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历史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四川省广元川师大万达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历史...

更新时间:2021-10-25 浏览次数:65 类型:期中考试
一、选择题
  • 1. (2020高二上·广元期中) 春秋战国时期,主张“明其法禁,必其赏罚”的思想流派是(   )
    A . 儒家 B . 道家 C . 墨家 D . 法家
  • 2. (2020高二上·广元期中) 稷下学宫是齐国著名的高等学府。齐国君主对稷下学者采取了十分优礼的态度,封了不少著名学者为“上大夫”,并“受上大夫之禄”,即拥有相应的爵位和俸养,允许他们“不治而议论”“不任职而论国事”。这表明稷下学宫(    )
    A . 促成了学术百家争鸣局面 B . 适应了诸侯变法需要 C . 实现了诸子百家平等共存 D . 兼具学术和政治功能
  • 3. (2020高二上·广元期中) 《老子》一书中有“使民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对此理解不正确的是(   )
    A . 主张小国寡民 B . 反对人际交往 C . 不利社会发展 D . 主张积极革新
  • 4. (2020高二上·广元期中) 在古代史籍中也有许多对于“霾”的记载,认为“霾”是天降异象,是上天给世人的警示,意味着皇帝施政不善,此时就该三省其身。材料对应的是以下哪种思想主张( )
    A . 存天理,灭人欲 B . 天人感应 C . 君权神授 D . 君舟民水
  • 5. (2024高三上·辛集期末) 汉武帝时期的太学,只有几位经学博士和少量博士弟子。此后,太学规模不断扩大,到东汉中期,太学生已经达到三万多人。该现象反映了(    )

    A . 儒学地位上升 B . 私人讲学风气盛行 C . 官立学校出现 D . 地方教育系统建立
  • 6. (2020高二上·广元期中) 钱穆先生认为:“朱子之所谓理,同时即兼包有伦理与科学之两方面。”下列朱熹的观点中最有可能体现“理”有“科学”之含义的是(   )
    A . “仁”是道德价值的终极源泉 B . “三纲五常”是道的价值内涵 C . 通过“格物”获得知识 D . “正君心”才能天下平
  • 7. (2020高二上·广元期中) 节妇是夫死不改嫁而终生守节 女子,烈女主要指殉夫而死的女子。据不完全统计,唐宋时期节妇、烈女数量如下表。据此可知(   )

    朝代

    统治时间(年)

    节妇数(人)

    烈女数(人

    节烈合计(人)

    隋唐

    326

    32

    29

    61

    两宋

    319

    152

    122

    274

    A . 隋唐时期,门阀士族势力相当强大 B . 隋唐社会经济繁荣,文化昌盛,兼收并蓄 C . 两宋时期理学发展,备受推崇 D . 自隋唐至两宋,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妇女地位逐渐提高
  • 8. (2020高二上·广元期中) 以下是—份不完整的某历史人物表,据信息判断此人是(   )

    姓名

    籍贯

    所处朝代

    主要主张

    著作

    福建

    明朝

    ①“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    ②反对盲从孔子

    《藏书》

    《焚书》

    A . 李贽 B . 王夫之 C . 顾炎武 D . 黄宗羲
  • 9. (2021高二上·河南月考) 古代儒家思想认为统治者从规范外部行为和调控内心情绪出发,通过礼的规范,政的划一,刑的强制,再配以乐的感染,便能统一民心,成就王道。据此可知礼乐制(   )
    A . 明确等级森严的尊卑秩序 B . 直接为统治者而服务 C . 通过道德教化以巩固统治 D . 具有法律条文的效力
  • 10. (2020高二上·广元期中) 中国古代医术亦称“仁术”,如唐朝的孙思邈提出:“人命至重,有贵千金,一方济之,德逾于此”,“仁者丹心”“悬壶济世”是对医者的极高评价。这反映了古代中国医术(   )
    A . 浸润了儒家文化的价值观 B . 以社会教化为主要追求 C . 以儒家思想为理论基础 D . 受到封建伦理道德的约束
  • 11. (2020高二上·广元期中) 中国书法艺术绚丽多姿。鲁艺同学在练习行书时可临摹的作品是(   )
    A . B . C . D .
  • 12. (2020高二上·广元期中) 北宋词人柳永“把以前徜徉在土大夫的小庭院中的词引向了集市都会”,使词成为了雅俗共赏、易于传唱的艺术形式。这说明柳永(   )
    A . 代表宋代婉约派词人的最高成就 B . 为宋词普及于民间做出重大贡献 C . 一生落拓失意寄情于宋词的创作 D . 成为服务于演唱艺人的专业作者
  • 13. (2020高二上·广元期中) 林则徐曾上奏皇帝,认为:英国以船坚炮利而称强,至口内则运棹不灵,一遇水浅沙胶,万难转动,若至岸上,更无能为,其强可以制,其富不足夸。这折射出(   )
    A . 先进中国人对战争形势的清醒认识 B . 国人对世界的认识要有渐进的过程 C . 英国政府尚未做好发动战争的准备 D . 中国人民不畏强敌敢于斗争的精神
  • 14. (2020高二上·广元期中) 魏源在《海国图志》中使用了“海国”这一概念,其实他已经清楚许多国家在陆地上与中国是连在一起的,只好又把“海国”分为“海岸之国”与“海岛之国”,将在地域上与中国相连的国家称为海岸之国,将真正的“海外之国”称为海岛之国。这种划分表明魏源(   )
    A . 对当时世界有了比较系统的了解 B . 冲破了传统夷夏观的认知局限性 C . 初步形成中国是世界一部分的观念 D . 没有根本摆脱传统夷夏观的影响
  • 15. (2020高二上·广元期中) 梁启超评价辛亥革命具有“空前绝大的意义”。他曾说,凡不是中国人,都没有权来管中国的事;凡是中国人,都有权来管中国的事。由此可见,梁启超认为辛亥革命的作用是(   )
    A . 打击了帝国主义在华势力 B . 促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C . 推翻了封建君主专制统治 D . 增强了国民的民族民主意识
  • 16. (2020高二上·广元期中) “能变则存,不变则亡,全变则强,小变仍亡。”《康有为上光绪皇帝第五书》中集中表达了维新派变法必须是全面的“大变”,而不是部分的或局部的“小变”的观点。这主要反映了维新派(   )
    A . 与传统体制决裂的勇气 B . 急于求成的急躁心态 C . “跪着”变法的策略 D . 对变法成果的乐观预期
  • 17. (2020高二上·广元期中) 胡适曾说过:“如果我们将中国传统文化比喻成一棵大树,洋务运动只不过剪断了一些枝叶,辛亥革命则相当于将这棵大树砍断了。但是树断了,树墩还在,一般的树只要树墩还在,还是可以萌发的。”这里所谓的“树墩”是指(   )
    A . 传统思想文化 B . 君主专制制度 C . 传统的小农经济 D . 反动政府的统治
  • 18. (2020高二上·广元期中) 巴黎和会使陈独秀的思想发生了转变,他认识到西方文明中不仅有科学和民主的精神,也存在侵略和强权的因子。当时中国知识分子大都经历了类似的认识转变。这种认识的转变(   )
    A . 利于马克思主义在华传播 B . 使马克思主义开始中国化 C . 造成了中国思想界的混乱 D . 推动了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 19. (2020高二上·广元期中) 孙中山说:“凡本国人及外国人之企业,或有独占的性质,或规模过大为私人之力所不能办者,如银行、铁路、航路之属,由国家经营管理之,使私有资本制度不能操纵国民之生计。”这反映了孙中山(   )
    A . 重视经济权益,强调民族独立 B . 主张节制资本,促进社会公平 C . 强调国家垄断,反对自由竞争 D . 扩张国营经济,发展民族工业
  • 20. (2020高二上·广元期中) 在井冈山时期,毛泽东写出了《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俘在?》、《井冈山的斗争》、《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三篇文章,提出了工农武装割据思想。这一时期(   )
    A . 明确提出了农民是革命成功的保障 B . 毛泽东系统论述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 C . 毛泽东思想已经形成了完整的体系 D . 马克思主义逐渐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
  • 21. (2020高二上·广元期中) 苏共二十大召开前夕,毛泽东为吸取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中的经验教训,在中央领导集体内提出了“以苏为鉴、走中国自己的路”的思想。能体现这一思想的著作是(   )
    A . 《论人民民主专政》 B . 《论十大关系》 C .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D . 《新民主主义论》
  • 22. (2020高二上·广元期中) 1984年,邓小平在谈到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时说:“农村这一套不能完全搬到城市,因为城市比农村复杂得多”,城市改革“是走一步看一步,有不妥当的地方,改过来就是”。这体现了邓小平改革思想中(    )
    A . 摸着石头过河的思想 B . 实事求是的原则 C . 紧紧依靠群众的思想 D . 全面改革的思想
  • 23. (2020高二上·广元期中) 下面漫画反映的是票证在不同时期价值观的变化,从理论根源上看,导致这种变化的是(   )

    A . 毛泽东思想 B . 邓小平理论 C .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D . 科学发展观
  • 24. (2020高二上·广元期中) 新中国成立初期,《相声行内轶闻》曾记录一件事:当时北京“折唱八角鼓”演员在某印刷厂演出“折唱”前,使了传统笑料垫话《反正话》来博取掌声(如“孙猴子,猴孙子”等)结果,台下的工人提出“我们不听这些对我们没有教育意义的旧玩艺”“我们开晚会不光是为了开心、取笑、滚热闹,我还要在娱乐里领受教育”。这种现象( )
    A . 说明当时文艺事业异常繁荣 B . 体现了“双百”方针的影响 C . 说明传统艺术已无存在必要 D . 反映了新旧文艺理念的冲突
二、主观题
  • 25. (2020高二上·广元期中)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道德观是理学的一个重要内容,随着时代的不同,学者对道德观的看法则有了新的认识。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注:不会去享受);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论语·里仁》

    天之生人也,使人生义与利。利以养其体,义以养其心。体莫贵于心,故养莫重于义。教,政之本也;狱,政之末也。

    ——董仲舒《春秋繁露》

    材料二:呜呼!五代之乱极矣……干戈起于骨肉,异类合为父子。开平、显德五十年间,天下五代而实八姓,其三出于丐养。盖其大者取天下,其次立功名、位将相,岂非因时之隙,以利合而相资者邪!

    ——欧阳修《新五代史》

    材料三:大凡自正心诚意以及乎天下,则其本领便大。……太极只是天地万物之理。未有

    天地之先,毕竟是先有此理。……理者有条理仁义礼智皆有之。……仁义礼智,性之大目,皆是形而上者,岂可分也!

    ——朱熹《朱子语类》

    材料四:愚所谓圣人之道者如之何?曰“博学于文”,曰“行己有耻”。自一身以至于天下国家,皆学之事也;自子臣弟友以至于出入往来、辞受取与之间,皆有耻之事也。

    ——顾炎武《日知录》

    道无定体,学贵适用,奈何今之人执一以为道,使学道与事功判为两途。事功而不出于道,则机智用事而流于伪;道不能达之事功,论其学则有,适于用则无,讲一身之行为则似是,救国家之急难则非也,岂真儒哉!

    ——《黄宗羲全集》

    请回答:

    1. (1) 根据材料一,归纳孔子、董仲舒思想的共同点。指出董仲舒重教化的目的。
    2. (2) 根据材料二,指出五代时期社会存在什么问题?针对这一问题,材料三中朱熹提出什么观点?
    3. (3) 材料四明清进步思想家对理学道德观是如何继承和发展的?
  • 26. (2022高二上·泸县期中) 阅读下表“19世纪中期以来至20世纪初的中国”,完成下列要求。

    鸦片战争

    洋务运动

    甲午中日战争

    维新变法

    实业救国

    八国联军侵华

    民主科学

    新文化运动

    短暂春天

    辛亥革命

    马克思主义

    五四运动

    试从上表中任选出三个关键词,自拟一个主题,并运用所选的三个关键词对自拟的主题进行简要阐释。(要求:所拟论题主题立意明确;列出所选的准确关键词;阐述关键词与论题之间的逻辑关系,史论结合)

  • 27. (2020高二上·广元期中)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从晚明时期到清期中期,约有500名耶稣会士来华,中国人从他们那里学到了大炮铸造法、历法、绘图、算术、天文、几何等西方文明,这为中国提供了使其自身现代化的机会。但这一缕微弱之光只在一小部分较进步的中国士大夫中隐约闪亮,中国的士大夫总体上对自己的文化遗产自负非凡,以至不承认需要吸收外来学识。与此同时,传教士也将汉学传回了欧洲,利玛窦翻译的《孔子四书》于1687年在巴黎出版,1682年耶稣会士向教皇呈现了400多部中国典籍译本。欧洲第一次领略了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一些大思想家如歌德、伏尔泰、亚当·斯密等成为中华文明的崇拜者。欧洲上空弥漫着进步的气息。 

    ——摘编自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材料二:19世纪中期以来“西学东渐”简表 

    阶段

    时期

    “西学东渐”简况

    第一阶段

    1840~1860年

    一批爱国者从战争中惊醒,他们提倡“师夷”,是对当时人们普遍存在的天朝大国心理的大胆挑战,但却是空谷足音,长久不为清廷所重视。

    第二阶段

    1860~1895年

    夷人的长技被提升为“西学”,并借助“体用”等中国传统哲学范畴,将中西学纳入统一体内,它进一步冲破了“夷夏大防”的藩篱,为人们大胆接受西学开辟了道路。以培养外语、军事、科技人才为目标的新式学堂增多,西式学堂逐渐被人们所接受。

    第三阶段

    1895~1900年

    维新派不仅将人们对西学的认识,由“西艺”推进到了“西政”,而且第一次打破了隆中抑西的传统文化价值观,为西学在中国的广泛传播,在思想上进一步开辟了道路。到1897年底,各地已建立以变法自强为宗旨的学会3 3个,新式学堂17所,出版报刊19种。到1898年,学会、学堂和报馆达300多个。

    ——据葛兆光《中国思想史》等整理

    请回答:

    1. (1) 根据材料一,指出中国和西方对待中西方文化文流的不同态度及其影响。
    2. (2)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国人对待西方文化的态度和认识的变化并分析原因。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