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语文 /统编版(部编版)(2024) /九年级上册 /第六单元 /本单元复习与测试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部编版2021-2022学年九年级上册语文第六单元测试试卷

更新时间:2021-12-05 浏览次数:84 类型:单元试卷
一、九年级上册第六单元测试习题(B)卷
  • 1. 下列加粗字的字音和字形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 (xī)     热(zhōng)  香(zhào)    感恩德(dài) B . (qiàn) 鱼(jì) 涡(xuàn) 指一算(qū) C . (pō)     弄(hù)     夺(lüè)     天真烂(màn) D . (xǐng)   减(xuē)    解(pāo)      运而生(yīng)
  • 2. 下列词语书写全对的一项是(   )
    A . 亵渎         一代天娇         拮据         怒不可遏 B . 扶掖         无与伦比         襁褓         黎明百姓 C . 凌驾         化为乌有         恣雎         心无旁鹜 D . 鄙夷         断章取义         嬉闹         莫名其妙
  • 3. 下列句中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 . 杨志大骂道:“你们省得(懂得)什么!” B . 那十一个厢禁军雨汗通流,都叹气吹嘘(自我夸耀)。 C . 这里黄泥冈上时常有贼打劫(抢夺财物)客商。 D . 杨志跳起来喝道:“那里去!且睡了,却理会(评理,交涉)。”
  • 4. 下列病句修改错误的一项是(   )
    A . 为了防止地球环境不恶化,我们应站在可持续发展的高度,合理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删去不恶化中的不) B . 昆虫学家法布尔把科学和文学巧妙地结合起来,用生动形象的语言为我们刻画了一个绚丽多姿的昆虫世界。(把“刻画”改为“描绘”) C . 在中考即将到来之际,不但他自己认真专注地学习,而且还帮助了周围的一大批同学。(“他”移到“不但”前) D . 《标准汉语》的主要读者是为英语国家中的中国留学生子女及汉语爱好者编写的一套汉语学习教材。(删去“为”)
  • 5. 文字常识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A . 《智取生辰纲》一文的作者是施耐庵,本文选自《水浒》,它是一部以唐朝末年宋江起义为题材的长篇白话小说。 B . 《杨修之死》一文的作者是罗贯中,是明朝小说家。本文选自《三国演义》。 C . 《范进中举》一文的作者是吴敬梓,是清代小说家。本文节选自《儒林外史》。 D . 《香菱学诗》一文的作者是曹雪芹,他是明代小说家。本文节选自《红楼梦》。
  • 6. 对下列语言或行为的解说有误的一项是(   )
    A . 杨志拿起藤条,劈头劈脑打去。打得这个起来,那个睡倒。——杨志细心押送生辰纲,但为人粗暴蛮横。 B . 杨志道:“你这村人理会的甚么!到来只顾吃嘴,全不晓得路途上的勾当艰难。多少好汉,被蒙汗药麻翻了。”——杨志熟谙江湖之道,这是他的经验之谈,充分表现了他的谨慎精明。 C . 那卖酒的汉子道:“不卖了,不卖了!”便道:“这酒里有蒙汗药在里头。”——白胜故意卖关子,欲擒故纵,为的是增强诱惑力。 D . 杨志寻思道:“俺在远远处望,这厮们都买他的酒吃了,那桶里当面也见吃了半瓢,想是好的。”——这表现了杨志观察之仔细,处事之谨慎,虑事之周到。
  • 7. 文学常识填空。
    1. (1) 《红楼梦》原名《》,作者是代小说家。该书以的爱情悲剧为线索,以四大家族的兴衰史为轴线,浓缩了整个封建社会的时代内容。
    2. (2) “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若说没奇缘,今生偏又遇着他;若说有奇缘,如何心事终虚化?”这首诗揭示了《红楼梦》中一对青年男女的爱情悲剧。其中“阆苑仙葩”指的是,“美玉无瑕”指的是
    3. (3) 《红楼梦》中“未见其人,先闻其声”写的是,该人最善弄权术,例如毒设、弄权、逼死、破坏的婚姻,最后落了个“机关算尽太聪明,反误了卿卿性命”的悲剧下场。
  • 8. 综合性学习:

    资阳钟灵毓秀,人杰地灵,物产丰富,民风淳朴。她不仅有著名的人文自然景观,而且有人们喜爱的土特产;她不仅哺育出了著有《数书九章》的数学巨匠秦九韶,而且培育出了曹荻秋、陈毅等著名革命家。四川旅游局决定于6月20日在成都召开旅游商品展览会,假如资阳市旅游局聘请你参加资阳参展的宣传方案设计,请根据宣传要求完成以下题目。

    1. (1) 请你为资阳的参展活动拟一个宣传主题。
    2. (2) 请你确定宣传的主要手段。
    3. (3) 请你为资阳的风景名胜或土特产拟一则广告。(设计的广告语必须用上一种修辞手法)

      人文自然景观、土特产如:安岳石刻、秦九韶纪念馆、陈毅纪念馆、三岔湖、龙泉湖、天池藕粉、安岳柠檬、三星米花、大佛挂面、临江寺豆瓣……

  • 9. 阅读课文《范进中举》第5段,完成下面问题。
    1. (1) 用文中的一句话概括本段的主要内容。
    2. (2) 品析“噫!好了!我中了!”的表达效果。
    3. (3) 下面对范进的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 . 作者详细描写范进发疯的过程,分为四个层次:昏厥﹣疯跑﹣跌倒﹣疯走上集。 B . 作者在描写范进发疯的过程中,三次写到拍手的动作,四次写他笑的表情,这样多次重复,印证了他是因喜而疯的。 C . “我中了”一句话反复出现,体现他念念不忘的是科举,一旦中举,喜极而疯,这充分表现了范进的名利熏心,从而揭示了科举制度对读书人的毒害。 D . 范进是一位委琐懦弱,热衷于功名,深受封建科举制度毒害的知识分子形象。吴敬梓对范进的态度是以同情为主,以批判为辅的。
    4. (4) 对文段中范进发疯时的侧面描写及其作用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 . 老太太慌了,慌将几口开水灌了过来。(烘托范进昏厥的怕人) B . 把报录人和邻居都吓了一跳。(烘托范进飞跑的疯狂) C . 众人拉他不住。(烘托范进疯劲之大) D . 众人大眼望小眼。(大家都想不出治疯的办法)
    5. (5) 文中写范进见报帖以后“看了一遍,又念一遍”的原因是     
      A . 喜讯来得太突然,不敢轻易相信。 B . 范进已沉浸在喜悦之中。 C . 范进已处于疯癫状态。 D . 范进对中举无动于衷。
  • 10. 读下面文段,回答文后问题。

    那大虫又饥又渴,把两只爪在地下略按一按,仰身望上一扑,从半空里撺将下来。武松被那一惊,酒都做冷汗出了。说时迟,那时快,武松见大虫扑来,只一闪,闪在大虫背后。那大虫背后看人最难,便把爪搭在地下,把腰胯一掀,掀将起来。武松只一闪,闪在一边。大虫见掀他不着,吼一声,却似半天里起个霹雳,振得那山冈地动 , 把这铁棒也似虎尾,倒竖起来只一剪。武松却又闪在一边。原来那大虫拿人,只是一扑,一掀,一剪;三般提不着时,气性先自没了一半。那大虫又剪不着,再吼了一声,一兜兜将回来。武松见那大虫复翻身回来,双手抡起哨棒,尽平生气力只一棒,从半空劈将下来,只听得一声响,簌簌地将那树连枝带叶,劈脸打将下来。定睛看时,一棒劈不着大虫,原来打急了,正打在枯树上,把那条哨棒折做两截,只拿得一半在手里。那大虫咆哮,性发起来,翻身又只一扑,扑将来。武松又只一跳,却退了十步远。那大虫恰好把两只前爪搭在武松面前。武松将半截棒丢在一边,两只手就势把大虫花皮揪住,一按按将下来。那只大虫急要挣扎,被武松尽气力捺定,那里肯放半点儿松宽。武松把只脚望大虫面门上、眼睛里只顾乱踢。那大虫咆哮起来,把身底下扒起两堆黄泥,做了一个土坑。武松把那大虫嘴直按下黄泥坑里去。那大虫吃武松奈何得没了些气力,武松把左手紧紧地揪住花皮,偷出右手来,提起铁锤般大小拳头,尽平生之力,只顾打。打到五七十拳,那大虫眼里、口里、鼻子里、耳朵里,都进出鲜血来,更动弹不得,只剩口里兀自气喘。武松放了手,来松树边寻那打折的棒橛,拿在手里,只怕大虫不死,把棒橛又打了一回。眼见气都没了,方才丢了棒。

    1. (1) 文段中打虎三个回合动作描写极为传神。请找出第二、三回合描写武松打虎的主要动词。
    2. (2) 文段中划线的句子运用了哪些修辞方法?
    3. (3) 文章本意是要突出武松的神武,但第一自然段却具体描写老虎“一扑、一掀、一剪”,把老虎“拿人”的本领写得十分生动。文章为什么要这样写?
    4. (4) 面对气势汹汹的老虎,武松并不立即迎上去捕杀,而是“一闪”“一闪”“又闪”。这样写对表现人物形象有什么作用?
    5. (5) 第二自然段写武松“把那条哨棒折做两截”。联系上下文分析“打折哨棒”的原因和结果,说说这个细节描写的作用。

      原因:

      结果:

      作用:

  • 11.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各题。

    拾  荒

    万吉星

    ①深秋的凌晨,天气已经转凉,离天亮还有一个多小时,大街上冷冷清清的,昏黄的路灯把王婆婆孤单的身影拉得又细又长,她沿街仔细翻找着每一个垃圾箱,将凡是能卖钱的东西统统装进那用了多年的破旧编织袋。

    ②她有些吃力地拖着那个鼓鼓囊囊沉重的袋子,从垃圾桶旁直起佝偻的身躯,用一只手握成拳头用力地捶打着酸痛的腰。这时隐隐约约听到一阵断断续续、细小而无力的哭声,她循着声音,目光不由自主地瞄到了不远处路灯杆下的一个小纸箱,以及被几件旧衣物包裹着只露出一个头的婴儿,环顾四周,除了阴冷的风吹着地上的落叶到处乱跑,鬼影子都没有一个。她小心翼翼地抱起来,发现婴儿脸色青紫,气若游丝,柔弱得像一只筋疲力尽的流浪猫。

    ③王婆婆解开自己的衣襟,把婴儿贴身捂在怀里,一股透心的凉从皮肤瞬间直达五脏六腑,她不禁打了一个寒战,内心涌起一丝悲凉。④全家人的生活被这个从天而降的弃婴彻底打乱了,本来就过得十分拮据的日子更是雪上加霜。不到一周,儿媳就给她下最后通牒:“这日子没法过了,要么你把婴儿扔了,要么我走,人家亲生父母都不愿养,你操哪门子心,说不定孩子有什么绝症。”

    ⑤“好歹也是一条命啊!”王婆婆叹息着,但面对争吵,最后还是不得不妥协,带着弃婴寄居到一个拾荒老乡那儿。”

    ⑥好景不长,真应了儿媳的那句话,孩子患有先天性心脏病,得赶紧做手术。王婆婆摸了摸缝在贴身衣兜里的两千块钱,这可是她这些年来起早贪黑拾荒换来的棺材钱啊!可一看到孩子那清澈的眼神,她心一横牙一咬,撕开了衣兜,双手颤抖着揭开一个用塑料布一层又一层包裹着的小袋子,就像一层层剥开自己的心。

    ⑦倾其所有,只够三天。第四天,医院通知续费,说手术费还差得多。王婆婆打电话给儿子,可还没说完,儿子就不耐烦地说:“我看你是吃饱了撑的,没事找事。”

    ⑧王婆婆抱着婴儿独自一人精神恍惚地坐在医院悠长的走廊上,不禁老泪纵横。一束阳光从窗户里斜射进来,像舞台上的追光灯,正好打在她蓬乱、花白的头发上。这一场景,引起了一个年轻人的注意,他悄悄举起相机,迎着走廊的侧逆光,按下了快门。

    ⑨第二天,当地晚报发出了一条《七旬拾荒老人拾弃婴,身患疾病盼救助》的新闻报道,随后,电台记者来了,电视台也扛着摄像机来了,越来越多的陌生人来了……,铺天盖地的爱心向老人和这个弃婴涌来,短短一周,30多万元的爱心捐款就送到了王婆婆的手上。

    ⑩然而,这浓浓的爱心并没有挽留住孩子幼小的生命。一个月后,在付出10多万元的医疗费之后,孩子还是走了。

    ⑪在王婆婆心痛欲绝的时候,儿子儿媳来医院找到她,态度诚恳地向她承认错误,还把她接回了家,破天荒地做了一大桌丰盛的菜肴,并不停地往她碗里夹菜,饭后,儿媳向她诉起苦来:“妈,你看孩子们渐渐大了,长期租房也不是个事儿,听说下月房租又要涨了,我看不如我們直接买一套60平方米的房子吧,首付也就10多万元,你那儿不是还剩…”

    王婆婆没有说话,苦笑了一下,然后头也不回地走出了家门。

    ⑬一年后,老家大山深处的那所乡村小学新教学楼落成,孩子们兴高采烈地从四面漏风的危房搬进了宽敞明亮的新教室。王婆婆依然在这个陌生的城市,拖着一个破旧的编织袋,捡拾垃圾以及人们在不经意间丢弃的某些东西……

    (选自《2017年中国小小说精选》,有修改)

    1. (1) 参照下面的表述,将小说情节补充完整。

      凌晨拾荒,捡养弃婴→①→为救弃婴,倾其所有→无助之中,八方相助→子辈相求,决然离去→②

    2. (2) 小说第⑫段中写到“王婆婆没有说话,苦笑了一下,然后头也不回地走出了家门”,请你描写此刻王婆婆的心理活动。
    3. (3) 阅读第⑥段画线句,从描写或修辞两个角度任选一个角度进行赏析。

      可一看到到孩子那清澈的眼神,她心一横牙一咬,撕开了衣兜,双手颤抖着掲开一个用塑料布一层又一层包裹着的小袋子,就像一层层剥开自己的心。

    4. (4) 小说②③段王婆婆捡弃婴的情节,时间很短却用了大量的篇幅来描述,⑬段仅用“一年后”三个字一笔带过这一年发生的事情。作者为什么这样写?
    5. (5) 小说最后一句写到王婆婆“捡拾垃圾,以及人们在不经意间丢弃的某些东西……”,结合小说具体分析,文中的人们在不经意间丢弃了哪些不应该丢弃的东西?
  • 12. 重读一本老书,就会发现新的感受;再游一次名胜,就会发现别样的景致;回望走过的足迹,就会发现自己的成熟;回味亲友的关爱,就会发现被忽略的幸福……只要有心,只要留意,我们也会在平凡的生活中发现无数的不平凡。

    请以“发现     ▲    ”为话题,自拟题目,自主立意,自选文体,写一篇作文。

    要求:①先将题目补充完整,然后写一篇文章。②文体不限(诗歌除外),不少于600字。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③字迹工整,书写优美,卷面整洁。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