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质 | 甲 | 乙 | 丙 | 丁 |
反应前质量/g | 20 | 2 | 8 | 6 |
反应后质量/g | 4 | 待测 | 28 | 2 |
对该反应,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选项 | 鉴别方法 | 实验现象 | |
CO | CO2 | ||
A | 将气体分别通入澄清石灰水中 | 没有明显现象 | 石灰水变浑浊 |
B | 将水分别注入充满待鉴别气体的塑料瓶中,迅速旋紧瓶盖,振荡 | 塑料瓶凹扁了 | 没有明显现象 |
C | 将燃着的木条伸入集气瓶中 | 被点燃 | 木条熄灭 |
D | 将气体分别通过灼热的氧化铜 | 黑色粉末变红色 | 没有明显现象 |
选项 | 方法 | 示例 |
A | 实验法 | 用电解水的实验证明水的组成 |
B | 分类法 | 根据组成物质元素的种类,将纯净物分为单质和化合物 |
C | 归纳法 | 根据木炭、硫等物质能在氧气中燃烧,归纳出氧气具有助燃性 |
D | 类比法 | 根据金属铝能与稀盐酸反应,推测金属铜也能与稀盐酸反应 |
①由8个硫原子构成的硫分子。
②铵根离子。
③磷酸钠的化学式为Na3PO4 , 则磷酸钙的化学式为。
A 铜
B 氯化钠
C 足球烯(C60)
D 臭氧(O3)
请回答:
①在D方框内画上适当的粒子图,完善这一反应的微观过程示意图。
②对于该反应,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物质B由四个原子构成
B 生成物C和D的化学计量数之比为2:1
C 图中的B和C都属于氧化物
D B物质中氯元素的化合价为+3价
A 变化观:人与动物都在参与碳、氧循环
B 守恒观:碳、氧循环过程中各元素守恒,其化合价不变
C 平衡观:碳、氧循环有利于维持大气中氧气和二氧化碳含量的相对稳定
D 微粒观: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是增加自然界中氧原子的总数
E 循环观:碳、氧循环是自然界中物质和能量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
A 在即将到来的新能源时代,核能、太阳能、氢能将可能成为主要能源
B 开发太阳能、氢能等新型能源有利于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量
C 通过寻找适合的催化剂使煤完全燃烧时产生的二氧化碳含量减少
D 煤的“气化”和“液化”技术可提高煤的综合利用效率
请回答问题:
A 反应① B 反应② C 反应③ D 反应④
①实验结束后发现进入集气瓶内的水多于1格,可能原因是(填一种即可)。
②下列有关该实验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A 红磷的量一定要足量
B 实验前要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C 红磷可以换成铁丝
D 红磷熄灭并冷却后打开弹簧夹
E 最终进入瓶中水的体积应约为消耗氧气的体积
①本实验中,网罩的作用是。
②开始给试管a加热,此时发现试管b中有气泡冒出,但澄清石灰水并没有变浑浊,其原因是。
③反应一段时间后,称量发现试管a的质量减少了1.32克,假若此时试管b中还有石灰水存在,则试管b中生成沉淀的质量为g。
①实验室要收集较纯净的乙炔,若选用E装置进行收集,瓶内应先装满,气体从(填“a”或“b”)导管口通入。
②类比甲烷的燃烧,写出乙炔烧焊时,即乙炔在空气中完全燃烧的化学方程式。
查阅资料,钴及其化合物的相关性质如下:
物质 |
Co |
Co2CO3 |
Co3O4 |
CoCl2 |
CoSO4 |
在水中的溶解性 |
难溶于水的银白色固体 |
难溶于水的灰黑色粉末 |
难溶于水的黑色固体 |
易溶于水形成粉红色溶液 |
易溶于水成粉红色溶液 |
①以CoSO4溶液为原料(另一种反应物自行选取,下同)一步反应制取金属钴,预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预期的实验现象为。
②以Co2O3粉末为原料一步反应制取金属钴,预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限选试剂是:金属钴片各几片(用砂纸打磨光亮)、硫酸铝溶液、硫酸镁溶液、氯化铜溶液、稀硫酸溶液。
预测 |
预测的依据 |
验证预测的实验操作与预期现象 |
①金属钴能够与A的溶液反应。 |
金属活动性顺序中:Fe>H,钴的金属活动性与铁相似。 |
取一片钴片于试管中,加入适量的(填A的化学式)溶液,如果观察到,则预测成立。 |
②金属钴能够与B的溶液反应。 |
|
取一片钴片于试管中,加入适量的(填B的化学式)溶液,如果观察到,则预测成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