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万古传闻为屈原 ②冷露无声湿桂花 ③寒食东风御柳斜 ④遍插茱萸少一人
zhū hóng |
zēng jiā |
chéng chè |
aǐ xiǎo |
xiàn mù |
|
|
|
|
|
yóu qí |
xié zuò |
xùn qī |
zuì guò |
bīn kè |
|
|
|
|
|
奶奶的粽子
韩逸萌
“粽子香,香厨房。艾叶香,香满堂。桃枝插在大门上,出门一望麦儿黄。”端午的歌谣是清晨的布谷鸟起的调,脆生,清亮,故乡从仲夏夜的梦中醒来,惺松中瞅见阶前的青草里,缀满昨夜露珠的清香。
端午的香先是粽叶的清香,墨绿的叶子有竹叶可爱的形状和艾草气味的清爽,奶奶将两束叶子散乱地铺在白瓷的盆里,再浇一壶滚烫的水,水汽升起,挟裹着袅袅清香,如同沸水冲茶,将叶里蕴着的香气点染出来,那香气就像活了一般,在奶奶手里,清香原来可以生长。
我去看那泡了一夜的米,一粒粒透亮饱满,此时都相互倚着,慵懒得沉甸甸,像是饮了一夜的琼浆,浓睡不消残酒。奶奶的粽子简单至极,只放红枣和糯米,青翠的叶裹上红白的馅儿,不腻不甜,原始、纯粹,却有着独特的甘醇,令童年的我深深迷恋。
我着迷的是奶奶包粽子的过程,三层粽叶错落着搭好,轻轻展开、抹平,两手轻轻一弯,便弯出小小的圆锥形状,一撮(cuō)米添在尖尖的角里,捏三颗红枣点在米中,再一最米盖在上面。奶奶不会让枣露出米外,于是红枣的汁液不会流出,全都浸在米里,不放糖,却更香更甜。奶奶的大手紧紧捏着盛满馅儿的粽叶,一根线绳紧紧绕过,缠两圈,系住,便成了一个精巧的四个角的粽子。我赶紧捧过来,细细地看,满心满眼地喜欢。我也试图包一个,铺好棕叶,弯成小圆锥,放米和枣,却总是捏不住粽叶,缠不紧线,总是漏了米,或者包成了三个角的平面。奶奶笑着说:“俺妮儿手小,不是干活的命,一定清清闲闲享一辈子福。”端午的阳光照在奶奶的背上,我坐在奶奶投下的影子里想,享一辈子福是不是每天都可以吃奶奶包的粽子……
棕子在锅里咕嘟咕嘟地响,是端午的歌谣最贴切的唱腔,香气从厨房溢出,氤氲(yīn yūn)_________在整个院子上空,我不住地扒着门口张望,奶奶说:“妮儿不急,越煮越香。”奶奶的粽子包了三层叶,煮的时间越长,米越软糯,越能浸透叶的清香。奶奶把火烧得细长,我在过午的温热中睡去……醒来时,粽子便已煮好,奶奶已经晾在盘里。我捧起一只粽子,觉得奶奶的粽子像是有生命,要用一只来作量词,轻轻拉一下,线绳便解落,展开粽叶,精致的四角的粽子煮得透亮,微微染了青绿,第一口是叶的清香,第二口是米的甜糯。
我在端午的歌谣中成长,门前的小树隔年盈尺,奶奶却在我的鲜嫩反衬下日渐白头。我后来吃过八宝粽、蛋黄粽、鲜肉粽,却都不及奶奶的粽子有着最纯粹的清香;我后来见过长长的竹筒粽、缠着五彩线的迷你粽,却都不及奶奶那裹着错落搭开的三层棕叶。奶奶的粽子在每个端午,温柔敲打我回忆的味蕾。
端午的歌谣又响起,奶奶的粽子隔着时光和故乡,与我相思凝望。
家乡的桥
①我的家乡在江南,那里有许多石桥。长大后,我经常会梦到家乡,梦到家乡的石桥。
②家乡的桥大多是石桥,造型却千姿百态。最简单的是过户桥,一块长石板搁两端,把两户人家连起来;最漂亮、最气派的是单拱桥,桥洞和它的倒影像个很大很大的圆饼,两侧的桥头各有几十级石阶,一对对石狮子立在两旁。
③家乡的石桥,名称也美极了,每座桥都有故事。千岁桥、如意桥、震龙桥、元宝桥、娘娘桥、骆驼桥……大人们告诉我们,元宝桥、骆驼桥是人们根据它们不同的形状叫出来的;而震龙桥、娘娘桥,就跟民间传说有关系了;至于如意桥的名字,则是从古诗中得来的。记得有一年,我跟外婆坐船去拜访朋友,每过一桥,我大声念一遍桥名,接着就听外婆讲一个关于这桥的故事。几十里水路百座桥,外婆的故事足足可装一条船。
④家乡的石桥是我们的乐园。整个炎热的夏天,我们在桥头下棋、猜谜、讲故事;我们在桥边钓鱼、摸螺蛳,碰得巧,还能从桥洞里捉到小螃蟹呢!实在玩累了,荡一条小船进桥洞,舒展四肢平躺着,那凉丝丝的风,轻轻荡漾的水波,转眼就把你送入梦乡……
①恭勤不倦()a.疲倦 b.倦容 c.倦意
③以夜继日焉()a.继而 b.继续 c.继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