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青海省西宁市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语文期末调研测试...

更新时间:2024-07-13 浏览次数:76 类型:期末考试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 1. (2021高一下·西宁期末)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提笔忘字

    ①日前美国《洛杉矶时报》的一则报道一石激起千层浪:“由于使用拼音发手机短信及电脑打字正在取代拥有数千年传统的一笔一画汉字书写,越来越多的中国人不记得如何用笔书写汉字。”

    ②显然“提笔忘字”不是个别现象,否则也不会吸引国内诸多媒体纷纷发表报道和评论。虽然现在用得着手写的地方越来越少,但在偶尔出现需要的时候,如写个便条,填个表格,答个试卷等等,“提笔忘字”却并非偶尔。此时,人们的解决之道颇为典型:不再去翻新华字典,而是掏出手机按几个按键,用拼音打出忘了的字。“键盘依赖症”,就是这样活灵活现。

    ③其实自从选择了现代化发展之路,汉字手写被更为高效和标准的键盘输入所替代就是必然结果。御牛耕地,烧火做饭,这些中国人千百年来赖以糊口吃饭的基本技能,都在逐渐退出历史舞台。生存和生活技能的更新换代,是人类文明逐渐进步的伴随现象,这是生产力不断上升的结果,是历史的必然。然而,对于汉字书写的淡忘,却绝对是中华文化——至少是传统文化的衰退。

    ④相对于其他生存和生活技能,汉字书写还担负着重要的文化传承作用,因为中国文化之精髓所在就寄托在汉字字形和书写汉字的手脑配合之中。这是汉字区别于其他字母类文字的地方,也是台湾地区力主要把繁体汉字申报为世界遗产的原因之一。倘若大部分中国人都不再会手书汉字,将是以汉字为基础的中国文化的重大缺失。作家王蒙曾言:“遗失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之精髓与汉字原形,我们成了数典忘祖的新文盲。”

    ⑤可是,避免成为“新文盲”的目标绝不是一纸政令或者法律法规所能达成的。今天的人们虽然偶尔还会发出“原来你写的一手好字啊”这样的惊叹,但基本上人们已经淡忘隽秀字体所带来的荣光。因为,写一手好字已经失去了当年的实际作用,比如找到更好的工作甚至找到更好的对象;因为,写一手好字并不能与现在的办公自动化“无缝衔接”,这是实用主义的选择。所以政府不能要求人们从高效低碳的无纸化自动办公环境中返回,也不可能要求人们在打字更高效的场合必须使用手写。就像曾经的清朝,每年的木兰秋闱可以保证八旗子弟不忘骑射,但是却并不能提升哪怕是保持军队战斗力。

    ⑥所以,要想阻止“提笔忘字”现象的继续恶化,仅仅依靠感慨和呼吁或是一两条无法施行的法令是不够的,必须让能写一手好字重新成为实用追求,甚至让手书汉字不仅成为一项技能,更加成为一种普遍认同的美的享受──就如同现代社会节奏再快,也挡不住大家停下来喝杯茶的兴致。而我们知道,咖啡和可乐的入侵并没有让中国人遗忘飘荡千年的茶香。

    ⑦也许,拿起笔享受书写,比将其看作宏图重任更加轻松,更加实际。

    (选自《科技日报》,有删改)

    1. (1) 下列对“提笔忘字”的相关叙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提笔忘字”反映的是越来越多的中国人不再一笔一画书写汉字,而是在使用手机或电脑时用拼音进行交流的现象。 B . “提笔忘字”时不去翻字典,而是拿出手机用拼音打出忘记的字,这种解决问题的办法,在人们生活中普遍存在。 C . “提笔忘字”如果成为在大部分中国人中都普遍存在的现象,将给以汉字为基础的中华文化带来损失。 D . “提笔忘字”现象可以不再恶化,但必须让能够写一手好字重新成为实用追求,更加成为一种对美的享受。
    2. (2) 下列对汉字书写的表述,不准确的一项是(   )
      A . 汉字书写不仅是生存和生活技能,而且还寄托着中国文化之精髓,担负着重要的文化传承作用。 B . 如今写一手好字已经不再令人惊叹,也失去了以此能够找到更好的工作和找更好的对象的功用。 C . 无纸化自动办公比手写汉字更加高效,也更低碳,所以政府不能要求人们在一切场合使用手写。 D . “提笔忘字”的更实际的解决方案是拿起笔来享受书写,正如中国人停下来喝茶,并享受茶香一样。
    3. (3) 下列表述与原文意思不符的一项是(   )
      A . 美国媒体率先发现了中国存在“提笔忘字”的现象,这一报道引起了国内媒体的纷纷报道和评论。 B . 用键盘输入替代汉字手写是现代化发展的必然选择,但淡忘了汉字书写却表现出传统文化的衰退。 C . 台湾地区力主要把繁体汉字申报为世界遗产,其原因之一是汉字字形和书写汉字中寄托了中国文化精髓。 D . 行政指令或法律无法避免出现数典忘祖的新文盲,正如木兰秋闱无法提升哪怕是保持军队战斗力。
  • 2. (2021高一下·西宁期末)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材料一:

    ①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建设“美丽中国”,中国向国内外展示了助推生态文明建设的决心和目标: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上,中国承诺在2030年前实现碳排放达峰、2060年前努力实现碳中和;在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上,中国确立了到2035年碳排放达峰后稳中有降、生态环境根本好转、“美丽中国”建设基本实现的目标。

    ②据统计,到2020年年底,“十三五”规划纲要确定的生态环境保护领域的9项约束性指标将全面完成。此次,中国第一次提出碳中和的中长期气候目标,以“脱碳”倒逼、引领经济社会发展。将用不到10年的时间碳排放达峰、不到30年的时间碳中和,这“两步走”的应对气候变化战略透露出“绿色低碳”将是“十四五”时期社会发展的重要目标之一。

    ③碳排放达峰由“2030年左右”调整到“2030年前”,说明中国减排任务分解速度加快,相关行业和地区需要在“十四五”期间努力达峰。中国2060年前若实现碳中和,将助推全球实现碳中和的时间提前,对全球应对气候变化工作起到关键作用。

    ④实现碳中和目标,中国经济增长与碳排放要深度脱钩,随之而来的将是中国经济的结构性变革。2050年左右,中国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将达到80%左右,产业调整、资产重估必然是艰巨的挑战,同时也将诞生新的发展机会。中国率先发起经济领域深度低碳转型的行动倡导,生产方式、消费方式、商业模式等将发生脱胎换骨的变化。

    (摘编自鞠立新《“脱碳”倒逼绿色转型》,《人民日报》2020年11月25日)

    材料二:

    ①与欧美各国相比,我国要实现碳中和目标需付出更多努力。从排放总量来看,我国是目前全球碳排放第一大国,要实现碳中和,碳排放减量要远高于其他经济体。从发展阶段来看,欧美各国已实现经济发展与碳排放脱钩,而我国尚处于经济上升期、排放达峰期,需兼顾能源低碳转型和经济转型,统筹考虑约束碳排放和保持社会经济发展增速之间的矛盾。从碳排放发展趋势来看,我国计划碳排放达峰到碳中和的时间不到30年,明显短于欧美等国。

    ②碳中和目标要求中国在2035年后实现深度减排,需要提前做好低碳/脱碳新技术储备。应启动制定碳中和目标下的科技创新和实施规划,加快成熟技术的推广与应用,加速推进新型低碳技术的研发与示范,加强技术研发的保障体系建设,加强与各国低碳/脱碳技术的交流。

    (摘编自黄晶《中国实现碳中和目标亟需强化科技支撑》,《可持续发展经济导刊》2020年11月13日)

    材料三:

    ①据英国广播公司(BBC)报道,一个国际团队发现,中国两个区域的新造树林吸收二氧化碳程度被低估了。这两个地区是中国西南部的云南、贵州和广西,东北部的黑龙江和吉林。这些省份已经形成了大面积快速造林的格局,省级森林面积每年增加4万至44万公顷,所带来的减碳能力让专家们意想不到。

    ②过去几十年间,中国出台了国家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还草、生态保护红线等一系列生态恢复政策,取得了大面积绿化国土的卓越成就。有报道说,与20年前相比,世界越来越绿了,而中国是促进这一改变的重要贡献者之一。

    (摘编自《BBC报道:中国植树造林的作用“被低估了”》,《人民日报》2020年11月29日)

    1. (1) 下列对中国碳中和目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中国的碳中和目标计划分两步走,即先用不到10年的时间实现碳排放达峰,再用不到30年的时间实现碳中和。 B . 实现碳中和目标需兼顾能源低碳转型和经济转型,这对处于经济上升期的中国来说,是艰巨的挑战也是发展的机会。 C . 尽管中国的新造树林有较强的减碳能力,但中国二氧化碳的排放量目前仍居世界首位,碳中和目标的实现任重道远。 D . 中国在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目标,对全球应对气候变化工作意义重大,因为它必将使全球实现碳中和的时间提前。
    2. (2)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脱碳”倒逼绿色转型,中国的生产方式、消费方式、商业模式等将随着经济领域深度低碳转型而发生巨大变化。 B . 经济发展与碳排放关系密切,中国做出的碳排放承诺在改善生态环境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会阻碍经济的长远发展。 C . 无论从经济发展阶段看,还是从碳排放总量和碳排放发展趋势看,中国要达到碳中和需要比欧美等国付出更多努力。 D . 中国绿化面积增长有目共睹,为世界越来越绿做出贡献,这得益于中国在过去几十年间出台的一系列生态恢复政策。
    3. (3) 如何进一步推动我国“绿色低碳”发展?请结合材料提出合理化建议。
  • 3. (2021高一下·西宁期末)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除夕的夜

    阿成

    ①漫天的大雪下了整整一天,整座城市变成了雪国。我总觉得夜里的雪下得静悄悄的,俨然背景音乐,令人有一点迷茫和感伤。

    ②老伴重病已住了半年多的医院。医生说,看能熬过这个年吧,要是能,或者有可能再延长一段时间。我暗自落泪,内心依然巴望奇迹发生。

    ③除夕,我请求回家过年,医生摇了摇头。回不了家,那就在病房里守岁吧。我想,无论如何也要过一个像点样的年啊。我知道老伴吃不下东西了,但哪怕是摆摆样子,让她看一看也好啊。于是,我上街寻找饭店,去买几个老伴爱吃的菜。

    ④大雪甫落之后,东北的除夕夜更加寒气袭人。我踏着雪向前走着,内心很凄凉。现在,这条十里长街上只有我一个人的脚印。

    ⑤边走边寻找着。街道两旁大商家、小商店、饭店,等等,都关门了。在如此清静的大街上,孤寂、凄凉和失落始终伴我一同寻找。但是,想到今年的除夕或许就是老伴的最后一个年了,我心里就不觉得冷了,我无论如何也要把这十里长街寻遍。记得小时候,为了逃避父亲的打,离家出走,在下雪的夜里我躺在天棚上,看着从瓦隙中飘落下来的雪花,那种孤凄与今夜的感受是何其相似啊。现在自己有家了,就会深深地爱上这个家。

    ⑥这条路可真长呵,加上是难走的厚厚雪路。最后,路过一个胡同口,我看到几个流浪汉正在用小铁桶涮“火锅”,个个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他们对我说,兄弟,过来喝酒呀,咱们一块儿过年吧!

    ⑦我说,谢谢,不了,我还有事。

    ⑧大过年的有什么事啊?你看这么多吃的呢,都是区政府白给我们的,我们就喜欢在大街上吃,这才来脾气呢。说着,他们举起了啤酒瓶,兄弟,过年好!过来喝一杯吧!

    ⑨我说,过年好!你们尽兴吧,我真的是有事。对了,附近有还开门的饭馆吗?我想弄几个菜给住院的老伴儿。

    ⑩他们答道,往前走到头有一家小饭馆开门,我们的佐料就是她给的呢。

    ⑪我离开时,那几个流浪汉在喊,祝你老伴儿早日康复!

    ⑫我听了,眼泪就流下来了。自老伴儿患病后,我第一次听到陌生人祝福我老伴早日康复。老伴儿得了重病之后,我没有通知单位的任何人。我始终认为,一个人的困难永远是自己的,要自己去面对。

    ⑬雪愈下愈大。果然,在街的尽头我看到了那家小饭馆,我又禁不住热泪盈眶了。

    ⑭年轻的老板娘见我进来,便站了起来。我问,我想买几个菜带走可以吗?给医院的病人。

    ⑮饭馆的老板娘说,当然可以,你先选菜吧。然后她说,我给厨师打个电话。

    ⑯我点了几样老伴儿平时爱吃的菜。哦,只是不知道这家饭馆能不能做,这大过年的。老板娘说,没问题。

    ⑰厨师很快就回来了,他冲我点了点头。是啊,若是这时候对方的表情里稍微有一丝的不满,都会伤害到客人——这个除夕夜里脆弱的人哟。

    ⑱我问,今天的和平时还是一个价钱吗?老板娘说,大过年的,不能乘人之危,平时卖什么价还是什么价,还要做得更好、更精细些才对呀。

    ⑲菜做好了,品相不错,我决计打车回医院。上车后,司机说,过年好!去哪儿?我说,第一医院。司机说,家里有人住院?我说,老伴儿。

    ⑳司机长叹了一声,这年哪,有人欢喜有人愁哇。刚才我拉了一位老大娘。我问,大娘咋才回家过年哪?老太太一听就流泪了。我就跟她说,大娘,大过年的,咱得高高兴兴的,对吧?临走时,那个老太太非要给我一百块钱。我说,我怎么能要您钱呢?您留着吧。

    ㉑ 老太太说,就当是我给你的压岁钱了。我一听,眼泪哗哗的。最后,我还是悄悄把钱塞到老太太的包里了,看她进了进站口才走……人人都有犯难的事呀。老哥,你看我,媳妇在家等着我呢,可我为了家人还在路上奔波哩!

    ㉒ 回到医院,病床上的老伴儿很高兴。看着一桌子的菜,她说,大年三十儿还有饭店开门?

    ㉓ 我说,这是托你的福,说明你的病很快就要好了,好事就从今天开始啦。

    ㉔ 老伴儿听了也蛮高兴的,她竟然慢慢地坐了起来。零点的钟声响了,我们老两口儿举起酒杯祝福彼此。老伴儿闪动着泪花说,难为你了。我说,别这么说,我愿意,高兴着哪。

    ㉕ 老伴儿说,好好活着。

    ㉖ 我说,什么?

    ㉗ 老伴儿说,你一定要好好活着。

    (选自2019年第1期《长城》,有删改)

    1. (1) 下列对文章思想内容和艺术特点的理解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文章开头点出“迷茫和感伤”,它是“我”心情的写照,又让读者产生疑问,从而自然引出对老伴病情的叙述。 B . “街上商家、饭馆等都关门了”一句蕴含了“我”的失落、凄凉与孤寂之情,又与最后找到小饭馆形成了对比。 C . 本文采用第一人称,但叙述时却将其他人物推到前台,让读者来认识其言行,而“我”隐身其后,处于次要地位。 D . 文章构思巧妙,以“我”买菜为线索,将所写人物及事件一一展现,使得文章既层次分明,又脉络清晰,浑然一体。
    2. (2) 文中对雪夜的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3. (3) 从本文人物的身上可看到浓浓的人性之美,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 4. (2021高一下·西宁期末) 阅读《寡人之于国也》,完成问题。

    寡人之于国也

    《孟子》

    ①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②孟子对曰:“王好战,以战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③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也。”

    ④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⑤“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⑥“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⑦“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1. (1) 对下列各句中加点的字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王好战,以战喻。                  请:请允许我 B . 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        或:或者 C . 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也          走:跑,这里指逃跑 D . 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之义          悌:敬爱兄长
    2. (2) 下列各组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 ①填然鼓 , 兵刃既接②申以孝悌之义 B . ①移粟于河内②百亩之田,勿夺 C . ①狗彘食人食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②兵刃既接,弃甲曳兵 D . ①鸡豚狗彘之畜,失其时②王如知此,则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
      A . 梁惠王认为自己在治理国家方面已经费尽心力,因为他在灾年能够迁徙灾民,调运粮食,及时救荒。 B . “五十步笑百步”的寓意是说梁惠王的“移民移粟”跟邻国统治者的治国不尽心,实质上没有什么区别,只是形式上数量上不同而已。 C . 在使梁惠王明白了自己做法的基础上,孟子提出了自己关于王道的最高理想——“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D . 孟子是反对诸侯间的无休止的相互征战的,一句“王好战,请以战喻”充分体现了他的这种思想。
    4. (4) 把文言文中画横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②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 5.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问题。

    锦 瑟

    李商隐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1. (1) 对这首诗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首联中的“五十弦”并非实指,作者只是借锦瑟的弦之多来遣词达意而已。 B . 颔联中诗人用“望帝啼鹃”的典故来表达对春天来临的向往,充满了欢快、喜悦之情。 C . 颈联“沧海月明”和“蓝田日暖”对仗,形成强烈的对比。诗人认为阴阳冷暖、美玉珍珠,虽然境界不同,但怅恨是一样的。 D . 尾联明确提出:如此情怀,岂待今朝回忆,始感无限怅恨,即在当时,早已是令人不胜怅惘了。以多层曲折来说明那种怅惘的痛苦心情。
    2. (2)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渲染了一种怎样的意境?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 6. (2021高一下·西宁期末)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1) 乐曲演奏过程中的停顿也有情感表达的作用。白居易《琵琶行》中对此进行说明的诗句是:“。”
    2. (2) 《荀子·劝学》中举例论证借助外物的重要性时说,终日殚精竭虑思考,却“”,踮起脚极目远望,却“”。
    3. (3) 杜甫的《登高》中,“”一句描写了落木窸窣之状,“”一句点明夔州距故乡十分遥远和诗人漂泊无定的生活状态。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 7. (2021高一下·西宁期末)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①作为民族传统文化精华的戏曲,许多优秀剧目讲述和展现的恰是我们民族可歌可泣的抗争和铮铮铁骨的英雄形象。每当外族入侵我锦绣河山、欲亡我民族之时,就会涌现出无数民族英雄力挽狂澜,做,带领人民进行反侵略战争。戏曲为他们“树碑立传”,如杨家将的故事仅京剧就有《状元媒》《四郎探母》《杨门女将》等。戏曲对于那些与奸臣搏杀的忠臣的歌颂也是不遗余力的,元杂剧《赵氏孤儿》中的程婴、公孙杵臼等就是这样的人物。人民群众反抗封建压迫的故事在戏曲中也有突出的表现,如关汉卿的《窦娥冤》《救风尘》《望江亭》。

    ②我们浩瀚的戏曲剧目库里,之所以有这么多颂扬抗争的内容,(   ▲   )。这些剧目,与民族品格相,弘扬抗争,是良好的教科书,让一代代中国人对先辈们的奋斗有了形象认知。

    1. (1)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 中流击楫 自告奋勇 映射 主旋律 B . 中流砥柱 自告奋勇 映射 主阵地 C . 中流砥柱 挺身而出 映照 主旋律 D . 中流击楫 挺身而出 映照 主阵地
    2. (2) 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恰恰是因为中华民族的拼搏奋斗史提供了丰富母题。 B . 其丰富母题恰恰是因为中华民族的拼搏奋斗史提供的。 C . 恰恰因为其丰富母题能从中华民族的拼搏奋斗史中获得。 D . 恰恰是获得了中华民族拼搏奋斗史这一丰富母题。
    3. (3) 文中划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作为民族传统文化精华的戏曲,许多优秀剧目讲述和展现了我们民族可歌可泣的抗争故事和铮铮铁骨的英雄形象。 B . 戏曲是民族传统文化的精华,许多优秀剧目讲述和展现了我们民族铮铮铁骨的英雄形象和可歌可泣的抗争故事。 C . 戏曲作为民族传统文化的精华,许多优秀剧目讲述和展现了我们民族铮铮铁骨的英雄形象和可歌可泣的抗争故事。 D . 戏曲是民族传统文化的精华,许多优秀剧目展现和讲述了我们民族铮铮铁骨的英雄形象和可歌可泣的抗争故事。
  • 8. (2021高一下·西宁期末)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①叶酸是一种维生素,是蝶啶的衍生物。叶酸,还存在于肉制品和奶制品中,但因为它是从绿叶蔬菜中被发现的,所以被命名为叶酸。

    ②叶酸可用于治疗由叶酸缺乏症引起的贫血,是。因为在新生儿的神经管畸形病例中,超过一半病例是孕妇怀孕初期叶酸不足造成的。另外,衡量身体是否健康的指标参数同型半胱氨酸(HCY)跟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概率相关,HCY浓度高,,适量地补充叶酸,可降低血液中HCY的浓度,大大降低罹患心脑血管疾病的概率。

    ③但叶酸的摄入是需要一定量的,研究表明,叶酸摄入过多可能会产生一些不好的影响,如会导致一些与自闭症相关的神经组织的损伤,还会增加患癌症的风险。

    1. (1) 在上文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2. (2) 请分别用一句话概括上文各段的主要意思。每句不超过15个字。
四、写作(60分)
  • 9. (2021高一下·西宁期末)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中药,要经过多道炮制工序才可以入口;老汤,亦要经过长时间的熬制才可以余味悠长;写文章亦然,陀思·妥耶夫斯基说:“作家最大的本领是善于删改。谁有能力删改自己的东西,他就前程远大。”炮制是为了降低中药的毒性,为了增强或改变药物的性能;熬制,是为了让每一种食材的滋味一点点渗入汤水,相融相谐;删改,为了精益求精,让文章珠圆玉润。做好这些事,需要人静下心来,不急不躁,这就是沉潜。其实,做人做事都需要沉潜。

    请以“沉潜”为话题,自拟题目,写一篇议论文。要求:论点明确,论据充实,论证合理;不得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