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湖北省襄阳市宜城市三中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语文期...

更新时间:2024-07-13 浏览次数:63 类型:期中考试
一、现代文阅读
  • 1. (2020高二上·宜城期中)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当今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需要通过创新性发展和创造性转化,以活化的新形式发扬其深厚内涵,涵养中国精神,滋润现代人生。不论是为当代中国人更好理解传承民族文化,还是为参与国际文化交流、树立国家文化形象,都需要我们发挥宏大传统优势,开掘文化资源蕴藏的巨大价值,创造具有国际影响的文化体验。

    数字技术为更好再现文化遗产提供支撑。文化是一条流淌不息的河流,每个时代都有特色文化形态,即便那些恒定不变的价值,其表现形式也不断嬗变。近年,集中展示中国传统文化的博物馆利用数字技术改进展陈方式,优化“用户体验”,强化互动性和参与感,满足观众感知与互动需求,加强对文化遗产的认知。数字敦煌、数字故宫让我们以新鲜有趣的形式、真实可感的体验徜徉于历史文化场景,感受传统文化艺术精髓及精神。故宫通过与动漫、影视、文学及社交平台全方位融合,设计开发产品和数字内容,使传统文化魅力不断传播发酵,推出一批网红产品,数字技术让传统文化以全新方式获得时空延伸,融入生活日常,提升生活品位。故宫以“跨界”之思和“网红”之势,举办相关文化活动,获得年轻人追捧,实现了优秀传统文化对日常生活的有效融入。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获得更好传播,还要把中国要素与时尚表达有机结合起来。目前这类具有强势文化传播力的文化产品和品牌媒体较少,缺乏像《功夫熊猫》《花木兰》这样叫好又叫座的品牌产品。有待更新思维模式,重视多元文化背景,找到贴切的表达方法,呈现出既具中国文化深远意味又贴近海外受众审美习惯和对中国元素期待的文化产品,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国门,在交流互鉴中绽放独特魅力,在多元文化合作与竞争中实现共存共荣,促进人类文明共同进步。

    在新时代背景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条件借助数字技术提升内容传播的效度、强度和广度。作为一种战略性资产,传统文化资源如何“活化”,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是时代对文化工作者提出的重要课题,还需要我们在国际国内视野中,顺应时代新要求和新趋势,不断实现内涵挖掘与表达创新双向突破,创造具有强大影响力和广泛传播力的中国文化产品和文化品牌。

    (摘编自高宏存《以数字技术创新传播优秀传统文化》)

    材料二:

    对于任何一种文化传统来说,如何协调守成、创新与外来文化三者之间的关系始终是一个关键问题。晚清至20世纪,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的大规模接触伴随着侵略、殖民与冷战,增加了问题的复杂程度。多数人认为,五四新文学运动是文学史上的一个成功范例。之所以认定这是一次成功的文学转换,首要的标志是:相对于中国古典文学,汉语白话文学更适合表现今天的中国经验。这丝毫不存在贬低中国古典文学的意思。中国古代批评家曾指出:“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每一个时代都有自己的文学及其评价依据。任何一个时期的文学都将受到文学传统与现实世界纵横坐标构成的不同压力。强调来自纵轴的文学传统,还是追求更大限度地再现当代的现实世界?现实主义的宗旨显然是后者。这时,所谓的创新可以表述为,一种再现当代现实的企图改变了文学传统的发展方向。

    这就划出了一个区分的标准:如何辨别鲁迅式的“盗火者”与“言必称希腊”的崇洋分子?尽管二者都对西方文化表示出浓厚的兴趣,但“盗火者”的主旨是探索民族的独特道路,力图“师夷长技以制夷”;而崇洋分子热衷于将民族历史纳入一个普遍的模式,使之成为西方文化逻辑的具体例证。

    如果说,五四时期的“盗火者”曾经将西方文化视为现代性的启蒙,那么,现今的历史语境中,中国文化业已成为更重要的思想资源。中国文化浩如烟海,门类繁杂,一批饱学之士始终专心致志地从事清理和阐释工作。如马克思所言:“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法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只有意识到现今中国文化对于“改变世界”的历史使命,才能更深刻地理解这批饱学之士的学术贡献。也因为意识到这种使命,人们才不会满足于某些徒具形式的表面文章,诸如三叩九拜之类。中国文化的真正活力不是刻意维护某种古老的礼仪,而是进入当今社会,力争发现问题并且解决问题。工业社会贯穿生活时,农耕社会的古典诗学(“意境”“情景交融”“天人合一”等)保存了哪些不可或缺的文化基因?启蒙、革命、利益、市场以及围绕这些产生的社会关系瓦解了古代的乡绅之治后,儒家的“修身”与西方文化的宗教具有哪些不同的社会功能?“君子和而不同”的思想蕴含着哪些重大的启示?这些问题的提出与展开,已经显现出中国文化对话历史、对话现实的思想含量与独特价值。

    (选自南帆《中国文化的活力》,有删改)

    材料三:

    要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和阐发,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把跨越时空、超越国界、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要推动中华文明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激活其生命力,让中华文明同各国人民创造的多彩文明一道,为人类提供正确精神指引。要围绕我国和世界发展面临的重大问题,着力提出能够体现中国立场、中国智慧、中国价值的理念、主张、方案。我们不仅要让世界知道“舌尖上的中国”,还要让世界知道“学术中的中国”“理论中的中国”“哲学社会科学中的中国”,让世界知道“发展中的中国”“开放中的中国”“为人类文明作贡献的中国”。

    (摘自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

    1. (1) 下列对材料一内容的理解,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 发挥宏大传统优势,开掘文化资源的价值,能让我们更好地理解传承民族文化,进而参与国际文化交流、树立国家文化形象。 B . 数字技术使传统文化以全新的方式获得时空延伸,激活人们对传统文化价值的认同,从而能产生更大的经济效益。 C . 只要运用数字技术来传播传统文化,就能创造具有强大影响力和广泛传播力的中国文化产品和文化品牌。 D . 在新时代背景下,中国传统文化要提升内容传播的效度、强度和广度,需要有条件地借助数字技术。
    2. (2) 下列关于材料一和材料二论述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材料一用数字敦煌、数字故宫等成功案例论证数字技术为更好再现文化遗产提供支撑,可见传统文化创新形式可借助数字技术。 B . 材料一以动画电影《功夫熊猫》《花木兰》为例,论述了当前传统文化存在的问题,指出应该把中国要素与时尚表达有机结合起来。 C . 材料二围绕着中国文化,论及时间轴的古代与现代,空间轴的西方与中国,思接千载,视通万里。论证方法丰富。 D . 材料二对比了鲁迅式“盗火者”与“言必称希腊”的崇洋者的异同,包含对二者的褒贬评价,指出二者都具有很大的不足。
    3. (3) 下列对上述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材料一认为每个时代都有它特色的文化形式,不变的是那些恒定不变的价值,不断变化的只是文化的表现形式。 B . 材料二认为任何时期的文学所遭受的作为纵轴的文学传统与作为横轴的现实世界所构成的压力都不尽相同。 C . 材料三认为要推动中华文明创新性转化、发展,激活其生命力,要多种文明共同发展,为人类提供正确的精神指引。 D . 三则材料虽然论述角度不同,但都认为中国传统文化要创新性发展,要立足于中华民族最本质的文化基因。
    4. (4) 请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简要分析两者在论证方法上有何不同。
    5. (5) 根据上述三则材料,谈谈新形势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该如何传播与创新发展?
  • 2. (2020高二上·宜城期中)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蝼 蚁

    周海亮

    婴儿就在他们的头顶上疯狂地嚎哭,他们却无能为力。

    他们的头顶上还有士兵。荷枪实弹的士兵,抽着烟,看着婴儿,手指不离扳机。士兵知道附近肯定有人。这里的人们,绝不可能丢下一个婴儿。

    士兵在两小时以前袭击了村子。村人们多被击毙,只有他们躲进地下室。地下室极其隐蔽,现在,那里藏着三个女人、一个男人和两个孩子。

    女人中,她是婴儿的母亲。

    本来是她的男人抱着婴儿。逃跑时,男人腿部中了一枪,肩膀又中了一枪。他跌倒,爬起,继续跑,用着一种怪异并且滑稽的姿势。他们躲进地下室的时候,男人已经冲进院子,然后,他的后背中了一枪,又一枪,又一枪。男人躺在地上痛苦地挣扎,却用了一种极舒服的姿势抱着他的婴儿。那时地下室的盖口尚未关上,他看着女人,冲她挤挤眼睛,然后目光转向别处。他不想让追赶他的士兵觉察到屋子里还有一个地下室。女人甚至认为,他也许是故意挨上子弹。

    女人试图冲出去,可是她被别人强行拖下去。盖口合拢的瞬间,士兵冲进院子。士兵在男人的脑袋上补了一枪,却留下婴儿。

    他知道村子里还有人。

    一天前,有村里人帮助游击队偷袭了他们的队伍。战斗中他失去两个兄弟——真正的兄弟——父亲将他们兄弟三人,一起送上了战场。

    他在等待有人自投落网。他相信这件事终会发生,因为他有一个婴儿。

    婴儿哭着,喊着,也许是饿了。婴儿有着黄色的头发,圆圆的鼻子,眼珠就像褐色的水晶球。士兵盯着婴儿,心中泛起波澜。然后,士兵对自己说,战争早一天结束,他就能早一天回到家乡。

    杀光隐藏在暗处的村人,就会距战争结束更近一步。这是长官的想法,也是他的想法。

    婴儿一直在哭,一直在哭。

    两个女人将地下室里的女人紧紧箍住。女人想不顾一切地冲出去,抱起她的孩子,扯起她的衣衫,让孩子含住她的乳头,狠狠地吸,狠狠地吸……她想喊出来,可是声音卡在喉咙,将她噎出眼泪。她薅着自己的头发,浓密结实的头发,此时弱不禁风。

    士兵就在他们的头顶。他们甚至可以听到士兵的呼吸。然后婴儿变得安静,女人感觉到婴儿的体温。

    地下室里漆黑一片。不能说话,不能动,不能哭泣,不能点亮任何可以照明的东西。黑暗里的女人认为自己并不重要——是死是活,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她的身边还有两个女人、一个男人和两个孩子。

    婴儿的嚎哭声再一次挤进地下室,每一声都像刀子,一下一下剜着女人的心。女人听到她的牙齿发出奇怪的声音,张开嘴,伸手去接,她的手心里,多出一颗带血的牙齿。

    附近教堂的钟声响起,女人知道,他们躲进地下室里,已经整整一天。

    有那么几个瞬间,女人真的想冲出去。冲出去,求士兵放过她的孩子,为此她可以付出一切——她的身体,她的生命,甚至,地下室里其他人的生命。后来她终于决定这样去做,却既动不了,也不能说话。他们将她绑起,衣服堵住了嘴。

    他们知道,女人随时可能疯狂。

    女人感觉她的身体在抖。女人感觉每个人的身体都在抖。她恨他们,又不敢恨。她怕他们,又不敢怕。后来她想,就算她真的冲出去,又能做什么呢?她相信不管她怎么说,怎么做,士兵都会将她射杀,将他们射杀,然后,将她的孩子射杀。

    婴儿再一次变得安静。士兵的脚步声有节奏地在头顶上响起。她听到士兵划一根火柴,点燃香烟。然后,一声重重的叹息。

    女人静静地倚着墙壁,不动。她的手指将坚硬的墙壁犁开一条深深的沟渠,沟渠里,渗出鲜血。绑住女人的绳子早已松动,女人随时可以推开其他人,叫喊着冲出去。可是她没有。或许,她已经放弃。

    嚎哭声再一次挤进来,却那么无力,那么微弱。教堂的钟声再一次传来,此时,他们躲在地下室里,已经整整两天。两天里,孩子没吃一点东西,没喝一点水,她躺在冰凉的地板上,任寒风将她的脸蛋冻伤,将她的四肢冻僵,任士兵的目光,一遍又一遍将她打量。

    女人知道,她的孩子正在一点一点死去。

    她再一次有了冲出去的冲动。却不是去救孩子,而是让自己死去——死去,便再不必理会孩子的死活,也不必理会别人的死活。

    她相信,让她在孩子死去以前死去,她会好受很多。

    可是她终没有动。她闭着眼睛,十指深深地嵌进墙壁。她感觉不到疼痛。

    她是在孩子死去之前死去的。她因痛而死,因绝望而死。宽容的上帝给了她提前死去的机会。

    剩下的人们,安静地等在地下室里,或者等待士兵离开,或者等待被士兵发现。等待活着,或者等待死亡。

    士兵是在三天以后离开的。那个婴儿顽强地撑过三天,终因饥饿而死。

    婴儿死去时,士兵落下一滴眼泪。

    士兵希望战争结束,他用了他认为正确的方式。当战争结束,士兵就会回到家乡。家乡有他的妻子,还有他五个月大的女儿。女儿有着黄色的头发,圆圆的鼻子,眼珠就像褐色的水晶球。

    (选自《小说月刊》2014年第9期)

    1. (1) 下列对小说思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男人躺在地上痛苦地挣扎,却用了一种极舒服的姿势抱着他的婴儿”,“痛苦”与“极舒服”这对自相矛盾的词语,充分表现了男人无私伟大的父爱。 B . 为了避免女人随时可能发疯,暴露藏身之处而引来杀戮,地下室里的其他人将女人绑起来,用衣服堵住她的嘴,显示出他们的冷漠麻木和自私自利。 C . 女人为了孩子可以付出自己的生命,“甚至,地下室里其他人的生命”,这里的女人似乎不那么“高尚”,却更加符合一位深爱孩子的母亲的心理。 D . “宽容的上帝给了她提前死去的机会”,女人在痛苦和绝望中死去,这里却说上帝“宽容”,因为听凭孩子死去而无力施救,对一个母亲来说更痛苦。
    2. (2) 下列对小说艺术特点的理解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小说开头两段采用倒叙方式,一入笔直接描写地下室内外紧张恐怖的情势,然后再交代事情由来,从而造成强烈的悬念,强化了作品的艺术效果。 B . 小说多处运用反复和排比手法来增强表现力,如“不能说话,不能动,不能哭泣,不能点亮任何可以照明的东西”,就突出了地下室的阴暗和压抑。 C . 小说中的人物没有姓名,作者有意识地使用男人、女人、婴儿、士兵这种类型化称谓,意在消除人物身上的个性色彩,凸显题目“蝼蚁”的隐喻意味。 D . 小说呈现出明显的虚化时空的倾向,战争的年代、地点和具体背景都是模糊的,这种写法增强了作品内涵的普遍意义和对战争的批判、反省力度。
    3. (3) 在小说中,士兵这一人物身上体现出深刻的矛盾,请对此作简要分析。
    4. (4) 贯穿始终、无语言、不谙人事的“婴儿”在小说中有哪些作用?
二、文言文阅读
  • 3. (2020高二上·宜城期中)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司马光字君实,陕州夏县人也。仁宗宝元初,中进士甲科。丁内外艰 , 执丧累年,毁瘠如礼。神宗即位,擢为翰林学士,光力辞。帝曰:“古之君子,或学而不文,或文而不学,惟董仲舒、扬雄兼之。卿有文学,何辞为?”初,光常患历代史繁,人主不能遍览,遂为通志八卷以献。英宗悦之,命置局秘阁,续其书。至是,神宗名之曰《资治通鉴》,自制《序》授之,俾日进读。《资治通鉴》未就,帝尤重之,以为贤于荀悦《汉纪》,数促使终篇。及书成,加资政殿学士。

    凡居洛阳十五年,天下以为真宰相,田夫野老皆号为司马相公,妇人孺子亦知其为君实也。帝崩,赴阙临,卫士望见,皆以手加额曰:“此司马相公也。”所至,民遮道聚观,马至不得行。起光知陈州,过阙,留为门下侍郎。苏轼自登州召还,道人相聚号呼曰:“寄谢司马相公,毋去朝廷,厚自爱以活我。”

    元祐元年复得疾,诏朝会再拜,勿舞蹈[注]。免朝觐,许乘肩舆,三日一入省。光不敢当,曰:“不见君,不可以视事。”辽、夏使至,必问光起居,敕其边吏曰:“中国相司马矣,毋轻生事,开边隙。”光欲以身徇社稷,躬亲庶务,不舍昼夜。宾客见其体羸,举诸葛亮食少事烦以为戒,光曰:“死生,命也。”为之益力。病革,不复自觉,谆谆如梦中语,然皆朝廷天下事也。是年九月薨,年六十八。曰文正。京师人罢市往吊鬻衣以致奠巷哭以过车及葬哭者如哭其私亲都中及四方皆尽像以祀饮食必祝。配飨哲宗庙庭。

    (节选自《宋史·司马光传》

    注:舞蹈:古代臣子朝拜帝王时做出特定的舞蹈姿势,是一种礼节。

    1. (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项是(   )
      A . 京师人罢市往吊/鬻衣以致奠/巷哭以过车/及葬/哭者如哭其私亲/都中及四方皆尽像以祀/饮食必祝 B . 京师人罢市往吊/鬻衣以致奠/巷哭以过/车及葬/哭者如哭其私亲/都中及四方皆尽像以祀/饮食必祝 C . 京师人罢市往吊/鬻衣以致奠/巷哭以过车/及葬/哭者如哭其私亲/都中及四方皆尽/像以祀饮食必祝 D . 京师人罢市往吊/鬻衣以致奠/巷哭以过/车及葬/哭者如哭其私亲/都中及四方皆尽/像以祀饮食必祝
    2. (2)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还正确的一项是(   )
      A . 丁内外艰,丁内艰是父亲死了守制,丁外艰是母亲死了守制。古人在父母去世后要守丧,断绝一切娱乐活动。 B . 《资治通鉴》,简称“通鉴”,是北宋司马光主编的一部多卷本编年体史书,同《史记》一样都是通史。 C . 谥,是古代王侯将相、高级官吏、著名文士死后被追加的称号。朝廷以“文正”对司马进进行一种褒扬的评价。 D . 配飨,即合祭,祔祀,指功臣祔祀于帝王宗庙,功臣死后附于帝王旁享受合祭,是古代帝王奖赏功臣的一种形式。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司马光学识渊博。他曾完成通志八卷,神宗认为他像董仲舒、扬雄一样善文章又有学问,不同意他的极力推辞,提拔他为翰林学士。 B . 司马光爱君忧国。他编纂《资治通鉴》希望国君能以史为鉴;宋神宗亲赐书名、亲自撰写(序),并下令置局秘阁,让他继续写这部书。 C . 司马光恪尽职守。在他患病时,皇帝特意下诏命免除他上朝朝拜,准许他坐肩舆,三天到一次朝廷。司马光不敢接受,认为不见国君不能够处理政务。 D . 司马光鞠躬尽瘁。他在病中仍然亲自过问朝廷事务,分昼夜地工作;甚至病危已不再有清醒意识时,说的还都是国家的大事。
    4.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资治通鉴》未就,帝尤重之,以为贤于荀悦《汉纪》,数促使终篇。

      ②光欲以身徇社稷,躬亲庶务,不舍昼夜。

    5. (5) 司马光深受百姓爱戴体现在哪些方面?
三、古代诗歌阅读
  • 4. (2020高二上·宜城期中)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朱坡故少保杜公池亭

    许  浑

    杜陵池榭绮城东,孤岛回汀路不穷。

    高岫乍疑三峡近,远波初似五湖通。

    楸梧叶暗潇潇雨,菱荇花香淡淡风。

    还有昔时巢燕在,飞来飞去画堂中。

    1. (1)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诗歌标题表明此诗是诗人游览杜公池亭时有感而作,“少保”交代了杜公的身份。 B . 起句点出杜公池亭的地理位置,第二句描摹了池亭边洲渚曲折、道路绵延的状貌。 C . 颔联“疑”“似”二字,以诗人的错觉描绘山势高耸连绵、湖水宽广浩渺的特点。 D . 尾联写旧时燕巢、画堂仍在,燕子在其中飞来飞去,表达诗人对昔日繁华的留恋。
    2. (2) 请赏析“楸梧叶暗潇潇雨,菱荇花香淡淡风”一句的妙处。
四、情景默写
  • 5. (2020高二上·宜城期中)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1) 我们经常用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两句来表达过去不可挽回,未来则可把握。
    2. (2) 王勃在《滕王阁序》一文中,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天阔水远、孤鹜高飞、晚霞绚烂的秋景图“”此句化用自庾信的《马射赋》“落花与芝盖齐飞,杨柳共春旗一色”两句。
    3. (3) 《陈情表》用“”两句写自己缺少亲属帮助并且事必躬亲的孤弱。
五、语言表达
  • 6. (2020高二上·宜城期中)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沿着堤坝向南走,可以看到蜿蜒起伏的山峦。春夏时节,那山是绿色的,其中还夹杂着点点的白色,那是白桦树荡漾在松林中的几点笑窝。山脚下,有一条清澈而宽阔的河流。从河岸到堤坝,是一片茂密的柳树丛和几百棵高大的青杨。那些青杨间距很广、错落有致地四散开来,为这带风景平添了几分动人的风韵。初春的时候,残雪消融,矮株的柳树,红了枝条,高大的青杨,绿了身躯。那些青杨就像是站在河岸的穿着绿蓑衣的渔民,而那丝丝柳枝,有如一群漫游在他们脚下的红鱼。

    ①______ , 那么它在春夏时节为大自然涂抹的是如梦似幻的温柔之色。到了秋天,它的画风发生了巨变,它借着秋霜的手,把山峦点染得一派绚丽,那灿烂的金黄色成为这个季节的主色调。但这种绚丽持续不了多久,随着冷空气的频频入侵,落叶飘零,②______。但这种暗淡也不会让你的心灰暗很久,伴随着雪花那轻歌曼舞的脚步,山峦迎来了另一次的灿烂,它披上一件银白的棉袍,于苍茫中呈现着端庄、宁静的圣洁之美。我喜欢在黄昏时漫步,喜欢看水中的落日,喜欢看风中的落叶,喜欢看雪中的山峦。

    1. (1) 文中使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
      A . 借代、夸张、反复 B . 夸张、比喻、排比 C . 比喻、拟人、排比 D . 借代、拟人、反复
    2. (2)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改写成:“在初春残雪消融的时候,矮株的柳树的枝条是红的,高大的青杨的身躯是绿的。”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但原文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
    3. (3) 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 7. (2020高二上·宜城期中) 下面文段有四处语言表达的问题,请指出有问题句子的序号并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

    ①2020年初春,一场疫情不期而至。②截至2月底为止,我市已有6名医护人员感染新冠病毒,③市长惭愧地说,我们领导在这次疫情中没尽到责任,④我们愿意革职,⑤希望大家齐心协力抗疫情,完成这次战疫的最后胜利。⑥3月15日我市全面疫情防控阻击战取得胜利,确诊病例清零。⑦白衣天使完成使命,胜利归来。

  • 8. (2020高二上·宜城期中) 请对下面这段新闻报道的文字进行压缩。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70个字。

    本报北京3月19日电,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19日发布消息,各地企业复工率和员工到岗率稳步提升,已有1亿农民工外出务工,占春节前返乡农民工的80%。在农民工返岗“点对点”服务方面,目前组织专车16万车次、专列309列、包车厢1292个、包机514架次,累计“点对点”运送农民工超过410万人。与此同时,各地持续开展线上“春风行动”,开通远程招聘、视频面试、网络直播等招聘服务,提升供需对接效果。据介绍,人社部还将启动百日千万网络招聘行动。

六、材料作文
  • 9. (2020高二上·宜城期中)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一个民族的精神,就是对真理的坚守深入骨髓,代代相传,几乎成为潜意识。鲁迅先生向来语言冷峻,但他曾动情地说:“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屈原如此、谭嗣同如此、方志敏也如此,耄耋之年深入“毒穴”的钟南山如此、那些逆行的医生护士亦如此……中国人的脊梁,中国人的浩然正气,中国人的为民情怀,就是中国精神。

    在即将举行的中学生国际文化交流活动中,你将代表复兴中学介绍“中国精神”,请结合上述材料,写一篇发言稿。

    要求:自选角度,确定立意,自拟题目;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