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历史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四川省眉山市东坡区2020-2021学年八年级下学期历史期末...

更新时间:2021-08-23 浏览次数:191 类型:期末考试
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60分。
  • 1. (2021八下·东坡期末) 下图是出席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代表人数统计图(共662人)。从中可以看出:(    )

    A . 打破了国民党的一党专政 B . 中共组织领导新政协会议 C . 新政协代行全国人大职能 D . 新政协具有广泛的代表性
  • 2. (2021八下·东坡期末) 1950年6月,中央人民政府在新解放区进行土地改革,废除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土地所有制。到1952年底土地改革完成时,全国粮食总产量由1950年的1.32亿吨增长为1.63亿吨,人均粮食由1950年的239.4公斤增长为285.2公斤。这从本质上反映出(   )
    A . 我国完成了生产资料所有制的转变 B . 生产关系的变革推动生产力的发展 C . 土地改革促进了国家工业化建设 D . 生产的发展推动了新政权的巩固
  • 3. (2021八下·东坡期末) 陈云在编制“一五”计划草案时指出:“我国因为经济落后,要在短时期内赶上去,因此,计划中的平衡是一种紧张的平衡。计划中要有带头的东西,就近期来说,就是工业,尤其是重工业。”这一论述(   )
    A . 体现了中国国情的客观要求 B . 有利于形成合理的工业布局 C . 是全盘照搬苏联模式的体现 D . 鼓舞了建设社会主义的热情
  • 4. (2021八下·东坡期末) 费正清在《中国与美国》中写到:“共产党政府远比旧国民党政府深入到下层,在乡、县、省三级设立代表大会,每年集会一次……这种结构给人民大众提供了参加‘民主集中制’的活动场所。”文中所说的“这种结构”是指(   )
    A . 政治协商制度 B .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C .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D . 村民委员会制度
  • 5. (2021八下·东坡期末) 下图是1956年长春一汽全体职工写给毛泽东的一封信,信中内容反映了新中国(   )

    A . 工业化已经全面实现 B . 汽车产业开始领先世界 C . 交通运输建设成就巨大 D . 第一个五年计划取得的成就
  • 6. (2021八下·东坡期末) 1953年12月27日,毛泽东在《中国农村的社会主义高潮》的序言中写道:“……的进度这样快,是不是在一种健康的状态中进行的呢?完全是的。一切地方的党组织都全面地领导了这个运动。农民是那样热情而又很有秩序地加入了这个运动……”材料中的“这个运动”指的是( )

    A . 农业合作化运动 B . 人民公社化运动 C . 土地改革 D . “一五”计划开始实施
  • 7. (2021八下·东坡期末) 在中国近代经济结构多元化的格局中,民族资本主义经济代表着中国经济近代化的进步方向,但由于封建自然经济、外国资本主义经济和官僚资本主义经济的压迫和排挤,它始终没有成为近代中国社会经济的主导形式。下列中国近代的经济曲线最能说明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历程的是(   )
    A . B . C . D .
  • 8. (2021八下·东坡期末) 1958年,我国凭票证供应的商品由粮、油、布等五种增加到五十多种,到1965年又减少到只有粮食、食油和棉布三种。此变化得益于(   )
    A . 工业化建设的基本完成 B . 国民经济的合理调整 C . 人民公社化运动的推行 D . 对外贸易的广泛开展
  • 9. (2021八下·东坡期末) 下图是1967年12月2日《人民日报》的一篇报道,结合所学知识推断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 “文化大革命”促进生产力发展 B . “左”倾错误影响报刊思想宣传 C . 人民公社化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 D . 经济建设的重心转移到农业生产
  • 10. (2021八下·东坡期末) 1978年,思想理论界展开了一场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通过这场大讨论,党内外思想日益活跃,出现了打破习惯势力和主观偏见的束缚,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的生动景象。这场讨论(   )
    A . 起到解放了人们思想的作用 B . 形成了“两个凡是”的方针 C . 针对经济特区姓“资”姓“社”的问题 D . 使党在指导思想上完成了拨乱反正
  • 11. (2021八下·东坡期末) 1980年,《人民日报》改版,开辟了《经济简讯》等新栏目,经济新闻成为报道重点,篇幅和数量不断增加。这种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 . 党和国家工作中心的转移 B .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 C . 国企改革取得显著成效 D . 社会主义进入初级阶段
  • 12. (2024八下·平阴期中) 1980年,各大报纸上诸如《分田单干必须纠正》《包产到户是社会主义时期阶级斗争的新动向》《紧紧扎起社会主义篱笆,绝不让安徽资本主义毒液蔓延》等文章比比皆是。这反映了当时(   )
    A . 有待解放的观念限制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开展 B . 经济发展必须要有阶级斗争的护航 C . 包产到户得到主流媒体的肯定和倡导 D .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没有立足国情
  • 13. (2021八下·东坡期末) 1958年,存在大量盐碱地的鲁西北在“以粮为纲”的口号下广泛种植小麦,但产量很低;到了80年代,当地农民改种棉花后卖给国家换取粮食,因而流传一首民谣:一亩小麦吃不饱,半亩棉花做贡献。出现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 . 国家确立农民土地所有制 B . 农民合作化运动的推行 C . 农民获得土地经营自主权 D . 国有企业进行体制改革
  • 14. (2022八下·广州期中) 1978年,广东清远率先在国营企业实行“超计划利润提成奖”,结果迅速改变工业效益低下的状况。到1981年底,这种“清远经验”迅速在全国实施。这里“清远经验”的最大特点是(   )
    A . 包产到户充分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B . 分配方式的改革大大调动了工人的生产积极性 C . 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D . 经济体制改革推动社会消费的发展
  • 15. (2021八下·东坡期末) 20世纪80年代,美国《新闻周刊》记者报道,福建石狮的小商品贸易和广东南海民间的小五金、小化工、小塑料、小纺织、小冶炼、小加工,“像野草一般满世界疯长”。该报道说明:(   )
    A . 国有企业改革全面展开 B . 中国品牌享誉世界各地 C . 经济体制改革目标确立 D . 改革开放释放经济活力
  • 16. (2024八下·安乡县期末) 20世纪90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主要趋势。为了抓住这一趋势带来的历史机遇,中共中央于1992年确定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为(   )
    A . 建立现代化企业制度 B . 发展乡镇企业 C .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D . 建立市场导向的就业机制
  • 17. (2024八下·中站期中) 据报道,1984年,青岛、烟台被开辟为沿海开放城市;1988年,山东半岛成为沿海经济开区;1993年,济南、淄博和潍坊被划为沿海开放区;2019年,济南、青岛和烟台部分地区被划为自由贸易试验区。这说明山东省的对外开放(    )
    A . 由沿海向内地,程度加深 B . 以建立经济特区为开端 C . 步步走在全国的最前列 D . 形成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
  • 18. (2021八下·东坡期末)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毛泽东在1957年提出了“赶英超美”的口号,发动了“大跃进”运动;1978年改革开放后,邓小平提出“发展才是硬道理”的主张;进入21世纪,党中央提出科学发展观、中国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等。这种变化主要是由于(   )
    A . 中国共产党对建设社会主义的认识不断深入成熟 B . 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由注重数量的发展到注重质量 C . 中国关于建设社会主义的指导思想总是发生变化 D . 中国适应了国际形势变化的趋势
  • 19. (2021八下·东坡期末) 张岂之在《中国历史·中华人民共和国卷》中指出:(这种制度)……是民族因素与区域因素相结合,政治因素与经济因素相结合,既有利于少数民族当家作主,又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的制度。文中的“这种制度”是(   )
    A . 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B .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C .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D . “一国两制”构想
  • 20. (2021八下·东坡期末) 国家投入巨资对拉萨的布达拉宫、青海的塔尔寺、新疆的克孜尔千佛洞等文物古迹进行维修。其中仅在1989-1994年对布达拉宫的维修,就投入资金5500万元,耗用黄金100公斤。这说明(   )
    A . 国家尊重各民族的风俗习惯 B . 我国各族人民一律平等 C . 国家保护少数民族的文化遗产 D . 国家保护自然旅游资源
  • 21. (2024八下·东阿月考) 邓小平说:“中央确实是不干预特别行政区的具体事务的,也不需要干预。但是特别行政区是不是也会发生危害国家根本利益的事情呢?……那个时候,北京过问不过问?……如果中央把什么权力都放弃了,就可能会出现一些混乱,损害香港的利益。”这一讲话的重点是(   )
    A . 否定“一国两制”内涵 B . 设定了香港自治的底线 C . 否定“港人治港”方针 D . 彻底消除香港分裂势力
  • 22. (2021八下·东坡期末) 2020年出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维护国家安全法》中规定,绝大多数危害国家安全的案件都由香港自己管辖,只有当案件在香港特区管辖困难、特别行政区无法有效执行法律、国家安全面临重大现实威胁的情况时,驻港国安公署和国家有关检察、司法机关才行使管辖权。这充分体现出(   )
    A . 香港法律制度和执行机制落后 B . 我国对“一国两制”的坚守和“港人治港”的信任 C . 港澳特别行政区有“高度自治”权 D . 香港特别行政区重新纳入到国家的治理体系
  • 23. (2024八下·茂名期末) 2019年9月28日,《人民日报》发表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大事记(1949.10—2019.9)》中记载:1987年10月16日,国务院办公厅公布有关接待探亲台胞的办法;11月2日,第一批探亲台胞经香港赴大陆。这说明(    )
    A .  “一国两制”成共识 B . 两岸隔绝状态被打破 C . “九二共识”已达成 D . 海峡两岸已实现统一
  • 24. (2021八下·东坡期末)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明确提出要解放台湾;上世纪50年代中期又确立了争取用和平方式解放台湾的思想;1979年元旦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郑重宣告了和平统一祖国的大政方针;之后在邓小平提出“一国两制”的基础上开成了“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对台基本方针。材料反映出党和政府在对台问题上(   )
    A . 通过“一国两制”构想解决台湾问题 B . 顺应时代变化不断调整统一台湾的政策 C . 通过实行改革开放决策推进祖国统一 D . 坚决反对“台独”分子和国际反华势力
  • 25. (2021八下·东坡期末) 《科技铸剑——国防科技和武器装备创新发展》指出:我国“要抓住当前带动或制约我国国防科技与武器装备发展的高速计算机、航天与天基信息系统、航空与船用发动机等关键技术领域的突破,不断提升国防科技与武器装备整体水平。”这说明了(   )
    A . 加强军队建设的必要性 B . 中国坚持走科技强军的道路 C . 我国的综合国力不断增强 D . 我国军事力量超过其他国家
  • 26. (2023八下·无棣期末) 1952年,国民经济逐渐恢复,准备实行一五计划,国内需要大量资金,国际上需要一个稳定的周边环境。因此,新中国改变外交方针政策,不再强调意识形态的革命外交方针,将和平外交政策具体为五项行动准则。下面最符合材料意思的是(   )
    A . 经济政策影响外交政策 B . 中美关系已经走向正常化 C . 意识形态是外交出发点 D . 和平政策是外交基本国策
  • 27. (2021八下·东坡期末) 《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评论说:“在1955年的一次国际会议上,‘周恩来利用了他个人的巨大魅力和外交机敏逐渐减弱了那些怀疑共产主义的领导人的敌对情绪’。”在这次会议上,周恩来的“外交机敏”指的是( )
    A . 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 B . 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C . 提出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D . 开展全方位外交
  • 28. (2021八下·东坡期末) 进入20世纪60年代后,随着亚非拉一系列新独立国家不断加入联合国,美国的阻挠越来越困难;经过许多亚非拉国家的共同努力,克服了美国、日本等企图在联合国席位问题上制造的种种障碍,第二十六届联合国大会通过了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决议。由以上可见,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是由于(   )
    A . 中国综合国力增强 B . 美国霸权地位削弱 C . 中美关系改善 D . 发展中国家大力支持
  • 29. (2021八下·东坡期末) 美国认为“一个强大而巩固的中国有利于美国联华抗苏的战略考虑”,周恩来也指出“不可否认,这是中美两国都能获益的事情,如果中美两国友好起来”。据此可知中美关系正常化的基础是(   )
    A . 中美两国民众的友谊 B . 美国对抗苏联的战略 C . 中美国家利益的需求 D . 中国独立自主的需要
  • 30. (2021八下·东坡期末) 邓稼先生前,由于功勋卓著,得到过许多大奖。为此,许多人问过他搞两弹得到多少奖金,邓稼先对此总是笑而不答。1985年,邓稼先被确诊为癌症并住院治疗。杨振宁到医院看望他,杨振宁也提到了奖金的事情。……邓稼先回答说,原子弹10元,氢弹10元。材料反映邓稼先(   )
    A . 国际主义,人道主义 B . 无私奉献,艰苦创业 C . 同仇敌气,抗击侵略 D . 坚忍不拔,勇往直前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二题,第31题24分,第32题 16分,共40分。
  • 31. (2021八下·东坡期末) 建国以来,我国的外交事业蓬勃发展,外交成就硕果累累。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20世纪50年代,亚洲发生了两大事件。一件以东北亚的朝鲜为焦点,一件以东南亚印尼的避暑城镇万隆为中心。新中国以不同的方式参与了这两个事件。一个是战争方式,其结果是东北仍然是中国人的,未受侵犯,中国的国际威信由此大为提高。一个是会议协商,它促使亚洲和非洲的政治家们连续来北京作友好访问。

    ——摘编自《革命的中国的兴起(1949—1965年)》

    材料二  二战结束后,日本政府长期执行追随美国、敌视中国的政策。50年代以来,随着中日两国民间贸易和人员往来的增多,日本各界人士要求恢复中日邦交的呼声越来越高……1972年2月尼克松访华对日本产生极大的震动。日本把美国的这种举动视为“越顶外交”……1972年9月29日,中日两国建立外交关系。

    ——摘编自王圣心《当代国际关系》

    材料三   香港问题为什么能够谈成呢?并不是我们参加谈判的人有特殊的本领,主要是我们这个国家这几年发展起来了,是个兴旺发达的国家……而且是个值得信任的国家……当然,香港问题能够解决好,还是由于“一国两制”的根本方针或者说战略搞对了……

    ——邓小平《在中央顾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

    材料四  自1979年以来,与中国建交的国家从当时的120个上升到2008年的171个。……在过去30年中,中国外交逐步形成了“大国是关键、周边是首要、发展中国家是基础、多边是舞台”的外交战略布局。……进入90年代后,中国对参与国际体系、尤其是多边外交的认识发生了质的变化,更为积极地参与国际体系和国际规范的建设。中国已经成为国际体系的重要成员,参加了100多个政府间国际组织,签署了300多个国际公约。

    1. (1) 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中的“两件大事”是指什么历史事件?根据材料概括以朝鲜为焦点的事件对新中国的主要影响。
    2. (2) 根据材料二分析中日关系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
    3. (3) 根据材料三概括香港问题谈成的主要原因。
    4. (4) 根据材料四概括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外交成果。
  • 32. (2021八下·东坡期末)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伟大成就。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新中国继承的是一个国民经济濒于崩溃的烂摊子,生产萎缩,物价飞涨,民生困苦。中国人民有没有能力把生产恢复起来,这是一个严峻考验。新中国虽然得到苏联和东欧等国的承认和支持,但美国拒绝承认。中国人民能否冲破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国家的政治孤立和经济封锁,创造有利的外部条件以建设国家,这是又一个严峻考验。

    ——摘编自《中国共产党的九十年》

    材料二

    材料三  下表数据出自中国国家统计局发布的经济社会发展成就报告

    年份

    国内生产总值

    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

    贫困人口

    城镇居民

    农村居民

    1978

    3645亿元

    171元

    6.6平方米

    6.5平方米

    7.7亿

    2020

    100万亿

    32189元

    39.8平方米

    47.3平方米

    0

    1. (1) 依据材料一概括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所面临的国内外严峻形势。
    2. (2) 材料二中图1反映的是哪一历史事件的结果?从图1到图2,我国所有制结构发生了什么变化?
    3. (3) 根据材料三概括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的历史性成就。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