长期演进过程中慢慢形成的。真正深入人心的法律,并非立法者人为的创造,而是对传统的尊重,对民族精神的体认。立法者所做的,只是将这样的民族精神,通过格式化的语言,以法律的形式表达出来罢了。在传统法和现代法之间,如果要找到共通之处,唯有民族精神。民族精神超越了某一特定的历史产物或者固有形式,是一种价值的关怀,用一个成语来设喻——薪尽火传,传统法的外在形式,比如《唐律疏议》《大明律》《大清律例》等法典为“薪”,民族精神就是“火”,薪有尽时,火种永传。

    透过有形的法律外表,我们抽绎出传统法的民族精神:关注现实生活、重视生民福祉的立法模式,坚持文化传承而又与时俱进的立法精神,德法兼治的治理模式,严以治吏、宽以养民的社会治理原则,以人为本、矜恤人命的刑事政策,融天理、国法、人情于一体的综合性司法标准。以上六个方面,皆具有超越时空的恒久价值,富有中国特色。中华民族传统法律文化之所以如此发达深厚,是因为历朝历代都是在前人的基础上加以创新,从未有推倒重建、完全革故鼎新的做法。

    今天,传统法的民族精神经过创造性转化,有些成为新时代国家治理的指导思想,有些直接或者间接成为新时代法律制度的组成部分,从不同层面发挥着指导意义和实践价值。2016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会议上强调:“法安天下,德润人心。法治和德治不可分离、不可偏废,国家治理需要法律和道德协同发力。”法治和德治相结合是传统社会关于国家治理模式的总结,也是被社会实践证明的、适合我国国情的治理模式,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留给我们的重要遗产之一。2020年《民法典》的出台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的重大成就,既系统整合了几千年来长期实践形成的民事法律制度,又开启了新的民法时代。《民法典》包含总则、物权、合同、人格权、婚姻家庭、继承、侵权责任等七编及附则,共1260条,对公民的人身权、财产权、人格权等作出明确翔实的规定,并明确权利受到削弱、减损、侵害时的请求权和救济权等,体现了对人民权利的充分保障。

    中国传统法中蕴含着的民族精神是传统法文化精华的集中体现。当代中国国家治理和法治建设,绝对不能空守宝山而不自知,盲目否定中华传统文化的价值,或者一味以西方的标准来定优劣,将西方法治理论与实践奉为圭集而亦步亦趋。必得回归传统,深切体认传统,提取出宝贵的民族精神,并通过创造性转化,使之成为我们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价值源泉和智慧宝库。这是国家治理现代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和新时代立法的内在要求,也是进一步坚定“四个自信”,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基础和路径。

    (摘编自宋玲《中国传统法的民族精神与现代转化》)

    1.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 一国法律是其民族精神的产物,是立法者借助格式化的语言表达出来的对传统的尊重。 B . 中华民族传统法律文化发达深厚,因而历朝历代的法律都是在传承的基础上加以创新。 C . 现今坚持法治和德治相结合,这是传统法的民族精神直接转化为新时代法律制度的明证。 D . 当代中法治体系建设在汲取传统法文化精华的基础上,也可借鉴他国法治的有益做法。
    2.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文章层层深入,先提出论题“传统法的民族精神”,后分析内涵,再阐明现代转化方式。 B . 文章用“薪尽火传”设喻,论证民族精神是贯通古今法律的精魂,具有超越性、恒久性。 C . 文章论证兼顾历史与现实,既有对我国传统法的深刻分析,又有对现代法的精要阐述。 D . 文章末段否定了两种极端做法,得出新时代法治建设应突出体现“四个自信”的结论。
    3.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传统法中存在着许多独树一帜的民族性元素,完全可以融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中,以实现“文化自信”。 B . 《唐律疏议》因为历史情境的变化,自然丧失了实际应用的功效,但是内蕴在其中的价值,却不因时代的改变而丧失。 C . 《民法典》对人民权利的高度重视,是传统法注重人文关怀理念的创新性发展,体现了传承而又与时俱进的立法传统。 D . 只有传统法的民族精神真正实现了创造性转化,恰当地融入新时代法治建设中,中国法才能以其民族特色屹立于世界。
二、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 2. (2021·千阳模拟)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五年来,创新驱动发展成果丰硕。全社会研发投入年均增长11%,规模跃居世界第二位。科技进步贡献率由52.2%提高到57.5%。载人航天、深海探测、量子通信、大飞机等重大创新成果不断涌现。高铁网络、电子商务、移动支付、共享经济等引领世界潮流。“互联网+”广泛融入各行各业。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蓬勃发展,日均新设企业由5000多户增加到16000多户。快速崛起的新动能,正在重塑经济增长格局、深刻改变生产生活方式,成为中国创新发展的新标志。

    (摘编自2018年《政府工作报告》)

    材料二:

    (数据来自《国家创新指数2016—2017》)

    材料三:

    我国创新水平迈向了国际第一方阵。2017年国家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达到1.75万亿元,比上年增长11.6%,与国内生产总值之比为2.12%,其中基础研究经费920亿元。经济社会发展新动力不断涌现,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高于同期世界平均增长水平。国家创新能力排名从2012年的世界第20位升至2017年的第17位。而体现国家创新实力的重要标志是知识创新。2017年,国际论文总量和被引用量居世界第二位;我国发明专利申请量、授权量都居世界第一,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9.8件,国内发明专利授权32.7万件,同比增长8.2%。

    韩国《产业日报》日前报道称,中国的全球化创新型企业正不断增加研发投资,加大研发力度的积极性日益高涨,在互联网和人工智能领域,中国政府也制定了发展计划,并给予中国企业相关扶持。4298家众创空间、3255家科技企业孵化器和400多家企业加速器,以及19家国家自创区和156家国家高新区形成了一个日趋完善的创业孵化生态链条。

    (摘编自《科技部:去年中国发明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居世界第1位》《大数据观察·专利支撑创新发展》)

    材料四:

    十八大以来的五年,是创新前所未有的“黄金五年”。我国坚持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集中力量办大事。我国科技成果呈现“井喷”:墨子“传信”、“神舟”飞天、“天眼”探空、北斗组网、超算“发威”……科技创新有力地支撑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民生改善。科技创新在打赢蓝天保卫战、脱贫攻坚战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科技兴林、科技治沙成效显著,在全球率先实现“沙退人进”。科技创新与社会发展的加速融合,织就保障了亿万群众生活的幸福网。

    十八大以来,全国科技人力资源总量超过7100万人,研发人员超过535万人,跃居世界第一。重大科技任务、科研基地、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等对创新人才发挥了“筑巢引凤”的“虹吸效应”。“万人计划”重大人才工程深入实施,带动形成1949年以来最大规模“归国潮”,回国人才超过110万,是前30年回国人数的3倍。这是我国创新的“力量之源”。

    十八大以来,中国科技体制改革“动真格”,向数十年难除的积弊“下刀”。国家科技计划和资金管理改革取得历史性突破,院士制度、科技奖励、科技军民融合等改革也正在深入推进过程之中。党中央、国务院出台了以增加知识价值为导向的分配政策、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等支持创新的普惠性政策,国家重大科技决策咨询制度、科技报告制度、创新调查制度、资源开放共享等基础性制度都在加快建立,科技人员获得感大大增强。

    (摘编自陈芳、余晓洁、胡喆《科技成果“井喷”:中国创新奇迹从何而?》)

    1.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科技创新为我国经济发展提供了新动能,支撑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也深刻地影响了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 B . 2015年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占世界比重与2000年相比,我国和韩国有不同程度的增加,日本却大幅减少。 C . 材料二显示,中韩日美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占世界比重和国际科学论文被引用次数占世界比重呈正相关。 D . 十八大以来我国科技创新进入黄金期,科技创新驱动发展成果丰硕,贡献率由52.2%提高到57.5%。
    2. (2)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 我国人工智能广泛融入各行各业,载人航天、深海探测、大飞机等创新成果不断涌现,引领世界潮流。 B . 我国发明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国际论文总量和被引用量均居世界前列,标志着我国有突出的创新实力。 C . 我国创新型企业不断增加研发投资,日均新设企业增长迅速,科技创新使得创业孵化生态链条日趋完善。 D . “筑巢引凤”“万人计划”的实施,激发了科技人员的创新积极性,增强了科技人员的获得感。
    3. (3) 根据上述材料,概括说明我国创新水平能够迈向国际第一方阵的原因。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
  • 3. (2021·千阳模拟)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重返乡下

    陈忠实

    新世纪到来的第一个农历春节过后,我买了二十多袋无烟煤和一些吃食,回到祖居的乡村老屋。站在这个给我留下拥挤也留下热闹印象的祖居小院里,心里竟然有点酸酸的感觉。已经摸上六十岁的人了,何苦又回到这个空寂了近十年的老窝里来?

    我的脚下是祖宗们反复踩踏过的土地。我现在又站在这方留着许多代人脚印的小小的院里。我不会问自己也不会向谁解释为什么重新回来,因为这已经是行为之前的决计了。丰富的汉语言文字里有一个词儿叫龌龊。我在一段时日里充分地体味到这个词儿不尽的内蕴。

    南窗前丁香的枝头尚不见任何动静,倒是三五丛月季的枝梢上暴出小小的紫红的芽苞,显然是春天的讯息,然而整个小院里太过沉寂太过阴冷的气氛,还是让我很难转换出回归乡土的欢愉来。

    回到屋里,架在大炉上的水壶发出噗噗噗的响声。沏上一杯上好的陕南绿茶,我坐在曾经坐过近20年的那把藤条已经变灰的藤椅上,抿一口清香的茶水,瞅着火炉炉膛里炽红的炭块,耳际似乎萦绕见过面乃至根本未见过面的老祖宗们的声音。嗨!你早该回来了。

    第二天微明,我搞不清是被鸟叫声惊醒的。还是醒来后听到了一种鸟的叫声。隔着窗玻璃望去,后屋屋脊上有两只灰褐色的斑鸠,在清晨凛冽的寒风里,一点头,一翘尾,发出连续的咕咕的叫声。哦!催发生命运动的春的旋律。在严寒依然裹盖着的斑鸠的躁动中传达出来了,我竟然泪眼模糊起来。

    傍晚时分,我走上前河长堤。河水清澈到令人不忍心却又忍不住用手撩拔。一只雪白的鹭鸶,从下游悠悠然飘落在我眼前的浅水边。对岸成片的白杨树林,在蒙蒙灰霉里依然不失其肃然和庄重。我无意间发现。斜对岸的那片沙地上,有个男子挑着两只装满石头的铁丝笼走出一偌大的沙坑,把笼里的石头倒在石头垛子上,又挑起空笼走回那个低陷的沙坑。那儿用三角架撑着一张钢丝萝筛。他把刨下的沙石一掀一掀抛向萝筛。发出连续不断千篇一律的声响。石头和沙子就在萝筛两边分流了。

    我突发联想,印成一格一框的稿纸如同那张箩饰,他在他的箩筛上筛出的是一粒一粒石子,我在我的“萝筛”上筛出的是一个一个方块汉字。现行的稿酬无论高了低了贵了贱了,肯定是那位农民男子的石子无法比兑的。我们就像是社会大坐标的两极,我知道我不会再回到挖沙筛石这一极中去,却无法从这一极上移开眼睛。

    转眼间五月来了,整个河川和原坡都被麦子的深绿装扮起来,几乎连一块巴掌大的裸露土地都看不到。一夜之间,那令人沉迷的绿野变成满眼金黄。如同一只魔掌在翻手瞬间创造出神奇来。一年里最红火最繁忙的麦收开始了,把从去年秋末以来的缓慢悠闲的乡村节奏骤然改变了。红苕则是秋收的最后一料庄稼,通常是待头一场浓霜降至,苕叶交黑之后才开挖。湿漉漉的新鲜泥土的垅畦里,排列着一行行刚刚出土的红艳艳的红苕,常常使我的心发生悸动。

    被文人们称为弱柳的柳树,居然在这河川里最后卸下盛装,居然是最耐得霜冷的树。柳叶由绿变青,由青渐变浅黄,直到遭滚霜击打,柳树通身变得灿灿金黄,张杨在河堤上河湾里,成一片或一株,令人钦佩生命的顽强和生命的尊严。小雪从灰蒙蒙的天空飘下来时,我在乡间感觉不到严冬的来临,却体味到一屡圣洁的温柔,我本能地仰起脸来,让雪片在脸颊上在鼻梁上在眼窝里飘落、融化,直到某一天大雪降至,原坡和河川都变成一抹银白的时候,我抑制不住某种神秘的诱惑,在黎明的浅淡光色里走出门去。在连一丝兽蹄鸟爪的痕迹也难见的雪野里。踏出一行脚印。听脚下的厚雪发出铮铮的脆响。

    某个晚上,瞅着月色下这蒙蒙的原坡,我却替两千年前的刘邦操起闲心来,他从鸿门宴上脱身以后,是抄哪条捷径便道逃回我眼前这个原上的营垒的?刘邦驻军在这个原上,遥遥相对灞水北岸骊山脚下的鸿门,我的祖居的小村庄恰在当间。也许从那个千钧一发命悬一线的宴会逃跑出来,刘邦慌不择路翻过骊山涉过灞河,从我的村头某家的猪圈旁爬上原坡直到原顶,才嘘出一口气来。无论这逃跑如何狼狈。并不影响他后来打造汉家天下。

    我在读到历代诗人咏灞桥的诗歌时,大为惊讶,白鹿(成灞陵)这道原,竟有数以百计的诗圣诗王诗魁都留了绝唱和独唱。

    “宠辱忧欢不到情,任他朝市自营营。独寻秋景城东去,白鹿原头信马行。”

    这是白居易的一首七绝,是最坦率的一首,也足最通俗易记的一首,一目了然可知白诗人在长安官场被蝇营狗苟惹烦了,干脆骑马到白鹿原头迎去。

    我在这原下的祖屋生活了两年。夏日一把朝椅,冬天一把火炉,傍晚到灞河沙滩或原坡草地去散步。当然,每有一篇小说成散文写成,那种愉悦,相信比白居易纵马原上的心境差不了多少。正是原下这两年,是我近八年以来写作字数最多的年份,且不说优劣,我愈加固执一点,在原下进入写作,便进入我生命运动的最佳气场。

    (摘自陈忠实《白鹿原上》,有删改)

    1. (1) 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文章用“新世纪到来的第一个农历春节过后”开篇,既交持了时间。又暗示了新生活的开始。 B . 作者写“不会问自己也不会向谁解释为了什么重新回来”,表现了他面对现实时的迷茫和此时的无助。 C . 文中萦绕在作者耳际的老祖宗们的声音,其实是作者心声的外显,反映出他回归自我的觉醒。 D . 白鹿原让作者感受到生命的顽强、自然的宁静和丰收的悸动,这些都成为作者创作的源动力。
    2. (2) 本文采用了情感和时间两条线索行文,请分别加以简析。
    3. (3) 本文写刘邦、白居易有何用意?请简要分析。
四、文言文阅读
  • 4. (2021·千阳模拟)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颜真卿,字清臣,琅邪临沂人也。少勤学业,有词藻,尤工书。开元中,举进士,登甲科。事亲以孝闻。四命为监察御史,充河西陇右军试覆屯交兵使。五原有冤狱,久不决,真卿至,立辩之。天方旱,狱决乃雨,郡人呼之为“御史雨”。又充河东朔方试覆屯交兵使。

    有郑延作者,母卒二十九年,殡僧舍垣地,真卿劾奏之,兄弟三十年不齿,天下耸动。迁殿中侍御史、东都畿采访判官,转侍御史、武部员外郎。杨国忠怒其不附己,出为平原太守。

    安禄山逆状牙孽,真卿度必反阳托霖雨增陴浚隍料才壮储廥廪禄山既陷洛阳杀留守李憕御史中丞卢奕判官蒋清以三首遣段子光来徇河北真卿恐摇人心,绐诸将曰:“吾素识憕等,其首皆非是。”遂腰斩子光,密藏三首。异日,结刍续体,敛而祭,为位哭之,十七郡同日自归,共推真卿为帅,得兵二十余万。

    方朝廷草昧不暇给,而真卿绳治如平日。广平王总兵二十万平长安。辞日,当不敢乘,趋出梐枑,乃乘。王府都虞候管崇嗣先王而骑,真卿劾之。帝还奏,慰答曰:“朕子每出,谆谆教戒,故不敢失。崇嗣老而蹇。卿姑容之。”百官肃然。

    李希烈僭称帝,使问仪式,对曰:“老夫矣,曾掌国礼,所记者诸侯朝觐耳。”遣将辛景臻、安华至其所,积薪于廷曰“不能屈节,当焚死。”真卿起赴火,景臻等邃止之。希烈使阉奴等害真卿,曰:“有诏。”真卿再拜。奴曰:“宜赐卿死。” 曰:“老臣无状,罪当死,然使人何日长安来?”奴曰:“从大梁来。”骂曰:“乃逆贼耳,何诏云!”遂缢杀之,年七十六。子頵、硕护丧还,帝废朝五日,赠司徒,谥文忠。

    (选自《新唐书·颜真卿传》有删改)

    1. (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真卿度必反/阳托霖雨/增陴浚隍料/才壮储廥廪禄山/既陷洛阳/杀留守李憕/御史中丞卢奕/判官蒋清/以三首遣段子光来徇河北 B . 真卿度必反/阳托霖雨增/陴浚隍/料才壮/储廥廪/禄山既陷/洛阳杀留守李憕/御史中丞卢奕/判官蒋清/以三首遣段子光来徇河北 C . 真卿度必反/阳托霖雨/增陴浚隍/料才壮/储廥廪/禄山既陷洛阳/杀留守李憕/御史中丞卢奕/判官蒋清/以三首遣段子光来徇河北 D . 真卿度必反/阳托霖雨增/陴浚隍/料才壮储廥廪/禄山既陷/洛阳杀留守李憕/御史中丞卢奕/判官蒋清以三首遣段子光来徇河北
    2. (2)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 河东,因黄河流经山西省的西南境,山西在黄河以东,故该地区古时称为河东。在秦汉时期,河东指河东郡地,山西运城、临汾一带;唐代以后泛指山西。 B . 广平王,爵位名。历代封爵制度虽然不尽相同,但是同姓封王基本一致,异姓则可封为公侯伯子男,不能封王。 C . 阕,可以指古代皇宫大门前两边供瞭望的楼台,泛指帝王的住所;也可以指神庙、陵墓前竖立的牌坊。此处应为前者。 D . 耄,年老(八九十岁)。古人的年龄有时不用数字表示,而是用与年龄有关的称谓来代替。比如:孩提、垂髻、总角、及笑、弱冠、而立、花甲、古稀等。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颜真卿为人刚直,尊重礼法。郑延柞没有安葬已经死去二十九年的母亲;广平王府都虞候管崇嗣先于广平王上马骑行,他们都受到了颜真卿的弹幼。 B . 颜真卿富有才干,机敏警觉。五原很久不能决断的冤狱,他可以立即判决。安禄山的反叛刚刚露出苗头,他就料定其定会叛乱并积极应对。 C . 颜真卿大义凛然,视死如归。他因不攀附杨国忠而被调职离京。李希烈向他询问称帝仪式,他直言拒绝并当面斥责他是反贼,面对死亡威胁也不屈服。 D . 颜真卿威望很高,备享哀荣。安禄山叛乱时,十七个郡同一天主动归顺,他被推举为主帅。他被缢杀后,皇帝五天不上朝,并赠予高官美谥。
    4.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真卿恐摇人心,绐诸将曰:“吾素识憕等,其首皆非是。”

      ②积薪于廷曰:“不能屈节,当焚死。”真卿起赴火,景臻等邃止之。

五、古代诗歌阅读
  • 5. (2021·千阳模拟)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新年作

    刘长卿

    乡心新岁切,天畔独潸然。

    老至居人下,春归在客先。

    岭猿同旦暮,江柳共风烟。

    已似长沙傅 , 从今又几年。

    [注]此诗是刘长卿被贬为南巴尉后新年抒怀之作。②长沙傅:指贾谊。曾受谗被贬为长沙王太傅。

    1. (1)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乡心新岁切,天畔独潸然”句中“新岁”紧扣诗题,表明了写作诗歌的时间。 B . “春归在客先”运用了拟人手法,感叹新年伊始、天下共春之际,春归在我之先。 C . “岭猿同旦暮,江柳共风烟”从听觉的角度写景,将情感寄寓在美好的春景之中。 D . “已似长沙傅,从今又几年”借用贾谊的典故,以贾谊自况,表达了诗人的情感。
    2. (2) 诗歌“天畔独潸然”句直抒胸臆表达伤感之情,请结合诗句分析诗“独潸然”的原因。
六、情景默写
  • 6. (2021·千阳模拟)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1) “从今以往,勿复相思,相思与君绝”使用了顶针手法,白居易《琵琶行》“”也运用了这种手法,写琵琶曲乐音暂时停顿,为曲终前的高潮蓄势。
    2. (2) 杜牧写《阿房宫赋》论述六国和秦朝灭亡的原因时说,如果六国当年能善待百姓,“”;如果秦人能善待六国之人,“”,又怎么会灭亡呢?
    3. (3) 杜甫在《望岳》中写泰山神奇秀丽和巍峨高大的两句诗是“”。
七、选择题组
  • 7. (2021·千阳模拟)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小题。

    云南省腾冲市“银杏村”,满村的银杏树叶由绿变黄,迎来“一个童话般的世界”,游人一天比一天多。真是两年不见             :村庄“摇身一变”成景区,村容整洁了,设施现代了,还增加了“峡谷秋千”等新玩场。“极边之城”又有新“蝶变”。

    因是边关重镇,到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从昆明去腾冲还要过三道关卡,封闭可想而知。 那时候去趟腾冲,还要先飞到保山,再坐车三个小时翻越高黎贡山,山路艰险让人提心吊胆。2009年,腾冲机场通航。从此腾冲旅游进入快车道,“中国优秀旅游名县”等荣誉           。这与腾冲注重自然景观与人文底蕴的            分不开 。(        )。

    “2017年腾冲旅游产业增加值占全市GDP的14.9%,是            的支柱产业”,市旅游发展局副局长姜家邦的话充满自豪。的确,腾冲旅游名声在外,这既有天赋异禀的好资源,更是腾冲人奋斗来的。

    “以全域旅游统筹全市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围着旅游做、城市围着旅游造、产业围着旅游调、项目围着旅游建”,是边城腾冲的当下选择。通过“旅游+”,和新型城镇化、养生养老、文化乃至美丽宜居乡村融合,腾冲到2020年,要实现接待游客2000万人、旅游收入200亿元

    1. (1)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通过“旅游+”,和新型城镇化、养生养老、文化乃至美丽宜居乡村融合,腾冲到2020年,要实现接待游客2000万人、旅游收入200亿元的目标。 B . 通过“旅游+”,和养生养老、文化、美丽宜居乡村乃至新型城镇化融合,腾冲到2020年,要实现接待游客2000万人次、旅游收入200亿元的目标。 C . 通过“旅游+”,和养生养老、文化、美丽宜居乡村乃至新型城镇化融合,腾冲到2020年,要实现接待游客2000万人次、旅游收入200亿元。 D . 通过“旅游+”,和新型城镇化、文化、美丽宜居乡村乃至养生养老融合,腾冲到2020年,要实现接待游客2000万人、旅游收入200亿元。
    2. (2) 依次填入文章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 另眼相看 纷至沓来 相得益彰 名不虚传 B . 刮目相看 绵延不绝 珠联璧合 名副其实 C . 另眼相看 绵延不绝 相得益彰 名不虚传 D . 刮目相看 纷至沓来 珠联璧合 名副其实
    3. (3) 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旅游在文化中找到魂,而非一味追求商业利益。 B . 旅游在文化中找到魂,更追求着商业的利益。 C . 旅游只在文化中找到魂,而非追求商业利益。 D . 旅游既在文化中找到魂,又一味追求商业利益。
八、语言表达
  • 8. (2021·千阳模拟) 从下表中筛选有关信息,回答表后的问题,每空不多于10字。

    某市高三学生寒假学习、生活情况调查表

    调查项目

    娱乐游戏情况

    学习情况

    吃早餐情况

    睡眠情况

    百分比

    3小时

    以上

    3小时以下

    2小时

    以上

    2小时

    以下

    吃早餐

    不吃早餐

    6小时

    以上

    6小时

    以下

    79%

    21%

    16%

    84%

    55%

    45%

    27.5%

    72.5%

    从调查中可以看出,该市高三学生寒假学习、生活普遍存在的三个问题:

  • 9. (2021·千阳模拟) 请参照示例,另选话题,写一组辩证说理的句子。

    示例:我们赞成坚持,但过于坚持就成了固执。固执是封闭的表现,它可能让你裹足不前。我们在坚持中也要懂得变通。

九、材料作文
  • 10. (2021·千阳模拟)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中国航天飞船叫“神舟”。

        华为的操作系统叫“鸿蒙”。

        中国航天登月探测器名为“嫦娥”。

        暗物质粒子探测卫星名叫“悟空”。

        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名为“墨子”。

        太阳监测卫星计划叫“夸父计划”。

        ……

    中国的科技发展日新月异,以上这些科技成果的名字是否引起了你和同学们的兴趣呢?本周要开一个主题为“科技与人文”的班会,请你结合以上材料作一个主题演讲。

    要求:自选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